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双重考量

2016-03-16 08:37牛先锋刘雅琪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

牛先锋,刘雅琪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双重考量

牛先锋,刘雅琪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中需要有两种考量: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性和时代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现实;另一方面,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问题时所出现的“变异”与多样性。对这两种考量的深入解读将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面向中国实际问题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

从理论到现实;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对19世纪西欧社会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答。理论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实践的同时,也不断地被现实实践所修正和完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阐明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48。“随时”与“随地”就强调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中面临着的时代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考量。马克思主义是时代问题的产物,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的方法论使其时代化成为可能。同时,任何一种理论又都要回到现实中去指导实践,而现实总是具体的、有差别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和日益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个现实的差别不应当只被看作是国别的差别,更是文化传统的差别。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双重考量并不是截然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成为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问题的重要考量。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代化

17世纪下半期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加之19世纪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铺平了道路。到了1850年至1870年之间,西欧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英国仍保持着其西方工业化佼佼者的地位,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美国日益成为英国的挑战者。然而,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社会问题是相伴相生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的掩盖着的剥削。……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5-277的确,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同时,却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功利和卑鄙以及无产阶级的赤贫化;它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正。正如恩格斯在《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的,“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2]。马克思主义就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审慎解答,它以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旨归,将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在用唯物史观批判性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马克思借助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更替的机制,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被更加人道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而创立的。但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解读及由此而导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也会随之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马克思主义时,不能孤立地纠缠于某些固定结论,而是要从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的需要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1870年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的广泛深入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与工人阶级在议会斗争中取得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提出了挑战。德国到1871年宣布完成统一,建立了新的国家基础,实行了普遍选举权、结社自由和一些劳动保护的法律,再加上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实施,工人运动在议会斗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德文版序言里指出:“由于最近25年以来大工业已经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组织也跟着有了改进和增长。……所以这些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249而后,恩格斯在1895年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作的导言中反思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3]随着1895年恩格斯的谢世,面临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实现辩证统一的责任就落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肩上。

1896年10月至1898年6月,在恩格斯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恩格斯重要遗嘱执行人的伯恩施坦在德国社民党的正式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公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判。此后,在德国社会党内乃至整个第二国际工人运动中,面对变化了的新的历史条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开始了探索之路。伯恩施坦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已不同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并通过1899年3月出版的里程碑著作《社会主义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形成了其完整的修正主义思想体系。伯恩施坦认为,现在和最近将来的任务(即为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斗争、工人阶级在城市和村镇中为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活动以及工人经济组织的活动)才是一切,超出这一范围之外的远景是微不足道的,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考茨基1909年在《取得政权的道路》这本小册子的序言里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条件进一步指出:“我们不应该指望工会依靠单纯的工会斗争的方法,就能重新给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像它在1895—1907年期间所曾经做到的那样。……工人运动中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相对意义,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4]考茨基更是立足于西欧各国尤其是德国自身的实际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两个重要前提: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展为国家政权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提供的客观可能性;第二,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组织良好,既通晓本阶级的状况,又洞悉国家和社会的本质。考茨基认为,在这场搏斗中,“最有害于无产阶级的,莫过于劝告无产阶级立即解除武装,以便争取到资产阶级的所谓让步与和解”。“无产阶级的道德只能产生于革命的愿望;有了革命的愿望,无产阶级就会更加坚强和高尚”[5]。列宁则结合工业化进程的世情、俄国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由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所造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帝国主义进行了科学阐释,指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本质;而帝国主义时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遇到的。连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帝国主义阶段的尖锐性,指出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终将导致帝国主义各种内外矛盾的大大激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确定,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指导现实并实现自己的新生。

二、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又一重要考量。对此,萨松说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关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抽象模式,这只具有近似意义。而社会主义运动却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要求。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形成、组织和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塑造它们的特定的民族传统。因此,在一个与理论世界相对的经验世界,任何背离和变异都是正常的。”[6]文化传统根源于历史的绵延积淀,它在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传统强调了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特殊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92这里对文化传统内涵的界定旨在说明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的价值惯性而导致特定社会发展状态的缘由,同时也成了社会进而发展的价值支撑。正如汤因比所说:“理想地说,我们对任何事物所做的任何定义,无论如何都要具有双重的形式,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性,考虑到主客观真正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所有思考都必须具有的。”[7]20这一定义的界定在现实意义上旨在说明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正是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问题时所出现的“变异”与多样性。关于共时性问题下的策略之争正是根源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例如,在第二国际时期,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基于自身不同的文化传统,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不同,所采取的改良抑或革命的策略也不同。

