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怎样培养中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016-03-17 12:21江林芸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学

江林芸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江门529000)



论怎样培养中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江林芸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江门529000)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活动的一种积极倾向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音乐课堂充满和谐、愉快、活跃、热烈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积极主动地忘我学习。教师不但必须遵循音乐自身的规律,而且还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去知道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培养他们的兴趣自发表现。

音乐课程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以及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中专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中专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没有音乐学习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在内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只有把握住了学生的兴趣,你才能把握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与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让学生真正是在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1 音乐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

第一,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惟一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形同虚设。

第二,就音乐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

第三,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使所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就会表现出对音乐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2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1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以及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及代表作品。这种做法极大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是新世纪有主观有个性的孩子,以前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已经不再适应。他们对音乐有一种更新的认识。所以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这不仅仅单指课堂的气氛,还包括课外的。比如教师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歌曲、世界名曲等,利用闭路电视或定期时间进行欣赏活动,定期为学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活动,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学生永远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该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教师应把学生当作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自信。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地动,课堂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学生勇于发问,使学生觉得有成就感,轻松感。而“静”也不是暮气沉沉,无精打采,而是注意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一节课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松弛。构建了一种和谐与创作的教学环境。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愉快教,学生愉快地学,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

2.2创新感染兴趣

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以往的唱歌教学都按照发声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习、教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考虑不同年龄学生学习唱歌的心理状态。这样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反而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创造一些使这些练习充满乐趣和吸引力的练习,抓住学生学习新歌的新鲜感,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中的“美”,真正地从心热爱音乐,提高修养。

在基础知识,节奏、视唱、练耳这部分,为了让它们变得更易让学生接受,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设计教学一定要灵活掌握,大胆创新。

在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方面,应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单纯地讲解什么是声音什么是节奏等。”因为声音应先于符号,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们,而不是让他们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音乐的要素。因为学生不具备像成年人那样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事物的能力。把那些枯燥的定义、符号融会于音乐之中,让学生自发地体验音乐并找到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会打开一个未知的我们成年人不能想像的通道。

2.2.1丰富教学内容,扩展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不断给予学生学习空间,提出新问题,新信息。可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内容,还可以把乐器引进课堂,如:口琴、竖笛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音乐视野,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广阔天地。

用演奏或表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音乐课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音乐游戏中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以及即兴舞蹈等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充分重视了他们的创造性,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学会读谱知识和歌曲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现。

2.2.2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认知是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音乐是由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所组成的。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有的音调引起情感上的愉快和满意,奋发向上,鼓舞斗志,有的音调引起情感上的低沉。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来源于生活。体味任何一首歌曲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否则,就没有美感。比如,在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中,让学生了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继而再引导他们联想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站在领奖台上,运动员激动的心情与爱国的热望伴随国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那庄严的场面。从而启发学生们思考在唱《国歌》时联想到了什么?最后通过唱使学生慢慢的体会出歌中所表现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高尚的。不要过分地苛求有些人的声音不够甜美,也不要计较那些五音不全的存在。我们要以教师的一片真诚引导他们步入音乐的世界。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美感。

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介绍一首歌曲(乐曲),首先由教师富有感情地范唱(奏),它会使孩子们久久难忘,那是因为经过启发,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给教师提出了既要善于认识美还必须善于表现美的要求。笔者曾经在《西风的话》一课时,开始就以钢琴伴奏作为感情导入的引子,把学生的情绪吸引过来;接着,以表现歌曲情感的力度、速度变化和准确地吐字,充分体现在教师感情浓郁的自弹自唱上;让学生在回忆中悟到向往未来,在歌唱“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时悟到创造未来的感情。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抒性。2.2.4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兴趣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音乐的实践有很多,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市演出、比赛。把得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能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课外活动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途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紧扣教材,采用开展了读谱知识讲座、节奏训练、识谱要决、集体项目(舞蹈队、合唱队、器乐合奏队)、个人项目(独唱、独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开阔他们的眼界以及发展特长有很大的作用。经过训练,学生最喜爱抢答、猜谜语、对歌接龙等游戏。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轻松没有压力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自由参加活动获得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有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音乐美,体现音乐美,才能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音乐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爱德温·戈登.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M].普凯元,译.茅于润,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4]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中国函授音乐学院.迎接美育的春天:音乐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音乐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