孔子道德思想的价值观探微

2016-03-15 09:28苏军帅
关键词:修身养性仁者论语

苏军帅

(铜陵学院 思政部,安徽 铜陵 244000)

孔子道德思想的价值观探微

苏军帅

(铜陵学院 思政部,安徽 铜陵 244000)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有关于道德的思想发微对于今时今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的。“道德”一词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孔子价值体系里最为光辉的理论之一,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来说是具有修养身心的现实作用,更是对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民族精神、提高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理论意义。

修身养性;仁者爱人;以和为贵;以德治国

“道德”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被使用,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关于道德的论述,以修身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德治国,则是孔子最光辉的价值观念内容之一。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的概念,但是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道德”理念却是至今被各界所广为重视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铸造优秀的民族精神,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四个方面内容简要谈谈。

一、“修身养性”的人文价值观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修身养性”是其比较重要的价值理论,修身养性其实就是完善人格修养,对于人的价值来说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人格修养就是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功能的过程。人的价值在一定的层面上就是通过人格来展现主体性的。也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提高人的道德觉悟、增强人的主体自觉能力,也才能使得人的价值得以实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孔子的哲学中,修身养性的价值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心主要是指心性、身心可以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健康的人文价值观念。孔子认为要达到修身养性是一个人毕生坚持不懈的崇高价值,这样才能随心所欲,不超越法度。孔子这种“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人道观价值的崇高性。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孔子在这里提到了“道”与“德”的关系,而在“道”与“德”实现的基础上,是要实现“仁”,而“仁”的实现则是需要修身养性。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仁”是作为最高的范畴而存在的,孔子不否认实现“仁”的重要性,但他强调在追求“仁”的过程中不要过于重视名利富贵,孔子是反对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而追求“仁”的,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是强调时刻都要坚守仁的高尚品德而不容许有暂时的丧失,表现其对正当欲望合理满足加以肯定的同时,强调以道德规范和约束人的欲望,反对非利之义和物欲的放纵,以及片面的追求,应该提高精神道德修养,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从而达到身心的统一,从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到了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新水平。

二、“仁者爱人”的人道价值观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价值。“仁”的本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相互和善的一种和谐关系,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一种主观性的道德标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方”是标准的意思,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仁”,才能做其他事情,正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在孔子那里,首先得知“仁”,做出来的事情才可谓“善”。孔子又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克服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使得自己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开辟了忠恕之道,进而达到了“仁”的标准。所以说,“仁”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修身”、“克己”来实现价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仁”是人内心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他认为“仁”的基础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和“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爱人”等相关的价值思想都充分体现出孔子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都有着至关的价值作用。人于世间,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而此过程必有信念予以支撑促动。追求人道,是为了彰显人超越于物的高贵,也是弘扬人的价值所在。仁者爱人。这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价值体现。对人道主义的重视与发展则是将人的价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在几千年之前提出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及“仁者爱人”价值观内涵的蕴含对于今时今日社会各界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有许多的参考价值意义。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在社会、国家以及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越来越受到肯定。政治上的民主化,人的各种权利和需求已经或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观

“和”是中国古代以来自上而下的一个重要思想。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前者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好就好在这里。”后者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因此“和而不同”价值思想显示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孔子的“和”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出的协同主义精神是有相类似之处的,中国自古强调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彰显出我国的大国风范,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这与我们平时的人际交往的标准也是共通的,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以和为贵”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价值思维。同时,这一思想对于现在社会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宽和的态度待人,造就了人际和谐的关系氛围,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发扬和爱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的构成是群体,而群体是由个体人所结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推动,而要想取得整个人类社会有效协同发展,必然需要有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和物质崇拜盛行,一些人已经失去精神信仰和基本的做人道德,而导致道德沦丧、精神信仰缺乏。而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诉诸自我的内在道德情感。儒家提出“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不仅建构社会和谐秩序有重要价值,使每个民族群体中的成员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而且影响着每个成员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使人们认识到在维系社会群体和谐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的差异。我们要有“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以开放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人、包容他人,因而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种亲和力,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综合实力。

四、“以德治国”的政治价值观

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德政”的思想的思想家,开创了儒家德治主义的传统,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以德治国”的价值思想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在孔子的思想理念中:“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是在阶级社会中维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当今社会,对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次,治国的前提在于严于律己、重视仁德,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即从政者要注重端正自己本身、严于律己,并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和睦。最后,治国的途径在于动员民众的力量,正所谓“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就是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化和激励作用,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感化的重要价值。而在我们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以修身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德治国的理论推进,同时,要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弘扬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其丰富的价值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些历史成果在新的时代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建立既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又包含民族传统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服务。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赵馥洁.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馥洁.价值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钱穆.孔子传[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7]王恩来.人性的寻找[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齐冲天.论语译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10][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高专诚,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王敏.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J].南方论刊,2007.

[12]孔维藤.孔子哲学及其现代社会价值[J].现代语文,2007.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仁者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仁者爱人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修身养性
仁者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修身养性的艺术
《论语·为政第二》
『仁者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