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物象 勾画场景——论《小园赋》中的情感抒发方式

2016-03-18 16:47宋冠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庾信小园用典

宋冠军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驱遣物象勾画场景——论《小园赋》中的情感抒发方式

宋冠军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小园赋》是庾信创作中后期的代表抒情小赋之一,庾信的情感在《小园赋》中数次变化——安,不安,试图安,再不安。由浅及深、由理智清醒到情不可遏,反映出庾信内心想平静安稳而又不得的情感变化。这些情感变化的抒发并不是直抒胸臆式的,在本文看来有三种方式:借助愿望的方式、运用回忆的方式及用典的方式。这三种抒情方式都是曲折的、与现实有距离的,是庾信基于内心情感组织物象与场景的结果。

《小园赋》;抒情;抒情方式

《小园赋》是庾信赋作中仅次于《哀江南赋》的一篇重要赋作。关于《小园赋》的作年,本文取“入北之初”说,即庾信554年出使西魏后的555—557年之间[1]342。庾信《哀江南赋》“三年囚于别馆”即是此段时期[1]105。在被囚的这段时期,庾信的内心是备受煎熬的,是不安稳的,归隐之愿不能饰掩他的屈节之悲,高官显宦不能平复他的乡关之思。庾信的内心情感在经历了隐居之愿的安稳闲适后,屈节之辱又使他心如枯木、畏怖伤悲;在经历借花借草遣悲的安适后,故国之思又使他心不能安、愁病相继。这些情感的流变都是隐约曲折的,不是直接抒发的,是在愿望的掩盖下、在回忆的距离中,又进一步借典故抒发出来的,而这三种抒情方式的背后是一个个由物象组织起来的场景,这些场景或明丽、或阴暗、或美好、或凄惨,无不反映出庾信变化的内心。

一、《小园赋》的情感脉络

(一)安——不安

作为庾信骈赋的代表作,《小园赋》首段并不押韵,本文从清倪璠说,认为首段是赋之序文[2]21。在此段中,庾信首先借助正反两例,表明自己求“安”、求“容”之心,不避简陋、不慕豪宅之态;接着介绍小园之景、己所欲求:“数亩敝庐,寂寞人外”①文中所引《小园赋》赋句皆出自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既不求“朝夕之利”亦无情“钟鼓”“轮轩”,“兄弟同居”“舅甥不别”便能使庾信安心。由此可见,在经历国乱流亡后,身仕北朝的庾信对人生的要求已经简单多了。庾信在叙述自己心目中的“小园”时,其内心是安然平静的。

以下进入小园的具体描写:

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敧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拔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蝉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藏狸并窟,乳鹊重巢。连珠细菌,长柄寒匏。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坐帐无鹤,支床有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

小园之中的植物如“桐”“柳”“梨”“桃”,动物如“蝉”“雉”“狸”“鹊”,生活用品如“琴”“书”“床”“帐”,都在小园之中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各得其所,庾信行走其间,一派隐士风度!然而在如此美好的场景中,庾信却感到“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可见,美好的小园生活并不能使庾信安于隐居,横亘于内心的“畏”“悲”之情又使其不安。

(二)试图安——再不安

庾信并没有任由内心情感流露,而是将情收住,接着写小园之景、隐居交游之事,试图将刚泛起的不安之心压制下去,重新回归安然。在“鱼”“竹”“菊”“李”之间遨游,在高人隐士间寻访,令人可羡可慕。然而花草并不能使人“长乐”,鱼鸟并不能使人“忘忧”,屈节之辱、去国之悲加以“寒暑异令,乖违德性”,导致庾信愁病相仍,在庾信意乱神迷之中,小园场景立变:

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燋麦两瓮,寒菜一畦。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聚空仓而雀噪,惊懒妇而蝉嘶。

自然之景如“树”“风”“云”“天”,变得阴暗凄惨;动物之鸣如“雀噪”“蝉嘶”,变得躁动不安;人是“蓬头”“椎髻”;日用是两瓮“燋麦”、一畦“寒菜”,这样的场景体现出庾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在此种境遇中,庾信忆起了身在南朝的荣宠:“昔草滥于吹嘘,籍文言之庆余……”,试图使自己痛不可言的内心得以重新安稳。

