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6-03-16 02:30雷振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蕴文学作品文学

雷振华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雷振华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注重双基教学,初中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初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应不同于古代作品教学。基于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注重基础性、审美性、现代性。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性;审美性;现代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一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篇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极重的份量。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应该怎样教学?这是不少初中语文一线教师思考的课题。个人认为,初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基础性、审美性、现代性。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基础性

初中是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第二个基础阶段,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还应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语感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为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不能只顾作品的审美性而忽视基础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不例外。那么初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应注重哪些基础性的内容?教材中比较明确的:一是语言方面的,如词语学习、修辞方式等;二是文章方面的,如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体裁知识、朗读、观察、想象等;三是说、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以上内容散见于课文后的“词语积累”“思考与练习”“单元说明”“口语交际”“写作”等栏目中。还有一些基础的东西是教材中很少提及甚至缺失的:如语法逻辑、文学作品阅读方法等。由于语文教材是以文选而不是以语文知识能力为线索编排的,语文基础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梯次性就很难做到,这就给语文教师确定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到具体课文的语文基础教学就只留下对课后的“词语积累”中的几个字词注音、释义和“思考与练习”中的几个句子的品味了。

一篇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内容怎么定?需要教师了解课标对初中生各学段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要求,需要通览初中各学段语文教材、各册中各单元各篇课文对课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具体安排,如此方能胸有成竹,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遗漏。一篇文章的语言学习远不止教几个词语,品味几个句子那么简单!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双基教学”[1]52,它包括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基础知识教学又可分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基本技能分为理解(吸收)和运用(表达),理解又可分为听、读,运用又可分为说、写。以《我爱这土地》(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为例,从基础知识教学的角度看,“语”的方面如“字词积累”栏目中“嘶哑”“激怒”“温柔”的理解和运用、题目中的“这”的作用,“修”的方面如象征的表现手法(比喻,学生已熟悉),“逻”的方面如“鸟”对“土地”从生到死的眷念以及生时“歌唱”由“土地的苦难”“同胞的悲愤”“同胞抗争的呼声”“斗争的未来”依次展开。“文”的方面要了解现代自由体诗的体裁常识。从基本技能的角度看,现代诗歌的朗读必不可少。因为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古诗学生学过了,朗读时的停顿、重音、调子也许能初步处理,但现代自由体诗朗读时音尺怎么划分、句中何处停顿与律诗迥异,而学生不知,再者通过朗读能增加学生对中国现当代自由体诗音乐性的认识和诗歌语言的语感。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解读方法与古诗有相通之处,若前面讲过抒情诗的解读方法则不必重复;写作方面要求“仿写诗歌”有点不切实际,不若改为写一篇对现当代诗歌形式的初步认识的文章。

当一篇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怎么教?以语言为例,普通的注音、释义恐怕收效甚微。“文学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2]269-270

与其他艺术的表现符号相比,语言的表现具有明显的非直观性。小说需要插图,诗歌适合配画,剧本有待演出,都表明了这个道理。基于此,学前儿童、小学生识字词常配有图文。中学生虽然阅历见识比小学生多,但毕竟有限,文学作品中不少的人、事、物、景、表情、情感、心理、背景、典故等,有些有注释,有些没有,即使可去查工具书、文献去了解,也未必能感觉形象鲜明,这就给师生带来了教与学的难度。如果语文教材编写组能花大力气紧扣教材在听说读写训练方面针对学生有可能感到疑难的地方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供教师使用,教师便可以把教学时间放在教学重点、难点、教法等方面,学生自学起来语言阻力更少,语词积累更快更多,教学效果也许更好。仍以上面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例,虽然,初中生对“鸟”“土地”“暴风雨” “河流”“黎明”等物比较熟悉,对“嘶哑”“激怒”“温柔”等表情的词也不难理解,但对遭受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比温柔的黎明等句子的深层意义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若能把艾青1938年苦于生计却乐于北上从事抗日宣传、沿途看到逃离战祸背井离乡的百姓而忧郁的情景,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中国百姓的场面,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悲壮举动,汉奸为虎作伥的丑行,不少百姓明哲保身忍辱苟且的态度,连同风雨肆虐、山洪狂泻、山体崩塌、河流汹涌、狂风怒吼、曙光初现的黎明等自然景象制作音像供教学使用,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象征意象的内蕴和生成。

