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探讨①

2016-03-17 13:4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李曼
中国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李曼



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探讨①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李曼

摘 要:体育场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国际体育强国地位的确立,我国对体育场馆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在经营管理上的落后,导致了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维护费用较高和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等一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体育场馆的现状引起了国家和有关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破解当前困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创新角度进行了论述,为问题的破解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创新问题

就目前而言,仅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就有100多个,中小型体育场馆更是不计其数。客观上讲我国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借鉴与研究,才能走向成熟。据调查,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体制有待健全、场馆收入微薄、场馆功能过于单一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要突破这些问题,就必须敢于创新。本文主要结合上述问题,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深入,体育场馆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长足性的进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据调查有不少的体育场馆通过经营模式的改变,经营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奥运以后,我国诸多大型体育场馆通过经营模式的改变生存能力明显加强。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场馆建设较多,规模大小不同,受到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经营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平衡,我国的体育场馆还面临着诸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1.1体育场馆经营体制有待健全

随着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下的调整,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变得多元化,比如有租聘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公司治理模式、差额管理以及全额管理等,一时间各种经营模式云集而来。承包经营与差额管理是众多体育场馆选择最多的模式,但是在我国的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与广州等,在一些少数的场馆里出现了委托经营的模式,也有的选择了“物业管理”的模式。虽然我国的体育场馆面临多种经营模式的选择,多种体制并存的状态也体现了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正在走向正规。但是不可排除的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有些体制仍然笼罩在墨守成规的阴影中。其余的一些经营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做到了初步的融合与发展,但这也只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的一些过渡手段而已。体育场馆走向企业化管理的道路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要对体育场馆进行改革,就必须明白体育场馆的具体职能是如何进行定位的。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如果把体育场馆看成是我国的事业单位,那无可厚非其职能必然是服务为中心;如果是国有资产,那它的职能必然是以“经营”为中心。正因为我们一直从主观的角度把体育场馆看成是事业单位,才误导了它的职能,忽略了它的发展重点。国有单位存在的目的关系到社会效益,谈到社会效益就不得不提企业管理;具体的经营行为应是为有效的管理来提供服务的。把经营搞好、搞活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单纯的把场馆的服务职能放在首位,资金匮乏现象在场馆出现也不足为奇,没有充分维护资金的体育场馆只能依靠微不足道的资金来维持运行。

1.2依靠低廉的收入来维持运行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众多体育场馆所面临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许多年体育场馆的运营费用主要是来自于租赁收取的费用。但是这些费用并不能够保证体育场馆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归其原因与场馆的管理方没有真正的实现“以体为主”的经营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我国在近些年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次数明显增多,省区级的体育赛事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与我国提倡全民健身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国为了满足这些赛事的需求,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建设大大小小的许多体育场馆,也就是过分了强调了职能的发挥,对日后如何经营,考虑不周到,也缺乏相关的经验。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所需要的条件也难以得到满足。此外我国国民还未真正的建立起体育消费意识,很多人不愿意走到体育场馆去消费,另外国民消费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体育场馆中的大型体育场馆,在开放力度上难以实现跨越,导致也就难以收取较高的价格。长此下去就造成了盈利困难,维护费用过高的局面。

1.3单一的功能性造成资产的流失

我国的体育场馆有的在设计之初目的很明确,就是单纯的为满足体育比赛需求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进行建设的,这设计目光的狭隘性导致了体育场馆功能性的单一。另外建设时的仓促性比较明显,有的体育场馆甚至在设计方案不成熟,资金准备不充足的条件下就开始进行场馆建设;有的大型场馆的定位比较明确,设计之初就是为承办国际赛事和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而建设的。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场馆的全面性功能的发挥,单一的功能以及不成熟的设计趋向,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导致了体育场馆在之后维持基本的运营水平时都捉襟见肘。另外随着国民对体育运动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体育场馆的单一性难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再加上不合理,不科学的经营管理、开发力度的欠缺造成场馆的利用率相当低,有许多的场馆处于空置状态。这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高额的维护费用也给国家增加了负担,与活跃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严重的反差。

