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及其教育价值

2016-03-16 13:50张蕾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朱子家训

张蕾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福建厦门361024)



《朱子家训》及其教育价值

张蕾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福建厦门361024)

摘要:古代家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朱子对传统家训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使其推广普及有了可能。朱子家训内涵为:倡导君臣有义、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它的教育价值在于要求每个人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要求每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把“仁”推广到生物甚至非生命的领域,萌生出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顺应思维,争取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很早就出现了“家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训”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明。《朱子家训》是有关修身、治家、处事的家教经典。它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自然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其内容具有普世的教育价值,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一、“家训”的历史渊源

古代家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家训一词而言,最早见于《后汉书》里的《边让传》,边让自己说:“髫龀夙孤,不尽家训”。人无父曰孤,没有父亲了就叫孤儿,说我年幼时就成了孤儿,没有受到父亲的训诫,也就是没有听到家训。这是关于“家训”一词的最早说法。

关于家训的起源,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把家训的起源推前到《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甚至旁及《国语》、《战国策》。[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家训的起源时间当在上古尧舜之时,且归根到底是源于上古之时人们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如果从时间上来断定,则当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并认为尧舜是中国家训的创始人。[2]有的学者则不同意产生了家庭就出现了家训的观点,认为只有家庭从“血缘家庭”过渡到宗族组织的出现和宗法制度的确立,家训的起源,始于此。理由是,《尚书》中的《无逸》《君奭》《康诰》保留了周公训示子侄的许多真贵资料,开了帝王家训的先河,所以“周公则成为我国家训的创始人”。[3]

纵观诸多讨论中国家训起源的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都想把家训的起源往前推,越前越好、越古越好。这些观点虽然不失为一种研究的途径,但从文献,从文体学的角度思考,那只是一些训诫子孙的言论,远不足以构成一种文献学上、文体学上的“家训”之体。也许,这些训诫之词可以成为形成“家训”的一个重要来源,和启迪家训形成的开蒙之作,但那毕竟不是“家训”。一般认为,“家训”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黄门侍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他是中国家训之祖。

从《颜氏家训》起,“家训”之体趋于成熟,“家训”之名得以成立,并一直影响到近现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家训著作最繁盛的时期。《中国教育史研究》考证,仅魏晋南北朝“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八十余篇(部)”[4]。颜之推《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朝初年,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家训之作。明人袁衷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作《颜氏家训》,谆谆欲子孙崇正教,尊学问。”[5]历代评论,以颜氏之书为“家训”之祖。今人对此多有不同意见,但如果客观地分析,“家训之祖”之说,其实是名符其实的。因为《颜氏家训》开创了一种家训的著述之体。这种文体影响了其他的各种家训之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颜氏家训》共七卷,卷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卷二:风操、慕贤;卷三:勉学;卷四:文章、名实、涉务;卷五:省事、止足、诫兵、养身、归心;卷六:书证;卷七:音辞、杂艺、终制。从这个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乎就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百科书。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古人眼里,“家训”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仅包含着人文之理、治家之要、为人处世之道、养心修身之神、品节风度之韵、治学问道之经,还包括为官出仕之箴、为文制艺之技,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可见,家训就应该是一种对子孙的全方位教育,它应该包括处事立身的所有要素。

宋代,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著“家训”,影响较大的有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司马光《家范》、苏颂《魏公谭训》、叶梦得《石林家训》、吕本中《童蒙训》、陆游《放翁家训》、吕祖谦《家范》、袁采《袁氏世范》、真德秀《教子斋规》等。宋代的家训已呈现出非常规范和成熟的面貌,表现为内容的面面俱到、思想的深刻厚重与形式的相对稳定。如吕祖谦的《吕氏家范》,则可以看到因袭《颜氏家训》的另一路发展。《吕氏家范》共六卷:卷一,宗法;卷二,昏礼;卷三,葬仪;卷四,祭礼;卷五,学规;卷六,官箴。显然也是面面俱到,但其关注的重点则是“礼”。

