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6-03-18 10:35·李
歌海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研究

·李 俊

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俊

区域音乐史研究迄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地域上涉及到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等区域,内容上涉及整体性研究、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家与音乐创作研究、艺术音乐与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与音乐社团研究以及其他研究等方方面面。鉴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区域音乐史的研究仍面临在整体研究及理论架构研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对象上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史料建设上亟待加强等诸多问题。

区域音乐史;区域音乐史学史;区域音乐研究

区域音乐研究最近些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有学者统计了1980—2010年有关区域音乐研究的文章,多达708篇。①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载《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第7页。也有学者统计了1990—2013年间文题中含有“区域音乐”的论文达81篇。②王小龙:《依托史料、构建事实、关注细节、参透历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我见》,载《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2期,第125-126页。从目前整个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理论的情况来看,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或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谈区域音乐研究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从区域音乐史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并不多。笔者站在中国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就产生了一些疑问,“区域音乐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都有哪些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能看出哪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回答。关于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本文所搜集的资料在地域上主要涉及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在形式上主要以论著与论文为主,其中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按照其研究的层次与内容不同将其分成整体性研究、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家及音乐创作研究、艺术音乐与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与音乐社团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几部分。

“区域音乐研究”从概念上来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另一个是“音乐研究”。这里的“区域”主要指什么呢?一般是在现在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的领域范围之内再来进行划分“区域”。这个“区域”的划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划分,如行政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经济区域等。行政区域主要按行政区划来划分,按省来划分如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下面可以划分成地级市,市下面可划分成县等;地理区域按地理特征来划分,按地理位置划分如东北、华北、华中等,按河流、山川、草原、森林等划分如长江流域、太行山区、呼伦贝尔草原、神农架林区等;文化区域按文化的类型来划分,如荆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民族区域按民族的居住区来划分,如藏族区、蒙古族区等;经济区域按经济的集聚性来划分,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除此之外,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划分。总的来说,这个“区域”应该是一个明确或大致明确的空间范围,还应该考虑到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空间的变化。“音乐研究”这一概念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应该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音乐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而中国音乐史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区域音乐研究”中,“区域音乐史”的研究自然是必不可少。这里的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有通史与断代史的研究,断代史有古代、近代、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有专题史的研究;有对某一问题的史学研究,等等。

一、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国音乐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鉴于该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中通史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通史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研究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区域史、断代史或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应该说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起并被广大学者所关注,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已经有一些关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

1949年以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章:吴伯超的《国立音乐院成立记》①吴伯超:《国立音乐院成立记》,载《音乐杂志》1928年第3期。、杨仲子的《北平音乐教育运动》②杨仲子:《北平音乐教育运动》,载《音乐杂志》1928年第4期。、陈超琼的《如何发展广州音乐》③陈超琼:《如何发展广州音乐》,载《广州音乐》1934年第4期。、微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琐记》④微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琐记》,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8期。、欧漫郎的《私立广州音乐院概况》⑤欧漫郎:《私立广州音乐院概况》,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9期。、张贞黻的《上海管弦乐团》⑥张贞黻:《上海管弦乐团》,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11期。、悔庐的《南京戏曲音乐院成立之经过》⑦悔庐:《南京戏曲音乐院成立之经过》,载《剧学》1933年第1期。、星芒的《谈谈京沪盛行的淫靡歌曲》⑧星芒:《谈谈京沪盛行的淫靡歌曲》,载《广播周报》1946年第1期。、费黑萝的《介绍武汉合唱团》⑨费黑萝:《介绍武汉合唱团》,载《战歌周刊·战歌》1938年第7期。、远诺的《长沙的音乐工作》⑩远诺:《长沙的音乐工作》,载《战歌周刊·战歌》1938年第9期。、鲁之翰的《重庆五月抗敌宣传音乐工作素描及其他》⑪鲁之翰:《重庆五月抗敌宣传音乐工作素描及其他》,载《战歌周刊·战歌》第11期。、成民的《皖南的救亡歌咏运动》⑫成民:《皖南的救亡歌咏运动》,载《战歌周刊·战歌》1939年第2期。、吴德良的《贵阳的歌咏工作》⑬吴德良:《贵阳的歌咏工作》,载《战歌周刊·战歌》1939年第2期。、白石的《音专素描——从八月到十月的学校史》⑭白石:《音专素描——从八月到十月的学校史》,载《音乐月刊》1937年第1期。、朱英的《音专十年的回忆》⑮朱英:《音专十年的回忆》,载《音乐月刊》1937年第2号。、王义方的《武汉华北宣传队的民众歌咏工作》⑯王义方:《武汉华北宣传队的民众歌咏工作》,载《新音乐》1940年第2期。、郭可诹的《新音乐运动在贵阳》⑰郭可诹:《新音乐运动在贵阳》,载《新音乐》1940年第4期。、赵启海的《绥西歌咏漫谈》⑱赵启海:《绥西歌咏漫谈》,载《新音乐》1940年第4期。、联抗的《曲江歌咏运动的经验与教训》⑲联抗:《曲江歌咏运动的经验与教训》,载《新音乐》1940年第5期。、江鹜的《新春歌咏工作在昆明》⑳江鹜:《新春歌咏工作在昆明》,载《新音乐》1940年第5期。、南方音乐代表的《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㉑南方音乐代表:《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载《新音乐》1949年第3期。、马可的《陕北土地革命时的农民歌咏》㉒马可:《陕北土地革命时的农民歌咏》,载《民间音乐研究》1942年11月创刊号。、小郑的《在上海的外国音乐家》㉓小郑:《在上海的外国音乐家》,载《音乐艺术》1945年2月第6期。、秋作的《沦陷后的北平音乐概况》㉔秋作:《沦陷后的北平音乐概况》,载《歌与诗》1944年9月第3期。、通信的《西北音乐家介绍(一)、(二)》㉕通信:《西北音乐家介绍(一)(二)》,载《歌与诗》1944年9月第1期。、孙尊武的《西北音乐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㉖孙尊武:《西北音乐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载《歌与诗》1945年第4期。、李中艺的《华北音乐活动概况》㉗李中艺:《华北音乐活动概况》,载《人民音乐》1948年第1期。、陆友、叶枫、彦军的《西北战场歌咏活动概况》㉘陆友、叶枫、彦军:《西北战场歌咏活动概况》,载《人民音乐》1949年第4期。等。

以上文章在研究的区域上涉及了北平、上海、广州、武汉、重庆、长沙、成都、贵阳、昆明等多个城市,也涉及了比城市范围更大的国统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陕北、皖南、绥西等区域;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音乐教育及其机构、音乐社团、音乐活动、音乐家等方面;在研究形式上,以具体问题研究为主,较少涉及专题研究,几乎没有整体性研究。鉴于整个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仍处于起步期,尽管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涉及区域音乐史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介绍性的文章为主,大多对相关问题并没有展开深入论述。

