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思想

2016-03-16 05:3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儒道道家儒家

朱 哿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思想

朱 哿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自从我国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就体现出了两大主流文化,即儒与道两家思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两家思想也浸透在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发展。虽然两者的思想有一些不同,但在精神本质和深层结构上却有着相同之处。而且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体现着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即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儒道互补;文学;绘画;建筑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即为儒道互补思想,它支撑了我国两千年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在以往的观念中,儒道思想看似互相对立,一个积极入世,一个消极遁世;一个主张事在人为,一个主张自然无为;一个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一个是闲散山林的态度。然而,它们在这看似对立的思想中,存在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儒家思想有道家思想的融入,道家思想也有儒家思想的补充,正是由于两者相互调和,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我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两种形态

传统文化的每一段发展都有儒道互补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李泽厚先生认为,对后世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孔学,而道家做了儒学的对立面和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了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艺术的理想和审美趣味。

在儒道思想各有各的侧重的同时,两者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纵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儒道互补的格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为两家思想相互渗透与吸收,从而使各家思想得以完善和发展;另一种为两家思想互相批判对方的弊端,以救弊的形式出现。儒道两家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在先秦时期就有所体现,儒家吸收道家学说的宇宙本体论,来增加自然哲学方面的内容;而道家吸收儒家道德伦理的学说,诸如仁义、礼义等,来增加人文方面的内容。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的阴阳刑德学说就是采用了黄老之学《经法》《十六经》等四篇著作中的思想。道家思想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着儒家的思想。在先秦时期,《老子》一书中就十分重视丧礼,同时也有治国安邦的抱负,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里他指出了治国之道,可以看出他也是心存国家的,这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魏晋时期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一方面显示出道家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纠缠其中。后来郭象主张合儒道为一的思想,又一次使儒道思想走上了融合。它的第二种形态即为相互揭露弊端来促进对方思想的发展。两家互相批判对方的弊端,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成为主导的思想。儒道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的交替。第一次即为汉代儒学思想占了统治地位。但天人感应的思想导致了一种迷信的思想,崇尚名教束缚了很多思想的自由,走上了僵化的模式。入世的推重,也使得一些人过分的追逐功名利禄从而产生了浮夸的风气。因此这种思想必将会被替代,出现了儒道思想的第二次更替,即魏晋时期道家占主导地位,清淡无为就成了主流思想。重视自然朴素,轻视虚伪的礼义教化。然而这种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则导向了崇尚虚无,贵无贱有,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因此在宋朝又再一次被儒家思想所替代,这就是第三次的交替。自此以后,一直便是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统治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期。但此时的儒学已是吸收了道家宇宙论学说的新儒学。在两家不断更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道两家思想不断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表现

儒道思想的互补是我国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渗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文学、绘画与建筑的创作中均有所体现。这种思想不同于出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文艺领域则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中是注重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优美,是实践理性的精神还是审美自身理性。

(一)文学上儒道互补思想的表现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在《论语》中强调的“立功,立德,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的思想,这便是儒道互补的体现。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思想中也有想要建功报国的思想。“愿斩单于头,长驱入静关!”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这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吗?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细细品味他的诗句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

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的统治的时代。盛唐是一个国家发达,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这种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这是他们悲壮的梦想,是爱国主义的思想,也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为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一种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才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这种在同一时期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在先秦时期也有明确的体现。

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言志”和“缘情”两方面来发展,这也是儒道两家思想互补的表现。儒家主张的言志是要求文学作品应该有所寄托,而道家所主张的缘情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显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喜怒适当而不过度。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使得文论观点也有了大的改变。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思想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而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了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可见这是一种言志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体现,必定会暴露弊端而被取代。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如出一辙。在我国文论的发展中也是两种思想相互交替出现,无论是文人,还是一个朝代的文学,亦或是文论的发展中都可以看到儒道互补的思想,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融入在其中,与文学一道发展。

