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

2016-03-17 05:37周银峰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地理新课标

周银峰

摘 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是我国学界和社会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中,实际存在很多可用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凸显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要求都渗透生命教育的观念。本文探讨如何在现行的课程标准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如何构建高中地理生命教育课堂等。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 生命教育 环境保护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科学理性思维及科学实证主义等的影响,只片面注重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缺乏关于生命意识的教育,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学生无法主动自觉地关注生命,无法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和科学观念的培养,重结论而轻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往往忽视了生命教育。

在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地理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传授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且促使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生命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为依据,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的,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是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关于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生命教育”的首发人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时就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定位道德教育目标。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教育要顺乎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在我国,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1]。

香港学者周惠贤、杨国强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保持个人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平衡发展及建立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关系,最后达致成熟和快乐人生为目标的训练”[2]。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综观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港台两地较早开始研究。盛天和认为,香港的生命教育内容注重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香港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2001)开创的生命教育课,共分为九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品德教育、群体教育、感情教育、性教育、传媒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升学及就业教育。“香港复和综合服务中心”在2002年推出的“生命挑战教育”中,把生命教育分为“三大向度”:生命的探索—欣赏生命、生命的体会—勇于生存、生命的实践—开怀生活;“五大单元”:体会生命的价值、探索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实践解难能力、体会及管理自我情绪、探索人与人的关系[2]。

(三)生命教育的实现方式

在中国大陆地区,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方式,有学者认为应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3]。也有学者不赞成将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如冯建军认为,考虑到我国大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4];万华主张,通过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进行生命教育[5]。

2005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笔者认为,在中国大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业课业负担较重,且生命教育尚不具备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条件。现阶段更紧迫的任务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现行中小学的多个相关学科教育教学中。

二、渗透生命教育的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在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中,实际存在很多可用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以高中地理为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位,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其中,人地关系和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地理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着生命教育的理念。

裴娣娜认为,构建有效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如何体现生命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如何设计体现学生生命发展需求的课堂教学进程;如何创设体现学生生命发展需求的教与学的方式[6]。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丰富多样的教材下,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构建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个渗透生命教育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一般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二是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阶段形成性,避免与终结性目标相混淆;三是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四是必须考虑以学生行为变化为目标的表述方式,避免过于笼统、含义不清的表述[7]。

(二)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观存在诸多不足,而真正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注重教师科学而有效的教法与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学法相结合。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图表教学、互动探究式教学、操作活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习教学、讲练教学、案例教学、自学导思教学和情境教学模式等[8]。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有讨论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解决问题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总之,地理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不再是教师单一地传播知识,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双向互动。

(三)教材结合相关的图文、声音、影像等构成教学内容

信息时代,教师不仅需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且需要搜集大量图文、声音、动画、影像等相关信息。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同时,搜集来源于实际的鲜活信息,能满足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生存环境、地理风貌等的需要,更易于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进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新闻、报纸杂志、图书馆、互联网、社区信息等进行搜索获得。

(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教学”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以学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进行对话的教学活动过程[8]。其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力量,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氛围,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具有积极效用,充分体现生命关怀的理念。

(五)注重课堂评价的合理性与多样性

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重视教师同行和教学专家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缺乏足够的重视、科学的方法和引导。这部分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增强师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弘扬师生的主动精神,使师生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与能力等[7]。这部分课堂评价主要表现为师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总体来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8]。

三、结语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内涵、目标及途径等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采用现实的角度和理性的思辨,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是停留在对西方生命教育的引进与诠释方面,理论与实践领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部分地理学者尝试提出一些将生命教育理念融于地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地理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仍然还处在起始阶段,地理教学中要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还需扩展时空,由课堂走出课外、学校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野外实习、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此外,对于地理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还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3]赖雪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教学评论,2005.1.

[4]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6.

[5]万华.从校园暴力看生命教育的缺失及教育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

[6]裴娣娜.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1.

[7]裴新生,殷培红,孟胜修.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8]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高中地理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