1949年至1979年,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并未取得较大的发展,研究所涉及的区域以及内容都十分有限。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王莘的《天津市音工团红五月以来的活动》①王莘:《天津市音工团红五月以来的活动》,载《人民音乐》1950年第2期。、李波的《回忆延安的秧歌运动——秧歌剧〈兄妹开荒〉演出十五周年》②李波:《回忆延安的秧歌运动——秧歌剧〈兄妹开荒〉演出十五周年》,载《人民音乐》1958年第2期。、麦苗的《新疆各族人民音乐十年来的发展》③麦苗:《新疆各族人民音乐十年来的发展》,载《人民音乐》1959年2期。、安波的《一段最美好的回忆》④安波:《一段最美好的回忆》,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2期。、李凌的《重看秧歌剧断想》⑤李凌:《重看秧歌剧断想》,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7期。、李凌的《回顾上海中华星期音乐院的成立》⑥李凌:《回顾上海中华星期音乐院的成立》,载《音乐爱好者》1979年。、烁渊与曹畏的《中国土地上第一支西洋乐队——漫记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变迁》⑦烁渊、曹畏:《中国土地上第一支西洋乐队——漫记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变迁》,载《音乐爱好者》1979年。、李凌的《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二期散记》⑧李凌:《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二期散记》,载《音乐·舞蹈研究》1979年第5期。、李凌的《星海在延安》⑨李凌:《星海在延安》,载《音乐·舞蹈研究》1979年第6期。、李凌的《香港中华音乐院和新加坡中华艺专》⑩李凌:《香港中华音乐院和新加坡中华艺专》,载《音乐·舞蹈研究》1979年第7期。、聂丽华的《聂耳在故乡》⑪聂丽华:《聂耳在故乡》,载《音乐·舞蹈研究》1979年第10期。、刘己明的《张曙同志在长沙》⑫刘己明:《张曙同志在长沙》,载《音乐·舞蹈研究》1979年第10期。等。

1980年以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出现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区域音乐史的专著,而且在研究的对象上涉及音乐史的方方面面,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发展;在所涉及的区域上也大为扩展,视野更加开阔,不仅涉及中国的众多省市区域,而且涉及西域、东北、华北、西北、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抗日根据地、犹太社区、河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多种形式的区域;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既有关注古代的,也有关注近现代的;在研究方法上,逐步朝着以音乐史学为基础,与其他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二、整体性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对某一地域范围内的音乐史进行从古至今大跨度的综合研究,涉及音乐史的各方面。从地区范围来看,台湾音乐史的研究走在港澳台地区的前面;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专著类的成果往往更具代表性。港澳台地区音乐史的研究专著主要有:许常惠的《台中县音乐发展史》⑬许常惠:《台中县音乐发展史》,台湾: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89年版。、游素凰的《台湾近三十年音乐发展之探索》⑭游素凰:《台湾近三十年音乐发展之探索》,台湾: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版。、许常惠的《台湾音乐史初稿》⑮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陈碧娟的《台湾新音乐史:西式新音乐在日据时代的产生与发展》⑯陈碧娟:《台湾新音乐史:西式新音乐在日据时代的产生与发展》,台湾:乐韵出版社,1995年版。、陈郁秀的《音乐台湾:1895—1995》⑰陈郁秀:《音乐台湾:1895—1995》,台湾:时报出版社,1996年版。、游素凰的《台湾现代音乐发展探索(1945—1975)》⑱游素凰:《台湾现代音乐发展探索(1945—1975)》,台湾:乐韵出版社,2000年版。、吕钰秀的《台湾音乐史》⑲吕钰秀:《台湾音乐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朱瑞冰的《香港音乐发展概论》⑳朱瑞冰主编:《香港音乐发展概论》,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等,澳门音乐史研究的论著有李岩的《缤纷妙响——澳门音乐》①李岩:《缤纷妙响——澳门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刘靖之的《香港音乐史论——粤语流行曲·严肃音乐·粤剧》②刘靖之:《香港音乐史论——粤语流行曲·严肃音乐·粤剧》,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版。和《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③刘靖之:《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版。、刘靖之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当代音乐概览》④刘靖之:《台湾、香港和澳门当代音乐概览》,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等,论文主要有周凡夫的《香港乐坛现状概况(上)》⑤周凡夫:《香港乐坛现状概况(上)》,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6期。、周凡夫的《香港乐坛现状概况(下)》⑥周凡夫:《香港乐坛现状概况(下)》,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10期。、陈聆群的《台湾省近现代音乐管窥》⑦陈聆群:《台湾省近现代音乐管窥》,载《音乐艺术》1986年第4期。等;中国各区域音乐史研究的代表著作有:吕金藻主编的《东北沦陷时期音乐概况》⑧吕金藻主编:《东北沦陷时期音乐概况》,长春:吉林艺术学院(油印本),1987年。、凌瑞兰的《东北现代音乐史》⑨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宋博年、李强的《西域音乐史》⑩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边多的《西藏音乐史话》⑪边多:《西藏音乐史话》,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孙星群的《福建音乐史》⑫孙星群:《福建音乐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洛秦的《海上回音叙事》⑬洛秦:《海上回音叙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孟维平的《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⑭孟维平:《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杨和平的《浙江音乐史》⑮杨和平:《浙江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等,代表性的论文有马忠国、罗源的《民国时期青海音乐史概述》⑯马忠国、罗源:《民国时期青海音乐史概述》,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吕金藻、韩冈觉主编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⑰吕金藻、韩冈觉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2年增刊。、吴倩的《清代河北音乐的初步研究》⑱吴倩:《清代河北音乐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姜枫的《河北清代音乐史考略》⑲姜枫:《河北清代音乐史考略》,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邢倩倩的《先秦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⑳邢倩倩:《先秦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高丽那的《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㉑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吴海波的《元代河北音乐历史研究》㉒吴海波:《元代河北音乐历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等。

三、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研究

这类研究在区域音乐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涉及近现代时间段的研究,由于近现代文献中不断挖掘出大量与音乐史相关的资料,使得研究的成果在表现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这类研究著作主要有:哈尔滨艺术研究所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三十年(1961—1990)》㉓哈尔滨艺术研究所:《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三十年(1961—1990)》,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侯希三的《北京老戏园子》㉔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孙敏与王丽芬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㉕孙敏、王丽芬:《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周利成与周雅男的《天津老戏园》㉖周利成、周雅男等:《天津老戏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汪之成的《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㉗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汤亚汀的《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㉘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等;

