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过山瑶仙娘行医实践与信仰治疗

2016-03-18 21:00梁宏章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巫医草药仪式

梁宏章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南宁532203)

恭城过山瑶仙娘行医实践与信仰治疗

梁宏章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南宁532203)

巫医的研究由来已久,巫医者男女兼有。然而,以往的宗教研究大多将笔锋集中在男性身上。对于瑶医的研究也大抵如此,即使有关于瑶族女性医药的研究,也大多将草药的实践与巫术的使用分开讨论。因此,迄今尚未见到以瑶族女性巫医为题的专门性成果,这给我们全面了解瑶族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基于此现状,文章以广西恭城过山瑶地区仙娘为考察对象,对她们的行医实践和治疗仪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充实人们对瑶族民间巫医的认识。

过山瑶;仙娘;恭城

能使用超自然能力去趋利避害、治疗伤病的人,在古代文献上被称为“巫医”。在人类远古时代,巫、医合流,至战国时期,医与巫分流,独立的医学开始出现[1]1,发展至今社会虽重医轻巫,但不少民族地区巫觋的行医活动仍十分活跃。学术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研究巫医①,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瑶医②,至90年代展开深入讨论,以赵家旺、雅克、李筱文、罗宗志③为代表的学者,开展了对瑶族巫医研究的典范。随后,关于瑶族巫医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关注的目光主要投向男性,关于女性的研究仍属凤毛麟角,即使有相关瑶族女性医药的研究,也大多将草药的实践与巫术的使用分开探讨,这就给人们全面了解瑶族女性巫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然而,在历来有着鬼神观念的瑶族社会当中,仙娘作为宗教职能者,她们不仅有着沟通鬼神的特殊能力,也有着用奇特方法替人测运、避灾、解祸和治病的能力。以传统信仰与地方性知识为背景的传统瑶医仍在恭城的过山瑶地区中生生不息,不能否认,仙娘的治疗经验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文章拟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材料,对过山瑶仙娘的行医实践和信仰治疗进行一番探讨。

一、走近恭城瑶寨

恭城地处楚尾越头的桂东北,都庞岭的南麓,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始名茶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恭城,经不同朝代分属不同区域管辖,直至1990年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3]461。全县总面积2149[2]31平方公里,辖3镇6乡,总人口28万人,有瑶、汉、壮、苗等19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17万人。④过山瑶主要分布在莲花镇的黄泥岗村、龙围村、坪冲村、势江村、杨梅村;三江乡三江村、洗脚岭村、安冲村、黄坪村以及西岭的新合村等地。过山瑶地区境内群山环绕,地势较高,经济以林业、农业为主。过山瑶瑶民操持着“勉话”,信奉盘王,有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祭祀鬼魂的传统。他们注意保健防病,山区湿气较重,冬天也较为寒冷,有着常年喝油茶的习惯,也有利用草药调理身体的习惯。如遇疫病长缠或是家道不幸,瑶民会求助宗教职能者举行宗教仪式,祭拜各种神祇,祈求保佑生者安宁、生产丰收、六畜兴旺。所以当地还保存着各类宗教仪式,如奉太公等祭祀仪式,殿(庙)会期等节庆仪式,度戒、挂灯、丧葬等生命仪式,招魂、架桥等治疗仪式,以及认契、扫秽、安花防病仪式。

二、疾病观念

疾病观念涉及疾病解释、疾病分类、疾病命名、疾病经验以及人们所使用的药物及治疗技术的信仰等问题。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瑶寨中,疾病解释模型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论解释体系,认为疾病是由于外界因素扰乱机体的平衡而导致的;另一类则是拟人论解释体系,将患病的原因归结于超自然物体(神灵)、非人存在物(鬼、祖先)和人(巫师)等作祟,使人的灵魂受到伤害或某种邪恶的鬼魂侵入身体造成的。[4]311人们患病之初,会先选择前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如病痛较轻,往往自配草药而省去外出之劳累;若服食药物仍久治不愈,则人们会将病因与非自然因素联系起来,从而选择宗教职能者去解决,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患病之初就直接采取宗教行为来治病的。

