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2016-03-17 02:27梁东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关键词:区位熵产业集聚

梁东,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重庆市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梁东,黄庆华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制造业数据,利用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对重庆市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测评结果表明:重庆市制造业积聚的总体水平较低,产业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基本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而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正在崛起。为此,文章提出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重庆市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结合等建议和措施,促进重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位熵;行业集中度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但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时期,增速开始变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2015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 667亿元,同比增长7.0%。这样一个新常态将持续较长时期,“新常态”也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词。

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开始变缓,但是重庆市的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发展。2014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 000亿元,增长速度达3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是全市工业的主力军,其产出贡献率超过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80%。重庆市直辖以来工业飞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已基本形成了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材料、轻纺六大支柱产业。

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基础和相关配套比较完善,其制造业尤其是汽车、摩托车以及笔计本电脑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十年来已经打造出长安、力帆、宗申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产业集聚已经初具规模。同时,近年来重庆市抓住产业西移的契机,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市场的培育、企业自身的发展,已经建成一批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业集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集聚效应也在不断增强。目前,重庆市38个区县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都已设立了产业园区,为制造业集聚奠定了良好基础,制造业集聚已成为提升重庆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此可见,研究重庆制造业集聚及其与重庆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如何?现状又是怎样的?它的集聚程度和竞争力存在着多大的联系?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揭示两者的相关程度,对各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作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阶段重庆市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并对今后重庆产业布局的调整及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聚综述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某个领域内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彼此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地理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一组产业群的现象。产业集聚的现象在国内外十分常见,无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存在产业集聚现象,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现象尤其突出。这些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产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集聚现象更为明显一些。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造业集聚

近年来,国内关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内容。罗勇等对中国20个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度最高,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最低的[1]。郑蔚、闫逢柱、唐根年等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东南沿海省份的部分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十分显著[2-4]。在影响制造业集聚因素方面,张同升等发现行业投资、自然资源禀赋和FDI区位偏好是导致制造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主要因素[5]。殷德生、唐海燕[6]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陈建军等发现城市的知识密集度和城市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集聚,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7]。

(二)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方,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较快。对此现象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已经有所研究。Martin和Ottaviani[8]结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采取建立经济增长和空间聚集相互强化模型的方法,得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可以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结论。Crozet和Koenig[9]研究欧洲各区域水平的数据发现集聚对经济会产生正效应。梁琦(2003)、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对中国各省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和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定[10-11]。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在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区域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水峰、黄峰岩、金兆怀(2012)[12]以1998—2010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长短期互为因果关系;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但短期原因不成立。陈小军[13]基于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及机会和政府等五个方面对宁德电机电器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宁德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谢品、李良智、赵立昌(2013)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得出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14]。

(三)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

国内外学者已经采用过多种方法测度产业集聚。Brulhar和Sbergami[15]对产业集聚指标和GD指标进行了跨国研究。王子龙等(2006)在测算制造业集聚程度和中国高科技产业集聚程度时使用了集中度作为集聚程度测算一个辅助指标进行分析[16]。范剑勇(2006)[17]以就业密度为产业集聚指标,研究了2004年中国119个地级市、副省级市非农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中国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其就业密度的弹性为8.8%,大大高于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薄文广(2007)[18]以专业化指数作为测算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以1994—2003年中国29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数据为样本,检测了多个外部性因素对于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潘文卿、刘庆(2012)[19]通过2001—2007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指数HHI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袁海红、张华、曾洪勇(2014)[20]选择DO指数利用北京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不同空间维度细化行业的产业集聚测度研究,并对产业集聚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考察。

三、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指标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指标主要包括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指数、EG指数、行业集中度指数和DO指数等,每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考虑到区位熵指数可以测量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描述目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行业集中度能够进一步考察产业集聚程度并计算出集聚区域,所以最终选用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来衡量产业集聚。利用这两个指标测度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区位熵

区位熵又叫专门化率,它通过计算某一区域内空间要素的分布情况来衡量专业化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研究产业结构时,区位熵指标主要被用来分析某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区位熵概念是由哈盖特(P. Haggett)提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为:

在此公式中,LQij即表示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qij代表j地区的i产业的相关指标(如产值、就业人数等);qj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qi指在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相关指标;q为全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

区位熵大小与该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优势和集聚能力的强弱成正比。当某一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时,我们认为该产业是区域内的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和集聚能力。当某一产业的区位熵等于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均势,没有比较优势和明显的集聚能力,但同时也不属于劣势部门;而当某一产业的区位熵小于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水平偏低,相对于其他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且集聚能力较弱。

(二)行业集中度指数

行业集中度指数也被称为“行业集中率”,它是指某个行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某些指标(如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份额总和的比例。CRn越大,表明该行业的集中度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就越趋向于垄断。一般取n=4或n=8,相应地,行业集中度就分别表示该行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4家或8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认为,如果行业集中度CR4<0.3,那么该行业为竞争型;而如果CR4≥0.3,则该行业为寡占型。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表示该行业市场内第i家企业的某些指标(如产值、产量、销售额等);n表示行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N表示行业市场内的企业总数。