期刊论文有:李兴文的《抗战时期四川进步音乐活动概述》㉙李兴文:《抗战时期四川进步音乐活动概述》,载《音乐探索》1990年第3期。、汤亚汀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㉚汤亚汀:《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载《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汤亚汀的《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之二》①汤亚汀:《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之二》,载《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方木的《贵州近现代音乐活动概述》②方木:《贵州近现代音乐活动概述》,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年第3期。、商春芳与王丽芬的《从出土实物谈洛阳汉代音乐艺术》③商春芳、王丽芬:《从出土实物谈洛阳汉代音乐艺术》,载《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王其书的《羌笛源流考辨——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一》④王其书:《羌笛源流考辨——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一》,载《音乐探索》2003年第4期。、田小军的《近代内蒙古西部蒙古族音乐文化》⑤田小军:《近代内蒙古西部蒙古族音乐文化》,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庄壮的《论早期敦煌壁画音乐艺术》⑥庄壮:《论早期敦煌壁画音乐艺术》,载《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李莉与田可文的《“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⑦李莉、田可文:《“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载《黄钟》2005年第3期。、雷道炎的《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音乐活动》⑧雷道炎:《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音乐活动》,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吴少静与黄少枚的《近代福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兴盛》⑨吴少静、黄少枚:《近代福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兴盛》,载《人民音乐》2005年第6期。、左红卫的《略论抗战音乐在新疆》⑩左红卫:《略论抗战音乐在新疆》,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苍海平的《从青海社火看本土音乐的文化变迁》⑪苍海平:《从青海社火看本土音乐的文化变迁》,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4期。、林媛的《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心》⑫林媛:《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心》,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5期。、格桑的《论西藏音乐中的西藏历史》⑬格桑:《论西藏音乐中的西藏历史》,拉萨: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崔竞源的《北京宫廷音乐史初探》⑭崔竞源:《北京宫廷音乐史初探》,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洛秦的《海派音乐文化中的“媚俗”与“时尚”——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歌舞厅、流行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⑮洛秦:《海派音乐文化中的“媚俗”与“时尚”——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歌舞厅、流行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载《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朱玉葵的《第五战区与鄂北抗战音乐活动扫描》⑯朱玉葵:《第五战区与鄂北抗战音乐活动扫描》,载《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王其书的《南诏奉圣乐、骠国乐与隋、唐燕乐——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二》⑰王其书:《南诏奉圣乐、骠国乐与隋、唐燕乐——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二》,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1期。、李征的《洞经音乐与南丝古道——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三》⑱李征:《洞经音乐与南丝古道——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三》,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3期。、李莉的《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的特点与历史地位》⑲李莉:《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的特点与历史地位》,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3期。、洛秦的《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⑳洛秦:《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孟维平与项梦璐的《北京近代音乐会演出史研究》㉑孟维平、项梦璐:《北京近代音乐会演出史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4期。、田可文与李俊的《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㉒田可文、李俊:《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载《黄钟》2011年第4期。、李俊的《论近代汉口音乐活动场所的转型》㉓李俊:《论近代汉口音乐活动场所的转型》,载《黄钟》2012年第3期。、李莉与田可文的《论桂林的抗战音乐活动》㉔李莉、田可文:《论桂林的抗战音乐活动》,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郭可悫的《汉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的音乐舞蹈百戏》㉕郭可悫:《汉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的音乐舞蹈百戏》,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牛力的《宁夏音乐文化发展史述略》㉖牛力:《宁夏音乐文化发展史述略》,载《民族艺林》2013年第2期。、吴艳的《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在现代的转型及成因》㉗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在现代的转型及成因》,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3期。、汤亚汀的《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音乐生活与犹太文化联盟:上海犹太流散音乐家的故国经历(1933—1941)》㉘汤亚汀:《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音乐生活与犹太文化联盟:上海犹太流散音乐家的故国经历(1933—1941)》,载《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李俊的《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㉙李俊:《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载《黄钟》2014年第3期。等。

学位论文有:吴少静的《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①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李俊的《清末民初汉口音乐生活初探》②李俊:《清末民初汉口音乐生活初探》,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高菲的《明代南京青楼音乐文化初探》③高菲:《明代南京青楼音乐文化初探》,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肖明的《20世纪30年代北京新的音乐生活述评》④肖明:《20世纪30年代北京新的音乐生活述评》,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杨莎的《近20年交响音乐演出市场在青岛的发展研究》⑤杨莎:《近20年交响音乐演出市场在青岛的发展研究》,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项梦璐的《北京近代音乐会演出史研究》⑥项梦璐:《北京近代音乐会演出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徐玲娜的《1935—1945年间延安音乐文化结构的生成与发展研究》⑦徐玲娜:《1935-1945年间延安音乐文化结构的生成与发展研究》,西安: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陈京京的《建国初期天津社会音乐生活初探》⑧陈京京:《建国初期天津社会音乐生活初探》,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俞赟奕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与文化生活》⑨赟俞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乐与文化生活》,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等。

四、音乐家及音乐创作研究

这类研究可以说是区域音乐史研究中较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涉及音乐本体较多的研究,在时间段上,大都集中在近现代,相对而言,古代部分的研究不太多见。相关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吴玲宜的《台湾前辈音乐家群相》⑩吴玲宜:《台湾前辈音乐家群相》,台湾:大吕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4年增修版。、梁茂春的《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⑪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等。

