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进程中的文化共识*

2016-03-18 07:05张怀涛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民读书文化

●张怀涛 (中原工学院 郑州 450007)



全民阅读进程中的文化共识*

●张怀涛(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摘要]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关键词]全民阅读阅读推广文化共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书香社会”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景,“全民阅读”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阅读推广”业已扎扎实实全面展开。思想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体,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促推全民阅读的进程中,各级各类阅读推广主体根据自身的阅读推广实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这些理念经过碰撞、提炼、融合、升华,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些文化共识已经成为人们“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实施阅读推广”的思想先导。

1对“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共识

阅读是人类社会化的最基本行为,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主动继承与自觉发展。人们认识到,通过阅读,社会个体会不断增强生存和发展的力量,进而增强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对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阅读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步入信息社会之后,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首要任务,并紧密地伴随人们一生;阅读也不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社会的事,阅读风尚体现了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文明程度。全民阅读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文化对人民精神家园建设有着持续的推动作用,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途径的重要步骤,与全民素质提升和“赢在明天”的最根本性的战略举措相吻合[1]。

关于阅读价值,人们从不同层面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归纳。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认为:“一方面,阅读可以哺育学习,蓄积写作,升腾理想,求取知识,开发智力,树立道德,体味美感,保养身体,萌生创意,丰富生活,寻找爱情,建立家庭。这12个角度讲的都是阅读对于读者个体所具有的方方面面好处。另一方面,阅读可以导引人类开启文明历史,实现文化交流,振兴学校教育,推进科学技术,扩大网络传播,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繁荣,施展军事雄才,维护法律尊严,学会治理国家,增强民族素质。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种种好处。”[2]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3]

中国台湾著名出版家、经济学家高希均针对“教育普及,但是读书风气低落”的“畸形现象”提出了“新读书主义”,他倡导:“让‘新读书主义者’来共同提倡,也更要身体力行:自己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我们也要告诉社会各界: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4]

2对“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的共识

文化形态与主体模式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形态作用于不同的主体模式,不同的主体模式又反作用于不同的文化形态。人们认识到,继承、弘扬几千年人类优秀的阅读文化,对培育读书人口,重视阅读资源,涵养阅读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层面,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这属于阅读文化的观念层面或思想层面,是阅读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读书人的阅读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什么,读书人深层的文化心态是什么,宗教信仰、道德修养、民族精神对阅读的影响,阅读有哪些功用,阅读对塑造人们品格和情操、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有何影响等等。”[5]

“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中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耕读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人有本务,不外耕读二事。盖勤耕则可以养身,勤读则可以荣身。苟或不耕,则仓廪空虚,此乞丐之徒;不读,则礼义不明,此愚蠢之辈。”面对信息化和社会快速转型,“耕读文化”应该有新的内涵和新的解读:“耕”就是“物质文明建设”,“读”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耕读文化”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耕读文化”中涵盖的“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尊师重教”“读书修身”“知书达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等熠熠生辉的阅读理念,将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6]。中国人曾经凭依深厚的“耕读文化”建立了辉煌的华夏文明,在未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基础上,也一定可以传承、创新这一优秀传统,从而走向新的辉煌。

在中外历史上,许多读有所成者在扎扎实实的阅读实践中创造了充满智慧、启人心扉的阅读方略,阅读文化的传承也包括对这些优秀阅读方略的学习。例如,中国的孔子的“学问思辨行”阅读模式、朱熹的“六条”阅读模式、冯友兰的“精解知明”阅读模式、匡亚明的“四性三一”阅读模式、华罗庚的“薄厚薄”阅读模式、曾祥芹的“四重视界”阅读模式等,国外的爱因斯坦的“总分合”阅读模式、凯勒的“学记写说用”阅读模式、艾德勒的“四层次”阅读模式、欧文的“五过程”阅读模式、心理学家们的“建构主义”阅读模式、语言学家们的“信息理解”阅读模式等,都是值得充分借鉴的[7]。

3对“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共识

阅读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和国民素质提高非常重要,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们认识到,“一个人民热爱阅读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良善友爱的社会。由于热爱阅读,国民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造力;由于热爱阅读,国民更注重精神生活,不太容易受到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的物质化影响;由于热爱阅读,国民素质得到提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8]。