(三)情不可遏

然而对于庾信来说,身在南朝的荣宠愈是美好,失去这种荣宠的痛苦就越不可承受。

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

此段“竭”“裂”“灭”“折”“别”“绝”“雪”七字押韵,为一层,写侯景之乱,西魏破江陵,人民被押解至长安之事。庾信对此事的情感借物象的变化表现出来,“山”“川”“冰”“瓦”皆是破碎枯竭的,“风”“水”“月”“雪”皆注入了人的悲意,一幕幕历史的场景皆借用典故作进一步的延伸,将古之场景比附于今之场景,读之历历在目。以下“百龄兮倏忽……嗟生民兮浑浑”中的“晚”“远”“转”“坂”“浑”[3]55五字押韵,为一层意思,主要是用典来抒情,借典故中的“雁门”“鸿陆”“淮海”“金丹”“龙门”“马坂”等历史物象来提示作者当年身历之事。庾信用典虽“使事无迹”[4],但典中之情的冲击力仍然很强大,他的愧悔、悲哀、心痛溶在赋中的每一字中。至此,庾信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最终展露无遗。

二、《小园赋》的抒情方式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出不同的抒情方式。本文按照庾信用情感变化以组织物象与场景的标准,将《小园赋》之抒情分为以理想的愿景方式抒情和以故国的回忆方式抒情,由于这两种抒情方式并不纯粹,而是又进一步借典故的方式抒发,故此将用典的方式列于其后。

(一)用愿望的方式抒情

小园对于庾信来说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居住场所,它还寄托着庾信的心里愿望——归隐、安居、适意的生活。可以说,小园就是庾信归隐心理的物象凝结。清倪璠释《小园赋》曰:“《小园赋》者,伤其躯体魏、周,愿为隐居而不可得也。”[2]19正因为“愿为隐居而不可得”,所以心中的小园才显得无比美好,“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敧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值得一提的是,庾信是将这种愿望当成“现实”来写的,“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这是身置其中,下面均是对小园物象的具体描写:“桐”“柳”“琴”“书”“狸”“菌”“檐”“户”等,极为细致,布局精巧,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小园美好的场景便浮现在我们眼前。当然,这种“现实”即便显得再真实,刻画得再具体而微,也只是归隐之愿,是关于未来的空中楼阁,庾信可以在那里得到精神安慰,暂时忘却现实之悲。这种在时间上与现实疏远的抒情,显得遥远、令人欣羡而不会触及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庾信的一种自我保护。

(二)用回忆的方式抒情

《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5]498可见,“乡关之思”是庾信羁留北地之后的常态。回忆方式在《小园赋》中最明显的提示是“昔”字的出现,而在“昔”字出现前,故园之思就已经出现,“屡动庄舄之吟”,也是在经历了“小园”美好愿景的破灭、现实生活的艰难、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怀疑等层层心里阻隔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故国,转向对曾经受恩宠的回忆中来。但由于庾信亲身经历了故园的毁灭过程,所以恩宠在回忆中不仅不是医治现实精神创伤的良药,反而是诱发心病的催化剂,“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山”“川”“冰”“瓦”及后面的“风”“月”“水”等这些物象便组合出故国破灭、生民离乱的场景。庾信在痛至恍惚的回忆中又进行了反思,“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叶嘉莹将“龙门”解释为“泛指国都的都门”[3]65,即指当年没有在朱雀航北以身殉国,所以才招致屈节之辱、去国之悲。但庾信反思的力度远不及情感的深度,而这种感情因用了回忆的方式,所以虽很悲很痛,但已是过去实事,显得不那么直露,这是时间上的距离导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这一段的抒情中,庾信提到了侯景之乱、羁留西魏导致的亡国之痛、故园之思,却“一字未提西魏大军对江陵士民的杀戮”[1]139,这不能不说是庾信在有意避免对西魏政权的刺激。

