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3-19 00:35谢新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户行为社交媒体

谢新洲 安 静(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社交媒体用户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谢新洲 安 静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社交媒体 用户行为 自我表露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cial Media Users’ Self-disclosure

Xie Xinzhou An Jing
(School of New Media,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

[Abstract] Social media users’self-disclosure i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Scale is developed based on Social Information Model (SIM),Reducing Clue Theory (RCT) and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 (SIDE),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users’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 Self-disclosure can be divided into 6 dimensions built on factor analysis,they are information on social property,daily interest,study and work,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privacy. Demographics of social media users is us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explore its impact on self-disclosure. We found that women are more inclined to disclose themselves online, whil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self-disclosure.

[Key words] Social media Users’behavior Self-disclosure

自我表露是人际传播的起点,是人们互通有无的前提。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际传播结构和交流方式,带给了用户全新体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社交媒体更是逐渐成长为用户自我表达、获取信息、分享观点、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最重要的媒介,移动互联进一步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自我表露的需求。对广大社交媒体用户而言,除了关注他人之外,还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和日常生活。通过社交媒体的关注和交流显得特别平等、轻松和自然,同时还可以满足使用者获得关注的欲望,从而激发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表露。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 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对于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自我表露的概念和评价尺度。自我表露概念由西德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指“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1],此后自我表露便被学术界多次研究,科兹比(Cozby)的研究称,自我表露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隐私通过语言符号告知他人”[2]。国内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始于心理学界,但有关自我表露的概念尚无共识。李林英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

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涵盖范围较广,可以将之概括为4个方面。自我表露的数量、内容、态度、时间和自我表露的目标受众。其中,数量指与自我表露有关的话题数量。有研究表明,不同网络用户自我表露的信息数量之间存在差异。有人喜欢分享近况和照片,有人却很少分享有关自己的信息。根据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自我表露是相互的,一个人信息暴露的数量和程度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行动,同时,对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也会反作用于表露主体,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以往研究,自我表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身份、性格、个人经历、未来打算、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4]。一般而言,自我表露涉及的内容都与表露主体的隐私相关。浅层次的如自己看过的电影、做过的运动,更深层次的甚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等。根据自我表露的内容,可以将其表露态度分为积极、消极和中立。有实证研究表明,自我表露的态度与主体和表露对象的交往程度相关。遇到陌生人时,用户的自我信息表露态度积极,随着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露主体会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但是与自己亲密的人交流时,主体会倾向于率先发泄消极的信息,此后才会表露中性信息。

1.2 社交媒体中的自我表露

社交媒体以人际传播为服务核心,其依托标签、评论等功能,拥有鼓励用户自我表露的天然机制。这种新型传播环境下自我表露的途径和方式有了不同以往的极大改变,其表露形式更加多样,途径更加多元,符号更加复杂。

关于社交媒体自我表露的概念和理解,主要有三个理论对其进行阐述。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线索减少理论(Reduced Cues Theory,RCT)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社会加工理论和线索减少理论都认为,线索是进行信息处理加工的重要前提。由此说明,网络自我表露的目的之一是维持与交流对象的沟通,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导致个体之间必须通过信息表露保持交流。社会认同模型认为网络空间中用户的个体意识会减少,对网络环境的认同增加,进而会引起更大程度的自我展露。以这些理论为出发点,研究者们对网络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基本分为两个维度:目的和表露形式。

目的维度的自我表露研究偏静态,强调自我表露的目的。认为其目的在于维持与其他人的沟通,分享经验,让别人了解自己。更有研究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认为用户在表露与接收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满足。由于自我表露是一种互动行为,所以任何一方的信息表露都可以激发对方的信息行为,这个过程中会减少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沟通得以持续。社会加工和线索减少理论均认为自我表露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网络传播固有的特征导致的沟通障碍,维持用户之间的正常交流。表露形式维度的研究则动态地强调了自我表露的内容和特征。社会认同模型认为网络空间的去个性化导致用户自我表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有研究表明,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是网民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用户开展网络行为的过程。

这两种概念界定维度相互补充,共同描述了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表露现象。将互联网环境聚焦到社交媒体,本研究将其定义为,自我表露是表露主体向他人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指表露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愿将自己的信息和内心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1.3 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使用者特征对自我表露程度的影响。首先采用量表的方式测量被访者自我表露的内容与程度,其次分别用不同的人口统计因素做自变量对其进行研究。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和本研究目的,做出假设如下:

H1:不同性别的使用者其自我表露程度无显著差异;

H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使用者其自我表露程度无显著差异;

H3:不同婚姻状况的使用者其自我表露程度无显著差异。

2 数据收集与指标测量

2.1 数据收集

本研究依托自科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专业调查公司发放问卷。研究样本覆盖了我国除海南省、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和直辖市,有效样本量为3000。其中男性被访者占比55%,女性被访者占比45%。

2.2 指标测量

借鉴已有的自我隐瞒量表(Self-Concealment Scale,以下简称SCS)和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elf-Disclosure Index,以下简称SDI),加上国内其他自我表露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制定了自我表露量表。