(一)病源解释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就是自然论病因。当地瑶民认为,人体冷热平衡,处于既不燥热也不存有多余湿气的状态,那就是健康的,寒热不均、燥湿过度都会导致生病。病因的来源有四类,分别是寒气、热气、湿气、毒气。食物有凉热之分,因进食过多凉性食物或受风寒、热凉交替而造成的体寒,轻则只引起感冒,重则亏损人体器官。体热与其相反,进食过多热性食物或冷热交替造成的,具体的表现是体温过高、体热心躁。湿气则多半与地形环境有关,过山瑶地区河流与降水充沛,环境湿度极大,湿气在冬为湿寒,湿气在夏则为湿热,容易引起风湿、发痧等病痛。毒气则是引起皮肤病的主要病源之一,大多由毒蛇和毒毛虫留下,如不小心触碰轻则皮肤瘙痒出疹,重则引发肿瘤。

拟人论病因是由超自然因素引起的,主要是鬼神或祖先所导致的疾病。瑶人认为一切疾病都是人的肉体与灵魂分离的结果,要进行相关的宗教仪式将魂魄找回,否则轻则病痛缠身,重则导致死亡。在当地的信仰体系当中,鬼神的种类比较多,如神灵中就包括自然神、庙与殿所供奉的神、区域神、神像画中的神、祖先神以及伤神;鬼的类别则可分为外鬼和家鬼。在鬼神当中,有可能致人生病的是伤神、祖先神以及外鬼和内鬼。他们也许出于某种原因抓走人们的灵魂,或是惊吓他人,从而导致丢魂生病,这归结于鬼神的意愿,也可能归结于邪师的恶意,但不管何种原因,过山瑶人对疾病的降临,无法解释解清楚的,便认定是鬼神作祟,则要请求宗教职能者来进行抢魂、续魂等宗教仪式进行治疗。

(二)疾病分类

瑶人常见的病种多为“风”类,其次是“痧麻”类,在这样的分类当中,也包含了现代医学分科中的内科、外科、儿科、产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类的疾病则较少出现,所以当地不能独成一科。

1.内科疾病

内科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风湿、关节炎、肝炎、胃酸、胃溃疡、胃出血、肾亏、阳痿、男性伤寒病(扯阴痧——生殖器官内缩)、“大吃小”(隐睾)、尿结石、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半边风、扁担风(手臂抽筋)、岩鹰风、偏头痛、黑眼晕(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蚂蟥痧(也称为舌口痧,口舌血管呈蚂蟥状)、猪毛痧(身上长刺,全身不舒服)、羊毛痧(心口很紧闷,难以呼吸)、彪痧(头痛)、痢疾、天干地漏(上吐下泻)等。

2.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有痔疮、塞病(肛门上卷)、骨折、骨裂、刀伤、关节扭伤、毒蛇咬伤、毒虫咬伤等。

3.儿科疾病

儿科疾病有小儿疳积、黄疸、马牙、小儿起风、小儿惊风、高热抽风、小儿中风、慢筋风(缩筋、高烧发热)、生溜(血热导致的,在脖子处有突出颗粒)、大吃小(多在幼儿期发病)、扯羊癫、捐筋(小儿抽筋)、夜啼、水痘、百日咳、热毒等。

4.妇产科疾病⑤

妇产科疾病有女性伤寒病(扯阴痧——乳房内缩)、冷身病、闭经、白带异常、白流、黑眼晕、滞产、难产、吊产、血山崩(产后大出血)、产后少奶、月子风、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贫血等。

5.五官科疾病

五官科疾病有起牙包(口内血泡)、火牙风、牙根炎、口腔炎、咽喉炎、红眼病、鸡盲眼、耳鸣等。

6.皮肤科疾病

(三)疾病命名

瑶民对疾病的命名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根据病人发病时的症状命名,如扁担风,是因病人发病时手臂抽筋,双手不断晃动,犹如挑扁担时的手臂动作一般,故此命名。这类的疾病还有大吃小(男性较小的一个睾丸跑到较大的一边去,外形只剩下一个)、黑眼晕、慢筋风等。第二类是根据病人发病时呈现的身体表象而象形命名的,如转身龙、包袱袋、蚂蟥痧、猪毛痧、羊毛痧等。第三类则是根据致病原因而命名的,如毒蛇咬伤、火牙风、冷身病、月子风等。第四类则是根据疾病的色泽来命名的,如黄疸、白流等。此外,随着现代医疗机构入驻民族地区,民间与现代医药间的互相交流,许多疾病的命名也会出现现有医学上的词汇,如肝炎、肺炎、心脏病等。