期刊论文主要有:周凡夫、曾叶发的《香港音乐创作概述——近五年来香港的音乐创作发展》⑫周凡夫、曾叶发:《香港音乐创作概述——近五年来香港的音乐创作发展》,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靳卯君的《记上海五位中年作曲家》⑬靳卯君:《记上海五位中年作曲家》,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8期。、孙国忠的《他们在探索与追求——记上海几位青年作曲家》⑭孙国忠:《他们在探索与追求——记上海几位青年作曲家》,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8期。、田丰的《咫尺天涯,携手共进——台湾作曲家的作品及思考》⑮田丰:《咫尺天涯,携手共进——台湾作曲家的作品及思考》,载《人民音乐》1989年第1期。、王震亚的《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传略》⑯王震亚:《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传略》,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许步曾的《犹太音乐家在上海(上)(下)》⑰许步曾:《犹太音乐家在上海(上)(下)》,载《音乐艺术》1991年第3、4期。、梁茂春的《“中国之梦”——台湾青年作曲家吴丽晖的音乐世界》⑱梁茂春:《“中国之梦”——台湾青年作曲家吴丽晖的音乐世界》,载《人民音乐》1994年第4期。、梁茂春的《“台湾省音乐家系列”之二哲理之花——台湾作曲家潘皇龙的音乐》⑲梁茂春:《“台湾省音乐家系列”之二哲理之花——台湾作曲家潘皇龙的音乐》,载《国际音乐交流》1996年第3期。,梁茂春的《管弦交响香港情——评香港作曲家陈永华的管弦乐创作》⑳梁茂春:《管弦交响香港情——评香港作曲家陈永华的管弦乐创作》,载《人民音乐》1997年第6期。、李岩的《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㉑李岩:《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梁茂春的《遥祭许常惠先生——告别台湾音乐的“许常惠时代”》㉒梁茂春:《遥祭许常惠先生——告别台湾音乐的“许常惠时代”》,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简巧珍的《许常惠先生对台湾当代音乐的贡献——兼析其早期作品两部》㉓简巧珍:《许常惠先生对台湾当代音乐的贡献——兼析其早期作品两部》,载《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计晓华的《试论延安鲁艺时期中国化的音乐创作》㉔计晓华:《试论延安鲁艺时期中国化的音乐创作》,载《乐府新声》2004年第2期。、思想悟子与张漪的《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上)(下)——论作为作曲家、音乐家和教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㉕思想悟子、张漪:《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上)——论作为作曲家、音乐家和教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思想悟子、张漪、杨燕迪:《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下)——论作为作曲家、音乐家和教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王小昆的《奇山秀水间的呐喊——抗战时期桂林的音乐创作述评》㉖王小昆:《奇山秀水间的呐喊——抗战时期桂林的音乐创作述评》,载《人民音乐》2005年第9期。、李莉的《冼星海在武汉》㉗李莉:《冼星海在武汉》,载《黄钟》2008年第3期。、俞玉姿的《中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重庆)国立音乐院院长杨仲子》①俞玉姿:《中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重庆)国立音乐院院长杨仲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李林的《张鲁在延安时期的音乐生活与创作》②李林:《张鲁在延安时期的音乐生活与创作》,载《人民音乐》2010年第6期。、居其宏等的《关于我国西南、东北、上海地区国有文艺院团歌剧音乐剧创作与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③居其宏、智艳、戈晓毅、满新颖:《关于我国西南、东北、上海地区国有文艺院团歌剧音乐剧创作与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载《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彭川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一)(1978年—1988年)》④彭川、李毅波、胡雪丽:《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一)(1978年—1988年)》,载《北方音乐》2011年第12期。、彭川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二)(1989年—1998年)》⑤彭川、毛海英、苗笛:《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二)(1989年—1998年)》,载《北方音乐》2011年第12期。、彭川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三)(1999年—2008年)》⑥彭川、石宁宁、李毅波:《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音乐创作的发展研究(三)(1999年—2008年)》,载《北方音乐》2011年第12期。、李莉与田可文《抗战初期刘雪庵在武汉》⑦李莉、田可文:《抗战初期刘雪庵在武汉》,载《黄钟》2012年第2期。及《1938:音乐家在武汉的分歧与对峙——兼及刘雪庵的活动》⑧李莉、田可文:《1938:音乐家在武汉的分歧与对峙——兼及刘雪庵的活动》,载《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沈浩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人才奇迹——甬籍音乐家群体重要特征管窥》⑨沈浩杰:《中国近现代音乐人才奇迹——甬籍音乐家群体重要特征管窥》,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2期。、张娟的《台湾作曲家陈泗治及其钢琴音乐创作》⑩张娟:《台湾作曲家陈泗治及其钢琴音乐创作》,载《人民音乐》2012年第2期。、许博允的《许常惠——20世纪台湾现代音乐导师》⑪许博允:《许常惠——20世纪台湾现代音乐导师》,载《福建艺术》2012年第1期。、吴鹏与陶亚兵的《浅谈文革后黑龙江省的交响音乐创作》⑫吴鹏、陶亚兵:《浅谈文革后黑龙江省的交响音乐创作》,载《北方音乐》2012年第8期。、王宝龙的《20世纪下半叶新疆交响音乐创作述论》⑬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交响音乐创作述论》,载《音乐研究》2012年第3期。、余少华的《作曲家的身份定位问题——香港作曲家的困境》⑭余少华:《作曲家的身份定位问题——香港作曲家的困境》,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2期。、李莉、田可文的《抗战时期吴伯超在重庆》⑮李莉、田可文:《抗战时期吴伯超在重庆》,载《黄钟》2014年第1期。等。

学位论文主要有:简巧珍的《六〇年代以来台湾新音乐创作之研究》⑯简巧珍:《六〇年代以来台湾新音乐创作之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尚洪刚《北京作曲家王西麟交响音乐研究》⑰尚洪刚:《北京作曲家王西麟交响音乐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徐美辉的《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⑱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高洪波的《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⑲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王宝龙的《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⑳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唐咏的《郑律成在延安的音乐活动与创作》㉑唐咏:《郑律成在延安的音乐活动与创作》,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董捷的《云南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究》㉒董捷:《云南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究》,昆明: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等。

五、艺术音乐与传统音乐研究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西方音乐在中国、中国新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站在中西音乐比较、交流、融合的角度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著作主要有:刘欣欣与刘学清的《哈尔滨西洋音乐史》㉓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榎本泰子的《乐人之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㉔木夏本泰子:《乐人之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吴赣伯的《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㉕吴赣伯:《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香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6年。、代梓又的《四川扬琴史稿》㉖代梓又:《四川扬琴史稿》,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靳学东的《西洋音乐传播天津的最初途径》①靳学东:《西洋音乐传播天津的最初途径》,载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档案与历史》(第1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77页。等。

