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区藏弦胡与二胡演奏艺术的对比研究

2016-03-17 01:08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演奏艺术二胡民族音乐

周 恋



★艺术·体育★

甘孜藏区藏弦胡与二胡演奏艺术的对比研究

周恋

【摘要】藏弦胡与二胡同为民族类拉弦乐器,在演奏艺术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就二者在演奏姿势、定音定弦、按弦、第一把位演奏、分弓奏法以及装饰音上进行对比研究,相互吸收和借鉴彼此的演奏艺术风格,拓展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完善藏弦胡的演奏技巧,不仅有利于民族乐器的发展,同时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藏弦胡;二胡;演奏艺术;民族音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ibetan String and Erhu

Zhou Lian

【Abstract】As the string instruments, there are som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ibetan String and Erhu. So this essay tries to do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performance posture, accordatura and tune, pressing the string, the first bit, bow playing method and grace note, etc. Meanwhile, to learn from their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the performance styles and methods in particular will not on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strum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gram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folk music in China.

【Key words】 the Tibetan string; Erhu; playing skills; folk music

藏弦胡作为雪域高原土生土长的拉弦乐器,特殊的取材造就了其深沉而浑厚的音质,在整个歌舞弦子的表演中,藏弦胡主要起领舞、领奏、伴奏、间奏、后奏等作用,音色卓异,风格独特;二胡是与藏弦胡类似的一种民族类拉弦乐器,其发展历史悠久,体系相对完善,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从二者的演奏艺术方面来看,相互吸收以及融合彼此的演奏技巧,对于提升各自的演奏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演奏姿势

巴塘弦子是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歌舞艺术形式,藏弦胡作为伴奏乐器在演奏过程中常常以边奏边舞的立姿展现于众。立姿,在整个藏族弦子歌舞表演中较为常用,而且立姿演奏也是藏弦胡区别于其他拉弦乐器演奏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多数藏弦胡的琴筒下方未设计琴拖,由琴杆直接穿过琴筒,故常将琴杆底部插于左腰下方,琴杆向下倾斜的角度主要取决于舞蹈动作的幅度。有些演奏者为了演奏方便,用腰带把乐器固定于腰部边奏边舞,以免把位移动。

二胡演奏通常以坐姿为主,演奏者一般以两腿放平、两脚着地来调整座椅的高度。双腿平放两脚着地(约90度)最佳,演奏者切勿坐满椅面,而是坐在椅面前三分之一处,双腿与肩同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相隔一个拳头的距离,全身力气往下沉,所有重力应集中在左右手上,上身保持挺拔,肩、肘、胯、膝、踝等部位都要自然、松驰。二胡的琴筒放置于左腿临近小腹部位,琴杆保持正直并且与身体呈45度角,左臂自然放松,手掌、手腕、手臂成一条直线,肘部与身体呈45度角,手握拳头慢慢放松,感受手心可以放下一个鸡蛋为佳,把虎口置于千斤线下侧,除小拇指外,其他手指第一关节必须弯曲按弦,并用指尖靠近指肚部位触弦。

藏弦胡与二胡在演奏姿势上可以相互借鉴,为了使其演奏达到完美的效果,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与不同曲调去选择站姿或者坐姿。

二、定音定弦法

谱例1

谱例2

在巴塘弦子音乐中,藏弦胡的定音相对比较随意,根据需要可分别定为降 -f1,b- ,c1-g1,d-a, - 等,内弦从a-e1,外弦从e1至 的任何音,音域一般在九度。其音色表现为深沉、浑厚而且具有穿透力。在二胡演奏的定音中,一般不可随意定音,通常内弦和外弦分别以小字一组的D音和小字一组的A音为标准,这种定音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二胡的性能,使其共鸣度得到充分的体现。二胡音色浑厚而响亮,常用D/A定音,但有时会根据乐曲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二胡为男低音歌唱者伴奏时,此时二胡内弦应根据男低音的最低音来定音,外弦的定音与内弦保持纯五度即可,这种特殊定音能使男低音的嗓音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藏弦胡一般采用五度定弦法来定弦,根据不同的旋律调式,内外弦两音通常定为首调唱法的sol-re弦、la-mi弦、do-sol弦、re-la弦等等。内弦为两音中较低音,外弦为两音中较高音,定弦时切勿颠倒内外弦音。巴塘弦子曲目的音乐调性多为五声调式,常用的几种调式为羽、商、徵调式,少数曲目中也会用到宫、角调式,因此首调唱法的la-mi弦(见谱例1)[1],re-la弦(见谱例2)[1],sol-re弦(见谱例3)[1]这三种定弦较为常见。