三、仙娘生存样式[5]54-58

过恭城过山瑶地区中,女性宗教职能者称为仙娘,也有人称她们“仙婆”“娘娘”“X(姓氏)家仙娘”等,仙娘之间则互称为姊妹或仙家姊妹。当地共有17名过山瑶仙娘,其中莲花镇的仙娘占据一半以上,达12名,三江乡有4名,西岭乡有1名。仙娘通过“神择”(即被神灵附体)的方式拥有担任神职的资格,神灵或是家先及其兵马附其体内,借由她们的嘴巴和身体表达神灵的意愿。她们或是全身抖动、高唱仙歌,或是看衣查事(当地仙娘问仙称为“看衣裳”,用事主的衣裳来进行问仙)、下阴点药。她们大多经历病痛缠身、终日疯癫的过程,直至立坛成巫,或是担起神职,磨难和病痛才会停止。仙娘的平均年龄偏大,在70岁以上,平日里她们很少进行农业生产和林业护理,主要是在家操持家务、饲养牲畜,直接产生的家庭收入主要是替人举行宗教仪式。仙娘替人“看衣裳”主要分为阳看和阴看,会做奉太公、安香火等祭祀仪式,殿会期等节庆仪式,许花愿、还愿等愿望类仪式,埋花根、架桥、吹水、收惊、赎魂等治疗仪式,扫秽、认契、安花等防病仪式。

我多次接触了17名仙娘中的15名,其中有9名仙娘会使用草药治病,她们的行医知识或从祖上继承,或跟随自己的师父学习,还有的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而习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她们趁空去采集草药,遇到一些小病小痛便能直接用其治疗,而遇到某些疑难杂症时,还需要经过问仙仪式之后才能选择药方。

四、行医实践与信仰治疗

上述各类疾病,仙娘根据自己的特长使用草药,她们对患病者的治疗一般有着固定的程序,首先让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病情,再对疾病进行诊断,接着查找引发疾病的起因,如是鬼神因素,则通过治疗仪式来解决,若非鬼神作祟,只是一般的病因诱发,则通过配草药以及相对传统的医疗方法去治疗,若二者因素皆有,则需草药与宗教仪式相结合才能彻底解决。

(一)病症治疗

1.草药疗法⑥

袁安由少林寺的什么龙爪功到纯阳道的纯阳诀,由天策府传说的虎牙令到七秀坊秘制的猿公剑,照猫画虎,却也逼得老黄左支右绌,狼狈不已,左一个枯树盘根,右一个猛虎下山,只觉得头重脚轻,刀重人轻。连程咬金的三板斧都没学会,老黄你还出来打劫!一场架如火如荼,一时难见分晓,黄梁驿用不上明早的一把火,马上就会被山外的来客与此地的山贼打得粉碎。

草药疗法一般包括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内服草药,第二种是草药外敷,第三种是物理疗法。三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程,以不同的起效方式发挥着作用。内服是利用消化系统来达到对药物的吸收,外敷是通过对血管或细胞的作用,加快其吸收能力,而理疗则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来调节生理机体的平衡,所以说治疗应该对症下药,对药选法。

治疗贫血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法,需要准备一只土鸡,还有鸡仔莲、雷公刺、暴木须等草药,这些草药都是红色的,是活血用的,菜的草药只能是单数,不可为双数。把这些东西全放在一起熬,熬熟之后只能自己吃,不能让别人吃,否则药效就不灵了。患了“大吃小”疾病的男子需要将黄皮果、大头泡、牛藤果和草黄莲这几道草药,倒在一起熬水喝,每天一次,连用五天。患子宫炎的嫂子不仅要内服,还要洗药浴。哭炉菜和白花铁石草是用来泡茶喝的,桉树叶则放进水里用来洗澡的。

