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瀑布》的伦理维度*

2016-03-16 07:44李丹阳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德克伦理学瀑布

李丹阳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论《大瀑布》的伦理维度*

李丹阳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长篇小说《大瀑布》展现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通过文学伦理学视角对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关系中所反映出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欧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伦理诉求及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大瀑布》;文学伦理学

一、引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自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1]。她产量丰富,作品主题深刻,曾两度进入到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提名名单。2004年其长篇小说《大瀑布》“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2]1-5著名的《科尔库斯评论》对该作品的评价为“这是迄今为止她最好的作品——也是一部代表作。”[3]此外,《大瀑布》还荣获2005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书中欧茨对尼亚加拉瀑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困境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与刻画,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物伦理生活的关注,也为他们如何做出伦理选择指明道路。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运用生态批评[4]、悲剧精神[5]及存在主义[6]等理论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但小说中所体现的伦理内涵却没有被深入探讨过。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7]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关注和思考作品中所描述和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伦理观。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入手解读这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这四种关系所体现出的伦理思想,并揭示出作者欧茨的伦理诉求。

二、《大瀑布》中的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伦理思想

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性的关系。”[8]47“人如何面对自然?是惊惧,是利用,是改造抑或破坏,还是和谐相济?不仅成为人类自身需要思考和究明的问题,也是文学表现的母题和文学批评观照的对象。”[8]47关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瀑布》中,欧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叙写所体现的伦理诉求表现在她对自然所持的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态度上。

小说的自然背景是有世界七大景观之称、有着绚丽多彩和迷人风光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在作品前欧茨就写了关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题记:“大瀑布所呈现出的大自然雷鸣般的震撼力量,可能会带给人类一种神秘的生理上的吸引力。……不幸的受害者就会将自己投入到他的厄运之中。……尼亚加拉大瀑布也被称为‘自杀的天堂’。”[9]从题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所持的是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态度,大瀑布背后的神秘力量可能就是厄运。

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被大瀑布深深吸引,他们的命运与大瀑布紧紧相连。第一个是女主人公阿莉亚的第一任丈夫吉尔伯特·厄尔斯金。他是一位同性恋,在与阿莉亚结婚的新婚之夜,因无法忍受现实的痛苦——道德的、身体的、心理的——而奔赴黄泉。他在前往大瀑布的途中——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回顾了自己年轻的一生。在决定纵身跳入大瀑布的瞬间,他也曾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是愚蠢的,然而,面对奔腾咆哮的大瀑布,他没有再犹豫,仿佛任何痛苦都可以被它摧毁。“大瀑布竭力施展它恶毒的魔力,从未减弱过……如果离得太近,哪怕是出于理性的好奇,你也会身处危险之中。”[9]49就这样,吉尔伯特被绚丽的水雾、彩虹所吸引,毅然决然地纵身跳入了大瀑布。第二个是阿莉亚的女儿朱丽叶。她被大瀑布的魔力所摄,两次伫立于瀑布旁,精神恍惚。朱丽叶从孩提时期起就没有见过父亲德克,但当站在大瀑布面前时,朱丽叶清晰地听到了父亲的呼唤。“‘朱丽叶!波——纳——比!到河里来,到爸爸身边来!’她从未听过这么清晰的声音,是如此的焦急和真切。”[9]344恍惚中,朱丽叶朝瀑布走去。此时一位警官察觉到了朱丽叶的异常举动并大声呼喊她,她听从了警官的劝导回到了家。然而在父亲忌日这一天朱丽叶又一次站到了大瀑布前。在震耳欲聋的瀑布呼啸声中,朱丽叶又一次听到了父亲的呼唤。就在她即将投身瀑布时,一直暗恋朱丽叶并跟踪她的男孩儿巴德猛地抱起她离开了危险之地。大瀑布似有一股神秘力量,时时张开魔鬼之口准备吞噬人类。

在小说中,欧茨通过对瀑布对人类影响的描写以及人类命运与瀑布关系的叙写表达了人类应敬畏自然的伦理诉求。

(二)人与社会关系中体现的伦理思想

人处于社会之中,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学作品总是把对人的叙写放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描写的,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文学作品所要展示人的思想与追求的基本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要反映或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阐释和发掘文学道德伦理价值的重要维度。”[8]45在《大瀑布》中,欧茨通过描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底层居民的生存状况及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揭示了其追求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伦理诉求。

