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质与传承

2016-03-16 22:10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街闽南漳州

何 昊



【文化遗产】

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质与传承

何 昊

漳州古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自唐宋以来,汇聚了历朝文化精髓,其间历史古迹交迭辉映、历久不衰。究其原因,古代“海丝之路”推动了漳州古街的开放与交流,朱熹理学文化促成了漳州古街的包容与和谐。漳州古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形成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可采用“有机保护、盘活古街”的发展措施对其进行传承保护。

漳州古街;闽南地域文化;文化特质;传承

2015年4月,漳州市芗城区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自公元686年,漳州正式建州置郡已有1 330年。唐贞元二年(786),漳州主要城区迁至龙溪县(今芗城区),古代漳州城区便初步形成。作为城市的单元,古街是古代漳州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漳州古街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源自古街自身涵育的文化特质,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和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则是漳州古街维持生命力的源头。

一、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

在历史发展中所坚持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漳州古街卓尔不凡的文化特质。古街包容了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亮点;融合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使独具特色的闽南小吃成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古街保存了濒临灭亡的民间传统技艺,给予传统技艺生存延续的机会,也因此积淀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古街容纳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却成功避开了宗教敏感性,相反,它使多元信仰的人们更加团结。

(一)漳州月港

在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漳州古街开阔了先民的眼界,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时代变迁,使自身在开放中发展进步。月港作为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而直接的海上贸易往来,使漳州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九个重要港口城市之一。《龙溪县志》记载:“闽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明代月港出洋的航线之多和所达国家之广在当时是罕见的,月港在明代成为福建最活跃的海外贸易港。

凭借舟楫之利的海上贸易,漳州古城区周围沿九龙江西溪边自西往东形成了洋老洲、新桥、浦头、草寮尾等一系列码头,浦头港古码头成为月港、石码、厦门等舟船停靠的地方。月港的兴盛促进了漳州的手工业蓬勃发展,促使漳州的商业街市发展成为海内外商品的集散地。较发达的贸易将古代漳州街市带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在街道规模上形成了“街巷相通,铺坊相连”的景观,在行业广泛性上汇聚了各行各业的手工业,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盐鱼市、米市、木材行等风行一时。漳州的制绒、纺纱等行业较早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小手工业生产开始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漳州古街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形成开放与主动交流的发展心态:经月港贸易出口的商品有漳纱、漳缎、漳绒、天鹅绒、茶叶、砂糖、“克拉克瓷”、药材、铁器、铜器等,经月港贸易进口的商品有西洋钟表、南洋香料(胡椒、香藤)、南洋农产品(椰子、绿豆、槟榔)、樟脑、象牙等。

(二)朱熹治漳

漳州自建州以来,便正式接受了儒家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提倡“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1]。古代被称作“蛮荒之地”的漳州之风貌的改变、古街包容和谐民风的形成,以及漳州一跃成为古代闽南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朱熹治漳。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州,在任期间他推行儒家理学,兴礼教,易民风。据《漳州府志》记载,朱熹将“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在漳州推行教化的方针,广设书院,修缮文庙。“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朱熹注重加强学校教育,亲力亲为、勤勉施教,“六日下县学,亦如之”[2]。朱熹在白云岩修建紫阳书院授课讲学,至今留下“紫阳夫子解经处”遗址。朱熹劝诫百姓支持合理之事、形成有涵养的品德,“自紫阳作牧,龙以附郭,德教亲承,海滨邹鲁,风已丕变”。[3]作为朱熹“过化之地”,漳州古街至今依旧留存朱熹治漳讲学的文庙。

毋庸置疑,街道若是血管,其间居民便是血管中的血液。民风如何,决定了街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表现。自漳州建州以来,儒家理学渗透塑造了漳州“包容世事”的民风,促成了漳州古街能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因此漳州古街博采众长、多元发展。基于此,传统儒家思想奠定了漳州古街的和睦民风,而月港兴盛引发的海外贸易既开阔了先民的眼界,也使古街先民认识到顺应潮流、与其排斥不如尝试的道理。

二、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特点现状

在历史的积淀中,漳州古街日渐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并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向前发展。若把研究的视角落在当地建筑、饮食习惯、传统技艺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便可观测到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外在表征。

(一)古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漳州古街的建筑保持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布局,主要由传统“燕尾檐”民居、骑楼、竹篙厝与中西合璧式建筑构成。行走在古街,便能看到大量历史文化古迹:漳州古代府衙旧址;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漳州文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王升祠;“尚书,探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林士章(1524-1600),福建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三世宰贰,两京扬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蒋孟育(1558-1619),福建龙溪人,万历进士,曾在漳州结“玄云诗社”,漳州“七子”之一。两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牌坊;遍布台湾路、携带南洋风格的建筑;全国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始建于1890年的天主教堂;以及中国作家杨骚等人文故居。[4]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和谐共处,相得益彰,不仅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而且还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内涵。