第二种方法主要运用在痔疮、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上。对于痔疮,不管是内痔还是外痔,都可用同一药方,即将雄黄、冰片、螺蛳、面粉以及麻油县在一起并混合搅拌,将搅拌好的糊状物包在痔疮处,一天用一次,连用三天就能痊愈。坐骨神经痛的话就把天钻这味药拿来磨碎贴在疼痛的地方,贴过之后会起水泡,过几天水泡就会自动破开,全破完就不会再痛了。除此之外,骨质增生和骨髓炎也是要外敷的,治疗高血压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在脚底敷草药。

第三种物理疗法包含有几种方式,如烧灯草、烧麻火、放药筒以及刮痧等。如果患了伤寒病、颈膜炎、转身龙、包袱病等,要用烧灯草或烧麻火的方法才能起效。仙娘找来灯芯草,把它搓成一根细线,放在某个穴位上,线上抹好清油即茶油,然后把它点着,随即发出“啪”的一声响。每发一声便称为一叫火,不同的疾病烧的“叫数”就有所不同。男子患了伤寒病要在小肚上的穴位烧12叫火,女子在后背的穴位上烧12叫,颈膜炎则在颈侧的穴位上烧24叫。烧麻火的方法与此不相上下,只是找来青麻搓成细线,不需要茶油,直接放在穴位上烧。刮痧也是在瑶族地区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用以治疗各类痧病。仙娘刮痧主要用一个瓷汤匙,在患者的背后抹上茶油,便可反复刮动和摩擦。放药筒则选择竹筒、碎瓦、瓷碗片等物,先用沸水烫煮消毒,点火抽出空气后放在背部的穴位上,放完之后再用热水捂一下,如果症状较为严重的,不仅要放药筒,还要结合药浴。

2.巫医结合

“下阴点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巫医结合之法,莲花镇的一名仙娘在给病人开药方之前,都是下阴去请药王点药,药王借由她的嘴说出草药名字,人们在一旁记录。当她回阳之后,旁人转述她药王所点之药,她便将做法和用法告知来人。如人们来请求治疗骨质增生的药方,药王指出需要接骨茶、观音茶和松筋藤三种,她便说明需将这三种草药熬水,服下一碗,剩下的用来洗澡,一直洗到水冷为止,连续使用三至五天便可。

在巫医结合最典型的例子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治疗不孕不育以及生男生女地选择了,并不是每一人来求生育的方子,仙娘都会直言,尤其是孩子性别的选择上,这些都是要先通过问仙,求得神灵的准许后才能配药。有些夫妻去了很多医院检查和治疗,诊断出没有任何生育方面的疾病,但就是无法怀孕,这个时候仙娘先替他们看衣裳,请来观音询问,夫妻俩是否冒犯了什么神灵或者冲撞了哪些鬼神,替他们解决之后再求孕,如果神灵觉得二人还可以对孩子的性别有所选择,那么仙娘就可以开出生男或是生女的药方。

六十年代的时候,莲花镇有一名女子ZBX,她8年不得生养,经常肚子疼,已经快30多岁了,去过很多医院、草医问方子都治不好,后来找到我,我对她说你不要选择生男生女了,有得生就好了,她同意后我就帮她问仙。在凤凰殿问好后,求得了观音的保佑,我帮她开了6服茶,前3服是水茶,后三服就吃白花药方,后来吃了两个月她就停经了,再后来就确认是怀上了孩子。⑦

一般来说,仙娘在闲暇时才上山采药材,采药不能中午进行,否则触犯了神灵会导致药效失灵且危害自身。一年当中,农历五月初五去采的药是最为灵验的,因为那天是药王的晒药日。另外如需采一些特殊的药材,应先告知管理草药的山神,征其同意后才能动身。有些患者所服用的草药方子并没有问题,但病情却没有任何起色,这个时候就需要仙娘再次问仙,看看其是否冲撞了山神、土神、药王还是野鬼,起了隔药的作用,又或是查寻是否有邪师使坏,使患者久久不能痊愈。举行仪式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再继续服药,或是已根本不需再服药,仪式举行后患者就能痊愈了。那么,这些起着治疗疾病作用的仪式便称为治疗仪式。

(二)治疗仪式

治疗仪式如特纳所说的是帮助病人使他们能恢复健康,并且它与占卜有关的仪式类型,亦即金泽说的康复仪式。由于仙娘治疗的对象并着重于病理上的“疾病”(disease),而是着重于文化层次上的“患病”(illness),因此仙娘为人治病是现代医学人类学中所谓的“社会文化治疗”。[1]236