贯穿小说后半部分的“爱的运河”诉讼案集中体现了当时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及社会的伦理秩序。“爱的运河”在被改建成居民区前是一处化学物质垃圾场。但是,当地居民并不知道自己的房屋、学校等建筑是在有毒垃圾填埋场上建造的。为此,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有不少人还为此送了命。小说中的黑衣女人妮娜·奥谢克一家正是受害者之一。她的父亲及小女儿都因中毒而亡,她的丈夫、儿子及她自己因长期居住在运河地区而患有哮喘及偏头痛的疾病。学校更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操场上玩耍,眼睛和皮肤都被灼伤了。学校的旁边有块空地,还有个水沟,孩子们在那里玩儿的时候都被灼伤了”[9]167。当妮娜找校长谈论此事时,校长“态度很不友好,对孩子没有丝毫的同情心”[9]167。他避免面对学校存在安全问题这一事实,完全不关心孩子们的健康。面对孩子们被灼伤的双手,他甚至说“让孩子们洗洗手就没事了”[9]170。当妮娜提出要为儿子转学时,学校不同意,认为“他们只要对一位家长让步,就等于承认这里确实有问题,所以他们绝不会这么做的”[9]168。 妮娜向学校管理处、教育委员会甚至市长反映都是无用的,他们官官相护,故意拖延。在这样的情形下,妮娜只好求助于法律,期望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问题。

然而,本应保护居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在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得到贯彻,社会平等无法实现。当妮娜请作为律师的男主人公德克来打这场官司时,德克清楚地知道这类案件的解决绝不会有利于她,法官甚至都不会认真考虑它,因为这场官司是针对既得利益者的。随后当德克最终决定受理这桩“爱的运河”诉讼案时,底层居民甚至都不敢相信这一消息,其他当权者则是出离愤怒。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这桩诉讼案的结果,因为所谓的公平的法律是不会给他任何可能胜诉的机会的,来自底层的人们被剥夺了捍卫自我合法权益的权利。法官最基本的任务本是依据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惩戒非法利益以此来保障社会公平。然而尼亚加拉瀑布地区的法官们却忘记了他们的职责,无法平等对待公民的诉求。他们的任务已不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是选择忽视危害到自身利益的诉讼案件,这使得社会公平无法实现。

欧茨用“爱的运河”诉讼案刻画了当权者的虚伪,描写了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底层居民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伦理秩序,体现了她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追求人人平等及社会公平的伦理诉求。

(三)人与他人关系中体现的伦理思想

人与他人的交往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文学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8]48“文学要洞悉人的本质,离开了人与他人关系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人与他人的关系才会成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的对象和评价的维度。”[8]49欧茨在《大瀑布》中关注和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叙写来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可以看出欧茨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真诚相待的不懈追求。

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是建立一个家庭的基础,对家庭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的两性关系是两人之间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将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反之家庭生活将充满矛盾与冷漠。欧茨在小说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德克和阿莉亚的夫妻关系展示了其对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包容与理解的伦理诉求。在小说开端,德克就对阿莉亚一见钟情,并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她在一起。婚后,德克理解并支持妻子的爱好,送了阿莉亚一架钢琴,并经常鼓励她弹奏,相信“妻子是个天才的钢琴家”[9]105。不仅如此,他还支持妻子去工作。在当时“美国妇女们是不工作的。尤其是像阿莉亚这样结了婚又有社会地位的妇女,她们是不工作的。”[9]108然而德克却对妻子说,“阿莉亚,你想做什么就尽管做吧。......你是个‘职业女性’——我知道的。我为你骄傲。”[9]108相比之下,阿莉亚却没有以同等的尊重、理解及包容对待德克。当德克身陷“爱的运河”案件时,阿莉亚不仅没有给予他任何支持和鼓励,反而怀疑他与案件当事人妮娜有私情。阿莉亚对德克的工作,尤其是“爱的运河”案件漠不关心,甚至反对德克接手。她的态度“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也不关我什么事”[9]202使德克失望至极。本想从妻子那里得到理解与安慰的德克只好离开家,夫妻关系渐渐恶化,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变得冷漠与苦闷。

朋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也是最牢固的关系之一。人们在困境中往往期冀能从朋友处得到帮助与安慰。是友谊使人们变得坚强,内心充满力量。真诚的友谊在人们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瀑布》中,欧茨主要通过德克与其朋友的关系展示了尼亚加拉瀑布地区上层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疏离与伪善关系。德克的朋友都来自尼亚加拉瀑布地区的上层社会,因为他也是其中一员。德克对待朋友是真诚友善的,“他希望自己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9]56。他是朋友中的“和事佬”,如果朋友不喜欢他或者朋友之间不喜欢彼此,这会令他非常沮丧。他总是诚挚地道歉,那种诚挚的态度使人无法不信任他,即使他被人错怪了,也是如此。然而,“爱的运河”案件却使德克看清了朋友的真面目。欧茨用犀利的笔锋揭穿了蒙在德克的朋友关系上的虚伪面纱。因为案件触犯到朋友们的利益,他们对德克变得冷漠无情。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打招呼,更没有人再邀请他参加朋友间的聚会,甚至他经常就餐的餐馆的服务生也对他怠慢起来。德克越来越意识到是利益而不是真诚形成他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他的朋友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爱的运河”案件的牵连,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他。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德克收获的不是真诚而是忽视、疏离与伪善。