谱例3

二胡的定弦方法很多,五度定弦运用最为广泛,但在有些乐曲中也会用到四度或八度定弦。弦较粗的二胡用中弦和老弦,空弦音高为g和dl,或a和el,旋律较为洪亮粗犷。如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有效弦长约45厘米,内弦的音高从g-b,外弦的音高从d-#f。[2]还有一种定弦多用子弦和中弦,空弦音高定在dl和ai,此种定弦方法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先生推广到全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而同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也多釆用此类定弦方法。随着二胡的不断发展演变,其构造材质由丝弦转为钢丝弦,刘天华先生的得意门生陈振铎曾经提出,根据琴弦张力、琴皮的负担等方面,二胡的定弦也可调整为C和g。[3]另外,在孙文明二胡作品《人静安心》和《送听》中,他则采用八度定弦法,即,C和cl。随着二胡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近现代二胡作曲家及演奏家们通常会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特点、乐种、剧种等来制定不同的定弦方法,以张寄平《庆丰会上话今昔》这首作品为例,他却采用四度定弦法,即el和ai。由此看来,根据音乐表现的不同需要,二胡的定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不同的定弦法必须要以二胡原本的性能为前提。笔者认为藏弦胡的定弦法不一定只局限于五度定弦,可以根据某些乐曲的需求适当借鉴二胡中的四度定弦法进行演奏,使藏弦胡的音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按弦

藏弦胡的琴弦是由数根马尾制成,较一般的拉弦乐器按弦面积较大,因此在藏弦胡中会采用指肚按弦法。在演奏时通常将左手手指伸直平铺于琴弦上。大拇指运用第一关节外侧按弦;食指、中指、无名指则运用一二关节之间处即指肚按弦;小拇指很少用来按弦,通常紧靠在琴杆上,起到支撑琴杆和固定把位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拇指的灵活按弦,但在部分音域较宽的乐曲中,必须采用延伸小拇指来完成演奏。

二胡按弦的方法与小提琴有些相似,每个手指都是抬高后用力落在琴弦上, 手指的动作不宜过大,要以掌指各个关节运动为主,手掌运动次之,特别是快速按弦时,对掌指各个关节动作的灵活度和敏捷度要求更高。手指触弦应是富有弹性的“击”弦,而不是僵硬的“按”弦。[4]右手持弓应放松、弯曲呈半握状,弓根放在食指的第三关节处,大拇指用指面轻放在食指与弓杆的交叉点上,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弓杆和弓毛之间。演奏外弦时,只需大拇指和食指稍稍用力控制弓杆,但在拉奏内弦时,就得靠中指和无名指向内勾作为力量的支撑点,才能保证演奏出浑厚扎实的音色。由于二胡弓子在两弦之间,所以不管是演奏内弦还是外弦,弓毛始终紧贴琴弦。

四、第一把位演奏

藏弦胡只在一个固定的把位上演奏,即为“传统把位”,也就是“第一把位”演奏法,这就导致了藏弦胡音域较窄,其音域一般控制在九度以内。藏弦胡短小的形制使得演奏者常将其插在腰部边奏边舞,其音域较窄决定了它在演奏时只运用第一把位,以第五指延伸扩大音域,很少用到换把。藏弦胡单纯的第一把位奏法虽然在音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音区的共鸣最好,音色最饱满,音质最具弹性。而它的音响效果与雪域高原的气质相吻合,符合藏族人民豪爽豁达的心理特征,最能满足藏族人民对弦胡艺术总体的表现需求。

