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亮, 张振华
(1.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研究
王友亮1, 张振华2
(1.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梳理课程“结构”与“形态”两者在体育课程的定位与取向,辩析两者“水平与垂直”关系的分野与交合互动,明晰其相互联系与区别;揭示其积极变化和努力的方向,寻绎其生发和发展的成因.对其作出系统分类与界定以减少盲目性,借以提高体育课程的基础理论水平,更有效地指导学校体育课程实践.
体育;课程;设置;实施
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是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其实质是把设计好了的体育课程结构具体化为教学设置使之发生效用付诸于实行.按这种模式实现预期的教育结果,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三者之间选定的表现形式转变为课程实施.正如学者潘仲茗等所说,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教学[1].从根本上讲,只有对其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对此学者吕达也指出,“课程结构是一种系统,它除了包括构成的‘部分’(即因素)之外,还包括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种种‘关系’”[2].学者易言揭示,研究课程,很容易只顾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忽视甚至忘掉了目标的出发点是实践.为此,以下对其进行理清与考察,进一步明晰其涵义,为体育新课程的正确设置与实施提供支撑.
1.1 体育学科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所谓“体育学科课程”,是以普遍的、系统公认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通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交叉养化;传递体育“三基”,发展学生个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的课程形态.该课程形态按照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经过选择、分配、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技能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课程.恰如学者张华等在《课程与教学》一书中认为,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3].它具有精炼、简约和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特点,可以把人类最基本、最需要的部分,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传给后人.它是课程的基础,犹如大树的主干.
因而,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优点:(1)有助于系统传承体育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给予学习者快速形成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3)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科课程也存在如下的局限性:(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的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有自己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体系,容易造成各科知识体系间相互分离的状况.(2)分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易局限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把技能掌握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这种教学方式的划分法较少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层次,主要评价学习者学习的结果.其各种学习类型的表现没有考虑适合学生学习与否的设计,缺少按照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主动性分类的级差式的上下层次性特点施教.
教育的实践表明,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养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协同实施的结果[4].任何一种单一的序都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千篇一律的演绎面孔,容易使学科课程的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不仅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还易降低学科科学性的存在.释义出课程应着力体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变性——差异中的统一的多方面的特征,才能培养出现代“全人”的特征.
基于此上述特点,体育学科课程不仅要水平考虑课程内容之间横向的最佳组合以及它们之间的比重、各占多少课时等知识自身发展的规律,还要根据学习者学习的最佳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科学地考虑课程内容教学的纵向顺序的衔接才是符合科学的.根据课程设计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这一辩证规律.基于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养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协同实施的结果.体育教育目的指向不是取向知识的深度而是广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落脚点是把各种体育知识的有效地整合.由而认为,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应以螺旋式排列为主.这种设计可解决体育文化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材内容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做合两者有机统一,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知识体现.
对此,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主张比较契合[5].他认为,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把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作为主体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生理规律相互契合,以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结构使下一步教学顺利进行.提出教学内容编排可分别从动作的、表象的、符号的三种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加以编排和组织.要求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出直观程度逐渐降低,抽象程度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加深的“螺旋”式递进上升的特点.这一编排方式体现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负荷由低到高的三个递进,比较简洁体现了体育运动教学的特点,符合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人的生理活动机能变化规律和人的心理活动机能变化规律.
1.2 体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为解决学科课程的上述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另一种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也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优点是活动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活动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学生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所谓“体育活动课程”,是以学习者的体育兴趣、需要和能力等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以增大学习者体育主体性活动经验的能力为宗旨组织起来的课程.其价值的基轴,是通过体育活动课程的展开,不仅培养起学习者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又可以最大化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求,以解决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个性的进化与革命的矛盾.
基于上,体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应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是,活动组织的性质的目的性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标.
二是,活动的实践性的安排.场地、时间、器材等能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达成有效学习的展开.
三是,活动的种类的设计,是否具有多样性、多层性等,是否符合不同学习者的能力、条件,达成有效学习的展开.
四是,活动的行动和效果的设计,如何为参与的学生提供成绩考察和奖励.因为这些措施的重要特点是,它能够感染、引发、激励学习者的情感,并产生良好的行动效果,保障活动持续的深入开展.