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是一个国家由内到外繁荣富强的真正体现。从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居于全球第二,然而全民文化素养与之并不匹配,“阅读危机”的存在是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仅从每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实施阅读推广”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把促进全民阅读变成国家的行动,这也得到了诸多有识之士的热切关注。在我们国家一年一度的“两会”上,“全民阅读”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例如,2013年第一次参加“两会”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委员,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并得到了众多委员的联合签名,成为该届大会联名人数最多的提案之一。这份提案的内容包括:一是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二是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三是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四是制定全民阅读规划,五是建立国家阅读基金[9]。

我们国家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步伐是逐步推进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报告》;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等9个部委共同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知识工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积极推进阅读社会的形成”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2014年,明确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这些都表明了全国上下对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性认识。

4对“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的共识

在现代社会,阅读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无论城乡,无论贫富,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无论民族,人们都可以通过阅读增强能力和素质,从而改变命运。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自然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着其他各种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和市场机制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许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阅读资源、开展阅读行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每个人的阅读行为来说,的确是个人的事,每个人读多少,什么时候读,甚至读什么,政府很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是,在全民阅读问题上,政府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可为。”[10]

由政府促进全民阅读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英国于1998 年推出世界首个国民阅读年活动,宣传口号是“将阅读进行到底”,重点将 2 300 万欧元资助给各个学校,让每所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购置价值 1 000 欧元的图书,这项活动由于收效良好被美、日等多个国家所学习借鉴。又如,韩国指定文化体育观光部为国民阅读推广的官方机构,成立了读书振兴委员会,于 2008 年推出了第一个读书文化振兴五年计划,并向阅读推广基础设施、阅读教育、出版产业振兴、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弱势群体阅读保障等项目投资 116 亿韩元,同时向对推进国民阅读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颁发总统勋章[11]。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例如:做好书香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全民阅读活动的目标,设计全民阅读推进方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活动标准、实施规范、保障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阅读保障和经费支持,统筹相关阅读网络建设;搭建阅读推广互动平台,指导本地区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抓好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典型场所、典型机构,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2]。

5对“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的共识

建设书香社会是关涉全体国民利益和福祉的大事,推进全民阅读既需要确保政府作用的发挥,又需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激发各种行为主体参与和创造的积极性,通过多元驱动,把较为分散的推进阅读的力量和声音融汇起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紧迫性、全民性,使阅读推广活动更加系统化、组织化、科学化,真真正正、实实在在为书香社会建设勾画蓝图、制定战略、增砖添瓦。2006年11月,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与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在深圳联合主办“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全体代表讨论通过了《关于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宣言中提出了多方面的倡议:向公共文化部门倡议,让我们承担起满足公民阅读权利的责任,通过高水平的图书馆建设等服务,通过举办类似“读书月”等公益活动积极倡导读书;向广大作者学者倡议,让我们更加努力地研究、创作,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向出版单位发行机构倡议,让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字,通过我们的劳动,变成方便人们阅读的书籍;向广大读者提出倡议,大家一起来读书,读好书,共同搭建文明的桥梁[13]。

参与推进全民阅读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鼓励、支持成立全民阅读公益基金会,依法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全民阅读公益基金会捐赠的,依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可以探索全媒体宣传推广方式,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建立媒体工作小组,组建全民阅读媒体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及其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报道全民阅读活动;成立独具特色的民间读书会,创办民间阅读推广报刊,使爱书人自己构建阅读的自由空间,以便不受任何约束的相互交流书人书事、思想情感,分享各自的读书活动和经验。

积极整合阅读资源,是让阅读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例如,“北京阅读季”自2011年开办以来,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搭建起了“六位一体”的平台:一是由书店、图书馆、益民书屋、大中小学校、市直机关、各类企业和社区文化中心等构成的全民阅读公益活动平台;二是由50多家媒体和网站参与的全民阅读媒体平台;三是由200余家出版和文化机构参与的全民阅读资源平台;四是由上百位阅读推广人和资深书评人引领的全民阅读引导平台;五是由北京阅读季官网、微信、微博、活动手册等自媒体组成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六是由数字阅读机构、阅读类新媒体机构、知名阅读推广人等微信公众号、APP组成的全民阅读新媒体平台[14]。

