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人南下”到南人北游看元代南北文学新变

2016-03-16 19:08陈婷婷
文教资料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风文坛南北

陈婷婷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从“北人南下”到南人北游看元代南北文学新变

陈婷婷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至元十六年蒙古灭金、南宋,建元,中国结束政治分裂格局,但是文学却存在南北鸿沟的差异。北方文坛接踵金末遗风,崇尚辞采,江南地区学派林立,江湖之风流弊蔓延、模拟盛行。北方文人以胜利者的优越感,携裹北方地区特有的“风沙气”南下将北方的粗犷、豪迈之风带至温润的南方。至元二十三年,程钜夫奉旨江南访贤,南方文人北游,南北文风交融,结束了南北文坛长达数年的分裂局面。

北人南下 南人北上 南北文学

一、元初风格迥异的南北文风

至元十三年,宋朝灭亡。政治上南北对立的格局消失,然而文学上的南北差异却并未消除。欧阳玄指出:“宋金之季,宋之习近骫骳,金之习尚号呼。南北混一之初,犹或首其旧习。”[1]这样的论断基本符合宋元易代之际文学发展的事实。

1.北方文坛风貌

元初南北文坛呈分离对立格局,北方尚质朴豪迈,清新刚健。正如元人所说尚质朴、“风沙气”。清人顾嗣立说:“北方之学,变于元初。自遗山以风雅开宗,苏门以理学探本,一时才俊之士,肆意文章,如初阳始升,春卉方茁,宜其风尚之日趣于盛也。”[2]从北方文风的演变轨迹看,从金亡到元世祖即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北方文坛承袭金末崇尚辞采之风,取法苏轼、元好问,是元初北方文坛的基本倾向。从文学成就和文坛地位来看,以元好问最突出。一代文学巨匠元好问,承金启元,推崇苏轼的天然真淳,标榜清水芙蓉之质的风格,北方文坛形成刚健、豪放、雄浑之地域风格特征。对于其时的文坛风尚,徐明善在《送黄景章序》中概括道:“中州士大夫文章翰墨颇宗苏、黄。盖唐有李、杜,宋有二公,遒笔快语,雄文高节,古今罕俪,宗之宜矣。爱人及木,况其子孙。自科废以来,是家不绝于缕,乃有凤毛其文,家鸡其字,不远数千里游中州士大夫之间。”[3]

北方士人经历长年战乱,南渡之流离,经历惨痛,北方诗歌内容上大多是感慨困穷,形式诗律粗粝,即元人所说所谓的“尚质朴而鲜辞致”[4]。总体来说,元初北方文风的总体特色是真淳天然与奇崛磅礴并存,质朴流畅与豪迈刚健糅合。受金末余习影响,其重采浮华与奇崛瘦硬与主流文风格格不入,日后的新变也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了。至元以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如儒学兴盛、统治阶层实用主义的治国理念和北方士人对金亡的反思等原因,北方文风由崇尚文辞向尚理转变,诗文创作理道气息渐浓。

2.南方文坛的文风嬗变

南方文风风尚《癸辛杂识后集·太学文变》有云:“至咸淳之末,江东瑾思、雄瑞诸人倡为变体,奇诡浮艳,精神焕发,多用庄列之语,时人谓之换字文章。”[5]宋亡后,科举制度废而不行,加上统治阶层以四等人划分国民等级制度,南人仕进之途基本被切断,生存境遇更悲惨,易代之后的生活充满困顿、艰辛。宋元易代给予江南士人的精神世界巨大冲击,他们的心态上都有挥之不去的家破国亡,身不属我的悲怆之感。在这种情态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一变而为穷苦愁怨之语”就不难理解了。元初多数遗民诗人格调上有一种“其辞意皆婉约凄恻,使人读之,如易代遗黎及见渭南铜盘、长安金爵”[6]。

其时南方文坛四灵与江湖派的诗风仍有余波。“永嘉四灵”前期尊崇经世教化的思想,把儒家及《诗经》作为范本,为诗主张性情中和、托物言志,提倡唐体之清新圆熟;后期师法晚唐贾、姚合,雕琢刻画,研磨声韵,诗境清冷含蓄,囿于才气的疏浅,诗风不免流于意境狭窄、寒冷清瘦。“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在江西等地,刘辰翁与方回奋起改革,江西诗派推崇李贺诗风,“近世学诗者,好言长吉”[7],作穷苦愁怨之态,用词艰涩,造语聱牙这一奇崛之风的形成与刘辰翁关系甚大。

总体来看,宋末元初,科举停废,士人失去进取之道,又不愿意委身为吏,生活窘困,发端与南宋末的江湖诗派在元初仍然流风蔓衍。诗歌创作江湖习气浓厚,加之南方学派林立,四灵、江湖、江西文派并立,文风主要呈现为江湖之风流弊蔓延,模拟盛行。针对这一时期的诗坛风尚部分士人予以批评,例如吴澄指出:“近年来,学诗者浸多,往往亦有清新奇丽之作,然细细味深玩,不过模仿他人之形影声响以相矜耀,虽不可以其人废其言,亦不可以其言而取其人也。”[8]元前期的士人们正是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清晰、典雅、平正、和易的风格。