总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体育中的两种基本课程形态.从两者关系来看,活动课程并不一定是对学科课程的彻底否定,学科课程中也可以渗透着活动课程活动,经过很好地组织起来的活动课程同样也可以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式超越;学科课程也可以弥补活动课程下学生学习经验的过于个人化和缺乏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同样如此,活动课程也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彼此取代的关系,具有差异中统一、相互贯通生化的共性特征.
2.1 体育分科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所谓“体育分科课程”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为对象构建起来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关注该门学科(项目)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由于体育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在相对的时间内集中完成所要掌握的某项体育知识和技能,因而,课程目标是对该门学科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和结构性的实施效应.给力学习者体验这项运动项目的价值,是培养学习者养成2-3项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其组织架构,有利于对该门学科(项目)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的保持;有利于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利于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因而,建议其课程设置与实施应采用直线式排列为宜.
其缺点与不足在于,单纯以运动技能掌握的多少为评价尺度的目标狭窄了教学取向,为了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尽快掌握,导致教学方法上呈现统一进度、统一负荷、统一标准的灌输式,迫使学生走向被动、机械的学习道路.虽然教师也主张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受课程目标的制约,教师们的职责是教学教材,以知识积累为导向,无法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学习.因而,在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发挥不够,缺乏对学生“如何学”的支撑.这是教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恰如学者裴娣娜指出,“在教学论的视野内,‘人’失去了应有的丰富多样的关系,变成抽象的‘类’,变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也即失去应有的主体性、能动性.”[6]
针对该课程形态的特点,我们认为采用加涅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较好[7].加涅认为从学习层级论观点出发,把全部教学内容按上下等级排列,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一系列习得能力的目标.然后按照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实施从简单的辨别技能学习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即从模仿学习到领会应用的学习).这一编排方式为课程组织与监控影响教学方式适配的内外条件、组织层次、建构模式等,提供了深刻理解的思路.揭示了每一子学习在一定的框架内所要达到的程度,可使教学方式更贴近目标,保证教学形态的设计符合教学结果的预测.适合于尽快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掌握的分科课程的特点.
2.2 体育综合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所谓“体育综合课程”是指,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给力学习者多种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的养成,深化学习者体育文化性的修养.丰富了课程内容,宽厚了体育知识基础.达成既是锻练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参与又能观赏的社会文化特征.优点是它体现了课程的科学逻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和认知逻辑(学习的心理规律性和特点)的统一,可有益于提高学习效果,更深入地认识系统的整体.缺点与不足是,其课程设置的宽度与深度难以体现“学习的自由度”, 难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符合不同学习者的能力与条件,满足于学习者个性的需要,保证因材施教.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分科课程,忽略了综合课程的现实,本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强化综合课程的设置特点.认为其课程形态的设计定向应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对学习者运动经验的理解,围绕运动技能直觉的操作和技艺性的体验进行构建.二是,课程内容要为体育人文意义的理解提供“解释性”的跟进,引发学习者个体文化意识的觉醒,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三是,课程设计的原则,要体现出“纵向下”与“横向上”的结合,尽力适应中下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运动能力和学习条件.因为,这批学习者是教学的主流,也是终身体育容易流失的主体.
基于上,设计应考虑以下注意事项:(1)教材的编写问题.以往我国课程设置以分科为主,教材编写往往由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来完成.而综合课程的教材需要“专家”和基层体育教师共同来编写,避免做成各科知识大拼盘.(2)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技能的问题.实施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在教学中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这对于没有经过课程论培养的教师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给力教师加强这一方面的知识.(3)评估问题.对综合课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也要求有新的视角与标准,其评估方式必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方可显出其科学性.
在两者的关系方面,体育分科课程在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方面,是体育综合课程无法替代的;体育综合课程在反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方面,也是体育分科课程无法取代的.它们具有互补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知识是制约课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社会和社会需要难以替代的,必须予以关注.因而,课程设计要客观反映出知识增长与人的关系才是科学的.
3.1 体育必修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所谓的“体育必修课程”,是国家、地方或学校的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体育课程种类.在我国教育领域,主要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体育公共课程.目的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体育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因而,对其的设计与组织要注意以下方面.
3.1.1 从求知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布鲁纳明确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8]赞可夫也指出:“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以产生快乐情绪,便是必修课体育教学模式首先要重视的[9].
3.1.2 从成功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10]因而,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与创设成功相联系.