(二)绘画中儒道互补思想的表现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绘画的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体现了儒道思想的互补。我国绘画史上分有“南北宗”,南宗画派以“自然天真”为上,北宗画则以“著色自然”为妙。显然,一个注重的是审美关系,另一个注重的是与现实相似。儒家强调的是实践理性,是外在的实用功力,是艺术的人生化;道家注重的是审美自身表现的理性,是超功力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的艺术化。虽然两者有着观念的不同,但是正是两者思想的相互融合和补充,以救弊的形式来促成了我国绘画的完整,若只有一种形式就会显的单调枯燥。汉代是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那么这一时期的绘画也会体现主流思想。汉代主要是人物画,其人物画是重视教化作用的。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不是艺术品,而是因为它有教化作用而受到重视。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描述的是鲁国灵光殿壁画,有“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字句,而汉代的画像石和壁画墓中画的种类有烈女图、孝子传图以及君臣肖像图等。由此可见,汉代的绘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现实功用,充满着教化的作用,这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关。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早期的山水画。这主要是文人士大夫的画,他们的画中崇尚描画奇怪的石头,并未重视山石的质感,树林茂盛并高于山水,人在画中的比例大于山,表现的是人物在山水中自由遨游的理想。这显然是转向了道家的审美趣味。吴道子的“白画”是重笔不重色,使用的是“骨法用笔”的传统,这种绘画方式是注重绘画的技巧而弱化了表达现实内容,这也是道家思想的表现。到了唐末五代至宋,绘画内容发生了转变,由人物画转向了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万物皆可在画中寻,表现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两种风格,一种是重视内容的市民画,另一种是重形式的文人画,两者分别代表了儒家的重视内容,实用思想和重视形式、表现自然的趣味。综上,并不是一种思想一直占有主体地位,儒道思想的相互交替发展丰富了绘画的形式,促成了辉煌的绘画艺术。

(三)建筑中儒道互补思想的表现

除了在文学和绘画中贯穿着儒道互补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儒家所推崇的是实践理性,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也有所表现。首先,它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而是多以平铺展开,以相互连接的群体为特征,故宫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集体融合的建筑范式体现了宗法社会重视家族、血缘的观念,这是儒家提倡的思想,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建筑。其次,我国建筑的材质多是选择暖和的木质,这是儒家实用的观念。再次,我国的建筑注重“可游”“可居”,重在生活情调的熏陶,并是能让人经常观赏和居住,这也是儒家实践理性思想的表现。然而除了上述所说的儒家实践理性思想之外,在传统的建筑中,也有道家审美自身理性的表现。宫殿的内部装饰雕刻等细节则表现了道家的思想。古代都喜欢在建筑的柱子或其他位置雕刻动物或纹饰,增加了审美效果。在《鲁灵光殿赋》中描绘的宫殿内部装饰,不但有动物水草,还有神仙、玉女,这就是道家所推崇的注重形式并且崇尚虚无的思想。不仅内部,我国建筑的外部特有的“飞檐”所表现出的自由、灵动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园林建筑的出现更加表现了道家思想追求自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园林建筑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迂回曲折,兴趣盎然,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并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来布置、组织和创造空间,给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感。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的建筑并未完全脱离实践理性的精神,仍然是平铺展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所表达的也仍是现实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然物外的世界。由此可知,我国传统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儒道互补的思想,正是这两种思想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使得建筑既不显笨重,也不至于太过浮夸走向虚无,从而构成了我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儒道互补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道互补的思想表现在文艺创作和批评鉴赏中则是实用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关系,也正是由于存在儒道思想的互相补充,相反相成,才有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儒道互补思想也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在我国有两种人生态度,一种为先儒后道,先是一腔热血的去积极出世,以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希望能够建功立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遭遇挫折和困难,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以道家不与世俗同流的超脱思想去“隐”。亦儒亦道的人生态度则更是普遍,这些人在政治清明时身居殿堂,也就是在仕途顺利时便报效国家,争取功成名就,而在政治昏暗时便归隐山林,以此来明哲保身。但这种归隐并非真正的归隐而是身在江湖却心存魏阙,时刻等待重新建功的时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都习惯了以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为生活的原则,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尤其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都想成功,但是如果一味的固守这一思想,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走入极端,甚至会走向错误的深渊。而若只是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来作为人生准则,那么则是过于不求上进,也不是这个社会所推崇的,若是人人都这样,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儒道思想的互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进退自如不至于让自己无所作为,也不至于在挫折中失意悲伤,让心态和行为上都能达到平衡,这才是完整的人格的表现。

纵观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人格培养以及人生态度上都渗透着儒道互补思想,它已经融入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这两种思想的或融合、或交替的发展,才有我国文化的内容广大,绚丽多彩。若离开了儒道互补思想,便很难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因此这条线索不仅支持着我国两千年来的文化发展,也是理解我国文化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关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殷都学刊,2011,(3).

[4]袁洪福.从儒道释文化的差异与融通看多元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

[5]成立.“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2).

[6]李健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儒道互补[J].艺术理论,2007,(12).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Complementary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U 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Since China entered the prosperou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made two mainstream cultur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 two school of philosophy develop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lthough there is difference,the spiritual nature and deep structure are similar.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here the idea that “to make improvement independently and benefit others” is its concrete realization.

co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literature;painting;archetecture

2016-04-06

朱 哿(199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1004—5856(2016)12—0078—04

I0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18

猜你喜欢
儒道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