四、测度结果及讨论

(一)测度结果

由于LQ系数和CRn指数的简单易操作,在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统计口径的变化等因素,本文选取了重庆市2010—2014年5年20个产业的数据作为样本,根据区位熵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4年重庆市各行业的区位熵值

同时,考虑到行业集中度指数的计算较简单,且相关的数据能够从《中国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得到,所以本文又选择了2014年重庆市20个产业的数据作为样本,根据CRn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它们各自的值,然后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重庆市一级目录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二)结果讨论

1.制造业总体集聚程度不高

重庆市制造业的整体区位熵在0.8到1.2之间,表明其有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集聚效应并不显著。同时,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它的区位熵增速较快,说明重庆市在打造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从表1可以看出,区位熵大于1的产业有烟草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产业,说明这些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集约化程度较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区位熵更是高达5.860,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其产业聚集现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行业多数是高度资源依赖性的,投入主要是原始自然资源,集中在电力、水力和燃气的供应上,说明重庆市产业集聚现象依然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部门。东部沿海产业发达的省市集中于那些依靠市场而建立的产业集群,两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制造业集聚水平差距较大

一些产业集聚水平一般的产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小于1,说明这些产业目前在重庆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它们的区位熵系数和行业集中指数增长明显,已有一定发展基础,表现出产业集聚的趋势。未来重庆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行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它们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能成为重庆今后经济增长的亮点。

产业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如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对其他行业处于劣势,也没有培育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把这些产业称之为重庆的弱势产业。因此,它们不应该作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

3.支柱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汽摩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依然存在。虽然重庆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是其重工业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占全国的比重更是达到三成以上。汽摩产业一直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过分依赖摩托车、汽车工业。

五、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对重庆市制造业集聚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以长安、宗申、力帆等为代表的重庆汽车摩托车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高,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大,其配套产业包括零部件制造、销售等产业,它们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重庆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化学化工、仪器仪表等产业是依靠重庆市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起来的,现在也已成为具有较大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2.做好产业服务性工作。市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政府虽然无法取而代之,但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引导、服务过程却非常重要。所以政府需要首先转变观念,向学习型政府转变,从国内外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案例中吸取先进经验,不要只看到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应该放眼长远,为重庆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采取减少税收、给予补贴等优惠措施吸引中小企业进驻,支持它们的发展。因为产业集群不仅需要有知名度的大企业,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这样才能共同形成产业集群,而且扶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也是壮大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之一。

3.优化产业功能区定位。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就是区域面积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数量较大。这样的现实虽然给重庆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主城区是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心区,但应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城镇产业的发展也应统筹兼顾农村地区。这就需要发挥主城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政府投资改善落后地区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推动区县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多个核心区,把现在的“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多核心结构。

4.强化产学研有效结合。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加强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促使知识与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最终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产业之间竞争的根源还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产业集群没有人才,那么该产业就不会有竞争的实力。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这就需要依托重庆市的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国家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到重庆投资创业。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 -115.

[2]郑蔚.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2,32(7):74-80.

[3]闫逢柱,乔娟.产业集聚发展对工资变化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 (1):57-65,112.

[4]唐根年,沈沁,管志伟.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过度及其生产要素拥挤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 (2):263-267.

[5]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315-319.

[6]殷德生,唐海燕.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基于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3-9.

[7]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8] MARTIN P, OTTAVIANO G I P,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1(5):12-20.

[9] CROZET M, KOENIG P. The Cohesion vs Growth Trade-off: Evidence from EU Region[J]. Mimeo University of Pairs, 2007(6):15-27.

[10]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12]张水峰,黄峰岩,金兆怀.我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98—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5):58-62.

[13]陈小军.基于“国家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以福建宁德电机电器产业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8-71.

[14]谢品,李良智,赵立昌.江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3(6):104-108.

[15] BRULHART M, SBERGAM F.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9(7):19-29.

[16]王子龙,谭清美,徐萧笛.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0):706-714.

[17]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学,2004 (6):39-51,204-205.

[18]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37-44.

[19]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7.

[20]袁海红,张华,曾洪勇.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38-50.

责任编辑:吴强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LIANG Dong, HUANG Qing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2010-2014 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ata, the location quotient and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index (CRn index)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verall accumulation level is low,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 difference is big, and they are mainly limited in labor intensive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but some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rising. Therefore, some advice and ac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at is to mak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y bigger and stronger, to take a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ongqing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mechanism, and to strengthen the deep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proposals and measures.

Key words:Chongq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ocation quotien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index

作者简介:梁东(1990—),男,重庆綦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黄庆华(1971—),男,重庆大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号:14BJY076)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5-21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095-06

猜你喜欢
区位熵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