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2016-03-18 17:35张艺媛赵永健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93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主体地位

张艺媛,赵永健(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93)



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张艺媛,赵永健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93)

摘要: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应当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着手,重点论述了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呈现的特征:主体地位的肯定;绝对理念和相对理念、无政府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最后在论述中呈现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异同的碰撞。

关键词:存在主义;主体地位;绝对理念与相对理论;主观唯心主义

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应当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着手,重点论述了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呈现的特征,在论述中呈现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异同的碰撞。

一、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一)主体地位的肯定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正是在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时,摒弃了他的神秘主义,继承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本体论,形成了他的自成系统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并将其思想推至顶峰。

在萨特的思想中,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他称自己的哲学为人学。核心是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为阐明这一核心就必须从“存在先于本质”入手。萨特的思想是从存在开始的,萨特在其出版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着重体现了他的存在思想,他把存在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那么这两者便成了理解萨特存在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意识的存在是这样一种存在,对他来讲,他是在其存在中与其存在有关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意识的存在与他自身并不完全相符一致。这种一致是自在的一致。可可以简单地这句话来表述:存在就是它所是的。[1]那么,这样看来,自在的存在是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是其所是的,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而这种存在是一种超越现象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规律作为意识的本体论基础,就是在对自我在场的形式下成为自身。”[1]也就是说人根据自我的意识,在意识的指导下活动并成为其所是。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是相反的,它的存在是带有人类意识活动所遗留下的痕迹的。萨特的存在并不是指个人实体的存在,而是指人类意识的存在,对自己进行自为意识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改造才成为人,人是主观存在着的。萨特说:“在一开头人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人的意识是空无的,只有把意识与某一物捆绑在一起时才能得以存在,倘若人与物分离,人的意识也就变成了虚无。在其《存在与虚无》这一书中,萨特就指出:是在虚无化的过程中,赋予世界以意义的时代,没有自为的虚无化,整个世界就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存在。正是由于自为的不断虚无,才出现了世界与一切。[1]

说明了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那二者的关系也较为明了了。自在存在始终存在着,它毫无任何意义,是一种超越现象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没有价值。它的存在始终要是以意识为依托,没有了意识,它也就等同于了无。同样的,意识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它也是在对自在存在的虚无化的基础上得以存在的,离开了自在存在,它什么也不是。人的意识具有自觉性,它不断虚无自己的存在,通过不断自我否定,从自在中分离出自己所匮乏的存在。在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不足和欠缺,因此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和计划来实现自我新的可能性。总是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超越,这就是人的自为存在。[2]在这之中似乎看到了一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痕迹:①自在存在永远存在,是其所是,不会依靠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观世界同样是不依赖于外界变化而变化;②自为存在始终带有人类意识活动的印迹,这样的意识活动就如同马克思中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在存在在自为存在的基础上会发生变化,科技朝向高精尖发展,而自在存在的发展壮大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无限的进步,这可不可以说自为存在是在虚无化了自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向一个更完美的自我发展呢?简单来说在萨特的存在思想中,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但又如他说的,没有自为的虚无化,整个世界就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存在。看来,萨特更看重的是自为存在,强调人的意识的重要性。

1946年,在其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就已经表明了“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上帝是不存在的,也更不存在一种规定人的普遍规律的戒条。人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决定,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思维和意识。人从出生至死亡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不停地在为自己制定一套其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路线,并为之奋斗。书中开篇,他就列举了一个例子:在他说来,先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3]如同所说,人就像一粒种子飘到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谁都不能决定,要想存在着,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这种表述明确的反映了人与物的不同,物是如何存在的:在人的意识中已经存在了物的本质、表象等,人可以按照其本质制造、发明物,那么物就出现了。在物的存在与本质关系中,是本质先于存在。以往的思想中,通常把人贬低为物,抹灭了人的尊严,使人丧失了主体性;而在这里,很显然萨特将人与物严格地区分开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物,创造人的本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是劳动的,是实践着的人,人可以用主观能动来创造和改变。在这一点上,萨特也表现出了这样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地位、作用、价值,肯定了人的自为存在,主观意识,人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无所作为的。“鉴于这一切,人们对我们的责难归根到底,并不是我们的悲观主义,而是我们的严峻的乐观主义。”[3]