二、北人南下“北风南侵”及其影响

公元1279年,元朝至元十六年,南宋正式灭亡,元朝统一中国。蒙古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派遣大量北方文人官员南下,大批少数民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及不少闲散文人纷纷踏上南下之路,一时“北人南下”蔚然成风,他们将北方的雄浑质朴带入了南方,为南北文风交流初步奠定了基础。已有研究者以《元史》及《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为据,作了较为具体的数据统计,得出元初(至元十二年后至大德年间)南下的北方官僚多达245位。其中蒙古、色目南下官员85位,他们或身出儒学世家或热衷文学才华横溢,如赵世延等;还有更多的人在统一过程中受到北方文化影响并将这种文化特质传递到南方,在南方温婉柔和的环境中,不同文化元素发生碰撞、融合。

“北人南下”中可分为少数民族作家群体、汉人官吏作家及才人作家群,这三个群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少数民族作家群体中不少人是达官显贵,他们作为朝廷的重要政治工具在稳定统治方面身担重任,也在吟诗作词中展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风携裹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粗犷“风沙气”冲击南方。不得不提的是汉人官吏作家,他们不仅人数众多,约为蒙古、色目人的两倍,而且因为从孩提时代就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濡,自身文化修养较高,文学造诣更出众,有不少人成为元代文坛的中流砥柱,如姚遂、王恽、胡袛遹等人,他们成为北风南侵的重要力量。才人作家大部分为浪迹江湖的散人。“自北南来,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塘景物之盛,因而家焉”[9],江南富庶之地所特有的自然风光及人文资源,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关汉卿、白朴、胡袛遹、卢挚等人均与江南歌女伶伎酬唱应和,融汇南北之风,新颖通俗。北方文人带着胜利的优越感,携裹北方地区特有的“风沙气”踏上南下之路,“蔚然成风”的南下北人将北方的粗犷、豪迈之风带至温润的南方。元初在北风南侵的影响下,至元末年以后,江南文坛主流风尚开始出现新变,文坛理学气息渐浓,诗风与宋末元初有明显改观。

三、南人北游及其影响

南人的政治心态随着时间流逝有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前期南方士人亡国之恨犹存,由元入宋的第一代士人大多过着隐居诗酒酬唱的生活,到元代中后期,南方士人对蒙元政权已经慢慢产生了认同感,他们接受现实,积极进取,北游寻求仕途之路。大量南人北上两都地区,他们“囊笔褚,饰赋咏,以侦候于王公之门”[10],这就是“北游”,凭文学才能,意在馆阁之选的“游士”是南人游士中最优秀的一批。

程钜夫被认为是元代前期文坛风尚转向的重要人物。据《元史》记载:“程钜夫名文海,世祖时入为质子。帝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显贵;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也。可置之翰林。二十三年,见帝,首陈曰:‘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11]程钜夫是作为南宋降臣的人质而入京,做了世祖的近卫侍,从而得到了宠遇。从至元十九年至二十三年间程钜夫连续上疏:《学校》疏、《好人》疏、《公选》等疏,要求放宽对南人的限制,选用人才要南北皆采,为江南求贤做足了舆论准备。加之元世祖为了笼络南方人心,稳定江南政局的政治目的,于至元二十三年四月命程钜夫江南求贤。其孙程世京所撰《年谱》记载了程钜夫江南求贤的大致过程:“二十三年丙戌,公年三十八岁。……三月,……诏公仍本官拜嘉议大夫侍御史行御史台事,赍汉字诏书,乘驿求贤江南。夏四月,公至行台视事。承诏,礼遣叶李、赵孟藡赴阙。公遂遍历诸郡,广求贤俊。二十四年丁亥春,公率所荐赵孟藡、张伯淳等二十馀人赴阙复命。”这次总共推荐24人,其中一人因病而卒,所以实际人数是23人。这些人才能各异,赵孟頫、昊澄、张伯淳、范烯文等人对元代文坛互动、在南北文风的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政治事件对其时的文坛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唤起了南方文人的用世热情,例如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八《再送王俞戴溪》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起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从至元二十五年到大德、皇庆年间,南方文人纷纷北上,南北文人交流频繁,打破了南北隔绝的局面,南北文坛相互浸濡熏染,南北文风由碰撞转向交融。

[1]欧阳玄.周此山诗文集.此山诗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4册,第4页.

[2]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乙集.王学士恽.中华书局,1987.

[3]徐明善.送黄伯善序.芳古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

[4]王伟.王忠文集(卷五).练伯上诗序,清康熙间刻本.

[5]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

[6]何梦桂.永嘉林霁山诗序.潜斋集(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

[7]虞集.庐陵谢坚白诗集序.道园类稿(卷19),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8]吴澄.胡银之诗集序.吴文正公集(卷13),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9]钟嗣成.录鬼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32.

[10]袁桶.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三,送范德机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11]宋濂.元史·程矩夫传.中华书局,1976.

猜你喜欢
文风文坛南北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