期刊论文主要有:余昭科与魏国盛的《中国民族音乐在香港》②余昭科、魏国盛:《中国民族音乐在香港》,载《人民音乐》1981年第1期。、邢野的《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音乐戏剧初探》③邢野:《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音乐戏剧初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孙星群的《福建民间音乐在台湾》④孙星群:《福建民间音乐在台湾》,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4期。、金祖礼与徐子仁的《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⑤金祖礼、徐子仁:《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岸边成雄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上)(中)(下)》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上)(中)(下)》(周谦译),载《交响》1986年第2、3、4期。、周凡夫的《香港·台湾乐坛近况》⑦周凡夫:《香港·台湾乐坛近况》,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5期。、李根万的《西域吹奏乐器的之冠——筚篥》⑧李根万:《西域吹奏乐器的之冠——筚篥》,载《交响》1987年第4期。、贺艺的《试论陕北民歌的传统与发展》⑨贺艺:《试论陕北民歌的传统与发展》,载《交响》1988年第1期。、庄壮的《榆林窟壁画伎乐》⑩庄壮:《榆林窟壁画伎乐》,载《交响》1988年第2期。、刘劼的《陕西宗教音乐考略》⑪劼刘:《陕西宗教音乐考略》,载《交响》1988年第3期。、张林的《敦煌曲谱的节拍在中国音乐节拍史中的位置》⑫张林:《敦煌曲谱的节拍在中国音乐节拍史中的位置》,载《黄钟》1995年第1期。、汪人元的《世纪之交的上海京剧音乐发展》⑬汪人元:《世纪之交的上海京剧音乐发展》,载《中国戏剧》1997年第6期。、陆铿荣、左超英的《抗战音乐史上珍贵的一页——〈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桂林的传播》⑭陆铿荣、左超英:《抗战音乐史上珍贵的一页——〈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桂林的传播》,载《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汤开建的《16—18世纪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洋音乐家考述》⑮汤开建:《16-18世纪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洋音乐家考述》,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汤开建的《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⑯汤开建:《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武慧与孟维平的《北京小提琴音乐发展史述略》⑰武慧、孟维平:《北京小提琴音乐发展史述略》,载《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吴少静与黄少枚的《近代赞美诗(圣诗)音乐在福建的发展——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区域性研究》⑱吴少静、黄少枚:《近代赞美诗(圣诗)音乐在福建的发展——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区域性研究》,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王杨与孟维平的《北京扬琴三百年》⑲王杨、孟维平:《北京扬琴300年》,载《乐器》2007年总第6期。、计晓华的《延安鲁艺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⑳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载《乐府新声》2008年第1期。、张娟的《台湾地区新音乐(1945—1960)发展管窥》㉑张娟:《台湾地区新音乐(1945—1960)发展管窥》,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2期。、张晓武的《从两首草原圣歌看内蒙古环阴山基督教圣诗音乐本色化进程》㉒张晓武:《从两首草原圣歌看内蒙古环阴山基督教圣诗音乐本色化进程》,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谢力荣的《南京城市流行乐队的发展历程》㉓谢力荣:《南京城市流行乐队的发展历程》,载《音乐艺术》2009年第4期。、张静的《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音乐发展轨迹研究(Ⅰ)(Ⅱ)》㉔张静:《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音乐发展轨迹研究(Ⅰ)(Ⅱ)》,载《河套大学学报》2010年第1、3期。、胡斌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㉕胡斌:《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载《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包美荣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㉖包美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载《内蒙古艺术》2011年第1期。、夏滟洲的《1949—2009:新音乐在西安》㉗夏滟洲:《1949-2009:新音乐在西安》,载《交响》2011年第2期。、伍春明的《民国上海流行歌曲的文化成因及美学特征》㉘伍春明:《民国上海流行歌曲的文化成因及美学特征》,载《人民音乐》2011年第3期。、黄敏学的《洋场十里毛毛雨,仙乐百代满场飞——民国时期上海流行音乐产业及其当下意义》㉙黄敏学:《洋场十里毛毛雨,仙乐百代满场飞——民国时期上海流行音乐产业及其当下意义》,载《人民音乐》2011年第3期。、项筱刚的《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㉚项筱刚:《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载《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文盛伯的《混合乐种与文化融和:中西交融协奏曲在香港的发展》①文盛伯:《混合乐种与文化融和:中西交融协奏曲在香港的发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李俊的《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②李俊:《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载《黄钟》2014年第3期。等。

学位论文主要有:郭乃惇的《基督教音乐在台湾之沿革》③郭乃惇:《基督教音乐在台湾之沿革》,台湾:台湾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杨丽仙的《西洋音乐在台湾之沿革》④杨丽仙:《西洋音乐在台湾之沿革》,台湾: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张纯琳的《台湾城市歌曲之探讨与研究(民国二十七年至七十年)》⑤张纯琳:《台湾城市歌曲之探讨与研究(民国二十七年至七十年)》,台湾: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李菲的《近代上海青楼演剧研究》⑥李菲:《近代上海青楼演剧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武慧的《北京小提琴发展史》⑦武慧:《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冯锦涛的《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⑧冯锦涛:《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张敏的《当年的时尚——武汉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试探》⑨张敏:《当年的时尚——武汉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试探》,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佘敏慧的《近代西方音乐在青岛的传播研究》⑩佘敏慧:《近代西方音乐在青岛的传播研究》,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铁琰琰的《北京手风琴发展初探》⑪铁琰琰:《北京手风琴发展初探》,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王杨的《扬琴艺术在北京的发展史研究》⑫王杨:《扬琴艺术在北京的发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侍莹莹的《北京20世纪40年代合唱音乐展研究》⑬侍莹莹:《北京20世纪40年代合唱音乐发展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卢燕的《北京二胡发展史》⑭卢燕:《北京二胡发展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静的《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音乐发展轨迹研究》⑮张静:《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音乐发展轨迹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徐子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北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回眸》⑯徐子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北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回眸》,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丁丽敏的《明清以来北京地区的传播及其艺术特征——基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的音乐分析》⑰丁丽敏:《明清以来北京地区的传播及其艺术特征——基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的音乐分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陈丽娜的《内蒙古地区建国初期三部电影音乐探析》⑱陈丽娜:《内蒙古地区建国初期三部电影音乐探析》,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陈琳的《1980年以来,青岛市茂腔剧团与茂腔音乐》⑲陈琳:《1980年以来,青岛市茂腔剧团与茂腔音乐》,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蔡加友的《北京戏曲史综述》⑳蔡加友:《北京戏曲史综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王梅的《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歌剧创演及其音乐概论》㉑王梅:《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歌剧创演及其音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胡佳佳的《“文革”时期的天津声乐》㉒胡佳佳:《“文革”时期的天津声乐》,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廖红宇的《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㉓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薛高伟的《北京音乐家老志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研究》㉔薛高伟:《北京音乐家老志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邢硕的《新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及本土化元素研究》㉕邢硕:《新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及本土化元素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代虹的《近代上海沪剧女艺人研究》㉖代虹:《近代上海沪剧女艺人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王馥梅的《都市文化视角下的沪剧与近代上海社会》㉗王馥梅:《都市文化视角下的沪剧与近代上海社会》,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黄珍的《论二十世纪以来曲艺音乐文化在天津的变迁:以北方鼓曲为例》㉘黄珍:《论二十世纪以来曲艺音乐文化在天津的变迁:以北方鼓曲为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任思的《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二胡音乐作品研究》㉙任思:《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二胡音乐作品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李建蓉的《云南民族音乐的现代变迁》㉚李建蓉:《云南民族音乐的现代变迁》,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刘慧的《安徽坠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与演变》㉛刘慧:《安徽坠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

六、音乐教育与音乐社团研究

音乐教育史、音乐社团史等是区域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著作主要有:《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校史初稿》①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校史编写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校史初稿》,油印本,1986年版。、《上海音乐学院简史(1927—1987)》②上海音乐学院简史编委会编:《上海音乐学院简史(1927—1987)》,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1987年版。、《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名人录(1927—1990)》③常受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名人录(1927—1990)》,上海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97年版。、《武汉音乐学院简史》④《武汉音乐学院简史》,武汉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87年。、《四川音乐学院校史(1939—1983)》⑤江平、朱萸编:《四川音乐学院校史(1939—1983)》,成都: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社,1987年版。、《中央音乐学院院史(1950—1990)》⑥中央音乐学院院史编辑部编:《中央音乐学院院史(1950—199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89年版。、《四川音乐学院校史资料(1939—1999)》⑦奚宏文编:《四川音乐学院校史资料(1939—1999)》,成都:四川音乐学院,1999年版。、郁正民、胡雪丽编著的《哈尔滨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⑧郁正民、胡雪丽编著:《哈尔滨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沈阳音乐学院校史(1938—2007)》⑨胡天虹、吴厚兴主编:《沈阳音乐学院校史(1938—2007)》,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四川音乐学院校史(1939—2009)》⑩四川音乐学院校史编委会编:《四川音乐学院校史(1939—2009)》,成都:四川音乐学院内部资料,2009年版。、中央音乐学院校史课题组编的《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⑪中央音乐学院校史课题组编:《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杨和平的《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⑫杨和平:《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榎本泰子著《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工部局乐队传奇》⑬榎〔日〕 本泰子:《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工部局乐队传奇》(赵怡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汤亚汀的《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⑭汤亚汀:《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等。

