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主体建设与工会的改革与创新

2016-03-15 14:43刘素华广西区总工会干部学校南宁530031
工会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工会

刘素华(广西区总工会干部学校,南宁 530031)



社会治理主体建设与工会的改革与创新

刘素华
(广西区总工会干部学校,南宁530031)

[摘 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努力方向。工会作为重要的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框架下面临着改革的紧迫性。工会组织必须通过改革与创新,将自身打造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主体,以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工作着力点,带领职工群众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

[关键词]社会治理主体; 工会; 改革与创新

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提高改进、不能停滞不前。当前,推进包括工会在内的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工会由于自身的职责定位和组织特点,必须承接和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从党中央的要求、职工群众的期盼以及形势任务的需要出发,通过改革创新把工会组织塑造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主体,努力在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中彰显工会的作为。

一、社会治理框架下工会组织改革的紧迫性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变化。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如何寻求运用行之有效的资源、手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地发展,是时代对工会组织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社会对抗风险的加剧需要工会组织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同质性和单一性已经被异质性和多样性所取代,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上层抱着既得利益不想让步,社会下层则滋生出普遍而强烈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官民对立、群体性冲突频繁发生,公众质疑不断进入政府的视线。随着弱势群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弱势群体往往把自己的不幸、挫折、不满、社会地位低下归因于政治体制、政府政策、权力腐败等,社会对抗的风险进一步加剧。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元合作治理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尤其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方面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工会组织的作为息息相关,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劳动关系就会越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位。工会组织不改革,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工会组织不能切实履行维权职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二)民间组织的蓬勃兴起需要工会组织进行改革

我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从企业和社会中退出,让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让社会能够自主管理。随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组织迅速填补了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空间。部分非政府组织开始在一些公共领域话题上发声,大到宪政、公平社会,小到环保、生态等等,政治功能逐渐凸显,对我国政府的社会整合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劳动领域里,由于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对体制内的利益诉求机制缺乏信任,民间劳工维权组织开始自发地成长起来。它们在开展劳动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技能培训、协助或代表工人争取权益、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部分劳动者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民间劳工维权组织被境外NGO组织所渗透,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传播独立工运,借助劳动关系矛盾的个案煽动社会情绪等方式,阻碍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进程。在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工会能否实现劳动维权领域里的有效治理,关键在于工会自身能否实现转型,占领维权和服务的“高地”,增强团结和吸引职工群众的能力。因此,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工作方式,对工会组织而言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

(三)新兴群体的大量涌现需要工会组织进行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成员的流向、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单位”走进市场,从家庭走进社区,从国有单位走进非国有经济组织,在相应的环境中形成了新的群体。这些群体大多在体制外,如农民工群体、北漂、蚁族和其他极具个性的自由职业者,如网络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自由撰稿人、民间艺人等,他们社会影响力很大,往往是民间意见的领跑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群团组织要立体化、多层面扩大组织覆盖,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等领域和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对此,工会组建思路若仍局限于按行政区划、依托基层单位建立组织、开展工作,则难以把各类新兴群体引导、吸引、吸纳到组织中来,不利于加强社会管理。

(四)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需要工会组织进行改革

网络是一个真实的空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平等的空间,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候,没有身份、地位、制度背景的差别,有的只是言论的碰撞。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惯性地遭到质疑,思想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难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希望工会组织快速提升网络对话和网络交流的能力,运用维权热线和网络论坛、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上引导和动员,主动发声、及时发声,传递党和工会的声音,引导职工队伍的舆论,弘扬网上主旋律。在工作手段上,工会组织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运用好传统工作手段的同时,注意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通过网上咨询服务、维权互动、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提高网上群众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网络社会崛起的历史时期,网络对话和网络交流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形式,工会组织必须改革和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需要工会组织进行改革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基本特点,脱离群众是工会最大的危险。从工会自身来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四化”问题,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尤其是“机关化”“行政化”现象日益严重,与工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本质要求严重相悖。当前,部分工会组织在工作方法上沾染衙门习气,习惯用行政命令来下任务,“官本位”意识至上,对职工群众没有感情,凡事只唯上,只求党政领导满意、上级表扬,对职工群众的诉求推诿扯皮、麻木不仁,工会工作距离职工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工会组织必须抓住脱离职工群众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主动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使工会工作更贴近基层、更贴近职工群众、更符合职工群众意愿。