治疗仪式的程序大体上相同,首先是请神,敬奉神灵,然后是问事情查原因,接着隔鬼驱邪,最后就是送神。典型的治疗仪式的埋花根、架桥、收惊等仪式。由于仙娘所举行的仪式主体以看衣裳为标志,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治疗仪式,它的仪式结构都是先问仙,后解决事情。

1.埋花根

埋花根又称为种花根、围花,小孩子成年以前的魂魄是由花王父母管理的,但因为其年幼经常乱跑,很容易碰上野花娘子,并让其夺走了花魂,丢了花魂的小孩就表示得经常哭闹,不爱吃饭,还容易发烧,那这个时候就要由仙娘为他种花根,赎花魂了。仙娘首先请神灵降临,然后赎花魂,用纸钱包住两粒白米、一粒红米,将其搓成团。随后把纸团放进“花园”里,即用红纸、四支花围起来的米碗,意为种花树、埋花根。再紧接着进行隔鬼,后将花魂送入花园。

2.架桥

架桥分架阳桥和架阴桥两种。人的运势不好或经常生病,这时就需要架阳桥——架运汉桥。即砍来一根树木,将其架在已有的桥上(这里的桥指用木头搭成的桥,而不是用水泥建成的桥)。架桥时需要查询当年的吉利方向在哪面,如今年是南北大利,所以架的桥就摆为南北方向。架阴桥也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女子生育过第一胎之后,没有任何生理问题,却生不了第二胎。或是因为怀不上,或是因为怀上了却发生流产。这种情况是因为第一胎孩子来到阳间前踩断了阴桥,所以第二胎的孩子就没办法来到世界。这个时候则需要架阴桥,举行架桥仪式。这个仪式则不需要砍来木头,只是拿块红布盖在女子的衣裳上,再根据“看衣裳”的主体步骤去完成架桥。

3.收惊与赎魂

人们受到惊吓或者是碰到了鬼,就会造成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等症状,这就是丢了魂的表现,这时就需要仙娘通过问衣裳来查到魂失落到了什么地方,确定之后再把魂魄抢回来。收惊和赎魂性质是一样的,针对小孩子的叫收惊,针对大人的叫赎魂。阴看的仙娘用下阴的方法去查找魂魄,阳看的仙娘则是用衣服包住一碗米,请来神灵给人们指示,打开衣服看米呈什么形态,就是被什么吓死了。比如呈现鸡的样子,则是被鸡吓丢了魂。

4.治病咒术

有些小的病痛并不需要举行仪式的,只需请求仙娘施咒术便能解决,如摸手法、隔空止血法、退卡法。摸手法是治疗小儿肚痛的,孩子母亲抱着小孩,把手心递给仙娘,仙娘边摸手边念咒请,重复三遍,念完即可。隔空止血法意思是家里有人受了点小伤,出血不止,并没有来到仙娘家,这时仙娘只需在家念咒,就能隔空止血了。退卡法也是,如遇鱼刺卡喉,仙娘念说咒语,骨鲠便能退下。

(三)疾病预防

过山瑶的瑶民们认为,人之所有会生病,有一部分是邪神恶鬼作祟的缘故。在生病之后服药或是举行仪式求得痊愈固然是好,但防患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举行有防病作用的宗教仪式就变得非常必要。仙娘举行的防病仪式主要有扫秽、认契、解煞、安花等仪式,除了举行仪式外,平日里还可佩戴符图来保平安。

结语

恭城过山瑶地区,热量充足,雨量丰沛,适合草药的生长,给瑶民利用植物治疗疾病提供了丰富的药用资源。但由于这一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冬日霜雪较少,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山冈雾露,盆郁结聚,风寒湿热,不宜疏泄,加之蛇兽横行,导致百病丛生。虽然现代医药水平发展迅速,但仍有许多疾病不能医治,很多疾病无法解释,因而瑶民认为冥冥中有鬼神为之主宰,使得他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控制那些让他们蒙受疾患的超自然力量,从而驱邪除魅,治愈疾病。这样医与巫、医疗与巫术密切结合,药物心理与巫术心理取得自然的结合,求药与求巫二者皆统一于医疗活动之中。