期刊论文有:谭抒真的《萧友梅与北大音乐传习所》⑮谭抒真:《萧友梅与北大音乐传习所》,载《音乐艺术》1981年第2期。、飞鸿的《花城的艺术蓓蕾——广州音乐学院》⑯飞鸿:《花城的艺术蓓蕾——广州音乐学院》,载《中国音乐》1981年第3期。、夏彬的《从鲁艺到沈阳音乐学院》⑰夏彬:《从鲁艺到沈阳音乐学院》,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申启武的《古都乐苑——西安音乐学院》⑱申启武:《古都乐苑——西安音乐学院》,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2期。、常受宗、朱建的《中国近代音乐家的摇篮——上海音乐学院简况》⑲常受宗、朱建:《中国近代音乐家的摇篮——上海音乐学院简况》,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2期。、陈洪的《忆肖友梅先生与抗战初期的上海国立音专》⑳陈洪:《忆肖友梅先生与抗战初期的上海国立音专》,载《音乐研究》1982年第3期。、石振铎的《沈阳音乐学院建院四十五周年的历史回顾》㉑石振铎:《沈阳音乐学院建院四十五周年的历史回顾》,载《乐府新声》1983年第2期。、肖帆的《从上海国立音专内迁问题说起》㉒肖帆:《从上海国立音专内迁问题说起》,载《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张荣明的《西北音乐院始末》㉓张荣明:《西北音乐院始末》,载《交响》1985年第2期。、江平与茱萸的《四川音乐学院校史(选载)》㉔江平、朱萸:《四川音乐学院校史(选载)》,载《音乐探索》1987年第1期。、赖斌的《香港音乐教育与音乐活动之现状》㉕赖斌:《香港音乐教育与音乐活动之现状》,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赵砚臣等的《天津音乐学院发展与现状简述》㉖赵砚臣、张俊、王士达:《天津音乐学院发展与现状简述》,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3期。、李雁宾与王照乾的《中国音乐学院简史》㉗李雁宾、王照乾:《中国音乐学院简史》,载《中国音乐》1989年第3期。、黄旭东的《安身立命的事业,永载史册的功绩——赵沨与中央音乐学院》㉘黄旭东:《安身立命的事业,永载史册的功绩——沨赵与中央音乐学院》,载《人民音乐》1996年第6期。、王求真的《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㉙王求真:《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朱汉城的《1949年以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㉚朱汉城:《1949年以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戴鹏海的《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上交”团龄计算和前身评估的历史依据(上)(下)》㉛戴鹏海:《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上交”团龄计算和前身评估的历史依据(上)(下)》,载《人民音乐》2000年第7、8期。、李静的《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①李静:《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梁茂春的《香港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②梁茂春:《香港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载《艺术教育》2002年第6期。、梁茂春的《香港音乐的里程碑——为香港中乐团成立25周年作》③梁茂春:《香港音乐的里程碑——为香港中乐团成立25周年作》,载《人民音乐》2002年第12期。、杨和平的《王露与北京大学音乐教育》④杨和平:《王露与北京大学音乐教育》,载《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吴少静与黄少枚的《近代福建基督教学校音乐教育简况及启示》⑤吴少静、黄少枚:《近代福建基督教学校音乐教育简况及启示》,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李静的《萧友梅与北大音乐传习所》⑥李静:《萧友梅与北大音乐传习所》,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周映辰《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北大早期音乐教育考察》⑦周映辰:《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北大早期音乐教育考察》,载《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宋歌的《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⑧宋歌:《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戴俊超的《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活动历史回顾(上)(下)》⑨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活动历史回顾(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戴俊超的《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活动历史回顾》⑩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活动历史回顾》,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钱仁康的《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没有抛弃民族传统》⑪钱仁康:《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没有抛弃民族传统》,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陈聆群的《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⑫陈聆群:《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孙伟的《陪都(重庆)儿童音乐教育状况——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附属幼年班引发的启示》⑬孙伟:《陪都(重庆)儿童音乐教育状况——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附属幼年班引发的启示》,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4期。、汪义晓的《“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武汉音乐学院历史沿革及地缘、行政隶属、人文资源考》⑭汪义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武汉音乐学院历史沿革及地缘、行政隶属、人文资源考》,载《黄钟》2008年第1期。、汪义晓的《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哟——武汉音乐学院部分重要学科奠基人考并兼述历史时期划分暨学科建制沿革》⑮汪义晓:《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哟——武汉音乐学院部分重要学科奠基人考并兼述历史时期划分暨学科建制沿革》,载《黄钟》2008年第3期。、缪天瑞的《我在天津音乐学院的二十三年》⑯缪天瑞:《我在天津音乐学院的二十三年》,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魏艳的《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⑰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4期。、祁斌斌的《由〈女高师周刊〉再识女高师音乐系》⑱祁斌斌:《由〈女高师周刊〉再识女高师音乐系》,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张璇、刁艳的《星海音乐学院2008大事记》⑲张璇、刁艳:《星海音乐学院2008大事记》,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林媛的《解读“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上)(下)》⑳林媛:《解读“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上)(下)》,载《乐器》2009年第8、9期。、宋学军的《短暂而辉煌的一部团史——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㉑宋学军:《短暂而辉煌的一部团史——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陈晶的《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㉒陈晶:《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王震亚的《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㉓王震亚:《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张璇的《星海音乐学院2009年大事记》㉔张璇:《星海音乐学院2009年大事记》,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孟维平的《北京历史上的教会学校音乐教育》㉕孟维平:《北京历史上的教会学校音乐教育》,载《人民音乐》2010年第11期。、王艳莉的《从捕房乐队到职业管弦乐队——略论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历史沿革》㉖王艳莉:《从捕房乐队到职业管弦乐队——略论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历史沿革》,载《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王艳莉的《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㉗王艳莉:《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载《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年第5期。、王艳莉的《上海工部局乐队的裁撤风波——兼及梅百器乐队经营策略》㉘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的裁撤风波——兼及梅百器乐队经营策略》,载《音乐研究》2010年第5期。、冯雷的《重庆大同乐会考(上)(下)》㉙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上)(下)》,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4期、2011年第3期。、温鹏翔与赵延娜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时期的音乐活动》①温鹏翔、赵延娜:《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时期的音乐活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王艳莉的《上海工部局乐队管理机构初探》②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管理机构初探》,载《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1期。、田可文与孙赛赛的《20世纪初的武汉地区学校音乐教育》③田可文、孙赛赛:《20世纪初的武汉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载《音乐探索》2012年第3期。、王艳莉等的《20世纪上半叶西式管弦乐团与中国音乐家关系之探究——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为例》④王艳莉、林媛、隋欣:《20世纪上半叶西式管弦乐团与中国音乐家关系之探究——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为例》,载《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陈晶的《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音乐教育研究》⑤陈晶:《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音乐教育研究》,载《音乐艺术》2012年第4期。、汤亚汀的《帝国流散,世界主义的城市空间与上海西方音乐史:日本音乐家与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1942—1945)个案研究》⑥汤亚汀:《帝国流散,世界主义的城市空间与上海西方音乐史:日本音乐家与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1942—1945)个案研究》,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1期。、洛秦的《音乐1927年叙事——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诞生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及其人》⑦洛秦:《音乐1927年叙事——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诞生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及其人》,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1期。、吴艳的《“门图”:1920年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⑧吴艳:《“门图”:1920年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2期。、郭海霞的《不平则鸣——评专著〈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⑨郭海霞:《不平则鸣——评专著〈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4期。、林媛的《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研究(1934—1937)》⑩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研究(1934—1937)》,载《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林媛的《“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战时音乐活动研究(1937— 1944)》⑪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战时音乐活动研究(1937—1944)》,载《人民音乐》2014年第3期。等。

