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角下优化青少年道德观念途径研究

2016-03-16 07:32李学昌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儒学途径道德

李学昌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274015)



儒家文化视角下优化青少年道德观念途径研究

李学昌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丰富,青少年的身心获得了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有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却催生了青少年道德观念与时代要求的严重脱节,对此,可以以儒家文化的精髓为指导,以“仁、礼、信、敬”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儒家文化优化青少年道德观念的路径,用以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儒学;青少年;道德;途径

青少年是接受先进思想和新鲜事物最优质的人力资源,也是容易受不健康道德观念影响的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本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与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格格不入,与其担负的使命不相匹配。所以,加强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他们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

总的来说,广大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向往民主、平等、自由,崇尚文明、礼仪、诚信,注重团结友爱。但也有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亲情淡漠、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把浪费当作高大上,把勤俭节约当作吝啬;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现代文明风尚极不协调的不良现象。[1]近年来以抢劫、强奸、杀人等为突出特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许多家庭的幸福安宁,越来越倍受全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二)道德观念偏差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享受倾注了极大精力和热情,以至于滋生了一种拜金主义的社会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对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的淡化、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还把自身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言行潜移默化给孩子。有的家长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荣辱感不强,而他们的言行事事处处熏陶着孩子,造成孩子在思想道德建设的萌芽期就呼吸着“缺氧”的空气,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初步形成,反而营造了孩子任性自私、不尊老爱幼、亲情淡漠的土壤。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基础的形成极为不利。[2]

3.网络错误引导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无约束发展,让部分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造成许多问题。由于上网成瘾而导致无心于事、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个别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3]一些色情、暴力网站,引诱青少年从事非法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量的网络游戏使青少年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而不能自拔,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二、儒家文化对优化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现实意义

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作为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保障及智力支持。因此,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青少年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仁”是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养成的最基础理论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仁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仁为天地之道,君子之性,庶民之归,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本,舍己为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实际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孟子又明确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种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道德观念。

1.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在现实中就是要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当代青少年恰恰缺乏了这种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的勇气和大气,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耿耿于怀;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因为一时的小情绪而迁怒别人。由此引发的很多血淋淋的暴力事件并非偶然,所以对青少年加强儒家传统文化的仁德教育,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来思考问题,就可以形成你尊我让,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和谐社会氛围。

2.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仁爱从本质上看,是血缘亲情的展现和推延,由爱父母兄弟而推及于他人。对于青少年来说,接触最多的无非就是同学,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少数的同学与整个集体不能和谐融入,与其他同学矛盾重重。直接的结果就是彼此之间大打出手造成身体和感情上的伤害,或者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个别同学心理抑郁。追根溯源就是这部分同学缺乏仁爱思想,不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就是有高尚道德情操者的根本之德在于博爱,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艰巨任务的最大主体青少年,必须首先要逐渐培养“仁”德,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培养高尚情操。

(二)“礼”是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养成的最和谐准则

“礼”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既是德性原则,又是伦理原则。“礼”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其核心作用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温馨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

1.为人处世,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准则。叔本华说过: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你我相同的灵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其地位高低贵贱,都应该给予最起码的以礼相待。[4]青少年之间要礼待他人的人格、他人的个性习惯、他人的情感兴趣和隐私,否则就势必造成对方的戒备、反感和疏远。因此,在生活中做到礼貌做事、遵守礼节、礼仪待人是构建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2.言谈举止,以养成文明高雅行为为准则。行为高雅文明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尺。青少年应该是言谈举止端庄大气的主体。所以,让他们接受礼貌、礼仪教育,培养文明行为的需要十分迫切。归纳起来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公德、爱护环境。

3.吃喝住行,以传承勤俭节约美德为准则。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些青少年的节约意识日趋薄弱,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再加上自己的虚荣心,家长的过度关心与溺爱,社会环境的外界影响,造成过分追求时尚、高档品牌的一系列铺张浪费行为的蔓延。古人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切实加强广大青少年节约意识的培养,把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吃喝住行之中,营造良好的厉行节约的社会环境,逐渐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三)“信”是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养成的最基本原则

“信”的基本涵义是诚实、守信、守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诚实守信的精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要人们信守这个诚,就是“信”,是人道。[5]“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所以具备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是每个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会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1.做人诚信,顶天立地。青少年对生活有新奇感,对老师怀有崇敬感,诚信习惯容易养成,可塑性强。正确地引导、帮助让其对诚信行为意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诚信知识内化为诚信情感,从“知诚信”到“要诚信”。通过引导青少年阅读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吸取其中诚信做人的精神,学习古人诚信做人的高尚品德,结合青少年实际加强诚信做人教育,使青少年牢固树立 “以诚信做人为荣、欺世盗名为耻”的道德观念。

2.做事诚信,建事立功。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期,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严重腐蚀我国传统的道德和价值,导致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上的不诚信。所以,在诚信做事上要加强传统文化中诚信价值观的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维系,通过宣传报道诚信人物先进事迹和树立典型来营造诚信氛围,引导青少年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敬”是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养成的最高道德要求

“敬”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是畏天敬地,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是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长辈。敬祖、敬长者必孝,故“敬”可涵“孝”,“孝”却不能代“敬”。三是尊师敬友,敬师者必重文德,好学深思,敬友者重视人际和谐,团结互助。四是敬事立业,即开创事业,建事立功。宋儒程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是持己,恭是接人。……君臣朋友皆当以敬为主也。”由此可见,敬是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要求。

1.爱护环境、善待自然。儒家文化中畏天敬地,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们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人们爱护环境、善待自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给后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青少年要在学习儒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应该自觉杜绝一切破坏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不乱扔垃圾,培养勤俭节约意识,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发现破坏环境的事件敢于举报制止。积极组织或者参加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的重要性。

2.孝敬父母、尊师敬友。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在儒家看来,做到真正的孝必须要常怀敬德之心,否则就很难称得上是孝,充其量也只能是简单的赡养而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敬爱,就很难谈得上爱别人,具有敬爱自己父母亲人的真挚感情,才能把这种爱推广于社会。当代青少年首先应该传承和发展的就是常怀敬德之心,在实际生活中要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朋友。

3.爱岗敬业、创世立业。广大青少年之所以努力考取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建功立业。《论语》有“君子有九思”之说,其一是“事思敬”,就是要兢兢业业做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青少年从业者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完全不能遵守职业道德,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事业的敬畏之心,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定位,对未来没有完整的人生规划。此番经常半途而废,更谈不上爱岗敬业、建功立业了。所以青少年应该逐渐培养尊敬自己事业的持续发展意识,把握机遇,创世立业。

广大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和建设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担,所以鼓励他们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对优化其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这就要求青少年在掌握职业所需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儒家文化知识,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勇.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以安徽省大学生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16.

[2]孙传通.当代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探究[J].江西青少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3):23-25.

[3]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5):25-27.

[4]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8):34-37.

[5]周远斌.《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M].山东:齐鲁书社,2008.56.

(责任编辑:王佩)

Study on the Ways of Optimizing the Moral Concept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ulture

LI Xue-ch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of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the body and mind of young people has go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but some unhealthy values have led to the seriou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ral valu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In this regard, we can take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as a guide and Benevolence, courtesy, Faith and Respect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ath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to optimize the moral values of teenagers to regulate their daily behaviors and cultivate their noble moral sentiment.

Key words:Confucianism; teenagers; morality; path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学昌(1973-),男,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研究”(XY14SZ04)

收稿日期:2015-09-11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66-04

猜你喜欢
儒学途径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儒学交流在路上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