自我表露与自我隐瞒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对自我隐瞒的测量可以从另一个维度研究用户的自我表露。中文版的自我隐瞒量表由王才康[5]翻译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个体隐瞒自己的“秘密”,包括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项目为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隐瞒程度越高。自我表露指数量表由米列尔(Miller)[6]编制,量表包含10个项目,要求被访者分别面对自己的父母亲、最好的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时候,回答自己的自我暴露程度。此量表用来调查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状况,得分越高说明自我表露的水平越高。中文版的自我表露问卷是由心理学研究者陈会昌和李林英初步修订的,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针对不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项目进行调整。对调整后的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针对四种不同目标人群的自我表露。本研究借鉴自我隐瞒量表和自我表露指数量表中的部分参数,采用五级量表,测量主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表露对象的选择。

2.3 测量结果

2.3.1 信度检验

信度分析主要针对问卷测量时回收数据内部的一致性及稳定性。本研究采用SPSS20.0对问卷进行分析。首先利用度量的可靠性分析对回收数据的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认为,克伦巴赫(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6的时候可以说明数据通过信度检验,大于0.7说明数据的信度较好。依照此标准,本研究数据的信度分析结果如下。其中,在删除社交活动、消磨时间等题项之后,自我表露的克伦巴赫阿尔法(Cronbach’s Alpha)值提高至0.935。

2.3.2 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取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效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法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以因子载荷大于0.5为标准。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

对各自变量做因子分析,得到6个因子。前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解释率大于67%,符合因子分析要求。检验统计量(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906,该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凯撒(Kaiser)认为:检验统计量值大于0.9表示非常适合,0.8以上表示适合,0.7以上表示一般。检验统计量值显示本研究的自变量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586以上。由此可见,整理后的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具有比较好的效度。

将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属性”“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个人隐私”。可以看出,代表自我表露的6个因子,依次体现了表露主体对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姓名、年龄等用于判定个人属性的信息为“社会属性”,用户选择对这种信息进行公开,从而方便其他网络用户查找;兴趣爱好、学习工作是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展露,偏向个人行为;态度观点是被访者对其他事情的看法,属于比较私密但是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个人性格开始关乎内心,个人隐私信息包括被访者的联系方式、收入水平等信息,属于相对隐私的个人信息,不仅网络用户选择不予表露,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也对此类信息也有所保留。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自我表露量表的检验统计量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表

3 数据处理与假设验证

3.1 被访者自我表露状况描述

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可以代表自我表露的6个因子,分别计算每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说明表露程度越大。其中“社会属性信息”的平均分最高,为3.83分。社会属性信息包括被访者的姓名、性别、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特征。说明用户更倾向于将此类信息分享给其他朋友。其次是兴趣爱好和态度观点,个人隐私信息、学习工作得分偏低,个人性格包含的信息类型得分最低,为2.75,说明用户在社交媒体使用时不会轻易暴露个人性格。

图 1 被访者自我表露各因子平均得分

研究发现,基于社交媒体建立的虚拟社会网络会趋向与现实社会网络重合,这两者的迁移关系会使表露主体更加在乎虚拟社会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基于此,他们逐渐扩大了自我信息的表露,其中包括个人真实信息、个人喜好,甚至个人情绪。

在自我表露信息的6个维度中,个人的社会属性信息、个人喜好等表露程度较高,个人性格表露程度最低。因为社交媒体提供了方便的朋友搜索功能,公开更多的社会属性信息有助于自己更方便地被相同属性的人查找到,从而有助于扩大用户的好友圈和网络人脉。由于社会属性信息的暴露,网络匿名性被逐渐消解,这种网络身份会逐渐实体化。发生在活动状态和肢体语言缺失的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表露,多数会采用照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彰显自己。但无论使用目的如何,人们都会对隐私有所考虑,在此界限内进行适度展露。

3.2 基于性别的自我表露的状况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自我表露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Wilks’Lambda=0.92,F=210.36,p <0.005。说明被访者总体在自我表露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数据显示,男生对目标人群的自我表露水平平均低于女性,并且这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母亲和朋友的表露水平中(F=121.37,p<0.005;F=89.24,p<0.005)。

研究就性别对自我表露6个因子的影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化分析,发现在态度观点、学习工作和个人性格3个维度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从均值上看,女性在兴趣日常、学习工作和个人性格维度的自我表露程度都显著高于男性。研究结论不支持假设1。

表 2 不同性别在自我表露各维度上的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社交媒体,男性自我表露的水平均低于女性,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在对好友的表露过程中,男性的表露水平显著低于女性。较多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结论,其中性别因素和现实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有关。

3.3 不同受教育水平之间自我表露的状况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自我表露的六个维度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发现在学习工作(P=0.003)和个人隐私信息(P=0.002)两个维度上,被访者的自我表露程度差异显著。而在其他维度上不具备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支持假设2。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样本在学习工作上的自我表露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历水平样本,而高中及以下样本更容易展现自己在兴趣爱好和个人性格方面的信息。在态度观点维度,本科学历的表露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结果见表3。