二、工会组织要通过改革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工会改革的目标是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对此,中央是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看待群团组织改革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群团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把适合群团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群团组织行使。强调要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一)社会治理需要工会组织的介入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政府与社会是高度融合的,市场化后,政府从社会领域中退出,期间我国一直在探索社会治理的规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涉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等诸多层面。从提出“社会管理”到提出“社会治理”,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特定的社会行为主体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实施的治理。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社会治理的主体也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主体,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也须承担社会治理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参与社会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治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过程。工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框架下,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成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在平等对话、协商谈判、疏导和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会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的优势所在

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民间组织纳入了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对传统的提法进行改进,提出了社会组织这一称谓。社会组织作为公民自愿组成的自治性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据统计,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已达200多万,其中登记注册的有50多万。在众多的社会组织中,工会组织作为政府主导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的独特优势。

从工会的政治地位上看,工会是党和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党联结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从工会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看,工会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在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工会的法律地位上看,国家以《工会法》等法律形式对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任务以及它与政府、企事业行政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使得工会工作的运行具有法律的强硬支撑。此外,从工会自身的组织架构来看,工会组织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纵向上,从全国总工会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工会、企业工会,横向上,工会组织遍及各个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工会这种强大的组织网络优势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相比的,因此,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工会组织的作用必将日益凸显。

三、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推进工会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

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这“三性”抓住了群团组织的特性,确立了群团组织的基本定位,为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群团组织朝着什么方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工会组织要承担好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责任,必须从“三性”要求出发,找准工作着力点,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一)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作为着力点

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会组织政治性的重要体现。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2015年7月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为此,工会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作为着力点,必须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这是工会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过去我们一再强调工会要跟党走,这没有问题,但群众跟不跟工会走却是个问题。工会作为党联结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只有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精心服务职工群众,把职工群众吸引到组织中来,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坚持了党的领导。工会的改革和创新,要始终把能否将职工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起来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政治标准。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作为着力点,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工会依法循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而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工会法》第四条规定,工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优势,也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会组织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工会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代表职工群众的利益,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离开党的领导或不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都会使工会脱离群众,失去工会作为党联结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先进性作为着力点

先进性是工会组织的价值所在、力量所在、生命所在,为此,工会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先进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先进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做“中国道路”的先锋。目前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工会的奋斗目标,工会必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背景下把握好自身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自觉把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在这个主题下深入研究自身建设和发展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先进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做“中国力量”的先锋。在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工会组织要把工会建设成为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群众组织,组织动员职工群众走在时代前列,通过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的开展,带领职工群众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先进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做“中国精神”的先锋。工会组织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向广大职工群众传播正能量。在网络文化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工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工会工作新格局。

(三)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作为着力点

群众性是工会的本质属性,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丧失了群众性,工会组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群众性,工会的政治性、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工会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按照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工作。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工会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群众性,工会要根据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感召吸引、说服教育等群众化的手段和方式去开展工作,让职工群众当主角,而不是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方法,让职工群众当配角、当观众。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当务之急是去机关化和去行政化。如果工会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脱离群众是必然的,也就无法担当起带领职工群众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组织要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所需所盼,按照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在维权工作上,通过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切实保障好职工群众的劳动报酬权利、休息休假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社会保险权利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权利。在帮扶工作上,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困难职工身上,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防止职工群众因经济困难失去生活希望而从事反社会的违法活动。

把保持和增强工会的群众性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改革和创新工会服务职工的工作方式与载体。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永恒的主题,工会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 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做职工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贴心人。要善于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党政和其他群团组织的联系,把工会事业融合到社会建设中去,由“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形成各方通力合作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让职工群众共享公平与正义的阳光。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探寻互联网语境下的工作方式,通过提供网上维权解忧服务、网上参政议政、网上职工技术培训、网上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工会组织的服务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工会工作更快速便捷,更贴近职工群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03/ c_1114241174.htm.

[2] 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7/ c_1115847839.htm.

[3] 广东劳工维权组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会工作,2015(6).

[4] 工会要走在群团改革创新的前列[J].中国工人,2015 (12).

[5] 法治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EB/OL].http:// news.sina.com.cn/o/2015-02-15/094431523199. shtml

[编辑:牛雪峰]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53(2016)02-0018-05

[收稿日期]2016-02-18

[作者简介]刘素华(1965— ),女,山东莱阳人,广西区总工会干部学校高级讲师,广西工运研究中心成员,广西工资集体协商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工会法律、工会工作基础理论与业务。

猜你喜欢
改革与创新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工会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浅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