元明清时代的家训,继续保持着繁荣的局面,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为维系宗族可持续发展的忧患意识所驱使,对“家训”的制定、增删、沿袭及传承,形成了一种风气,促使了家训的发展和对家训的研究。这期间出现了一篇影响极为广泛的“家训”,即朱伯庐《治家格言》。该篇《治家格言》共506字,用骈文写成,言简意赅,篇幅很精干,不作长篇大论。它从修身养性、治家之道到处世为官之要都有论及。由于它文字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被接受。从内容看,《治家格言》是《朱子家训》的阐发和延伸,把《朱子家训》哲理形象化了。如果把《朱子家训》比作纲,那么,《治家格言》就是目。

中国的家训著作,从几百字的短文,到数十万字的巨著。但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具有较大社会与历史影响的,大约也就在十几种。其中以《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朱子家训》《治家格言》为最负盛名。

二、朱子对传统“家训”改编

朱子对以往的各种“家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改革“家训”体的过程中,比较利弊得失,选择了一种相对比较科学而利于大众接受的方法。

首先,朱子把传统家训中的“论理”与“说事”相分离,以避免繁琐。如,他把司马光《家范》中的古今事例部分抽出来,另写了一本书,名为《小学》(十一卷),分内外两篇。内篇:卷一“立教”,辑录古代圣贤关于率性、修道的言论;外篇:卷六“嘉言”五上“广立教”,与之对应,以前贤(主要是理学创始者)的嘉言及古代有关立教的故事羽翼之。类此,内篇之“明伦”,则有外篇之“广明伦”对应;内篇之“敬身”,则以外篇之“广敬身”对应,如此等等。

其次,朱子把传统家训中具体的行为规范部分抽出来,另编了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此书凡五卷,分别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他又把传统家训中有关“礼”的部分抽出来,编成《朱子家礼》一书。《朱子家礼》凡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

第三,朱子对传统家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改造则是,把传统家训中最根本、最精髓的思想予以形而上的哲理化,把它们提升到哲学与“道”的高度,并以精炼的语音表达出来。这就使“家训”摆脱了芜杂而言不及义的弊端,使“训”之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显然,朱子认为,所谓“家训”,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人之所以为人及处事立身之大法,它具有优先性和纲领性。而一般的道德教条、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礼仪制度则是对“大法”的辅翼与完善。如果不首先确立大法,则做人的根本与底线就会淹没在繁琐的文字、故事与制度之中,不免本末倒置了。

朱子对传统家训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它沿袭了自己对传统儒学体系改造的一贯思想和方法:一是以简御繁。如对儒家经典的改造而成“四书”。二是“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并不是没有创造和出新,而是善于运用已有的材料来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我们看《朱子家训》大量引用了前人的话语甚至民间的俗语,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三是理学思想一以贯之。《朱子家训》很好地体现了朱子自己的理学思想,语言通俗却“理”性十足。

《朱子家训》则与传统的“家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传统的家训,洋洋洒洒,少则万言,多则几十万言。《朱子家训》只有317字。这一改变使家训大大地便于记诵,从而使他的传播更加便捷。也是这一改变,使其推广普及有了形式上的可能。

三、《朱子家训》的思想内涵

《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是有关修身、治家、处事的家教经典。其内容包含修身养德、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等,具体主要有:

(一)倡导君臣有义

《朱子家训》提出:“君之所贵者,仁也”。古代的“君”,就是国君、国王、皇帝,是执掌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之所以为“贵”,是因为他们能顺应历史潮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施“仁”于民。“仁”即爱人,比较爱人民(即使为巩固其统治而被动地爱人民),体贴民情,爱惜人力,不过度地压迫和剥削人民,让人民较安定地生产和生活。这样的“仁,”君,外国有之,中国也有。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夺得天下,做了皇帝,他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施行“仁”政——实行修养生息政策:让逃亡的士兵、农民回乡生产,恢复田宅;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十五税一。这就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汉高祖以后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到了文帝、景帝统治的时候,便出现了“文景之治”繁荣盛世,人口也增加了,全国有五千九百五十万人。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释放奴婢;废除了王莽时的苛捐杂税,使人民安定生产;整顿史治,惩处贪官酷吏。在他统治十多年后,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繁荣的“光武中兴”局面。正如家训曰:“君之所贵者,仁也。”

