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译《天演论》语篇连贯重构的研究

2016-03-18 17:35李宣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李宣(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严译《天演论》语篇连贯重构的研究

李宣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严译《天演论》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所在,然而对于严译《天演论》大都在译文的宏观的层面,就语篇连贯微观层面研究较少,也不够系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严复译文时受到信息取向的影响,着重于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传递给顽固的封建士大夫。基于此目的,加之严复本人又深受桐城派和先秦两汉的文章作法的影响,译文选取了特殊的篇章连贯的模式。本文厘定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解读严译语篇重构的独特性。

关键词:《天演论》;语篇连贯重构;语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

在晚清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知识分子,甚至是顽固的封建士大夫开始觉醒了,他们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然而,这些人的心理还是认为中国的文化高于西方。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代下,严复作为最先去英国学习的第一批中国人,深刻地明白西方知识先进于中国。为了开启民智,扭转那些有权力的封建士大夫的观念,严复因而选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所论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同出一辙。严复自身又深受桐城派取法先秦两汉文章作法的影响,加之严复的特定目的决定了他所译《天演论》语篇连贯重构的独特性。他选择的语篇重构不再遵循一般翻译时的连贯对应原则,而是“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后附之类似于中国古代司马迁《史记》、韩愈之文的语篇连贯模式,“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1]141。本文将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维面来解读严译《天演论》语篇连贯重构的独特性。

一、语法连贯重构

就当时的语言运用而言,文人圈里盛行复古尊古之风,凡是传统的必是要珍视的。《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向封建士大夫传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信息。传递信息最基础的就是“语言使用者必须保证自己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妨碍接收者的理解;语言运用追求传递速度和交际效率。”[2]62严复所译《天演论》因而更多地仿照《史记》、骈文的语法,使得《天演论》“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然则文顾不重也。”在译例言中,严复也有如此表述:“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

译文的读者在文化背景上与原文相差较大,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严复在译文中较为突出地使用“者”字短语、“之”字短语,生动地表示出被描述对象的身份、性质、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者”字短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引起下文,而且在译文中名词性短语明显增多,主要是同位语名词性短语,也使得人物身份、地点方位等信息明朗化。《导言十三·制私》“然而天地之性,物之最能为群者,又莫人若。”中“之最能为群”清楚地说明了这个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位于句尾的“者”字则是用来引起下文“又莫人若”,还表示语气的延续,把感情积聚到下一个倒装小句表现出来。《导言十七·善群》“今之竞于人群者,非争所谓富贵优厚也耶?”“之”字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表明时间关系,“竞于人群者”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用以说明人的特点。《导言一·察变》“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严复在“恺彻”之前加了“罗马大将”这样的同位语名词性短语,让读者很显而易见地知道“恺彻”的身份,而且对于所处段落的整体理解也有帮助,读者更能明白为何“恺彻”来到之后,自然会发生巨大之变。

译文中为了追求语篇之“雅”还进行了另外一种连贯重构,即修辞重构。严复所重构之“雅”又必须迎合当时士人“雅古”的需求,因而,译文中仿照骈文大量使用对偶句以及顶真。《导言一·察变》“怒生之草,交加之藤”“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强者后亡,弱者先绝。”这几句都是典型的对偶句,在表达信息的同时,词汇精巧、句式对仗,更能为封建士大夫们接受。《导言十三·制私》“自营甚者必侈于自由,自由侈则侵,侵则争,争则群涣,群涣则人道所恃以为存者去。”“自由”“侵”“争”“群涣”的顶真用法,既强调了整句的意思,又让读者们如读古文之感。

为了引发读者兴趣,激发读者对时局的反思,使得语篇更加紧凑,严复译文中加入了很多设问句以及反问句。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抒发感情,总结语篇,他还加入了感叹句。在《导言六·人择》中“何以明之?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以使物不竞为的。”这一设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读者的兴趣,表译者之强烈渴望,渴望能引起读者的反思。《导言十·择难》“今吾术既用之草木禽兽而大验矣,行之人类,何不可以有功乎?”这里添加一反问句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读者深深思索。《论九·真幻》“前哲之说,可谓精矣!”总结了前文对“真”与“幻”的论争,又以此感叹句来表示译者支持“真”,继而继续阐释其理由,因而使得语篇上下连贯,行文紧凑。

