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人故居融入公众文化生活
——以宝应博物馆实践为例

2016-03-16 16:42倪学萍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宝应蒲松龄故居

倪学萍

(宝应博物馆,江苏 扬州 225000)



【文化视点】

让名人故居融入公众文化生活
——以宝应博物馆实践为例

倪学萍

(宝应博物馆,江苏 扬州 225000)

新形势下,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如何让历史文化特殊载体名人故居融入公众文化生活,笔者结合宝应博物馆实践与思考,针对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现状,从注重文化研究,增强名人故居感染力;彰显文化特色,增强名人故居吸引力;跨界融合互动,增强名人故居的辐射力;横向对口联谊、增强名人故居影响力四方面作初步阐述。

名人故居;文化特色;文化主题;艺术表现;对口联谊

近年来,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镇化进程,各地城市的主政者们,在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同时,更加重视古城区的保护利用。位居苏中地区的宝应县古城区保护利用,也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宝应博物馆在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宝应古城实际,创新思路,注重研究,挖掘资源,彰显特色,增强辐射,积极探索“让名人故居活起来”的路径,并将其融入公众文化生活,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功能,构建县级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宝应博物馆保护利用实践,试对如何让名人故居融入公众文化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名人故居融入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文化意识不到位

当前,县级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从认识层面看,强调名人故居视觉观赏功能和物质形态保护,但忽视了其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从实践层面看,更缺少一套系统的、完善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和运作措施。因而,名人故居所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文化价值被忽视而无法得以充分展示,无形中造成了文化资源浪费,不能突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

(二)利用方式格式化

同一个城市的名人故居,因不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而有不同的文化烙印。由于习惯了模仿套用,县级名人故居利用方式大同小异,基本格式是“故居建筑+原样陈设+生平展览+文献用品”[1],缺乏文化个性,风格雷同,名人故居应有的社会公众文化教育特有功能远远不能发挥,很难适应广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精神文化需求。

(三)开放服务缺少生机

客观上,古城保护利用深入推进,给文博部门增添的工作量日益加大,仅名人故居修复利用、对外开放、维护管理等工作量逐年倍增,县级博物馆早已不堪重负。主观上,文博部门缺乏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以“公众为主体”的现代服务意识尚未内化,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食堂式”文化产品供应、服务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现代社会公众服务模式的反应速度缓慢等,已成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名人故居融入公共文化生活的对策

(一)注重文化研究,增强名人故居的感染力

名人故居大多是一个时代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曾经居住、生活及活动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虽历经岁月沧桑,然而名人故居的一砖一瓦依然凝聚着历史风云的日日夜夜,一桌一椅仍旧承载着名人故事的点点滴滴,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名人故居的文化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属性,要从传统的“形制、建筑、结构”等文物保护的层面上,逐步提升到“内涵、特色、价值”等文化探究的高度上,为名人故居增添在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中的感染力,这是让名人故居“活起来”,融入公众文化生活的首要问题。

1.从历史高度深入挖掘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

名人故居是地域文脉的活水源头,不仅反映出某一位名人的家族变迁、生平事迹、思想情感、趣味雅好等信息,同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形态、社会风貌等时代背景,是多种历史文化因素的浓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名人故居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30多家周总理纪念地、百余家红色纪念馆中,仅是一个体量小、开放晚的县级伟人纪念处。这里原先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父亲陈沅的宅第。[3]宝应博物馆拓展思路,转换视角,从研究周恩来儿少时期的时代背景、家世衰微、幼年生活、学习故事等多方位着手,逐步理清各种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大大丰富了读书处的文化内涵。

2.从社会层面构建营造名人故居的文化生态环境

通俗地说,名人故居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让名人故居融入社区,更接人气、地气,形成强大的文化气场,用名人故居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手段吸引民众、满足民众,把名人故居办成广大民众心中的“精神家园”“文化乐园”。“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是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以外唯一一座蒲松龄纪念地。纪念馆是依托蒲松龄应邀来宝应做幕宾期间,寓居、办公和写作的“鹤轩”书房建成的,纪念馆外原先是一座社区居民休闲用的小型园林。[4]为了营造蒲松龄纪念地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让纪念馆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县博物馆在休闲园林中引入鹤轩、蒲松龄故居等代表性建筑元素,延续了蒲松龄与宝应人民的情缘,吸引更多的人士走进纪念馆,从而拉近了纪念馆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感和认同感。

3.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名人故居是公共文化服务教育的重要、特殊的场所,既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成人继续教育园地”,也是“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交流基地”,还是“广大游客休闲观光胜地”,等等。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群众的需求,必须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内涵丰富,力求雅俗共赏。宝应博物馆针对这个问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研究探求不同群体的“共同需求点”和“不同满足点”,找出“相对统一点”,使名人故居、纪念馆提供给公众的文化产品尽量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兼顾,观赏性与体验性相兼顾”。近几年,先后建成开放的名人故居、纪念馆,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海外宾客的好评。

(二)彰显文化特色,增强名人故居的吸引力

1.锤炼文化主题

主题是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现,是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价值的思想灵魂。同一个城市的名人故居,因不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都有不同的文化烙印,饱含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乃至与其相关联的环境等。以物知史,以物见人。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实质上就是要以对古代的敬畏之心,对历史现代和未来负责之情,深层次挖掘研究,认识每一座名人故居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质,锤炼出具有时代文化价值的个性主题,通过多元展示阐释、传播,让广大观众理解、认同从而产生心灵感应,切实增强名人故居、公共文化服务教育的吸引力。