《朱子家训》又提出:“臣之所贵者,忠也”。“忠臣”有两种。一种是忠于“暴君”之臣,一种是忠于“仁”君之臣,后者为平民百姓所爱,因为他们执行国君的“仁”政,利国利民。这种大臣是为国为民的功臣。我国历史不乏这种有功之臣。如上述所说,因为有忠于汉高祖的陆贾辅佐,以及其它“忠臣”的勤政,才有后来出现的“文景之治”繁荣景象。唐朝前期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繁荣富强、威震世界的国度,除了有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仁”君的功劳外,与当时坚决拥护推行“仁”政的忠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宗、宋景等是分不开的。这些忠臣执行“仁政”,身体力行,促使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共同奋斗,开创盛世局面,这种忠臣,贵也。

上述所举是古代对历史发展作过重要贡献有功的“仁君”和有名望的“忠臣”。

(二)倡导家庭亲睦

《朱子家训》提出:“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这几句话是讲家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相处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朱子家训》倡导家庭亲睦:首先,要求做父母的对子女要“慈”、“教”。所谓的“慈”,就是父母要关爱子女,但不能对子女溺爱、放纵。故朱子又提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其次,要求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所谓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要尊重,持之以礼,除了要在物质上奉养外,还要在精神上关心,使其安度幸福的人生。第三,要求夫妻要和睦。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性情温柔贤淑。夫和妇柔是夫妻和睦的关键。第四,要求兄弟之间要友爱。所谓“友”就是要友善,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基础。

朱子把仁、忠、慈、孝、友、恭、和、柔,分别作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个体主体道德,各有名分,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礼治精神。就道德标准划分上而言,具有封建等级观念,但强调社会各层次的人,要各尽其职、各守其德,这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

(三)倡导人际和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朱子家训》特别强调“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所谓的“慎勿”、“切勿”二词,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不得揭人之短,扬己之长。这对一个人来说亦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

在与人交往中,不要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要“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即当以义解仇,以直报怨。既不是以怨报怨,也不是“以德报怨”。“义”和“直”是中华民族崇尚正义,宽广博大胸怀的体现,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在与人交往上,“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人有小的过错,要容忍、包含,晓之以理,使其自我反省。人有大的过错,也要用仁爱之心,给犯错误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子家训》中还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做到“处世无私仇”。待人持之以礼,与朋友交讲信用,尊老爱幼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推己及人,将这些道德行为推及社会,是建构社会道德,保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准则。

(四)倡导重德修身

朱子认为,治家的前提是修身,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他说:“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人们对于善恶不仅要善于鉴别,立场鲜明,还要做到隐恶扬善。这体现的是宽以待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朱子还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不分大小,善事多么小也要尽力而为;行恶则万万不能,恶事多么小也不能去做。

在“家训”中,朱子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识礼是中国人对文化的特有认识。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通过学习,人就能不断丰富自己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朱子家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这在价值取向上,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在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要做到“见不义之财勿取”。什么是有义之财,合法经营,劳动所得,是有义之财;什么是不义之财,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非法经营、牟取暴利,是不义之财。我们要大力宣扬“见不义之财勿取”的为人准则,以期待在整个社会形成对非义之事大家都反对,遇合理之事则大家都顺从的局面。

四、朱子《家训》的教育价值

《朱子家训》通篇富有哲理。其中心思想是教导人们应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如何做一个有益于家庭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今天,《朱子家训》仍具有现实价值。

(一)要求每个人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

《朱子家训》要求:“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这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影响和限制,要正确认识客观、认识别人不容易,正确认识自己就更难。做人切勿矜己之长,要正确看待自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如果矜己之长,就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就会脱离党、脱离集体、脱离群众;就会把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当耳边风,就会拒绝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结果必然掉入难以自拔的深渊。如现实中有的厂长自认为:“我是这个工厂的主人”,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不接受职工的监督,把公有制变成私有制,贪污、挪用、胡作非为,搞垮了企业,坑害了员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比较难,尤其是认识自己的缺点就更难。所以,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勿矜己之长。”

《朱子家训》要求“慎勿谈人之短”。这是因为,人非完人,人人都有缺点。道德修养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才能有进步;假如随便谈人之短,不但不能克服自身短处,而且会影响团结,不利于人与人和睦相处。

(二)要求每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子家训》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就是要办善事、好事和实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为恶,就是做恶事、坏事和假事,做有害于人民的事。善与恶是每个人为人处世首先必须分清的根本问题。只有划清了善与恶的界限,才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