表 3 不同受教育水平在自我表露各维度上的差异

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和现居住地等其他人口统计信息对自我表露各维度无显著影响,结论支持假设3。

3.4 自我表露目标的差异

本研究中的自我表露对象借鉴了SDI量表,将其分为父亲、母亲、最好的异性朋友和最好的同性朋友。问卷发现,在目标对象的选择中,按照倾向对象从低到高可以排列为:同事<同学<亲属<父亲<朋友<母亲。这与前人类似研究结论一致。有研究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结论发现,家庭中女性成员比男性成员在沟通中更为主动,母亲可以作为对话的发起者,并且更倾向于接受表露观点,这决定了母亲比父亲更易成为表露对象。以朋友为表露对象进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问卷结果的基础上配以深度访谈。访谈发现,对朋友表露的频率较高的原因在于与朋友之间存在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拥有共同话题会造成表露程度相应提高。这与已有研究一致。“若朋友与自己性别不同,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被访者可能会选择主动隐瞒自己的一些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己的表露水平。在表露行为上,对朋友的偏爱高于父亲”[7],可以看出朋友在被访者人生阅历和世界观形成等方面更为相似,彼此不存在“代沟”,沟通起来障碍较少。

上述结论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朋友和父母的程度上,女性对母亲的表露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母亲和朋友这种目标人群对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心理含义。对女性而言,母亲是所有表露中最安全、最能理解自己的对象,对母亲进行表露,不用担心任何问题,而对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进行的表露总存在顾虑,从而抑制表露程度。但是男性在处理朋友和父母之间的表露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群体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向父母进行自我表露。帕皮尼(Papini)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年龄越小越倾向对父母进行自我表露,随着年龄的增长,表露对象开始由父母转向朋友。并且研究者认为“随着被访者与其他人逐渐形成同伴关系,这种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填补了此过程中父母的缺位”[8]。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年龄因素造成自我表露行为的差异在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两个不同环境中差异不显著,所以本文不做深入探讨。

深访结果进一步发现,表露水平越高的群体越感到满足。以家庭为例,以家庭成员为表露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群体。有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表露可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增强孩子的归属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9]。

同时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存在一定风险,与父母之间存在秘密,可能有利于青少年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情绪[10]。基于此可以推断,在一定程度内,其自我表露水平越高,表露主体便会越幸福。这可能与三个原因有关,首先,表露程度反映了被访者与他人谈论或分享感受的意愿。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获得较多亲密关系的支持,比如父母和朋友。这种支持增加了他们积极的情感。第二,自我表露程度高的人,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缺点或负面情绪,这样他们无需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第三,与他人的适当沟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会促使表露主体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4 结论与讨论

真实,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特点,之前网络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被持续弱化,人际传播中个人身份的真实性逐渐凸显。这是由传播者推动的,是传播动机和传播效果的共同需要,基于此,社交网站中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体现出人际传播的特点。社交网站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势必以让渡一定的隐私为代价[11],这就决定了使用者在自我表露中存在着权衡。在距离的远近、隐私信息的选择、信息公开与否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根据不同类型信息的不同表露情况,本研究设置了自我表露量表,初步考察了被访者自我表露的内容和基本情况。发现除个别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之外,被访者倾向通过社交网站公开必要的和一些可选的社会属性信息。同时,社交网站推出好友搜索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公布的信息进行检索,有助于扩大使用者的人际关系网。

在使用量表考查被访者自我表露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人口统计特征中的部分变量对自我表露各维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用户自我表露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会因为自我表露维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女性高于男性,本科生的自我表露程度均值高于其他学历水平群体。这也证实了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结论:“自我表露的内容和程度会因人而异”[12]。

本文只是根据内容将自我表露进行分类,未考虑自我表露的形式等因素,还可以将自变量从人口统计变量拓展到其他社会化动机等因素。这些都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注 释

[1]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2]P C Cosby. Self-disclosure: ALiterature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3, 79(2):78

[3]李林英.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Derlega, V. J., & Berg, J. H. Self-disclosur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M]. New York: Plenum, 1987

[5]王才康. 中学生的自我隐瞒倾向:因素结构与发展特点[J]. 应用心理学,2002,8(2):15-17

[6] Miller L C. Berg J H.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4(6):1234-1244

[7][9]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等.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发展与教育,2006(4):88

[8]Papini D R, Farmer F F, Clark S M,et al. Early adolescent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motional self-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friends[J]. Adolescence,1990,25(100):960

[10]Finkenauer C, Engels R C M E, Meeus W. Keeping secrets from paren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crecy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 31(2):123

[11]Monika Taddicken. The Privacy Paradox in the Social Web: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Relevance on Different Forms of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4(19):249 [12]蒋索,邹泓,胡茜.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115

收稿日期:(2015-11-01)

[作者简介]谢新洲,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7127301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853 (2016) 01- 0010- 05

猜你喜欢
用户行为社交媒体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新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的探析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用户行为引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