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以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为分析文本

2016-03-17 08:42左姗华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学生

左姗华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凸显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以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为分析文本

左姗华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提高文学修养,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同时还能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意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该文将真、善、美的哲学概念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再定位,强调和指出,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育受教者求真精神、引导受教者向善意识、鼓励受教者追求美的重任。

大学语文;真;善;美

西方真、善、美哲学研究渊源流长,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康德,每个哲学家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柏拉图从本体论出发,认为,最高的善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因为理性是永恒的,便是真的,最善最美的。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以理念世界为模板创造出来的,经验世界所有善和美的依据都能在理念世界中找到,所以,经验世界的人们要努力追求尽善尽美。与柏拉图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真应该包含材料因和形式因,也即它可以在时间序列的最初点上像物质一样被证实。[1]之后,康德试图想要辩证地综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最后又回到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中,认为只有在理念世界才有真的本体存在,关于善和美,真的善和美也是源于理性。实践中的善和美要不断向理念层次的美靠近,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爱因斯坦曾说,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也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每个时代赋予真、善、美的价值不同,对真、善、美也有不同的追求。本文试图用真、善、美这个源自于哲学的概念来阐释新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赋予大学语文教学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功能和更广阔的视野。

目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具有的深层次内在价值。在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的编者话部分,编者已经准确地定位了该教材着手点主要集中在高尚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建树、人格的提升、感情的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智慧的培育。但教授者和学习者并未深刻领会编者的目标定位,感知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承载的深厚价值要求。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笔者从“真”“善”“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大学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大学生求真的精神,善的心灵和德行,美的言行和形象,塑造优良的品质、完美和修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文辞优美、意蕴深厚文学作品的鉴赏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智和审美意趣,学会去欣赏美、创造美。

一、培养探究精神,提高运用语文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知识的追求也应如对真理的追求一般,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首先它是我们夯实母语基础、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实践方式,其次它本身也蕴含着科学文化知识。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授一门学科,同时致力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实践,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传授真知

首先,就语文本身而言,它是我们学习母语的一种方式,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我们认知世界、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和中学语文教学完全撇清关系,虽然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是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仍然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倘若学生连字词都不会读、不会写,不了解它的含义,那么就无法对文章进行鉴赏,也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在《大学语文》的第三部分唐代文学中杜甫《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3]80被翻译为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我们可以看到“落木”被译为落叶,这种用法在屈原的《九歌》中就出现过,“落木”可以译为落叶、木叶,在此杜甫巧妙地吸收了这种用法,他用“落木”而非“落叶”将整首诗的基调变得高远深沉,雄浑悲壮,生动地将作者一生踌躇满志,忧国忧民,却又生活离乱,无法对国家的沉亡力挽狂澜的深沉感慨抒发出来。[4]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字词意蕴,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对文字的精妙用法和寓意,从而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其次,大学语文教学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全书共分为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到第七部分都是按照历史纵向发展的时间轴来编排的,上至先秦两汉文学,下至中国当代文学。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品源于作者生活,同时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大学语文》第三部分唐代文学为例,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唐王朝从早期建制到鼎盛而后江河日下,其诗歌风格相对应地被划分为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唐诗歌、晚唐诗歌。不同时间段的诗歌因为创作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风格。初唐诗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延续了南朝形式主义文风,后期开始改革诗歌朝着清新健康的道路发展。盛唐诗歌创作于唐朝鼎盛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诗人大都饱含热情,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5]到了中唐诗歌,此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之后社会陷于种种危机之中。诗人也从盛唐时期的激情澎湃变得开始冷静面对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其诗歌也带上了感伤的色彩。晚唐伴随着黄巢起义,唐王朝名存实亡,政治危机愈加严重,诗人内心也变得更加悲凉。面对盛世没落无力回天,晚唐诗歌唱出了迟暮黄昏的时代挽歌,充满了悲叹末世的情怀。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理解作品,需要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收获了语文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历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求真精神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适应于大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大学阶段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则体现为激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会深究其原因,培养科学求真的精神。比如在学习到《大学语文》的《坛经·神秀与慧能》这一篇课文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晓了神秀与慧能作偈的故事梗概,也不能仅从文学上的修辞或句式来品评二人所作的偈。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表层的学习,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从二人所作的偈来看,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3]97慧能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3]98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二人所作的偈去深究他们两人的心性论,他们对身、心定位虽然不同,但最终都要寻求的是心的清净。也由此理解神秀主张的是要“时时勤拂拭”,即通过修炼禅法,来达到心净,因而被称为“渐悟”。而慧能则认为佛性空无一物,本来就清净,而被称为“顿悟”。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拓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实践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应将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视作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把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回应实践需求的实际能力来夯实。大学语文教学本身肩负着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写作最基本的又是应用文写作。为适应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所谓“逢进必考”,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掌握倡议书、工作报告、申论大作文、工作通知、公函等写作知识与技能;工作之后,许多工作都得运用应用文写作技能。过去我们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培养侧重于文学性写作,历年的公务员考试阅卷工作中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许多考生把申论考试中的应用题材写作或策论误写为诗歌、散文甚至小说这样的文学性作品,其他招聘考试也多有此类现象发生。要考生完成一个文学性写作容易,而要求其做一个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反而不会。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培养其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直至大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功底,而应用文写作可以将我们所积累的语文功底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较大的帮助。在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部分附录三专门就列举了一些诸如简报、调查报告、总结等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要点,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这部分作为一个专题,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就拿求职信的写作来说,求职信的撰写最基本的首先是规范的格式,其次是行文要条理清晰、文笔生动。求职信作为求职者的一张名片,可以说是敲开职业大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一次模拟应聘,布置任务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一份求职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演练,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加以激励。

