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农村改革方向*

2016-03-16 04:2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本化城镇化土地

刘 挺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LIU Ting

(School of Poli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试论中国农村改革方向*

刘 挺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变。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日趋明显,相对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未来中国农村的改革,必须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资本化为方向,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农村改革; 城镇化; 现代化; 资本化

LIU Ting

(School of Poli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目前,中国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安定牵涉着中国全社会的安定,中国农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和地位的反映[1]。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更是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一、近现代历史上的中国农村改革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该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彻底废除了在中国社会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愿景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实现。农村地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被激发,这为农村地区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新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局之作便选取了农村地区。于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之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中国农村的这一步改革,从其推进的速度上看,无疑是极其迅速的;从其彻底性上看,废除作为社会主义在农村象征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也是具有根本性的制度变化。”[2]99-100该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在3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精神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村容面貌和农民的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城乡分离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制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将我国的农村改革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何真正地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及农民的生活质量等,都是未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城镇化、农业化、资本化视角试论未来农村改革的方向。

二、城镇化是加快农村改革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现代化城市和传统农村并存,发达的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并存,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和严重滞后的农业发展并存等。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度使我国处于由二元经济向社会一元经济转变的阵痛期,广大农业地区的发展空间巨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我国在农业地区探索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光明大道。

(一)土地集约化是当下农村改革的关键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度持续推进,非农用地的范围越来越广,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乐于享受宽松自由的农村分散居住模式,即使生活在城市,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思念这样的乡间生活。因此,广大农民无心集中居住,无意融入城市。政府试图通过引导农民走集中居住模式以节约农业用地的初衷严重受阻。中国农民有着厚重的土地情结,在他们看来,土地不仅是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精神支柱。广大农民视土地为其生命的载体,离开土地他们不知何从,他们宁可让土地搁荒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民土地以各种补贴政策,这也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惜爱之情。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费,严重阻碍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3]14-17。因此,政府应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农民转变农村的居住习惯。政府应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令村民满意的农业生态小区,不断完善小区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以及其他综合管理体系和配套设施,增加生态小区的吸引力,使广大村民自愿由分散居住逐渐走向小区集中居住,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新型农村的和谐风尚,同时还可将节约出来的宅基地用作农业用地。

(二)以小城镇化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就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甚至是发达的工业大城市聚集,而一些乡镇地区成为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乃大势所趋。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应逐步在各个层面上协调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统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地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使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推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加快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村小城镇化战略应该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经验,严格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尽快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形成一个与生产力合理分布的、经济文化聚合效应较大的小城镇网络,以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4]205通过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奠定空间基础。小城镇也将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窗。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指出:“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至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5]28因此,大量人口将在小城镇集聚。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农民的集体合力。

(三)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与这些制度相配套的诸如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载体制度更加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城市中工资偏低、工作生活环境差、社会福利保障低下,同时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挤,这些使他们对于城市生活暗生失意,加深了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思念。同时,现行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严重依赖土地。与土地制度配套的一些国家补助政策,使农民无决心彻底告别农村,成为他们继续生活于农村的物质根源。由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广大农民不能从土地资本的增值中获得利益,这样只能使农民的思维固化于或是守着土地吃饭,或是进城务工,而不是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6]15-16。上述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于城乡之间,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此影响,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改革进程严重受挫。因此,政府应不断深化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尤其要尽快地实现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并尽快推进在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的改革,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一切不合理待遇,使他们逐渐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平等的生活和发展的权利,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之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度的不断深入,以个体经验为主导的小农经济远远不能适应当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农村改革的另一个方向应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定义为:伴随着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7]24。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规模化经营。我国应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本前提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胡锦涛在2008年考察小岗村时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保障的土地承包权。”[8]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引导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规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先发展一批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并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社会市场力量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民兴办有关农业的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跨行政区发展。

政府要鼓励支持农业大户的发展要求,把他们培育为带动农业种植和农民致富、农业结构调整的模范,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同时,各地政府应大力扶持农业公司的发展,培养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使它们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的销售一条龙,并最终成为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公司。

(二)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我国应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成为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农业作业的领域不断扩大,并不断提高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水平。(2)以高等院校、农业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力量,抓紧攻关那些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重大课题,并瞄准国际前沿,不断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放到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中的投入比重[9]9。形成一支条件齐备、实力雄厚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可以使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并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应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政府应增加投入,组织调动各方力量,不断研发出可适应我国不同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农业生产、加工装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的大面积试验种植,并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农业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3)应扩大农业信贷力度,支持农业种植和养殖大户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装备,通过大型农业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培育新型农民