学位论文有:李莉的《“三厅”与武汉抗战音乐》⑫李莉:《“三厅”与武汉抗战音乐》,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刘新一的《木铎金钟——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发展史研究》⑬刘新一:《木铎金钟——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发展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储艳梅的《天津音乐教育史研究》⑭储艳梅:《天津音乐教育史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王珺的《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⑮珺王:《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毕晓琛的《20世纪上半叶青岛学校音乐教育研究》⑯毕晓琛:《20世纪上半叶青岛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张媛的《北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⑰张媛:《北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魏婷婷的《北京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⑱魏婷婷:《北京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江心的《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⑲江心:《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袁昱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与研究》⑳袁昱:《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与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冯雷的《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㉑冯雷:《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赵晓红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研究》㉒赵晓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研究》,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胡楠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研究》㉓胡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研究》,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赵晓亮的《北京近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㉔赵晓亮:《北京近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程美的《近代北京外籍音乐教师研究》㉕程美:《近代北京外籍音乐教师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杨静的《近代北京高校民族器乐发展探究》㉖杨静:《近代北京高校民族器乐发展探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孙赛赛的《20世纪30—40年代:历史转型期的武汉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㉗孙赛赛:《20世纪30-40年代:历史转型期的武汉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王艳艳的《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㉘王艳艳:《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孙焱的《广州音专“岭南音乐专家群”的形成——陆仲任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考察研究》①孙焱:《广州音专“岭南音乐专家群”的形成——陆仲任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考察研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尤睿《北京古琴研究会研究》②尤睿:《北京古琴研究会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宋璐的《近代上海口琴社团历史考察》③宋璐:《近代上海口琴社团历史考察》,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

七、其他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包括音乐史料研究、音乐史学理论研究、音乐评论、音乐研究之研究、音乐美学、音乐思潮等方面文著。著作主要有:《云南近代现代音乐史料第一辑》④云南省群众艺术馆编:《云南近代现代音乐史料第一辑》,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印,1984年。、《哈尔滨音乐志》⑤于斐中等编:《哈尔滨音乐志》,哈尔滨:哈尔滨市文学艺术联合会,1999年。、《上海舞蹈舞剧志·上海歌剧志》⑥《上海舞蹈舞剧志》、《上海歌剧志》编辑部编:《上海舞蹈舞剧志·上海歌剧志》,上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2000年。、《上海音乐志》⑦《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编辑部编:《上海音乐志》,上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2001年。、《北京志·音乐志》⑧姚思源主编:《北京志·音乐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研究》⑨陶亚兵等主编:《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期刊、报纸论文有:薛宗明的《台湾音乐史整理的方法与方向》⑩薛宗明:《台湾音乐史整理的方法与方向》,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1期。、丽瑚的《近期敦煌音乐研究论文索引》⑪丽瑚:《近期敦煌音乐研究论文索引》,载《中国音乐》1992年第1期。、郑锦扬的《延安音乐的历史贡献》⑫郑锦扬:《延安音乐的历史贡献》,载《音乐研究》1992年第2期。、何昌林的《许常惠的〈台湾音乐史初稿〉》⑬何昌林:《许常惠的〈台湾音乐史初稿〉》,载《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李玫节与格里塔·奥尔森的《香港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⑭李玫节、格里塔·奥尔森:《香港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载《交响》1997年第2期。、赵广晖的《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⑮赵广晖:《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载《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陈正生的《〈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下)》⑯陈正生:《〈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下)》,载《音乐艺术》2001年第2、3期。、德埙等的《贵州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概述》⑰德埙、方刚、中笑、伯龙的《贵州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概述》,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年第3期。、南鸿雁的《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⑱南鸿雁:《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王小昆的《桂林版〈扫荡报〉与抗战音乐文化》⑲王小昆:《桂林版〈扫荡报〉与抗战音乐文化》,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芮文元的《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⑳芮文元:《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芮文元的《江苏籍音乐家吴伯超的历史功绩——“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暨亲身感受》㉑芮文元:《江苏籍音乐家吴伯超的历史功绩——“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暨亲身感受》,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1期。、胡天虹的《评上海国立音专之音乐刊物——〈乐艺〉与〈音乐杂志〉》㉒胡天虹:《评上海国立音专之音乐刊物——〈乐艺〉与〈音乐杂志〉》,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刘忠与薛松梅的《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及思考》㉓刘忠、薛松梅:《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及思考》,载《人民音乐》2007年第4期。、汪毓和的《一本难得的地区、断代、专题音乐史著——读吴赣伯〈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㉔汪毓和:《一本难得的地区、断代、专题音乐史著——读吴赣伯〈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载《人民音乐》2007年第6期。、梁茂春的《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关于台湾、香港音乐研究》㉕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关于台湾、香港音乐研究》,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2期。、丁成梅的《多元音乐文化的和谐共存——〈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读后》㉖丁成梅:《多元音乐文化的和谐共存——〈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读后》,载《人民音乐》2009年第1期。、雷嘉彦的《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㉗雷嘉彦:《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王安潮的《安徽音乐史导论》㉘王安潮:《安徽音乐史导论》,载《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王安潮的《安徽乐史:新乐史研究的开拓》①王安潮:《安徽乐史:新乐史研究的开拓》,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7日第7版。、石一冰的《延安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延安文艺史〉对延安音乐史研究的借鉴意义》②石一冰:《延安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延安文艺史〉对延安音乐史研究的借鉴意义》,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汪红珺、汪红的《陆仲任先生口述星海音乐学院办学历史》③汪红珺、汪红:《陆仲任先生口述星海音乐学院办学历史》,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李清的《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书评》④李清:《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书评》,载《音乐探索》2013年第4期。、赵建军的《发掘音乐文化发展的主体谱系——评杨和平〈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⑤赵建军:《发掘音乐文化发展的主体谱系——评杨和平〈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载《人民音乐》2013年第9期。、吕品的《延安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构成及经验价值——〈延安音乐史〉导论》⑥吕品:《延安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构成及经验价值——〈延安音乐史〉导论》,载《交响》2013年第3期。、欧阳继梅的《文献视域下的云南音乐创作现状评述》⑦欧阳继梅:《文献视域下的云南音乐创作现状评述》,载《民族音乐》2013年第3期。、孙晓辉的《图书馆馆藏印章佐证武汉音乐学院多源汇流的校史》⑧孙晓辉:《图书馆馆藏印章佐证武汉音乐学院多源汇流的校史》,载《黄钟》2013年第4期。、钱仁平与张雄的《齐尔品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⑨钱仁平、张雄:《齐尔品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载《音乐艺术》2013年第2期。、井口淳子等的《20世纪40年代上海租界兰心大戏院的艺术活动——以Le Journal de Shanghai(〈法文上海日报〉)为主要史料》⑩井口淳子、榎 本泰子、大桥毅彦、关根真保、赵怡、藤田拓之:《20世纪40年代上海租界兰心大戏院的艺术活动——以Le Journal de Shangha(i〈法文上海日报〉)为主要史料》,载《音乐艺术》21期。、马春晓的《戏曲音乐研究的多重视角——〔英〕施祥生(J.Stock)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读后感》⑪马春晓:《戏曲音乐研究的多重视角——〔英〕施祥生(J.Stock)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读后感》,载《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孙晓辉的《史新民教授讲述武汉音乐学院建院往事》⑫孙晓辉:《史新民教授讲述武汉音乐学院建院往事》,载《黄钟》2013年第4期。、欧阳书婷的《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⑬欧阳书婷:《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载《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年第9期。、李莉的《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⑭李莉:《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载《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等。