(二)绝对与相对理念

1.绝对理念

萨特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也否认了上帝创造人的可能,这就使萨特成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成为必然。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次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允许的。’这对存在主义说来,就是起点”。[3]萨特不但不肯定上帝,而且也否定了人性的普遍。他说:“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3]那么,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信仰的上帝与伟大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上文谈到,在萨特看来,人是一粒缥缈的沙粒来到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决定他的本质。“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3]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先验论与决定论。人是自由的,而且是绝对的自由。任何东西都不能限制他自由的选择。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价值体系可供我们参照,但又面临着多种选择时,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人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选择,一生之中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哪怕你逃避去选择,这也是一种选择。这就是赋予人绝对的自由权利,没有人可以干涉甚至决定什么,你的本质,你的人性,你的未来需要你来做主。当萨特的学生不知是该去英国参军还是在家陪着孤独的母亲时,他毅然来找萨特,望萨特能够为他分析事情,帮他做出选择,萨特的回答是:“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也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3]这种绝对的自由选择权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论这位学生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不管选择后的结果成功与否,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这就是真正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自由。存在先于本质,这是萨特的最基本的观点。萨特的观点通常也被称为人学,说明人生的问题是萨特真正所关心的。萨特肯定了人的主观性,人是自为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自己,造就自己,决定自己,那么人就是自由存在着的人。前文提到,人的自为存在是不断将外物虚无化,才使世界成为可能,才能赋予自在存在以价值和意义,而人是不受外物规定却是规定外物和自己的,对人而言,他就是自由的。更深一层来看,人的这种绝对自由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自由,而是需要付出实践的,只有行动才能使自由变得有意义。这也因此说明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

2.相对理念

虽说自在存在是超越人的意识之外的,是其所是,不会发生变化;虽说自为存在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是二者倘若发生了分离,也许它们的存在也会不复存在了。两者若想不断发展自己,就要相互依存,看来,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是相对存在的。自在存在要想有所发展,就要有自为存在来为其改变,那么自为存在的价值就是用主观意识不断改变自在存在,才能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有所相似。每件事物当中都会存在一对矛盾,主次矛盾的同一性会演变成斗争性,正因为二者的斗争性才会使两者本身不断发展。从萨特的角度来看,在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之间,自为存在似乎更像主要矛盾,没有了自为存在的虚无化,世界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正是有了自为的不断虚无,才有了世界和一切。自在与自为就像是磁铁的南北极,二者同时存在,才能产生磁场;倘若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依附,磁场也就消失了。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没有了对方,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那么包围着人的这个处境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自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拥有了绝对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对自己所选择的加以负责,承担其责任。从这一方面来看,人类的自由是相对的。人的一切善恶是非都是由个人决定选择的,不存在什么价值标准。人的自为存在的根本特征就是主体性,萨特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肯定,那么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意愿来计划、谋划各种事情,每个人想法要求不同,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个人极端主义。因此既然选择了,不管结果好坏都不应该去埋怨、抱怨,而是要承担责任。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进一步认为,“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看来,个人的行为不再是代表个人。他又写道:“一个军事领袖负责组织进攻,并使若干士兵送掉性命,在这样做时,他是做了选择,而且压根儿是他一人做出选择。”他虽做出选择,但他的行为不再是代表他自己,并且他在做出选择时要对所有士兵甚至士兵家属负责。那么此时他所做的自由选择时要与之的责任相并存的。绝对自由的选择代表着绝对的负责,“我们的责任因此要比以前设想的要重大的多,因为它牵涉到整个人类。”“在这一形象或在那一形象之间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更坏的。”[3]在绝对自由选择和肩负责任时,我们总是纠结、痛苦的,需要考考虑得更多况且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去依靠,去信赖。失去了外界的帮助,在我们真的无法抉择的时候,我们是绝望的。在选择我们自由时,也会考虑到他人的自由。在人和他人的关系上,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也是一种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由也就不是什么美妙的权利,而是人生的重负,人是被判决为自由的,它就是人“最荒谬又最严酷的义务”。