广大农民是农业发展前沿战线的生力军,新型农民更是农业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现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青年涌向城市,农村发展动力显然不足。因此,国家首先应通过政策转变,留住广大农村青年,使之为家乡服务。应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方法,鼓励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城市青年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现代化事业。政府应大力开展农业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村劳动者具备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培训,选拔一批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政府应给予农民创业以政策照顾和资金支持,将其培育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家。通过广播、手机、电视、电脑等手段,在农村地区实施远程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农业动态服务。政府应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并不断整合所需培训资源,提高新型农业培训效果,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推进新型农民培训体制和机制的创新[10]47。

四、以资本化推动农村发展

传统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走农业资本化道路。随着我国农业要素市场的逐步发展,诸多的新的现代要素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资本进入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农村资产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建设项目。所以,由金融体系进行融资就成为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11]64。

(一)以资本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整合一切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一些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先进要素都与资本紧密联系。因此,只有通过农业资本化方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资本化才能打破固有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村生产力充分发展。农业资本化必然会带动先进生产要素下乡,推动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流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涌入农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农业资本化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利用现代先进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以现代科技替代传统农业技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化高素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增强农业产业实力。

马克思指出,资本可“摧毁一切障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12]997(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批青年涌向城镇,农业劳动力显然不足,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这就需要资本去盘活农村的广大人力资源。农业的资本化经营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特别在股票市场上可筹集到较大的农业生产资金,也可以利用增发股票等形式实现资金的持续保障。(2)通过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将资本逐利的本性转化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利用市场兼并或重组机制,使分散经营和生产的农业模式不断走向集中化和规模化,这可使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可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3)通过农业资本经营对股权的并购与重组,可完成资产的增值,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4)通过农业资本化经营,可促进政府与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和实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二)土地流转机制与生态农业

目前,类似于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的要求,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村耕地闲置、撂荒和流失严重。这一切都迫切需要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13]2。(1)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打破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经营模式,既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又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信贷优惠等政策,鼓励资本下乡开发整理农民无力开发的中低产田,将其转化为高标准农田,并把传统农业分散零星的小规模经营农田变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优质农田,将农业发展引向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以资本替代土地既可以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优势,又可以发挥其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综合高效地利用物质能量信息,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空间利用率。政府可利用资本的效能,诱导业主和农民发展生态型农业,实现农村地区农业效益和物种多样化并举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以资本化促进农村城镇化

农业的资本化与农村的城镇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通过农业资本化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土地出让欲望,促使农民舍土离乡。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可解决农业现代化经营所需的劳动力问题,同时又可解决农村地区小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问题。而且,“土地资本化提供了一种让农民更多分享城市化收益、融入城市的一种新的路径选择,对城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4]97通过以土地换资本的方式,农民可以打破原有的“土地生命”思维,毫无顾虑地把利用土地获取的资本用于现代化城镇生活的投资,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但是,农村土地资本化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政府需要通过前瞻性的财政金融手段调控农业资本化的速度和规模,协调社会保障与农地资本化进程的同步性,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失地者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引导农民离开土地。

[1] 党国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2).

[2] 蔡 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3] 刘后平,邓 霞,韩明月.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意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

[4] 毛丽芳.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1(9).

[5] 张 建,王珊珊.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机遇与挑战[J].北京城划建设,2014(9).

[6] 谷正艳.我国“农民”转“市民”问题上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理论,2015(3).

[7] 赵旭强,韩克勇.试论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其国际经验和启示[J].福建论坛,2006(8).

[8] 赵 晶.土地流转何以推动农村发展[EB/OL].(2008-10-16)[2015-06-06].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5/8180113.html.

[9] 谢 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10] 徐庆国,黄 丰.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2007(1).

[11] 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 谷树忠,王兴杰,鲁金萍,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

[14] 李 怀.农村土地资本化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5(2).

Analysis on Direction of Chinese Rural Reform

There has been great change arising in Chinese rural area during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has been improved constantly with obvious improvement over living standard of peasants. However, wi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obviously manifested. Compared with quick change in urban development, rural development obviously falls behind with highlighted contradiction exist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required that in the future, Chinese rural reform should take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as direction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rural area.

rural reform; urbanization; modernization; capitalization

2015-10-16

刘 挺(1990-),男,宁夏固原人,2014级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关系研究。

A8

A

1672-2388(2016)02-0035-04

猜你喜欢
资本化城镇化土地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家乡的城镇化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分土地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