然而大善是由小善聚积而成的,无小善就无大善。英雄人物亦是从小善做起的,受人民敬仰。如,雷锋事迹、孔繁森事迹,他们的大善都是由很多很多的小善组成的。伟人的伟业也是从小善开始的。以善小而不为,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成,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诚然,不能否定理想、远景规划的重要作用,但是,有了崇高理想和远景规划而不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从小事、实事、好事做起,又有何用呢?每个人,必须做到善大积极而为,善小也要积极而为之。人人从小善做起,积小善为大善,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就会形成真善美。

恶虽小但也不能不应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蚂穴”,小洞不补大洞无法补,小恶积多必成大恶。防恶、反恶的第一道防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道防线一旦被攻破,发展下去,就会毁灭终身。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事实可以说明,如有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几十年,临离退之前,受某些人以权谋私发财现象的刺激,心动、眼红、手痒了,赶快乘有权之机捞一把,从而走上罪恶的道路;有个别有权的人由以权谋私发展到卖官封爵,等等。这都是开始于第一道防线的突破。他们以为恶小微不足道,而为之,没有认识到小恶会发展为大恶。朱子“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誓言,的确是对世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忠告。

(三)要把“仁”推广到生物甚至非生命的领域,萌生出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顺应思维,争取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

朱子主张“格天下之物”,“穷天地鬼神阴阳草木鸟兽之理”。他吸取道家“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穷物之理乃所穷人之理”,指出物之理和人之理是相通的,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家训》中,他告诫子孙后人“勿非礼而害物命”。言简易赅的“物命”两字启迪着人们要扩大精神文明视野。这里的“礼者”乃自然规律,要人们以人学为主,也要讲究揭示自然规律。我们以往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来考虑,只对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治安混乱等社会病加以讨论,却忽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恶化作应有的关注。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锐减,土地沙漠化,水质的混浊,垃圾泛滥等已使人类不堪负担。由于人们乱肆砍伐森林,捕猎稀有野生动物,掠夺性的开采地下资源,工厂排放浓烟污水,已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频繁不断的各种自然灾害已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生存,人们已开始呼喊着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持与大自然的动态平衡,要认识到自然界也有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同时,人类也要为自己后代保留足够的资源,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

我国在世界上有最多的人口,却只有最少的平均资源,处于接近资源的极限位置上。因此,这就赋予我们的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要注入新的伦理道德的内涵,要重视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顺应和谐,生命伦理与环境伦理的和谐,促进社会全面的进步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并要以人心为中心,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这是绿色哲学与人伦道德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借鉴朱子《家训》中的教诫,“勿以非礼害物命”,正确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无限增长的物质享受欲望变为自我控制,把感官的享乐转向审美的追求,变征服自然为顺应自然,这样就可能避免非道德的砍伐森林树木、狩猎珍奇禽兽动物,人类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存。传统文化中,就是这样肯定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避免人类在危险道德上愈走愈远。这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启发的意义。

朱子在700多年前,站在人文智慧的高度,便在《家训》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天也”、“天必相之”,便是要我们用更多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去爱护自然,保护生存的有序,管理好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的“地球村”,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顺应,避免人定胜天的狂妄,奴役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加文献:

[1]刘剑康.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J].求索,2000(2):107-112.

[2]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72-76.

[3]曾凡贞.论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06(4):1-4.

[4]陈学恂、金忠明.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9.

[5]袁衷.庭帏杂[M].丛书集成初编本.

(责任编辑:陈果)

Zhu Xi’Family Precept 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ZHANG Lei

(xiamen institut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Abstract:The ancient family precep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derived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Zhu Xi made creative reform of traditional family precepts and made its popularity possible. Zhu Xi’s Family Precept’s connotation is the advocation of the righteous monarch, family amity,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moral self-cultivation. Its educational value requires everyone to treat himself and others correctly and set up right views of life and values. It also spreads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to the field of living things even non-living things, and then produc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strives for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Zhu Xi; Family Precepts; Connotation; Educational Valu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11-06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5B165)。

作者简介:张蕾(1980-),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朱子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朱子家训
小金鱼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鹧鸪天.读《朱子家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