二、现当代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审美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3]84。从艺术作品的结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艺术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文学语言的审美、文学形象的审美、文学意蕴的审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然得紧扣这三个层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是创造文学形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韵文语言的和谐性、散文语言的参差性,无不展示出语言形式本身的独立美感。穷形尽相、显隐并用、繁简适宜的描写语言则更是凸显文学语言生动、含蓄、丰富、简练的美,阅读教学若能引导学生去体验,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味。一位教师在分析《孔乙己》(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人物形象时,就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这里引用一个片段: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话是对孔乙己的嘲笑?

生:“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师:老师发现,他们问孔乙己是否识字时,孔乙己脸上浮现出了特殊的神情。

生:“不屑置辩”。 说明他对自己认识字很有信心,很得意。

师:那么,他得意的表情是酒客们希望看到的吗?

生:不是,因为酒客是想嘲笑他,自然不希望看到他得意的表情了。

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上呢?”秀才有“半个”吗?为什么不用“考”而用“捞”呢?

生:没有。“半个”说明差得远。“捞”,很简单、很容易,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半个”“捞”极尽挖苦之意。

师:酒客们的这五句话,先是嘲笑孔乙己偷东西挨打,又嘲笑他没考中秀才,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此时他颓唐不安,“脸上笼了一层灰色”,刚才只是涨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灰色”是面无血色,这明显说明后者对他的打击更大。[4]29-30

这位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体味,既能让学生真切地把握小说中人物尖酸冷漠的神态,又能体验文学描写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准确生动,而且含蓄丰富。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的语言就是如此,教学时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以鸟自喻,借鸟的心声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鸟儿心系化育万物的大地,为她遭受的苦难而悲哀,为同胞们愤怒暴力的肆虐、抗击暴力的怒吼而礼赞,为斗争的美好未来而呼唤。鸟儿的“歌唱”是诗人内心的形象外化,苦于生计的诗人抛开个人的忧虑北上从事抗日工作,目睹国土的日益沦丧、百姓的流离失所而“常含泪水”,耳闻同胞的悲愤和抗日的呼声而欣喜,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诗人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变直为曲,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而且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文学形象的审美是文学审美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文学语言是为了塑造文学形象,文学意蕴依托文学形象来表现。在文学形象中融进了文学家的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凝聚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无论是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都要以文学形象的审美为枢纽。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所构成的整体形象,形象审美分析就是以作品中单个形象或整体形象为抓手,于抒情文学中品味其“象”与“意”或“境”与“意”的融合,于叙事文学中鉴赏其典型人物。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若从形象审美的角度解读,不难感受到它的意境美。文中第二部分画春,描写了五幅春天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在草坪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春花图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风图里,空气里酝酿者花香、草味、泥土气,“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之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雨图里,细雨薄烟,“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迎春图里,“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五幅图画,连缀成春景图,其中的物、人“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养好了精神,憋足了劲儿,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在这整体形象(物、人组成的活动画面,即“境”)里生动地呈现着生命力的质感和神韵,诱发和开拓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升华出“生机”“活力”的诗“意”。

文学意蕴审美是文学审美的最高层次。所谓文学意蕴,是指深藏在文学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意蕴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读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文学意蕴的作品,常常达到了“终极关怀”的高度,因为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家庭、亲情、友谊、爱情等等更是属于全人类共通的情感;生命、死亡、存在、毁灭、宇宙、时空等等也是全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真善美更是人类共同珍惜的价值。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常常在艺术意蕴中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体现出这些深刻的内涵,并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体现。初中语文中选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都是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展馆里的展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鉴赏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或诗情。