二、培养善德,塑造完美人格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善,培养善的德行和修为,注重内在涵养的提升,而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语文学科天生就有向善的感召力,在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关于善行教育的各种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仁孝、正直、爱国等不同的角度选取素材来进行讲解。比如《大学语文》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收录了李密的《陈情表》,文中所述李密的孝行可谓垂范后世,李密自幼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3]45而且“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3]45祖母刘氏亲自将他抚养成人,对他有养育之恩,恩重如山。而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李密也如乌鸦反哺般悉心照顾祖母,“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45。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要从李密为奉养祖母而辞官来践行孝道的角度来让学生感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白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为长辈颐养天年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作为后代的一种责任,是构成一个人美德的一部分,不会过时。

又如在学习《大学语文》第三部分唐代文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以和第四部分宋代文学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篇课文都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展现自身的高洁品格。刘禹锡以自己的陋室为描述对象,虽是陋室,但作者却对它充满了热爱,表现出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抱贫守朴的隐逸情怀。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则是以莲为赞美对象,认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3]106就算身处乱世也会秉持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不会随波逐流。这两篇课文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却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尤其是这两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示了不慕名利、坚贞不阿的君子人格。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两篇课文相结合,在比较其相似性和不同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刻地感悟作品传达出来的对品性人格的高尚追求。

在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一些忧国忧民,可以激发起学生爱国情怀的作品,比如说杜甫的《登高》、李煜的《虞美人》、陆游的《关山月》等等。对这类文章的讲解主要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赏析诗句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提升到爱国主义传统的高度来教育引导学生。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崇高品质的体验中产生共鸣,逐步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善的德行,不断塑造完善直至完美的人格。