欧茨对能集中体现人与他人关系的夫妻关系及朋友关系这两种关系的逼真刻画,体现了其对应有伦理道德的呐喊。她相信只有本着相互理解,真诚相待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四)人与自我关系中体现的伦理思想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内在的,也是最难究明的。”[8]50正是由于人与自我关系的本质性和复杂性,文学才会揭示出人性及人生的无限深度与广度。文学伦理学批评更是强调对人与自我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怎样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受当时伦理道德的影响,也体现了道德主体的伦理观。借助男女主人公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作者欧茨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诉求:追求更完善的自我及面对困境时,唤醒内心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样的伦理诉求印证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同时也反映出欧茨对人的终极关怀。

作者着力讲述的“爱的运河”诉讼案是促进男主人公德克自我完善的导火索。德克是位事业有成的律师,与其他同行一样,代理诉讼,盈利是他的目的。在决定受理“爱的运河”诉讼案之前,德克所具有的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其固有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多次地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卷入这起案件之中。然而,在听了受害人妮娜讲述的一家人如何饱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的事实以及目睹了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后,德克震惊了,他内心的良知被唤醒,决定受理“爱的运河”诉讼案,自己出资打这场官司,与政府部门抗争,维护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底层居民的利益。德克意识到,“那些可怜的人需要我的帮助。应该还他们个公道。所有人都在欺骗他们,我不会欺骗他们的。我也不会不管他们。”[9]201德克从一名只注重自己阶级利益的律师成长为一位充满正义感的正直律师。他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捍卫民众权利的精神正是其在进一步完善自我的具体体现。即使身处众叛亲离的处境也仍然不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德克凭借坚定的意志走上了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高贵的精神成长之路。

小说女主人公阿莉亚也是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她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刚毅、勇敢和独立正是欧茨所推崇的伦理观。小说一开篇,我们就看到了阿莉亚的勇敢坚强。她知道丈夫跳入瀑布自尽了,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坚守七天七夜直至看到丈夫的尸体被打捞上来。而她的刚毅独立更表现在她的第二次婚姻中。丈夫德克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律师,可以给她丰裕、幸福的生活,她完全可以做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但她却没有这样做,甚至不管别人的指点和看法而坚持做一名家庭钢琴教师。收入虽然微薄,但她却以这样独立的姿态去面对社会。正因为她始终坚持了这样的主体意识,才使她能够在遭遇命运第二次打击——丈夫德克被人陷害坠入瀑布身亡——坚强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作者欧茨对阿莉亚这样品质的推崇可以看出她对道德主体追求自我价值的尊重。

对于自我,欧茨不仅描述了男女主人公所遇到的精神困境和生活磨难,而且刻画了他们追求完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探索与成长。欧茨表达了个体在处理人与自我关系时所遵循的伦理:唤醒主体意识,追求完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 结语

欧茨的小说《大瀑布》展现了尼亚加拉瀑布地区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出那个时代的伦理关系,展示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在人与自然方面,欧茨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在人与社会方面,欧茨主张社会平等及公平;在人与他人方面,欧茨相信唯有本着相互理解,真诚相待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与自我方面,欧茨表达了个体在处理人与自我关系时所遵循的伦理:唤醒主体意识,追求完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对小说中四种关系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的文学伦理学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欧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伦理诉求及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

[1]Johnson, Greg. Invisible Writer[M]. New York: A Dutton Book, 1998.

[2]郭英剑. 序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大瀑布》[M],郭英剑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Wilkinson, Joanne. The Falls. Kirkus Reviews[J], 2004(15): 55-58.

[4]徐健. 生态视角下的《大瀑布》[J]. 鸡西大学学报,2006(5):92-81.

[5]孙方莉. 敢问路在何方——欧茨小说《大瀑布》的悲剧精神解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76-177.

[6]梁黎. 存在主义视域下《大瀑布》中的选择与责任[J]. 山花,2015(12):147-148.

[7]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8]李定清.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 外国文学研究,2006(1):44-52.

[9][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大瀑布[M]. 郭英剑,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0]Oates, Joyce Carol. The Fall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4.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The Falls

LI Dan-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24, China)

The full-length novelTheFallswritten by Joyce Carol Oates showed the rich content of moral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it will help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ates' new ethical appe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er concern for the whole human society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thical thoughts reflected in the human-nature, human-society, human-others and human-himself relationships.

Joyce Carol Oates;TheFalls; Literary Ethics

1673-2103(2016)06-0040-04

2016-09-15

李丹阳(1988-),女,河南林州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I106.4

A

猜你喜欢
德克伦理学瀑布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主持人的话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