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

2016-03-16 16:42唐吉深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刘三姐广西数字化

唐吉深

(河池学院图书馆,广西 宜州 546300)



【文化视点】

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

唐吉深

(河池学院图书馆,广西 宜州 546300)

刘三姐文化在广西和东南亚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与传播意义重大。文章从资源内容体系、关键技术、传播策略等方面构建刘三姐文化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模型,并对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议。

刘三姐文化;中国-东盟;数字化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资源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文化资源,是科学保护、传承、共享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1]各民族各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地处华南地区西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刘三姐文化、绣球文化、长寿文化、铜鼓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在广西,刘三姐家喻户晓,刘三姐山歌人人传唱。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入。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与东南亚经济、文化、学术交流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以刘三姐为题材的中国电影《刘三姐》风靡东南亚各国,树立了刘三姐文化在东盟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广西壮侗语民族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的侬、岱、老、泰、掸等民族有着同源异流的亲缘关系。因此,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在推动广西与东南亚经济、文化、学术交流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

“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有关刘三姐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从有关研究文献看,国内有关刘三姐文化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历史、旅游等,理论研究侧重文学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应用研究侧重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的挖掘开发,对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刘三姐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从国际传播视角探索面向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刘三姐文化的数字化开发研究甚少。新形势下,研究刘三姐文化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问题,将进一步推动刘三姐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传播,提升刘三姐文化的品牌价值,通过文化互通促进广西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刘三姐文化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模型

刘三姐文化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搭建集信息采集、数字化加工、展示和传播的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组织加工、元数据标引、媒体展示、统一检索等功能。

(一)刘三姐文化资源内容体系

刘三姐文化资源是指在挖掘、传承、传播刘三姐文化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料,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文献、学术资料、歌谣、民俗节庆、歌圩,以及衍生出的刘三姐主题声像制品、影视作品、大型实景表演、旅游线路、文化景点等旅游与文化产品。关于刘三姐的民间传说、历史文献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已有相关文化机构和学者进行系统整理,如广西人民出版社整理、编辑出版的《刘三姐资料汇编》(第1辑),覃桂清先生出版的《刘三姐纵横》,河池学院图书馆编辑整理的《刘三姐研究资料集》《刘三姐历史文献汇编》。[3]“刘三姐歌谣”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刘三姐歌谣”富集的代表性地区分布在广西的宜州市、柳州市、桂林市等地,这些地区对刘三姐民俗节庆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当成熟,如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已连续7年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万人山歌会、民族大联欢巡游活动、“刘三姐歌谣”歌会歌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民间美食展示活动、旅游商品购物节等。

在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内容还需进一步挖掘,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与国际旅游、文化创意市场开发的信息需求出发对分布在各地的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包括东南亚各国有关刘三姐文化的信息,构建新的刘三姐文化资源组织模型。例如,用东南亚小语种翻译的刘三姐文化资料,与东盟合作开展的刘三姐文化旅游活动报道,东南亚国家对刘三姐山歌和影视作品的评论信息等。

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原始收集工作相当重要,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地方性的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地方高校图书馆等研究机构或设立专门部门长期收集。例如,广西政府组建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成立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对刘三姐文化在东盟亚的传播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丰富的成果资料。河池学院图书馆在刘三姐文化资料的整理与开发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已开发了“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出版了《刘三姐研究资料集》。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各部门的合作机制,相互协作,共享资源,是保证刘三姐文化资源收集工作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关键。

(二)刘三姐文化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构建关键技术

1.刘三姐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

针对刘三姐文化资源不同的载体形式,主要采用文献数字化加工技术和多媒体数字采集技术对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文献数字化加工技术包括文字输入、文献扫描、文字识别技术(OCR)等,主要用于民间收集的刘三姐文字材料、出版的图书、内部研究资料等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多媒体数字采集技术包括摄影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刘三姐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歌谣文化,其艺术形态主要是歌曲、舞台剧、电影、实景演出等,如刘三姐歌曲、桂林阳朔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宜州新版歌舞彩调剧《刘三姐》、广西三月三民间歌圩、刘三姐传承人口述历史等,都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团队对此进行拍摄和录制。目前,在广西宜州一带,市场上已有专门录制的山歌光盘出售,光盘有来自政府部门对举办的刘三姐文化艺术节现场或民间歌圩场景的实况录制,也有来自本土歌手演唱山歌的录制。这表明,刘三姐歌谣数字化采集已引起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所收集的刘三姐歌谣仅仅是冰山一角,而且由于民间个人力量缺少专业的技术设备,采集质量和存储效果都不理想,影响刘三姐歌谣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因此,相关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刘三姐歌谣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建设:组织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人员深入刘三姐山歌的各个流传地开展全面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利用专业的视音频技术对歌谣实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4]