二胡的把位以传统把位为主,随着二胡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二胡的新把位逐步被广大二胡艺术爱好者们采纳,新把位即现代把位。[5]其中传统把位依次分为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以及最下把,把位分界音为1音和5音,将四度或五度作为把位间距。由低把位换高把位时,大臂首先向下运动;反之,由高把位换低把位时,必须以腕部为先动点向上运动。在慢速换把时,为了保证动作的连贯性,大臂或腕部要有先行动作;在快速换把时,大臂或腕部要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状态。运用传统把位演奏,不仅演奏方便,而且易于演奏者记忆。对于现代把位,每一个音位就是一个把位,因此共有十四个把位,把位间距为小二度或大二度,食指可以在1-5在内的任何一个音上运动,由于把位间距相对较近,不需要做大的跳动,特别在快速演奏中新把位运用较多,易于掌握音准。对于藏弦胡单纯的传统把位演奏,笔者在去巴塘采风过程中,通过与当地巴塘弦子传承人扎西老师的交流,认为藏弦胡可以尝试运用二胡的换把方式,将其音域扩大来演奏高音区。

五、分弓奏法

藏弦胡的琴弓比其他拉弦乐器短,在运弓过程中主要靠小臂、手腕运动,因此演奏时频繁换弓,且拉推弓的开头常以重音为主,这就使其在伴奏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节奏感。藏弦胡的弓法以分弓为主,半拍一弓或一拍一弓较为常见,偶尔出现连弓演奏,且以十六分音符两音一弓为多见。分弓奏法一般用中弓部位演奏,单个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一弓较为常见,一拍或半拍一弓演奏使其换弓频繁,因此,在藏弦胡分弓演奏技巧中快速换弓占据主要地位。[6]分弓奏法是根据不同乐曲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但在演奏时尽量做到每次换弓力度的协调统一,无论是拉弓或推弓要保证音色的一致,特别是左手按弦和右手运弓的力度一定要根据音色效果进行调整。在藏弦胡演奏中,通常不使用颤弓、快弓、顿弓以及跳弓等弓法。

在二胡的演奏过程中,颤弓、快弓、顿弓以及跳弓这四种演奏手法,进一步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使二胡演奏变得更加多样化。颤弓也叫“抖弓”,是指弓子做快速短促密集有节奏的推拉运动,将肘和腕保持平行, 大臂有节奏的颤动,以此带动肘部振动。颤弓正式运用到二胡演奏中是由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先生把二胡的传统技法与小提琴的颤弓大胆的融合起来,如他所创作的十大名曲之一《光明行》的尾声部分(见谱例4)[7],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使音乐更加激烈,并把全曲情感推向最高潮。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在快弓演奏中其手臂和肘部动作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拉弓还是推弓,手臂和肘部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整个手臂动作跟“鸡啄米”的动作相似。快弓一般很少出现在二胡的传统乐曲中,虽然刘天华创作的乐曲中偶尔会有小段稍快的段落,但也不能称作“快弓”,直到1954年乐曲《拉骆驼》(见谱例5)[7]的出现,才使得该技术在二胡中被广泛运用。

顿弓有分顿弓和连顿弓之分,具体来说就是在演奏过程中每个音之间断开演奏,具有一定的颗粒感和跳跃性。演奏外弦顿弓时,右手如同拧螺丝刀的动作,轻微敏捷地向左,首先要做到绷紧弓毛并贴紧外弦,以琴弓短促的运弓使其发出声音;不间断的连续顿弓发音需做到弓子快出快收,收弓时不能有任何的杂音和噪音,并且右手保持松弛。在演奏内弦顿弓时,同样不能违背快出快收的原理,通过中指和无名指用力使弓毛贴紧内弦,收弓时中指和无名指放松。而在顿弓换弦时,首先要做到运弓的“平”、“直”、“稳”,还应做到内外换弦时手指的灵敏度。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将其活泼生动的顿弓技法吸收运用到自己创作的乐曲《光明行》(见谱例6)[7]中。