建立“阅读推广人”制度是凝聚阅读推广力量、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增强阅读推广活力、保障阅读推广品质的有效手段。“阅读推广人”是指具备一定资质,能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专职或业余人员。他们可以来自各行各业,如图书馆界、发行界、出版界、新闻界、教育界、科学界、企业界等;他们必需热爱阅读,有志于阅读推广事业,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有一定的阅读学知识、阅读推广经验。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12月在江苏常熟启动的全国“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中国图书馆学会的阅读推广人培训课程分为基础级、提高级、研究级三个级别,培训方向包括儿童阅读推广、经典阅读推广、时尚阅读推广、数字阅读推广等,参加培训的学员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报告、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

6对“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的共识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阅读需求就是丰富多彩的,年龄、性别、生理、民族、文化、职业、家庭、地域等特征,都可能成为人们选择读物的依据。“每个读者有其书”,要最大限度地将“自然人口”转变为“读书人口”,就是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阅读的权利,社会阅读资源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需要有普遍的覆盖面和保障率,每个人都需要方便获得自己需要的读物。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理事长吴晞曾表述过这样的职业梦:“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书读,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上读书。……我们要引导那些不爱读书、没有阅读愿望的人们,让他们走进书籍的殿堂,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加入读书人的行列;要帮助那些阅读有困难的人们,包括少年儿童和阅读障碍者,引领他们顺利走上读书的康庄大道;同时也要向那些原本就热爱读书、热心读书的人们送去指引和服务,使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15]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例如:农民工、残疾人、失业者、贫困和偏远地区人群等。这一群体在文化与信息上处于劣势,如何保障他们的文化权利,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正的实现。知识信息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社会“知识信息鸿沟”的重要原因。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实施对 弱势群体的“阅读关怀”是解决“知识信息鸿沟”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身文化、教育方面的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关心少年儿童阅读就是关心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从家庭、社区、学校,到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再到政府、社会各界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阅读的确是人生最基本的技能,要重视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把培养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培养新公民的主要任务;要改革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让少年儿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要营造阅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

社会对领导干部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如果说关心少年儿童阅读就是关心民族与国家的未来,那么关注领导干部阅读就是关注民族与国家的现在,领导干部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过程中应起到表率作用。《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要求领导干部应“少些烟酒味,多点书卷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抓好学习,很难完成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终生追求,融入工作,融入生活,通过合理安排,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娱乐,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调研,挤时间,下苦功,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16]

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其素质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民主与法制社会还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胆量、勇气、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和民主、法制的完善,企业必须从经验型转变为知识型、制度型,企业家就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知识,就必须懂一些历史、文学、政治、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小富靠聪明和胆量,大富靠智慧和德行”,智慧和德行必须靠阅读来熔炼和涵养。有人将企业家分为草商(目光不长远但富有冒险精神和实干主义)、儒商(不断以知识武装自己)、哲商(用智慧统率知识而且有社会责任感)等不同层次。如果企业家书读得多了,知识就丰厚了,眼界就开阔了,胸怀就宽广了,人生境界就提升了,就可以更好地科学决策、把握大局,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7对“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的共识

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社会大众更加需要制度化、立体化、普惠化的全民阅读保障体系。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需要以社会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系统化的理念进行指引,强化和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全民阅读资源的配置,具备资金、设备等硬件和运营模式、机制等软件的支撑。

阅读设施建设是全民阅读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出版社、书店、公共图书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前沿阵地,应当有权威的建设标准。特别要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互动、城乡联动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迅速改变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在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各有天地,相互补充,这也需要出版界、发行界、图书馆界尽快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推出新模式,做好新服务。

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应该为大众提供丰富的优质的读物,要加强出版物的精品生产,在激发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和互动机制。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俊科介绍到:“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地区出版发行单位至少有两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服务功能,就是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二是引导功能,引导群众阅读内容健康向上的好书,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阅读方式与习惯。”[17]