1.4场馆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目前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复员军人、专业体育毕业生和退役的运动员组成,以这些人员为主的管理人员体育知识明显充足,但是对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知识极度缺乏。场馆的管理人员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以营销人才和经营性人才为骨干力量,才能实现体育场馆的发展,否则会造成场馆的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落后,与市场合作困难的现象。

2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

2.1创新政府职能

体育场馆目前的局面与我国政府和有关的体育主管部门有着重要的关系,要必须认识到只有结合市场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体育场馆的长足发展。把握体育市场和其他相关市场的发展形式,紧抓市场脉搏。综合场馆的有关条件,科学的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政府部门要明确市场条件下,场馆职能作用的地位,做好对场馆的产业结构调整,予以必要的宏观指导,有效调控体育场馆的商业、非商业行为。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体育场馆的管理,使其自由的与市场相结合。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与制度上给予支持,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提高职能的目的。

2.2创新资金融入模式

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要从工作作风上改变消极、落后、传统的工作方式,把做好对消费者的服务作为工作的主抓部分,积极学习企业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采用会员制、定期返利等灵活的管理措施,有效的对客户进行管理。在赞助方面,体育场馆要把握好自己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尤其是在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场馆的专利技术、品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积极吸引有关企业进行投资。场馆的管理者要把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整理,在合适的机会把它比较全面、准确的展示给社会,有助于大家比较直观的对体育场馆有一个全面了解,有助于赞助商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无论情况如何体育场馆都要建立起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避免出现对赞助商的行为产生侵权的现象。国家要逐步放开对国有资源的保护,鼓励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进行融资或者投资。联合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单位进行体育宣传,设立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健身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鼓励市民、吸引市民积极参加,再循序引导市民进行体育消费。

2.3创新场馆经营模式

我国各地体育场馆维护费用过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的现代化建设,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减轻国家负担,不仅要提高场馆收入,还要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增援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比如可以引进与体育有关的管理公司和经理公司,它们具有经验与管理上的优势,能够根据场馆的现有条件进行科学化的定位;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做出准确的分析。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能够形成一条以扩大经营收入和提高场馆职能的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场馆开发和体育场馆的流水线,使体育场馆在市场条件的运作下逐渐成熟与融合,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在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多。针对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而言,他们投资巨大,维护费用高昂,一旦运用不利必然是沉重的包袱。大型体育场馆要多承办体育赛事,迎合当前人们体育意识融入健身娱乐场所,面向国民开展职能的多元化。另外在辐射范围上要冲破专业化的限制,冲破功能上的限制,迈向社会大众人群,实现多功能的开发,使其逐渐成为一个新型产业,成为创新型的体育中心,使整个社会都能受益。

2.4创新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在国有场馆逐步走向企业化以后,要想实现体育场馆经营水平的提高,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在体育场馆的人才结构中,合格的经营型人才是比较欠缺和亟待培养的。由于我国在体育场馆人才培养上的体系欠缺,既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十分的缺少。所以说体育场馆在对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必须有所改变。有效地把对人才的培养列入到场馆的规划与发展中;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验,有计划的培养因地制宜的人才;积极与社会大中专院校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培养渠道,一方面组织现有可开发人才组成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依靠职位、福利等措施向国内外体育经营人才伸出橄榄枝。体育管理者还要逐步健全人事的管理机制,融合绩效考核制度,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人潜质,把经营业绩与实际的工资与福利挂钩。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体育场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场馆利用率,提高体育场馆收入。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创新服务职能、创新资金融入模式、创新场馆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体育场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3).

[2] 李郁.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研究——基于成都市高校网球场馆经营管理现状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2015(05).

[3] 王晓衡.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02).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b)-029-03

基金项目:①温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研究(zgt201520)。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