学位论文有:姜昕的《延安解放区音乐大众化思潮研究》⑮姜昕:《延安解放区音乐大众化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司一鸣的《从〈益世报〉看抗日战争前、后天津的城市音乐生活》⑯司一鸣:《从〈益世报〉看抗日战争前、后天津的城市音乐生活》,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张郎慧子的《〈庸报〉视野中的天津沦陷时期音乐状况研究》⑰张郎慧子:《〈庸报〉视野中的天津沦陷时期音乐状况研究》,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丁晓燕的《烽火中的怒吼——围绕〈新华日报〉窥见重庆抗战音乐》⑱丁晓燕:《烽火中的怒吼——围绕〈新华日报〉窥见重庆抗战音乐》,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冯雪的《从〈大公报〉看沦陷时期前、后的天津社会音乐生活》⑲冯雪:《从〈大公报〉看沦陷时期前、后的天津社会音乐生活》,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等。

八、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反思

从以上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来看,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些问题是值得反思的。

(一)区域音乐史的整体研究及理论架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到目前为止,关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一方面整体研究的著作为数不多,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史”的研究,而“史学史”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于区域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的研究更加缺乏。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往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已经涉及这部分内容,有些尽管没有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但在其区域音乐史的专著中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与实践,体现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如许常惠的《台湾音乐史初稿》是台湾区域音乐史研究的早期代表著作,对于台湾这一区域音乐史研究的架构有其独特的思考,该著从民族的视角切入,按照民族的不同分成三大部分:原住民族音乐的风貌、汉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西式新音乐的发展,并将台湾前辈音乐列为附录来处理。著作一方面将传统音乐与西式新音乐并列起来论述,另一方面在具体章节中如第三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专题为纬线将问题组织起来论述,为架构区域音乐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凌瑞兰的《东北现代音乐史》是大陆的区域音乐史研究的早期代表性著作,该著构架东北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思路是以20世纪作为一个大的时间段,而后再在这一大的时间段中进行分期,主要分成20年代前后的音乐、三四十年代前后的音乐、五六十年代前后的音乐、70年代前后的音乐、八九十年代前后的音乐等几个时期分专题进行论述,这种架构的思路使得整个体例较为统一,而且将分期置于整个音乐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此外还有孙星群的《福建音乐史》,这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区域音乐的通史著作,在时间跨度上,从古代一直到现代,该著按专题的形式分成传统音乐篇、音乐创作篇、音乐表演篇、音乐研究篇、音乐教育篇、音乐交流篇等几个大的部分,每一部分又按照新中国前与新中国时期两大时间段来论述,这一架构方式与前面两部著作又有不同之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王安潮的《安徽音乐史导论》和《安徽乐史:新乐史研究的开拓》,田可文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与地域性问题》和《“重写音乐史”话题中的地域性研究问题》,吕品的《延安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构成及经验价值——〈延安音乐史〉导论》等文章。

总的来看,整体性的区域音乐史的专著与音乐史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在治史的思维上,在研究的对象上,在研究的体例上,在研究的方法上,在史料的挖掘和运用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和推动这两方面的发展。

(二)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展

尽管已有的研究对象已经涉及了诸多方面,但有些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如农村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这一部分研究相当缺乏,尤其是涉及近现代这一时间区间,大部分的研究目光都投向了城市,而对农村却少有关注。少数民族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大部分研究仍以汉族为中心,少数民族集聚区却较少关注。区域音乐史史料的研究,这是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区域音乐家及音乐参与者的研究,音乐活动离不开人,对参与音乐的人的研究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关注音乐家较多,而对非音乐家的音乐参与者关注不够。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区域之间的比较能使我们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刻地认识。区域音乐史与整个音乐史的关系问题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建设亟待加强

区域音乐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对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对史料的研究,从已有的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来看,有《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研究》、《云南近代现代音乐史料第一辑》、《从〈益世报〉看抗日战争前、后天津的城市音乐生活》、《烽火中的怒吼——围绕〈新华日报〉窥见重庆抗战音乐》等关于史料的研究,但总体来看,史料的建设相当薄弱。区域音乐史的史料浩如烟海,尤其是近现代音乐史的史料,不仅有大量与音乐直接相关的史料,更多的是大量隐藏在档案、书籍、报纸、期刊等各种形式的文献之中,以及对相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工作而形成的各种口述资料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工程,这需要区域音乐史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九、结语

综观区域音乐史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区域音乐史研究的方方面面。21世纪以来,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所涉及的区域更为广泛,研究的程度更为深入,研究的对象更为多元,且成为了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不仅有大批的音乐史学研究者很重视这一研究领域,甚至开始出现了区域音乐史的研究作为博士生研究的一个专门方向,如田可文教授作为博导的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音乐学院联合招生的博士研究生中就有“湖北音乐史”的方向。像这样博士生培养层次的区域音乐史研究的方向目前虽不多见,但随着区域音乐史的逐步发展,今后也许会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在学科构建、研究的地域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建设、研究队伍、研究的数量与质量等多方面应该会更上一层楼。

李俊,文学博士,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