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基于皖西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6 19:06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刘 鑫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专业特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基于皖西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刘鑫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为适应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尝试进行各种探索和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地方院校重点探索的领域之一。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的建立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创造性地运用特色的做法,以取得人才培养的特定成效,助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关键词:专业特区;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皖西学院

近年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举措,其中尤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转型的突破口。这些本科院校鼓励院(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自己的优势专业,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以下简称“专业特区”)的概念提出和实践探索,就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尝试。

一、专业特区的提出

(一)专业特区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该计划通过省和地方共建的方式,立项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以此引领安徽省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科学构建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安徽省第一批入选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为了把安徽省教育厅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和构建一套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皖西学院在进行精心谋划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的思路。所谓“专业特区”就是在学校有较好的前期建设基础的专业中,遴选出若干个专业,使这些专业在一种特殊的政策环境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以达到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这些给予优先建设的专业在校内形成一个“专业群”或“专业场”,这一“专业群”或“专业场”被形象地或类似地称为“专业特区”。由此,在这个“专业群”或“专业场”中的专业,被称为“特区专业”。 以此作为学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并引领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简而言之,专业特区建设就是从制度的层面上,针对特定的专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给予一些特殊的支持,使这些专业在一种特殊的政策环境中,通过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快速地得到建设和发展,从而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且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取得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特定成效。

(二)特区专业的选定标准

在专业特区建设之初,皖西学院就明确专业特区建设的总原则:“要根据国家特别是安徽省和六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分析本学院学科及专业状况,整合学科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情况,重点打造既能体现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又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皖西学院明确特区专业的标准:(1)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名列全校前茅,或在省内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2)有良好的专业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教师有较多的应用型科研成果,有较强的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3)有实际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有能力满足特区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的需求。(4)有翔实且具有可行性的专业特区建设方案,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和适用的教学内容。尤其要有一系列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据此,皖西学院于2014年首批遴选出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和旅游管理四个专业作为专业特区。

二、专业特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特区的建设就是要通过特殊的政策扶持和激励,使各学院能创造性地利用其特色的做法,取得人才培养的特定成效。

(一)特殊的政策

为了建设好专业特区,皖西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在专业特区建设的方方面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招生计划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岗位的设立、人才的引进、教师职称的评聘、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业务经费的划拨以及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尤其对每个特区专业建设每年给予专项经费50万元的资助。鼓励各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自主探索,大胆改革和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新路,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

(二)特色的做法

专业特区建设要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关键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要探索出能够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专业特区对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指导学生科学选择专业与专业规模的限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而又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 并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反之, 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基于这样的教育规律,专业特区对进入特区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专业选择指导:开设专业导论课,详细介绍该专业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和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就业现状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特区的某个专业进行学习。若新生对特区的专业不感兴趣,可转入其他专业。同时,专业特区也参考新生高考录取时的学科成绩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是否接纳该生进入特区专业进行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此外,对特区专业的班级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一个特区专业一般约30名学生左右,做到小班化教学和合适的生师比,确保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并给予学生在学习上的更多帮助和指导。从整体来看,选择特区专业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要高,其学习风气较浓,成绩较好。

2、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质量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之初较多地模仿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在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提倡高校分类发展和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原先所模仿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进行适当修订,使其与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一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应用、重视能力,这样需要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细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基于这样的考虑,专业特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吸纳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他们与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组建特区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这样集学科专家、企业技能人才等多元智慧于一体所制订出的方案和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企业的实践,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区专业建设委员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为背景,以实习和实践教学为主线,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做到“教、学、做”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总之,特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实际和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对课程进行系列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依靠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因此,专业特区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把课程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专业特区以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准绳,对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

(1)确立模块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导向,并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特区专业建设委员会首先确立模块化课程。这种课程模块是由精选出的适用、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所组成,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重组和优化,尤其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块课程既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提高了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又强化核心能力的培养。

(2)编定校本课程。专业特区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编定校本课程,将地方资源化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制药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地方独特的优秀资源,把皖西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固化到课程和教学中,来支撑教学。编写出了《皖西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申报与实训》等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方便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此外,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吻合这一需要得到了落实。

(3)整合相关课程。特区专业利用其特殊的政策,压缩公共课的理论课时,把所压缩出来的课时用以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整合一些有部分内容重合或课程内容相近的课程,将整合出来的课时用于学习其他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将整合出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倡导免修课程。基于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专业特区主张从减少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进而求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专业特区采取灵活的做法使学生加快其学习进程:通过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获得省级体育竞赛奖励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体育,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专业特区在倡导免修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众多的课程选择中,使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更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在选择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4、对授课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将课程分为学校资源模块课、企业资源模块课和政府资源模块课等3大块,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学校的理论模块课;企业资源模块课由企业高级技术员进校授课,或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由高级技术员现场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生产技能;政府资源模块课由政府公务员来校授课。由熟悉各自领域的人来分别授课,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特区专业的教师采取引导探究的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模拟训练教学和现场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如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以思想、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旅游企业服务技能,旅游企业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教学模块。其思想、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课程内容,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采取翻转课堂和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方式。其旅游企业服务技能、旅游企业管理技能方面的课程,如酒水制作等课程就在企业实行现场教学。而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专业特区就聘请旅行社有教学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教学。授课教师结合其旅行社的行业实际案例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按照旅行社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让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实训,使学生获得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技能。授课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对旅行社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能改进自己旅行社的业绩。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5、对评价标准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定位的要求,专业特区建立起新的评价标准,构建起多元化的考试体系。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计考试形式,对不同类型的考试,制订详细的考试步骤、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尤其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并由此形成一套有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

一般地,本科高校主要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和评价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专业特区依据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其所给予的特殊政策范围内,用创新创业训练来替代第八个学期的毕业论文,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制药工程专业就要求学生模拟创办制药公司来替代毕业论文。这一评价标准的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导向作用。

此外,专业特区还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部门资格证书的相关认证考试考核,以获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作为学业成绩的评价导向,引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对专业特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并向纵深推进,有多种选择和路径。设置“专业特区”只是其中一种探索和尝试,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1) 专业特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可以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便进一步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2)专业课程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根据专业建设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为导向,既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又要与行业、企业深入细致地合作,开展相关课程的设计和研究,以便更能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更加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尚待深入研究。

(3)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专业特区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在专业特区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能够支持教师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等应用研究的机制;还需要完善与行业、企业优秀人员互聘以及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制度,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4)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完善。既要注重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更要注重软件建设,制定实践课程标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要着力提高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和水平。专业特区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中心,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

(5)由于专业特区与学校其他部门存在着联系,其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故此,要营造有利于专业特区建设的生态环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时解决专业特区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这样才有利于专业特区的顺利建设和健康发展。

致谢:皖西学院陈以臧同志在成文过程中给予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Majors in Special Zone: New Experiment of Innovation of Applied-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Based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 Xin

(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ransfer to the local applied-oriented high quality universities,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tried various innovations, one of which is the innovation of applied-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Majors in special zone is the new experiment of innovation of applied-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y special policies and funds support and special ways, majors in special zone try to obtain special achievements so that high quality universities can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majors in special zon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pplied-oriented universiti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144-04

作者简介:刘鑫,男,安徽六安人,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2014gx007)。

*收稿日期:2015-12-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