跳弓可以划分为自然跳弓和控制跳弓两种,在刘天华的《光明行》就运用了控制跳弓技法。而自然跳弓在二胡演奏中算得上是高难度技巧了, 二胡的弓子被困在两根琴弦间,对于弓毛跳离琴弦的距离很难控制等诸多因素,它比普通的快弓更加强调表现出跳跃、欢快的“颗粒性”,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更为广泛。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见谱例7)[8]是首次运用自然跳弓的二胡乐曲之一。

谱例7

六、装饰音

装饰音在拉弦乐器中可以起到美化声音、丰富乐曲情感的功效,通常由各个地区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而形成,拉弦乐器采用的装饰音分别有“滑音”、“打音”、“颤音”等十几种类型。

藏弦胡演奏过程中采用的装饰音以“滑音”、“打音”为主。其中藏弦胡在“滑音”中使用最多的是“上下滑音”[9],食指下滑以及无名指上滑。“打音”在藏弦胡的演奏中运用的较多,这也是藏弦胡演奏中的绝妙之处。打音奏法通常是在该音上方大二度或小三度音上进行演奏,主要在同音反复以及长音上频繁使用,进一步丰富了弦子歌舞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藏弦胡因琴弓短小,为了保持音乐旋律的流畅性,特别是在演奏长音时只能用长短不一的分弓,并且反复运用大二度、小三度的助音或倚音。[10]

二胡演奏过程中常采用的装饰音有各种滑音、倚音、擞音、打音等。常用的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垫指滑音和回滑音,与藏弦胡不同的是,在二胡演奏中左手四个手指都可以做不同的“滑音”技巧,“上滑音”是指由较低音滑向本音,“下滑音”是指由较高的音滑向本音,“垫指滑音”是指三个手指同时运动奏出的滑音,“回滑音”是指从本音滑向较低音再滑回本音的滑音。在演奏过程中,左手控制滑音的快慢,右手控制滑音的强弱,特别要注意左右手力度协调,保证发音圆润。倚音分前倚音和后倚音,常用十六分音符时值,“前倚音”是指标记于音符左上方的音,占本音音头的时值;“后倚音”是指标记于音符右上方的音,占本音音尾的时值;“双倚音”是由两个小音符组成;“三倚音”是由三个小音符组成;“多倚音”是由三个以上的小音符组成。演奏倚音要求轻巧并富于弹性,其动作上要求手指应在掌指各个关节的运动下快速地抬指、击弦,手掌动作切勿过大,触弦后立刻离弦。“擞音”是指通过打一下本音上方的音来装饰音头,又称为单打音。在藏族二胡作品《洁白的哈达》中,二胡借鉴了藏弦胡的打音技巧,完美的诠释了浓厚的藏族音乐风格。

结语

藏弦胡作为雪域高原的精灵,藏族人民特有的审美特性,赋予了藏弦胡独特的民族韵味;二胡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体系相对完善。从藏弦胡与二胡在演奏艺术方面的对比研究上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不断拓展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完善藏弦胡的演奏技巧,不仅有利于民族乐器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马郎吉、洛桑编著.巴塘弦子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p46、p131、p23

[2]宋国生.二胡演奏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

[3]钱志和.中国二胡的特色[J].中国音乐,1992 年第4期

[4]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

[5]居文郁.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J].音乐学习与研究 ,1989年第2期

[6]扎西达杰.牛角胡论[J].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3期,p17

[7]刘逸安、赵寒阳.二胡必修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年,p214、p212、p213

[8]中国音协全国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二胡专家委员会编.张韶、许讲德、赵寒阳执行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p72

[9]米玛洛桑.藏族拉弦乐器综述[J].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p62

[10] 李娜.藏族牛角琴的历史演进[J].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p101

[责任编辑:陈光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甘孜藏区藏弦胡与二胡演奏艺术的对比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ZB15018。)

作者简介:周恋,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中图分类号】G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1-0089-07

猜你喜欢
演奏艺术二胡民族音乐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板胡演奏艺术中的技术运用
钢琴演奏中如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论竹笛演奏艺术的“技、韵、情”
老头子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