2.注重艺术表现

艺术手法是展现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举措,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名人故居的利用开放,其实质是向公众传播精神文化。充分利用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能吸引群众眼球,更能让环境、展陈与观众心灵对话,引发心理效应,强化教育效能。为了突显名人故居各自的文化特色,宝应博物馆坚持“一故居,一特色,一手法”。“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宝应博物馆围绕读书文化特色主要采取了两点措施。一是保持“书香世家”及周边环境的原真性,书库、书房、厅堂等场所,一切按书香人家原样陈列。二是主题展,围绕主题,从文案到展陈手法都精心设计,彰显特色。底版仿制汉白玉石碑,象征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如丰碑一样屹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版面力求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生动,画面以中国连环画形式表现民族传统精神,以适应青少年和不同文化修养人群的需求;版面底色以浅蓝、白色为主调,以水墨梅花、荷花写意纹饰,突显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高洁人品。[5]

3.“讲活”典型故事

人们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中有典型的人和感人的事。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观众心里,产生心灵效应的重要手法之一。近年来,宝应博物馆特别注重运用与名人紧密相关的典型故事,深化名人故居、纪念馆展陈教育效果。在“周恩来少年读书记”展示中,嗣母陈氏鼓励幼年周恩来用心识字,赠送盛字块用的柳斗作为生日礼物给他;陈氏从周恩来入家塾老师给起名“翔宇”时起,用四年时间绘制“大鹏大鸾双飞图”激励周恩来立大志、展宏图,直到病重卧床修改好,临终前送到他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都深深打动着身临展厅的每一位观众。“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中,蒲松龄为民歌哭、解民疾苦,兴利除弊、智斗昏吏,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一个个真实故事,个性鲜明,撼人心怀。

(三)跨界融合互动,增强名人故居的辐射力

名人故居、纪念馆是博物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教育职能体系的重要支点,承载着公众对博物馆的直接感受。名人故居、纪念馆要以开放的心态,打通内外生态圈的“围墙”,延伸到界外,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互动”,在融合中促进互动,在互动中加强融合,不断扩大名人故居、纪念馆的社会辐射力。

1.携手共建

广大民众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主体,作为服务教育的客体名人故居和介体博物馆,必须积极主动融入主体。就“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宝应博物馆积极探索服务教育活动的新模式,增强自身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先后被县内外30多家单位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20多家学校、企事业单位携手共建,与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开展学习周恩来读书精神“共建绿色军营”“让青春在红门闪亮”等主题活动,弘扬周恩来立志报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2.联手互动

用辩证的观点看,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中,任何单位、组织,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整合社会力量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名人故居、纪念馆集聚人气、地气、增强辐射力的广阔空间。博物馆与电视台、日报社联手开办“传承古城文脉,留住历史记忆——走进宝应历史名人文化景观”的专题节目栏目,系统介绍古城区各个名人故居、纪念馆,扩大了社会知情度。与县纪委、团委、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联手举办“荷乡清风”廉政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写莲、画莲、说莲、唱莲”[6],让周总理高风亮节的“梅品荷风”吹进机关、校园、工厂、社区……。

3.建立组织

不断开展、创新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活动,是保持其活力旺盛的两股活水源头。县博物馆与县社科联建立了“周恩来学习精神研究小组”“蒲松龄研究会”;与县文联历史文化研究协会建立了“宝应历史名人研究会”“宝应乔氏家学研究会”,为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学术保证。以博物馆为中心,分别组织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的“春蕾志愿服务队”,社会各界青年代表参加的“小雨伞志愿者协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知识、讲解技能等,这在节庆、假日、重大活动接待服务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四)横向对口联谊,增大名人故居的影响力

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也是地域文脉传承的重要节点。纵观历史,各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名流大师都有密切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和精彩故事。宝应博物馆在名人故居的挖掘利用过程中,往往受到资料缺失、人力不足、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制约。为增强名人故居的自身影响力,积极拓展横向对口联谊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筹建“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过程中,宝应博物馆组织文史专家、文创人员,专程去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蒲松龄研究院”参观学习,诚意邀请专家来宝应指导。“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对外开放后,淄川蒲学专家一行专程回访,互相交流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之后,著名蒲学研究学者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应邀来宝应考察指导,并作了“蒲松龄与宝应”的专题学术报告会,增进了淄川和宝应的情谊,推进了宝应的蒲学研究,增大了宝应蒲松龄纪念馆的影响力。

三、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到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名人故居、纪念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教育的功能任重而道远。需要博物馆工作者进一步开拓创新,再创新业绩,让历史文化遗产放射出新时代的灿烂光彩。

[1]贺云翱.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

[2]阎宏斌,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

[3]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5-01-20)[2016-06-12].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6899.htm.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6-03-08)[2016-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08/content_5050721.htm.

[5]传承历史文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底[N].北京日报,2014-05-05.

[6]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M].北京:文物出版,2010.10.

【责任编辑:周 丹】

2016-07-10

倪学萍(1971-),女,扬州宝应人,馆员,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G122

A

1673-7725(2016)11-0010-04

猜你喜欢
宝应蒲松龄故居
卫立煌故居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宝应湖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对策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宝应水痘疫情的流行趋势
蒲松龄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