正如Robert D. Warth所说的那样,第二国际是各个国家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各国具体的政治实践相适应这一艰巨任务时所展现出来人类的优势与不足的传统的化身”[8]。列宁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分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到导致的。近代欧洲从16世纪的海外扩张开始经济就不断得到变革;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就被粉碎并摧毁;英国则在1688年以后专制主义就已让位于寡头政治。而且欧洲的专制主义传统也不同于东方独裁专断的帝王制,欧洲的专制主义统治者不仅要尊重贵族、教职人员和商人,还要尊重法律程序。经历了启蒙运动和第一次科技革命,加上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到了1870年前后,欧洲各大国就已经暂时告别了过往动荡不安的状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益发展并深入人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西欧的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并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而在俄国,在1861年才通过2月19日法令开始废除农奴制,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事实上,一直到1917年前,俄国一直未能如愿摆脱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桎梏;尽管某些激烈的改变已经发生,如人口、城市、工商业等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俄国的资本主义也未能发展起来,大多数是西欧移植过去的,这些都造成了俄国经济上的贫穷和文化上的落后。就这样,俄国在经济和社会秩序上一只脚踏进了现代世界,而另一只脚仍然停留在传统俄国。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第二国际的中介作用,马克思主义成了俄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先锋。政治上从1906年到1917年有过四次杜马选举,但是远远谈不上民主。俄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融欧亚两大洲的文化传统于一身,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附赘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使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按照文明的分类将起源于东罗马帝国和保加利亚东正教文明的俄罗斯文明称为“卫星文明”,而后它又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卫星文明”[7]57。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解决西欧社会问题的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在第二国时期,由于当时西欧各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民主和法制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工人运动在议会民主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就,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普遍背离了《巴塞尔宣言》,逐步走向了民主的社会主义改良道路;与此同时,在俄国,面对工业化的世情和自身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列宁创造性地将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革命与落后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历经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每一种业已形成的文化传统都客观地赋予了人类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式,这种人类实现目标的方式已经被大写在文化传统的结构之中。西欧的文化传统和俄国是不同的,因而在实现最终目的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策略和道路亦截然不同;即便西欧各国之间也不尽相同。民主社会主义将“议会民主”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它所强调的“议会民主”并未超过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民主社会主义也从未触及国家政权问题,更强调国家的管理职能,冲淡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特性。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借助于业已形成的民主传统,通过不断发展的普遍选举制度、劳工保护法和福利政策等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国家政权的本质、长入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认为只要借助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协同管理,无产阶级就能取得政权。较之于革命手段,民主社会主义偏爱改良策略。列宁主义则是面临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俄国自身的实际,在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东方落后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中架起一座桥梁,领导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苏维埃国家政权,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局面。而后在1921年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则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时代化与本土化双重考量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面向文化传统不尽相同的具体现实,才能实现自己的新生并更好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迁的共时性与普遍性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凸显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普遍性问题的多样性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强调实现最终目的的条件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则更强调实现最终目的的方法与策略在不同文化传统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时的两个重要考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双重考量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厘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说明第二国际瓦解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分化是导致第二国际瓦解的根本原因,这种分化本身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时代变化的背景下为各自文化传统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难题所提供的暂时解决方案。民主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分化标志着各自寻求自救出路的终结。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思潮,来源于第二国际时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不同立场和角度的分化,逐渐演化成为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在二战后逐渐融入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重要的建设性反对力量。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分化完成并不意味着二者相互对立,而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策略或发展道路的问题。正如殷叙彝先生所言,所谓第二国际“破产”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在于是否承认在列宁主义发展的同时,在西方不同的国情背景下,还可能有另一种合理的发展路线,以及如何以一种客观的取长补短的态度去审视这一发展路线。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将民主社会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的方式,今天我们更应该本着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其次,这双重考量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并要求我们面向中国现实问题,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列宁在去世前曾口授了《论我国革命》,集中体现了列宁对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通向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列宁还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9]对于近代中国来说,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现实,像西欧那样首先发展资本主义,而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际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一方面,当代的资本主义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变化,如李琮研究员将当前的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国际垄断阶段”[1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正持续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而社会主义国家也正在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方面不断取得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在取得现代化成就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变化和发展,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公平正义要求被提上日程。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求。伴随着经济发展,公民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和表达要求日益增强,在文化领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诉求凸显。其次,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要求。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理念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领域的利益共享要求凸显,社会和经济权力的平等要求日益提升。再次,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要求。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和“唯GDP论英雄”的片面性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匮乏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被重视。以习近平总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是对时代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面向中国现实的理论新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512.

[4]考茨基.取得政权的道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6-17.

[5]考茨基.社会革命[M].北京:农民出版社,1980:71.

[6]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二十世纪的西欧左翼(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

[7]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Robert D. Warth.The 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by James Joll.New York:Praeger,1956.P.p.198.$3.50[C]//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 29,No.2.Chicago press,1957:146.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8.

[10]李琮.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N].北京日报,2013-05-20.

Dual Considerations on Marxism from Theory to Reality

NIU Xian-feng,LIU Ya-qi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School,Beijing100091,China)

Dual considerations are needed on Marxism from the theory to the reality.On one hand,Marxism is the spirit of its time and will definitely keep on developing with the time in order to burden the history duty.On the other hand,cultural tradi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Marxism from the theory to the reality.Elaborated illustrations on the dual considerations on Marxism from the theory to the reality will boost the confidence of keeping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acing the problems of China and modernizing the Marxism Era with the attitude of openness and accommodating.

from the theory to the reality;the marxism Era;cultural tradition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1.001

2015-09-08

B15

A

1000-2359(2016)01-0001-05

牛先锋(1964—),男,河南渑池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刘雅琪(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