2.刘三姐文化资源元数据标引

元数据的作用是将刘三姐数字化信息对象中的重要信息抽出标引并加以组织,在系统中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提供用户多层次、多途径的检索。元数据标引技术在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在图书情报行业已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图书馆元数据应用规范》《国家图书馆核心元数据标准》《国家图书馆专门元数据设计规范》,以及MARC(机读目录)、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RDF(资源描述框架)。在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内容呈现国际化趋势,包括大量的东南亚小语种信息,揭示这些信息就需要引入多语种元数据标引方案,以支持使用汉语、泰语、马来语、越南语等对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描述、关联。构建刘三姐文化资源多语种元数据揭示方案的重点难点在于多语种标引规范以及多语种映射词表的构建等技术问题。

3.刘三姐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建设技术已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图书馆界通过特色数据库技术将馆藏某一专题文献资料或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展示,以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检索服务。根据刘三姐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与表现形式,刘三姐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可分类构建刘三姐歌谣主题数据库、刘三姐文化学术资源数据库、刘三姐旅游信息资源库、刘三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对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靠自主开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的刘三姐资源网络共享平台面向的是国际受众,数据库的稳定性要求高,可使用专业软件工具进行开发,如同方知网公司的TPI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平台、国家图书馆的DIPS数字文献处理系统、万方公司的DESI特色数据库开发系统。

三、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

第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共建共享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众说纷纭,刘三姐文化的源头和历史传播路线也没有确切的定论,这就导致刘三姐文化在广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崇,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也比较分散。刘三姐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是广西的南宁、桂林、柳州、宜州等地,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刘三姐的文化品牌,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柳州柳城县的《刘三姐影视城》、宜州新版彩调剧《刘三姐》。鉴于刘三姐文化传播的热点分布,建议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共建设共享平台的建设单位主要以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宜州等地的政府为主导,联合各地的文化机构、高等学校、研究中心、科技中心、旅游部门多部门协作共建。例如,南宁的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作为平台的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桂林图书馆和河池学院图书馆对刘三姐文化资源已经有过前期开发经验,可以作为平台的承建单位。

第二,彰显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的文化保护、学术研究、旅游开发、国际推广功能。根据刘三姐文化的特性,开拓建设视角,从服务本土文化保护、学术研究,旅游市场开拓、国际推广等视角开发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功能。目前,有关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主要围绕民族、艺术、资源、品牌等主题开展,更多体现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保护价值,刘三姐文化产业化未能形成规模,文化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下,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重要性。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前景,要抢抓历史机遇,本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挖掘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打造面向国际推广的刘三姐文化大数据平台。

第三,注重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与推广。传统的刘三姐文化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山歌传唱、舞台戏剧表演、电影传播、实景演出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刘三姐文化面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日益频繁,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呈现新的载体和形式,如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刘三姐艺术团等平台和机构为载体传播刘三姐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刘三姐文化的数字化推广和传播愈发重要,数字化传播的高效性、便捷性必将把刘三姐文化的传播推上新的高度。建议以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为媒介,充分考虑东南亚国家信息传播环境,研究通过网站SEO优化、响应式网站优化、移动互联网应用、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或新媒体,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旅游、文化、学术网络媒体合作,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刘三姐文化。例如,构建“多语种刘三姐文化信息网”网站构建刘三姐文化国际传播的互联网门户。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遍布省、市、乡、村,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成熟。国际合作,文化先行。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将刘三姐文化作为广西文化的特色品牌纳入全国文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通过国家层面的宣传推广,有助于扩大刘三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注重刘三姐文化艺术的创新,将刘三姐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多新颖的艺术节目和产品,让刘三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1]刘香兰.基于生命周期的跨机构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2016,(4):62-65,77.

[2]唐吉深.国际文化合作下的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构建路径——以“多语种刘三姐文化信息网”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1):105-110.

[3]李波,韦志巧.刘三姐文化的地域传播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5,(3):1-6.

[4]梁嘉.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5,(5):106-113.

【责任编辑:周 丹】

2016-09-10

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2014年度开放课题项目“中国-东盟合作视阈下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研发与国际推广”(项目编号:KT201431)的研究成果。

唐吉深(1982-),男,广西全州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资源建设、知识挖掘、学科服务研究。

G124;D630

A

1673-7725(2016)11-0014-04

猜你喜欢
刘三姐广西数字化
广西贵港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