(三)无政府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萨特说,存在主义崇尚人的自由,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由选择。而这种自由选择是要付诸实践,付诸行动的。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似乎没有哪一种思想学说比它更乐观的了。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他告诉人们要去行动,不要胆怯行动,人的希望就在行动之中,只有行动,人们才可以活下去。萨特始终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去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否定上帝的存在,把人的自我意识看作是行动的出发点,所有人都有绝对的自由,实现那个“理想”中的人是每个人的目标。在选择时,每个人会因他人的自由或痛苦或绝望,但从根本上说人始终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他或许把他人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相反则把别人看作是达到自由的阻碍。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似乎很少提到人的这种绝对的自由选择的活动是在哪种处境中行动的。他所认为的是人在绝对自由时要有绝对责任,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全人类。由于主观的不同,那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种的行为代表人类,这些行为会抵触,会摩擦,会相互斗争,不会达到一致,这必然会导致主观上的随意性和行动上的盲目性。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自由思想,他也曾参加过政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的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他的这种自由行动,往往伴随着随意性、盲目性;他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暴力行为,同情被压迫民族,主张世界和平,在这之中,无一不体现出他的自由思想。正因为他的自由思想,任何政党、任何理论体系都不能对他的存在主义有所约束。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倡导个人主观的自由,可以看出,在萨特存在主义的血液里,始终是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的。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思想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萨特一开始就已经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人就是一颗粒子来到世界上,人的成长是靠自己完成的,在这一点上萨特是一个十足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上文说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最明显的就是自由思想,他崇尚人的精神,人的意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便具有了一定的正确性。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是实践着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本质。人可以选择自己想拥有的人性,但是外部环境同样会给人性带来非同凡响的影响。萨特过于夸大人的主观意识,忽略了客观环境,让人有无限制的自由选择;同时他所强调的个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用孤立的个人的意志来选择自我,造就自我,那么人的社会属性又有何意义,人的这种无限制选择到头来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人与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联系,二者相互制约,尤其是人的行动始终也是要受客观规律的约束。而萨特却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只会使存在主义走上不归路。最后,萨特主观地认为个人的行动必然会涉及全人类,这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但是萨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比较浓厚,他向往自由,因此不可能也不愿意受到政府的约束。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都是在为全人类立法,这是荒谬的。社会总是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社会的法制也是要根据社会自身发展规律来制定的,倘若只是想当然地按照个人意愿来制定,这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萨特的这种为全人类负责也是空想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便不断呈现主出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二、结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某些方面确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但是他终归还是代表的资产阶级。他的绝对自由理论为贫苦人民带来了希望,却也会成为将无产阶级推向深渊的一只手。他想团结世界的无产阶级来进行反抗,但个人的自由意识会成极端的个人主义,这无疑将破坏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又因为无政府主义意识强烈,无产阶级会陷入无限的困境中,而资产阶级依然逍遥自在。我们不能否认,萨特的存在主义在当时所起的重大作用,他肯定了人的作用,人的历史地位,让人们追求自由,向往自由,并为自己的自由付出行动,他尊重人,关心人,因此一些哲学家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但萨特的存在主义也终究逃脱不了他的弊端,他的绝对自由理论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另外,他笔下的个人只是孤立的个人,并不是在社会关系中个人,这也使他最终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宜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2]刘源,曹雅娟.浅析萨特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2):75.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方丽华.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4-36.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怀山)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of Sartre's Humanism of Marxism

ZHANG Yiyuan, ZHAO Yongjian
(Faculty of Social and Scienc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Sartre's humanism of marxism should be Sartre's existentialism theory. Beginning from Sartre's exis⁃tentialism,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rtre's humanism of marxism——the affirmation of the subject position;absolute theory and relative theory;anarchism.And the last, presen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llision with marxism in this paper.

Key words:existentialism; subject position; absolute theory and relative theory; subjective idealism

作者简介:张艺媛(1991-),女,河南开封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B56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1-0030-04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主体地位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