三、培养审美意趣,鼓励学生追求美

从美学的理论角度上讲只有真的、善的才是美的。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学会去辨别、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大学语文教学的“美”主要是承载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修辞、意境等方面精心巧妙的安排,感悟其独特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以《大学语文》第三部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优雅的韵律,描绘了水天淼淼、波光涟涟、月色朦胧、幽远开阔、意远情深、思绪悠悠的春江月夜美景,近千年来留给无数鉴赏者以无限美感和畅想。在对这首诗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安静的聆听中想象勾勒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沐浴下神话般优美恬静的景色。让学生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体味诗中蕴含的哀而不伤的离愁别绪。对作品中的情感体悟也是审美的一部分,接下来就要带领学生对诗中所承载的情感、哲理进行品味。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江花月夜》一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诗中有画,巧妙地将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还在于它寄情于月,用诗的语言描绘了纯纯的爱情画面和意境,并且诗中充满了对宇宙的哲思。[6]类似《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作品教材中不胜枚举,可以给学生们带来多样化的审美体验,也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丰富的素材和发挥空间。总之,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四、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从大学语文教学的“真”“善”“美”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及所蕴含的价值,可见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让大学语文受到重视,真正发挥其“真”“善”“美”的内在价值,我们从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提出改进和创新。

(一)创建读书会、文学沙龙等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研读经典

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应该鼓励学生研读经典,经典著作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一方面,通过读前人著作,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又如何思考问题。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在其精妙构思的语言文字表达的背后承载着作者对宇宙的深入思考、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对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学生研读经典,可以从中汲取到养分,让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从古人的智慧中受到启发,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鼓励学生研读经典,可以创建成立读书会、鉴赏会或文学沙龙等社团,通过这样的平台和组织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研读,定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教师只做推荐作品、指导阅读、答疑解惑、点评、激励等辅助阅读的工作,扮演教练或者说是场外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

(二)吸纳网络化时代新传媒技术,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往往上课模式单一,很多都采取“满堂灌”的模式,教学缺乏创新精神,这样一来就提不起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7]大学语文教学也应当如此,要转变以往以老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茶馆》等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以课文为剧本,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表演进入角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征和角色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又如,在学习《红楼梦》《水浒传》这类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选取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地领悟作品的文学价值。另外,不断适应、吸纳网络时代新的传媒技术和方法,多调查了解学生网络学习的新特点,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三)增大过程性评价分值,设置学生能发挥独立见解的题目

谈到考核方式,首先要明确考核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语文考试和学生的利益挂钩不大,考试也比较轻松,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改革考核方式的首要举措就是要重视考试。其次,在试卷设计上,一方面选择、填空要占一定的比例,但是要尽量压缩,加大论述题和简答题,通过这部分题量的增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阐释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8]此外,可以尝试在试题中适量增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给予他们一个发表自己思想、评价和见解的题目空间,激发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喜爱。最后,在期末考试分值和平时分分值的分配上,可以适当加大平时分的比重,增大过程性评价的分值比例,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平时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演讲、表演和读书会的阅读拓展等都可以作为加分的依据。

[1] 单纯.“真善美”探源[J].浙江社会科学,1999(11):119-126.

[2] 杨帆.语文教学:行走在理解和运用之间[J].广角掠影,2016(2): 91-93.

[3] 史芳.大学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颜春峰.论“落木”的词义和诗意——与《说“落木”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64-65.

[5] 张连举.诗歌盛唐气象论[J].河北学刊,2005(5):174-178.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3.

[7] 转引自:张宪.塑造自主课堂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学术研究,2014(2):148.

[8] 黄志刚,李剑,何凌峰.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5):168-169.

(责任编辑 杨爱民)

Profi ling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Edited by Shi Fang

ZUO Shanhua
(Baoshan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China)

College Chinese,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makes students master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improves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enhances th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but also cultivates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entiment, aesthetic interes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paper, the concept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re introduced into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function and goal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re also relocated.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ers the task of training students’ Truthseeking spirit, guiding students’ Goodness consciousness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pursue of Beauty.

College Chinese; Truth; Goodness; Beauty

H19

A

1674-9200(2016)04-0096-05

2016-04-14

保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KJ059)。

左姗华,女,云南保山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及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学生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学生写话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