广东省于2014年8月推出的专题报告《构建广东省全民阅读体系对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该报告调查显示,超七成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阅读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超半数的民众则认为有必要组建“广东省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以便在更高层面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今后全民阅读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搭建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组织运营、活动推广全面支撑,“五化”(系统化、普惠化、全民化、信息化、可持续化)融合的全民阅读建设体系[18]。

8对“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的共识

为了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和自由,人们认识到,必须将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加以提倡和促进,并且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2013年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将全民阅读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此后,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

“阅读立法”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关于阅读立法的意义,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形象地说:“我国有《全民健身法》,这是涉及身体的,当然也应该有‘全民健脑法’,这是涉及智力的。复兴中华文化,不但要四肢发达,而且要头脑发达。”[19]

阅读立法可以从国家层面建立全民阅读的顶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全民阅读”的理解和解读,可以出台各种标准规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可以全面设计制度安排、设施投入、财力投入、人力投入、时间投入等。

阅读立法是一种典型的促进型立法。促进型立法是对管理型立法的重要补充,其意义在于提倡、促进一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已有类似的立法,如《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就业促进法》(2007年)等。作为促进型立法的阅读立法将会更加明确和强调政府在全民阅读事业中的公共责任,倡导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例如,强调政府应该如何解决国民公共阅读资源(例如公共图书馆)不足、不均衡的问题,如何解决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等。

阅读立法过程应充分借鉴国外阅读立法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国民阅读能力提高与积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年),日本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年),韩国有《读书振兴法》(1994年)、《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年),俄罗斯有《民族阅读大纲》(2012年)。

当然,阅读立法并非是终点,它需要全民的理解与参与。阅读文化建设需要全民自觉自愿的参加,否则就是舍本求末的事。阅读立法并不会直接干涉、介入到社会个体的阅读生活,但对于阅读文化传播必然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情,对于培养全体公民的阅读意识,加强阅读设施建设,丰富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活动等,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章红雨.业界期待全民阅读再入政府工作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3-02(01).

[2]曾祥芹.阅读与你、我、他:“校园书香阅读文库”总序[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4):105-106.

[3]朱永新.书香,也醉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13.

[4]高希均.阅读救自己:50年学习的脚印[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76-78.

[5]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6]张怀涛.耕读传家有义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5):5-8.

[7]刘巧英.读书增知探方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5):108-110.

[8]刘英. 幸福密码丛书:芬兰教育强国强民[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34-136.

[9]吴娜.全民阅读:我们期待的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13-03-09(08).

[10]张贺.全民阅读,政府当比个人“上心”[N].人民日报,2015-04-09(17).

[11]吴新莉.阅读是一项国家战略:国外政府推动全民阅读措施简述[J].科教导刊,2011(4):18-19.

[12]邓香莲,张卫.论政府在协同引导国民阅读中的重要作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4):72-78.

[13]邓咏秋,李天英.爱上阅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1-184.

[14]王亦君.全民阅读,政府做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27(08).

[15]吴晞.斯文在兹[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146-148.

[16]沈小平.少些烟酒味,多点书卷气[N].人民日报,2007-07-20(04).

[17]王坤宁.推进全民阅读,政府担纲主导[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3-08-12(05).

[18]周豫.南国书香节公众满意度超80分[N].南方日报,2014-08-20(A04).

[19]王雪霞.阅读立法尚存争议,草案文本仍欠成熟[N].藏书报,2013-08-12(01).

(刘平编发)

Cultural Consensus under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Reading

Zhang Huaitao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national reading, various of reading promotion concepts were produced and many profound sociocultural consensus were formed, including "National Reading Enhances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National Reading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Reading Culture", "National Reading should be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and Protect National Reading", "Multiple Forces should be Involved in Promoting National Reading", "To Meet the Reading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ading Security System", "National Reading needs Legislative Guarantees".19 refs.

KeywordsNational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Cultural consensus.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张怀涛,研究馆员,现在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工作。

[中图法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6)01-0007-0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ATQ00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2015年阅读推广峰会(秋季)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阅读文化的共识与阅读推广的合力》中的主体部分。

【阅读推广专栏】

猜你喜欢
全民读书文化
全民·爱·阅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谁远谁近?
可持续全民医保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