在这样的现实中,仙娘的存在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她们或是直接断症下药,或是通过问仙寻找病症的来由,通过与鬼神的沟通选择草药的种类,再通过各种治疗仪式、防病仪式来达到健康的期盼。但在当地的宗教职能者体系当中,仙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作为女性,她们不能如男子一般参加度戒仪式,获得社会尊重,她们也不能举行大型的宗教仪式,例如打醮、丧葬等,她们的能力不及师公,甚至被冠以虚假之名。只有使用草药的治疗方子,较为众人接受。但也正是草药的运用,使得某些无法解释的疾病不得不加以信仰治疗才能痊愈,这也就为仙娘的宗教能力得以部分肯定提供了可能。而由她们举行的治疗仪式加入了宗教信仰的因素,治疗的重点由病理上的“疾病”转向文化层次上的“患病”,因此一种社会文化治疗。在这种社会文化治疗下,瑶民的心理得到安慰,获得安全感,生理上也因草药的使用有所改善,所以巫医结合成为仙娘行医实践的一大特点,也是信仰治疗的重要过程。

注释:

①学术界对巫医的研究几乎是与巫术的研究同步进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涌现了一批聚集于宗教与巫术的人类学家,他们在讨论不同地域的部落民医药信仰时,都将其划分于巫术的范畴,如泰勒的《原始文化》(1877)、弗雷泽的《金枝》(1890)、布留尔的《原始思维》。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以瑶族医药为主题形成了相关的论文与著作,如胡起望《瑶医简述》(1983)、罗金裕等人的《瑶医效方选编》(1987)、莫莲英等人的《浅谈瑶族的医药养生》《瑶族医学初探》(1991)。

③20世纪90年代关于巫医的论文与著作计有赵家旺的《瑶族招魂简述》(1992)、雅克·穆勒瓦纳的《过山瑶的巫术及自笔者形象的再设》(1993)、李筱文的《排瑶“送鬼治病”巫术行为》(1999)、罗宗志的《生命经验底下的信仰疗法:广西一个盘瑶飘落的巫医研究》(2006)、《信仰治疗——广西盘瑶巫医研究》(2012).

④资料来源于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局。

⑤当地对妇产科领域并不做妇科与产科的细致划分,只要关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和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疾病均属于这类.

⑥此处关于草药疗法的资料均来自访谈,里面涉及的药方综合9名仙娘所述而得,因不作医学上的参考,只探究其文化意义,故文中的药方并未作临床验证,也因保护其利益,所有药方只列俗称,并隐去配制的具体比例.

⑦资料来源于2013年12月25日对X仙娘的访谈。

[1]罗宗志.信仰治疗——广西盘瑶巫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金共修,钱元昌,陆纶.广西通志(1)(雍正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恭城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4]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5]梁宏章.幽冥世界的探讨者——恭城过山瑶仙娘的民族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2015.

责任编辑:谢雪莲

Xianniang’s Medicine Practice and Relief Treatment in Gongcheng Guoshan Yao

LIANG Hong-zhang
(Guangxi Center for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Guangxi Nanning,532203)

The research of witch doctor has a long history,and witch doctors include men’s and women’s.However,most of the religious studies in the past have focused on men.The study of Yao medicine is probably the same case.Even if the medical research of Yao women,the herbal practice and the use of magic would be discussed separately.So far,we have not yet seen the specialized achievements of witch doctors of Yao women,which causes some obstacles in giving u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Yao.Based on this status,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dicine practice and treatment ritual of Xianniang in Guoshan Yao to enrich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Yao folk witch doctors,taking a case study of Xianniang in Guoshan Yao in Guangxi Gongcheng.

Guoshan Yao,Xianiang,Gongcheng

C95

A

1674-8891(2016)05-0067-05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缘记忆:广西盘瑶女巫的信仰和生活”(12XZJ020)阶段性成果。

梁宏章(1990-),女,民族学硕士,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研究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瑶族历史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巫医草药仪式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十岁成长仪式
草药王
仪式感重要吗?
基于认同视角的贵州苗族巫医治疗现状探析
俄议员提议整治巫医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巫医:健康的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