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艾滋女童”是一种社会病

2016-03-15 10:16汪昌莲
湖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艾滋莎莎上门

汪昌莲



孤立“艾滋女童”是一种社会病

汪昌莲

一个农家小院、一片竹林、一辆单车、一根跳绳、一群鸡鸭……这是艾滋女孩莎莎的全部世界。2014年7月,莎莎被确诊为艾滋病。莎莎得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两次被其他同学的家长“赶”出校园。最终,她只能待在家里,等待赤完全小学尹校长每周一次送课上门。(新京报)

艾滋病只会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接触并不会让人感染艾滋病毒。换言之,艾滋病患者与大家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根本不会造成传播,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此语境下,一名“艾滋女童”被家长集体“赶”出学校,被村民、同学甚至家人孤立,从小处讲,是防艾知识缺乏的表现;从大处讲,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一种集体歧视。

事实上,艾滋病不再像刚发现时那么可怕,它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通过服药完全能够得到控制。而一旦感染,却需要终身服药。可见,不管是通过何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患者,都是一种大不幸,社会和公众理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身权利同样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相反,社会及公众歧视、孤立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导致部分艾滋病患者故意隐瞒病情,给社会造成传播隐患。

换言之,孤立“艾滋女童”是一种社会病,当对症施治。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宣传“关心艾滋、全民参与”的理念,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用心投入和全情付出。假如我们都能像武大教授桂希恩那样,把艾滋病患者带到家里同吃同住;都像著名演员濮存昕那样为艾滋病人捐款捐物、义务宣传;都同这名校长一样,坚持为“艾滋女童”送课上门,艾滋病患者就不会被隔离、孤立和歧视。

猜你喜欢
艾滋莎莎上门
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调查
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同类(共4则)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
外出打工预防艾滋
轻而易举/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