漳州古街以唐风宋韵的布局奠定了自己的文化格调,又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乃闽南的一大文化特色。在历史变迁中能够主动自我发展,并接纳近代人为作用,是漳州古街建筑中西合璧、多元风格并存的重要原因,也是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第一,漳州自明代月港繁荣伊始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洋人进港贸易,本地人到海外谋生,因此不论是西洋插画点缀民居门廊,或是西洋、南洋建筑结构落足漳州,均表明了外来建筑风格渗透漳州古街建设。第二,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执政漳州,力图改变当时城市基础设施落伍的现状,设工务局改良漳州市区,沿用自己在广东推行城市建设的做法,使外廊式建筑——骑楼,遍布漳州。其三,建筑应利于改善生活环境,因循“天人合一”之道。漳州古街建筑一方面适应闽南地区多台风的气候特点,另一方面作为商业谋生的场所,古街挡避风雨的实用功能体现了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这也是其得以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的重要原因。

(二)古街相互包容的饮食习惯

漳州古街是闽南传统小吃的汇聚之地,也是闽南小吃老店的聚集地。老店与小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的载体。简单装潢的店面、小本营生的模式,却往往有稳定的客户群体;没有成规模连锁经营,却有各具特色的小吃作为基础,依靠老顾客的口口相传扩大知名度。卤面、手抓面、猫仔粥、五香、蚝仔煎、土笋冻等小吃不仅为漳州人提供日食三餐,更是许多漳州人小时候的记忆、挥之不去的乡愁。每一种饮食文化均代表了不同的人群,但假若一成不变,漳州古街的闽南小吃也只不过是街巷中的寻常街坊小吃。

诚然,漳州古街的饮食文化并没有一味地坚持地域特色,相反却日渐有着博采众长、相互包容的特点。闽南的丰富物产,可“上山采瓜果,下江捞鱼虾”;漳州历史上“下南洋”谋生有成的“过番客”回乡,带回了在南洋地区接受的饮食习惯,并融入到漳州本地饮食中;近现代以来,漳州人口组成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内外不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也融入了古街这个小社会,特别是符合穆斯林宗教饮食习惯的清真食品也出现在古街一隅,这些都是漳州古街小吃兴起的原因。漳州古街饮食习惯的融合体现了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共处,是古街开放与包容的生动再现。

(三)古街传统技艺的栖息场所

凭借明代月港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带动,以及近代漳州人下南洋的影响,大量的闽南传统手工艺产业汇聚于漳州古街,大量老字号、老商铺也与古街共度风雨数十载。古代街市常以行铺命名,如丝绒街、雨伞街、炮仔街、打铜街、打锡巷、盐鱼市、柑仔市等。一座骑楼便是一家商铺,一座竹篙厝便是一家作坊,家家户户均是商铺,鳞次栉比。台湾路的天益寿药店、“同德和”布店、万圆钱庄、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庄、瑞苑茶庄等老字号,誉满闽南。然而,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量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新一轮的冲击。手工制品成本高,实用性低于同类型流水线产品,导致大多数老行当仅勉强维持生计,市场盈利效益弱且文化观赏性差,令其不论在市场转型方向上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上均举步维艰。漳州古街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多数老行当最后的避风港,现存的老店寥寥无几,比较知名的诸如天益寿药店、徐竹初木偶雕刻、“松年”炭画、广茂记白铁行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某个角度观之,漳州古街成为传统技艺的栖息场所,再次见证了漳州古街包容与和谐的文化心态。

(四)古街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

漳州古街中西宗教并存现象引人注目,传统佛教庙宇、道家神明祠堂与外传而入的天主教堂比邻而居,各教信徒平日安心生产生活,各自恪守教义,并无宗教冲突。古街包容了林林总总的宗教,引来的不是思想的混乱,而是借助宗教精神向导的作用劝民从善、力主和睦相处,极大地团结了古街居民。1601年天主教多明我会、1845年基督教中的美国归正教公会、1848年英国伦敦公会分别传入漳州[5],教会为传播教义积极提供各类社会服务,举办教会学校,如崇正小学、崇正公学、诚德小学等。如今漳州天主教会时常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义工、义诊、临终关怀等社会服务,同时协助市公安、市宗教局开展“反邪教”等社区街道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古街也出现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的身影。来自新疆、甘肃等地区的穆斯林来漳州发展事业,逐步定居于此,这批西北来客与漳州原住回民一样也很快融入了闽南社会中。