二、语义连贯重构

语义和意义之间关系密切,译者对译文意义的表达对语义连贯的重构有很大影响。正如奈达和塔博所区分的语言有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施事功能、情感功能和美学功能那样,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极其看重的是其表达功能和信息功能,因而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在语义上更加强调的是它的表达功能和信息功能。在《导言一·察变》中严复以“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译“‘the state of nature’”和句尾的“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严复以近程衔接来替换原文的远程衔接,使得意义和信息更加紧密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表达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影响下,严复的译文每段句子之间,每篇段落之间都用词语衔接来使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凸现出来。在《导言八·乌托邦》中段落之前有“又”“然”“此篇所论”词语承上启下,使得意义和信息流畅得以表达。导言中“是故民屈于寒暑雨旸,则为致衣服宫室之宜;民屈于旱乾水溢,则为致潴渠道畎浍之宜;民屈于山川道路之阻深,而艰于转运也,则有道途、桥梁、漕輓、舟车。”一句中有“是故”“则为”“则为”“而”“则有”词语把整个句子的因果逻辑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句中虽省略了两个“是故”,却不影响句子间并列关系的表达。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信息取向明显。他采用词汇的复现关系使得语义连贯得以重构。严复在译文中常使用同样的词汇,使得句子之间的意思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明显。《导言八·乌托邦》“学校库序之制善,而后智仁勇之民兴。智仁勇之民兴,而有以为群力群策之资,夫而后其国乃一富而不可贫,一强而不可弱也”。“智仁勇之民兴”的重复使用使得句子的因果关系,句子的意思更加明显。当然,更为突出的是他利用词汇的同义关系,把原文中抽象的概念化的词语转换成译文中具体的实体化的词语。《导言八·乌托邦》中,严复以“牛羊犬马”和“果实花叶”分别翻译“their cattle”“his plants”。译文读者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一个比较形象化的信息。文化缺省也是语义的连贯重构的重要原因。还是在《导言八·乌托邦》中,严复将“laws”译为“刑与礼”。在西方国家“laws”就只是指法律法规,而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拥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严复也理所当然地将隐性的“礼”显性地呈现在了译文之中,打消了译文读者的疑问。严复对语义连贯的重构不仅仅限于此,他还添加一些句子词语来照应前文的意义和折射当时的社会背景。因“laws”译成了“刑与礼”并在下文中严复还添加了“为之刑狱禁制,所以防强弱智愚之相欺夺也;为之陆海诸军,所以御异族强邻之相欺侮也。”为之映衬。

三、语用连贯重构

语用连贯与语境密不可分。Evolution and Eth⁃ics虽然是赫胥黎的学位论文,但是语境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因此此处套用小说语境的定义。语境主要指叙事语篇和语篇因素所处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有内外之分。内指语篇内的语言语境,外指语篇所产生的文化情境。[2]194鉴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语篇内外存在很多不同,严复所进行的能动性语用连贯重构,很多都符合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译者的合作原则就是采用译文读者所欣然接受的质、量、方式、关系准则。在《天演论》的译文中主要体现的是严复依据量和方式准则对译文进行语用连贯重构。在方式准则上严复的翻译丰富了格莱斯对其的定义,添加了文章的布局上的语用作用。

严复的译文在布局上与古代作文如出一辙。“仿诸子旧例,随篇标题”且每一篇文章后都有复案,用以进一步阐释说明道理。《天演论》只翻译了原著的前两章,并根据论说的需要,重新裁剪章节。原文第一章14篇序言被裁剪成《天演论》的18篇导言,第二章“进化与伦理”本无分节,严氏同样将其编订成17篇论,呼应导言的结构。深受桐城派影响的严复,自然也提倡作文取法先秦两汉,因此,在篇目的划分上,严复既仿造先秦诸子的篇目又别有创新。每篇导言都围绕一个中心意旨,但文意不相阻隔,上下统贯,自有衔接,不悖“原书建立一本之义”。导言十五中,严复解释前14篇皆围绕天演之义论说,分别阐述物竞天择、天良乃顾群之道、天行人治等,其篇首又有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导言四开头总结前篇所述“率取譬于天然之物。天然非他,凡未经人力所修为施设者是已。”然后以荒僻之地为喻,如果经园夫维护栽培,则称之“人为”,引出天行与人治之对比。导言五以问答体提出对上篇“天行人治”相反的质疑,而后解释二者出于同源。这样各篇就自然衔接,意义连贯。