(三)用典抒情

对于庾信的用典抒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曰:“使事则古今奔赴,述感则方比抽新”[6],陈寅恪《读哀江南赋》:“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旨,而作者之能事也”[7]。由于庾信学识渊博,其用典的确达到了“融会异同,混合古今”的境界,而这其中的关节点就是古今之“情”通。无论是写“小园”之理想,还是写“故园”之回忆,古事、古情、古境均是写今情、今景、今境。如“崔骃以不乐损年,吴质以长愁养病。”据《后汉书·崔骃传》:“(窦)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卒于家。”[8]此处庾信取崔骃之“不乐损年”与己之不乐导致疾病相似,造成一种崔骃之情即是自己之情,崔骃之感即是自己之感的古今之情的合流。下句亦是取吴质之因愁生病与己因乡愁致病相似,融汇古今之情。如果把庾信通篇之情比作一条起伏的线,那么其所运用的各个时代、各个人物之典就是这条线上的点点装饰;如果把这点点装饰也连成一条线,我们会发现庾信之情与各个时代的古人之情是相同的或相反的,也就是说庾信抒的既是一己之情,也是集体之情[9],这就造成了用典抒情方式的双线化:一边是庾信,一边是古人,只是古人要以庾信为主。

三、余论

通过以上对《小园赋》抒情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庾信抒情皆是曲折抒情,或用愿望、或用回忆、或用典故,而极少有对当下感情的直接抒发,即便如“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这些感情抒发比较激烈的句子也是用典的,只是“用事不使人觉”[10]。关于庾信为什么要曲折抒情,而没有直抒胸臆,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齐梁文风的影响。刘勰在总结南朝前期的文风时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11]在此文风的影响下,文人们纷纷以夸富骋博为能事,谁也不愿意将作品写的简单直接,而庾信作为“徐庾体”的代表作家,势必更是其引领者。第二,庾信的身世学养。庾信出身文学世家,祖父庾易,“志性恬隐”“招征太子舍人,不就,以文义自乐”[12]。父亲庾肩吾是梁著名文学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5]498“妙善文辞,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2]53。这是他能够曲折抒情的才学储备。第三,现实境遇的压迫。庾信羁留北朝后,他的身份是“俘虏”,虽因其才能逐渐受到北朝优待,但如果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故国的惋惜、对归隐的向往,以示自己坚决不合作的态度,势必会激怒当朝,因此庾信抒情才一隐再隐,在“愿望”与“回想”的远距离表达中又用典再隐一层。

综上所述,《小园赋》中的情感抒发起伏波折,在“安,不安,试图安,再不安”的情感流动中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感,而随着这股情感的流动,内心组织的物象也随之“宁静”“骚乱”“明丽”“晦暗”,在此基础上,“小园”这一理想的场景也经历了由“构建”“破灭”到“重建”“再毁灭”的过程。现实之境摧毁了“小园”之理想,“故园”之境又浮现于眼前,最终在“故园”的“重建”与“毁灭”之中,庾信的情感得以完全展现。

[1]鲁同群.庾信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庾信.庾子山集注[M].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叶嘉莹.庾信《小园赋》讲录[J].文史知识,2013(8).

[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45.

[5]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李金松,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80.

[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34.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01—1722.

[9]胡大雷.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J].文学评论,2014(5):158—159.

[10]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361.

[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

[1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39.

【责任编校杨明贵】

Discuss the Em otional Change and Exp ression in XiaoYuanFu

SONG Guanjun
(College of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

XiaoYuanFu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lyrical Fu of Yu Xin in his latter creation period.Yu Xin’s emotion changes several times in XiaoYuanFu——calm,disturbed,trying to calm,disturbed again.From shallow to deep,from awareness to uncontrollable,it reflects theemotional changeofYu Xin,trying to calm down butcan notdo itactually.Theexpression of theemotion isnotblunt,butin three ways in this paper:by desire,by memory and by using allusions.The three ways in this paper are tortuous,far from the reality,are the resultbased on Yu Xin’s inneremotion toorganize theobjects to form the pictures.

XiaoYuanFu;lyric;lyric way

I206.2

A

1674-0092(2016)05-0028-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5.006

2016-03-18

宋冠军,男,河南杞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庾信小园用典
作 品:乡村旅游风景绘画
——小园台榭听蝉鸣
吴闻章
孙剑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宁死不屈的小英雄汤小园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