所谓“善引”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析意蕴时紧扣形象,因为文学意蕴是通过形象传达出来;二是不要定于一尊,这是由于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是要以真、善、美为评价标准。例如分析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时,就得抓住小说的情境:小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场景、小通讯员与我一同去借被子的事件,包扎所里紧张忙碌的气氛和群众支前的举动,小通讯员掩护群众牺牲后入殓的场面等,无不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散发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的人性光辉。就作品的意蕴来说,这只是其中之一,也许会有认为它讴歌了军民鱼水情,有认为它讴歌了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有认为它揭示生命的脆弱,都有一定的根据,只有第一种含义比较接近作品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又如分析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得抓住表情的画面:长鸣的汽笛、翻动的手浪、我吃惊的双眼、疼痛的心胸、探出车窗的头、醒悟、缓缓移动的火车、挥动的手臂、想抓住她(北京)衣领。通过画面气氛的渲染、抒情主人公的表情和心理,不难把握到诗中流露出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这只是表层的意义,诗歌以一个谙世不深的青年视角,对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的意义表示了怀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委婉地道出了对这一运动的不解;“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含蓄地表现离开北京离开亲人去山西插队的惆怅,两相映照,传达出诗人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不知道运动有什么意义,我只知道离开的痛苦”。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诗的意蕴的“美”也就在于不盲从时尚、真实书写自我的独特体验、独特情感。

以上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将审美分为三个层次,教学操作时应该合三为一,由“言”到“象”,由“象”到“意”,从三者关系的角度品鉴其美感。

三、现当代文学的阅读教学要突出现代性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都属文学,都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情思的,这是两者的共性。从历时的角度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在语言、情感、技巧等方面与中国古代文学有较大的差别。它是用现代形式技巧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5]1。因而,初中语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要突出现代性。

突出现代性从两个方面进行:思想情感;语言形式。

鲁迅的散文《风筝》(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想主题上现代感很明显。文章从北京的冬季见到浮动于天空中的风筝而“惊异和悲哀”起笔,接着进入二十多年前兄弟间关于风筝引起冲突事件的回忆:有一天,“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发现多日不见的弟弟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膀,并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我”就这样凭着年长、力气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也没留心。二十年后,“我”偶尔从一本外国书上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才醒悟先前粗暴折断小弟风筝的错误,想到种种补过的方法,期望他的原谅。可当“我”与他叙旧说到这件事,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我”感到沉重和悲哀。这是一件小事,似乎无可厚非。但“我”却意识到它的严重:对儿童精神的虐杀,更让“我”感到沉重的是弟弟竟然什么也不记得了,似乎一切合情合理,之后也没有醒悟、反抗,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他能否定“我”的“长者本位”思想和简单粗暴的行为,从此记恨我,反倒让人轻松些。教学时学生对此事的反应恐怕也跟文中“我”的弟弟差不多,这就得介绍时代背景并引入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诸如平等、尊重个体,否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作品内蕴的新颖性和审美效果。

语言形式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跟古代文学也有较大差别。语言上,现代文学使用的是白话,古代文学用的多是文言;形式技巧上,现代文学接受西方影响较多,体裁、表现手法等也有较大变化。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语言学习目标明确,词语音形义、词法、句法、修辞等,无不涉及,系统性强。学习现当代作品,可见的内容只剩下“字词积累”和“语言品味”了。难道白话语体文不重要?绝不是。我们说话、写作文用的都是现代白话。难道不用花大力气去学?也不是。口语不等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比口语更庄重、谨严、精炼。既然如此,那怎么学习?除了“词语积累”外,一要加强课文朗读、诵读、体悟,感性地体会现代白话的自由灵活、通俗流畅;二要在分析艺术形象时,加强句法、修辞等品味,不是孤立开来学几个句子,在语境中学,更能体验到文学语言的准确生动、简练含蓄。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童庆炳等.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耿锋贤.《孔乙己》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1(8).

[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编校 杨旭明 实习生 符平平)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LEIZhen-hua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the double base teaching, teaching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non-literary works and teach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works. Based on thi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should stress on foundation, aesthetics and modern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oundation; aesthetics; modernity

2016-09-06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

雷振华(1964—),男,湖南祁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G632.4

A

1673-0313(2016)05-0143-05

猜你喜欢
意蕴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意蕴难求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