“成功的交际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共同的知识结构之上,否则交际便无法、甚至不可能正常地进行。”[2]225译文读者缺少很多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严复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通过显性的换例译法及定立新名和隐性的引经据典对篇章进行文化填充,从而重构译文的语用连贯,使得信息得以又好又快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译例言中,严复对此有如此叙述:“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有我始。”

换例译法也就是严复所说的“易用中事”[3]26。在《导言十·择难》中严复以“今乃以人择人,此何异上林之羊,欲自为卜式,汧、渭之马,欲自为其伯翦,多见其不知量也已”[3]25来翻译“The pigeons, in short, are tobetheirown Sir John Sebright.[4]47Sir John Sebright是19世纪的英国农学家,“最善蓄鸽”,但这一文化背景于译文读者而言是一空白。“以人择人”“如同上林苑中的羊,梦想使自己成为汉武帝的贤将卜式;也如同汉水和渭河边上的马,梦想成为古时……舜帝贤相的伯翦一样荒诞”[5]36。这样的换例,就重构了语篇内外的信息。语篇内用比喻把“以人择人”比作“卜式之羊马”,批评嘲讽之意尽显其中;语篇外译者又重构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一典故,让译文读者更容易获取此处的信息。

译文最妙之处就是严复隐性地对语用连贯进行重构。译文中大量地引经据典,用以对语篇内外语境进行重构。在《导言一·察变》中“是犹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遽以不变名之,真瞽说也。”[3]2翻译“by changes so low that, in the coming and going of the generations of men, had such wit⁃nessed them,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seemed to be unchanging and unchangeable.”[4]35“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源于《庄子·逍遥游》,严复此处用典,典故中的拟人手法让文章的这种“浅人不察”得以形象化展示,并且又与《庄子》进行互文。《导言二·广义》“夫拔地之木,长于一子之微;垂天之鹏,出于一卵之细。”[3]6翻译“the develop⁃ment of a tree from its seed, or of a fowl from its egg.”[4]36其中的“垂天之鹏”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天之鹏与拔地之树”更加形成了语篇内的对仗,使得巨变得益凸显,语篇外又营造了历史典故的文化背景,丰富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四、结论

严复之所以会翻译《天演论》,就是为了针砭时弊,开启民智,而《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因此,严复所译《天演论》不同于别的时期的翻译。在译例言中,严复表明“译事三难:信、达、雅。求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士大夫的身上,信于原文的译文绝非他们所能接受。因而,在语篇的处理上,严复在寻找一种能让封建士大夫们接受的方法来译《天演论》而又不损失其意义与连贯,用做文章之法使得译文达且雅,所以《天演论》的译文是译者全文融会于心,下笔抒词的结果。追求达而雅,追求表达上的中国古体化和信息传达的简易化,严复又借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和近世利俗文字,重构了整个语篇。运用《史记》和骈体文的语法特点使得译文的语法连贯得以重构。使用词汇衔接,句子衔接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社会背景重构了语义连贯。而在语用连贯的重构上,大多是因为文化缺省、文化背景不同,严复首先建构了符合士大夫们审美习惯的文体表达形式,之后再用定新名、显性的换例译法和隐性的引经据典对文化留白处加以填充,方便译文读者的解读,传递信息。与此同时,严复在语法、语义、语用上连贯重构还有很多地方没被发现,文中的解说也不够详尽,激励笔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M]//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王东风.连贯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严复.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HUXLEY T H.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M].Lon⁃don:The Pilot Press,1947.

[5]杨和强,胡天寿.天演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丽娟)

作者简介:李宣(1990-),女,安徽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1-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