漳州古街地域虽小,却容纳了中外不同宗教和谐共生共存,犹如我国当代社会宗教生存状况的缩影——各宗教恪守教义、和睦共处。细思其因果,既有指引人心向善的各教思想共通,也有古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包容。共通包容,即和谐。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的鲜活表现。

三、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传承策略

民众开创了千年古街,古街养育了古今民众。漳州古街现存的历史文化古迹、民间传统技艺、中西宗教文化的多彩魅力,令世人深刻认识到漳州古城在新旧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明确了“开放与包容”在历史与现实冲突碰撞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闽南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今后,为更好地传承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文化传统,可以培养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培育民众文化自信心[6],采用有机保护、盘活古街的发展策略。

(一)引进文创产业,打造特色古街

尽管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但漳州古街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本土特色浓厚,可以从文化、科技、经济三者融合的角度引进文创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古街。可依托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筛选古街优秀的产品和商铺,把木偶雕刻、木偶表演、剪纸、木版年画、漳绣、棉花画等与新兴媒体结合,尝试发展动漫产业与游戏产业,优化“互联网+”,对接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平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重现漳州“讲古”,彰显典故精彩

“讲古”乃闽南独特的说书技艺,讲究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双融合,其娱乐功能很强,可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亦可教育少年儿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在古街开设漳州讲古场,恢复闽南独特的“讲古”技艺,重现口述漳州典故的精彩;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当下时兴的直播平台,将漳州“讲古”引入互联网世界,让青少年认识不一样的漳州,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寻找契机推广漳州“讲古”。

(三)保护传统技艺,发展“非遗”项目

闽南传统技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岌岌可危,失去盈利优势的传统技艺可以向文化教育转型,既保护传统技艺这一艺术奇葩,又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学习借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竹初木偶艺术馆的经验,抓住“古街需要木偶作为特色产业,木偶艺术也需要古街作为文化发展平台”的机遇,向漳州城市名片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转型,拓宽自身发展渠道,实现华丽转身。

(四)呵护传统民居,保留家族记忆

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而遗存的闽南传统民居为数众多,但它们多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清代或更早时期的建筑较少。漳州古街保留大族聚居的徐厝巷、罗厝巷,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在岁月的洗刷中呈逆增长的趋势,备受世人瞩目。要像保护清嘉庆进

士、中书舍人郑开禧的宅第“可园”*郑开禧,福建龙溪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转任文选司郎中,吏部员外郎,著有《知守齐诗文集》。可园,坐落于漳州市芗城区文川里136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典型的文人型园林。郑板桥的书画镌刻在可园墙上,林则徐为郑开禧撰写墓志铭。那样,细心呵护其他“燕尾脊、红砖墙”的闽南风格民居,解读弥足珍贵的清代家族建筑文化。

(五)盘活古街商业,重现海丝风貌

闽南曾经辉煌的商业史促使漳州古街盛极一时,古街也在漳州“十二五”时期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改造,但古街不该成为城市静止的摆设,应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框架,重点突出“海丝风貌”,加入全国“海丝”文化遗产精品九城市链,恢复海丝之路的地位与作用。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将属于漳州的中华老字号聚集此地,有效提升闽南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漳州特色伴手礼一条街;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联盟,把漳州古街建成品牌旅游景点,接收厦门的旅游辐射,焕发古街的勃勃商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该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漳州古街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闽南地区、东南亚华人华裔区的记忆中坐拥一席之地。漳州古街吸纳盛唐文化的恢弘气势,承载宋代文化的文明气象,在明清时期已形成并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开放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在海丝之路的贸易辐射与朱子理学的文治教化下既开放又包容,使不同的事物有相互适应的机会,最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奔腾不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既是闽地民风也是漳州古街的智慧,更是古街的生命力所在。

[1]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编.朱子家训[A].朱子文化书画邀请展作品集[M].漳州: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4.10.

[2]吴联薰.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M].影印本,2000.

[3]江国栋,陈元麟,庄亨阳,等.康熙龙溪县志(卷六)[M].影印本,2005.

[4]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M].漳州:闽南日报印刷厂,1999.472.

[5]漳州政协.漳州历史建筑[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72.

[6]黎昕.论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英国和意大利为参照[J].东南学术.2016,(1):90.

【责任编辑:王 崇】

K878;G621

A

1673-7725(2016)10-0136-05

2016-08-05

本文系福建省漳州一中课题“探究漳州古街维持其生命力的原因”的研究成果。

何昊(1998-),男,福建漳浦人。

猜你喜欢
古街闽南漳州
闽南文化传承
西津渡古街忆旧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古街新韵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