3.1.3 从建树需要的满足中求乐 所谓建树需要,就是学生把所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环境中去.因而,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参与创造必要的外部刺激和条件,引发学生开展积极投身运动获得运动的满足.因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挖掘教学内容的快乐性、方法和手段的艺术性,寓教于乐是必修课体育教学模式不可忽视的途径.
3.1.4 从活动的形式中求乐 体育游戏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又赋有一定的情节性、竞赛性和趣味性等特点,长期以来,它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方法和手段.由此,体育游戏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有了它,一个枯燥的练习可以变得津津有味,一个沉闷的教学可以生气盎然.因而,教师要在体育必修课教学中科学运用体育游戏,通过活动性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使学生在良性心理状态下学习技术,使学生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得到新的信息刺激,产生适宜的兴奋性,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游戏活动,掌握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
3.2 体育选修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所谓的“体育选修课程”,是根据学习者个人的爱好、需求的特点,发展学习者的潜能,进行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因而,对其的设计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予以科学安排.
(1)向多水平性方向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发展,分别制定出不同学习的标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的距离.
(2)向多层次性方向发展,拓宽教学空间,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结构的要求.
(3)向多样性转变,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选择的多样性,多元拓展教学内容运动外延,服务于学生发展性的要求和情感的体验.
(4)向个性化学习的转变,尽可能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组织上允许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从两者关系来说, 体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不是主次的关系、主从的关系.从意义上讲,必修课程是打好学生的体育基础,具有共同性的特点.选修课程是丰富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较好地处理了知识传授与个性学习的关系,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体现了现代教育“整体性”的理念.由而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动态平衡要求,突出不同的侧重点.不是面面俱到,平分秋色.在课程设计方面,要体现出知识在不同学习期(小、中、大各类学校)的特点.即知识发展的进化与分化的演进对课程设置的特点,反映出知识增长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客观关系.
综上所述,过去多年来,我们较多地关注知识递进的难度与社会需要的增长,忽视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发展区潜能的设计,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最佳年龄阶段的契合,导致课程知识结构的不全面.针对此,目前我国在此方面进行了改革,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纯学科课程体系正在被解构,在着力于探索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体系建设.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活动课程的比重.
第二,增大活动课程比重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开设好各种活动课程;二是把活动课程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第三,在以分科课程设置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综合课程的比重.综合课程可采用学科课程的形式,也可采用活动课程的形式,或两种形式的结合.
第四,在以必修课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选修课比重.
这些改革体现了课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这无疑是正确的.难就难在,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学习特点与教育的方式不同,因而,尚需有必要对此进行新的认识,并且展开重新的评价才是可为的.
结语
一是,伴随着对体育课程论的范畴和结构、课程设计和编制、课程门类的划分等研究任务的认识,今天的体育课程论领域与维度已具雏形,作为课程论内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重视;已逐渐走向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层次方面技术方法体系的独立学科,初步展现了其在体育课程的指导力.
二是,知识发展的进化与分化的演进对课程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经历了从笼统综合化—向纵向分科化—整体综合化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作用着课程设置的发展,为了避免谬误的出现,有必要对此关注和考虑.
三是,直线式课程编排,是将某种体育分科课程内容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按照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排列,前后内容连续不予重复.知识形式与学科结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通约呈现.其优点是保证知识传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有利于系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其缺点是不能恰当贴合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螺旋式课程排列,是依据学习者生理和心理特点发展的顺序组合排列,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分科内容.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心理、生理特点紧密结合、进而统一.其缺点是容易造成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与臃肿.为此,在课程设置和设计时,必须注意科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清课程内容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正如学者黄济、王策三在《现代教育论》中所说.“课程编排设计要反映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这是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性格.”[11]
[1] 潘仲茗.试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
[2] 课程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
[3] 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8.
[4]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4:257.
[5] 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6]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二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0.
[7] R M 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5.
[8] 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4.
[9]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06.
[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0.
[1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9.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 Curriculum
WANG You-liang1, ZHANG Zhen-hua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qing No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positioning and orientation of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in PE curriculum. It also explained the di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of this two categorie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to show their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It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they should work on and strive to change to, as well as observed the causes of their emergency and development. It systematically defined and classified these two concepts for improving the basic theory level of PE curriculum. Therefore teachers can more effectively guide the PE curriculum practice by using these two concepts.
PE;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6.017
2015-12-15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3FTY002).
王友亮(1983-),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人文社会体育.
王友亮,张振华.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6):593-597.
G807.01
A
1001-2443(2016)06-05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