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春香传》之比较

2016-03-19 04:36王紫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张生西厢记

王紫桐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西厢记》与《春香传》之比较

王紫桐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西厢记》与《春香传》作为两部描写东方古典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在艺术表现及主题思想上有同有异,既表现出了作为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方面所具有的相同之处,又因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

《西厢记》;《春香传》;艺术表现;主题;比较

《西厢记》与《春香传》作为两部描写东方古典爱情故事的优秀作品,其内容的先进性与思想的深刻性历来为大众所称道。本文拟从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入手,结合两部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从整体把握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 《西厢记》与《春香传》艺术表现之比较

1.1 人物形象

在《西厢记》与《春香传》中刻画了两对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的形象,两对形象都存在着地位悬殊的特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张生,一个是前相国的千金小姐,一个是书剑飘零的穷酸书生;在《春香传》中,梦龙是身份尊贵的太守之子,而春香却是地位微贱的退妓之女。如此“一高一低”的人物身份设定,不仅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更为表达主题思想提供了可能。

此外,在“一高一低”的相同点之外,还存在着“谁高谁低”的差异。作品中所描绘的两位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主人公形象,一个贵为前朝相国之女,一个却是生来低微的退妓之女。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自幼养在深闺之中,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后在普救寺偶遇了张生,少女情思因此被激发出来。然而莺莺作为一位传统的大家闺秀,在与张生接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试探性与距离感,这是莺莺作为一位封建女性所固有秉持的局限性。但是当老夫人赖婚致使张生患上相思病后,莺莺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借探病为由前往张生住处并与其私定终身,这在当时自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这一行为却标志着莺莺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意识的觉醒。退妓之女成春香,作为一名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与莺莺相比,遭受着双重压迫: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及封建礼教的压迫。春香在爱情面前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她有着传统女性所坚守的“贞操观”,她愿为梦龙守贞,“此生绝不另许他人”,[1]70哪怕梦龙他日与别的女子结为百年之好,她也甘做妾室。当他俩的感情并不被李母所接受,并且梦龙意欲离开她时,她也无计可施,只能怒骂梦龙的薄情寡义,痛斥不公平的封建等级观念及礼教制度,“尊卑贵贱,实在可恨之极。”[1]72这体现了春香作为一位封建社会传统的下层社会女性在行动上的局限性,但也表现出了其意识上的先进性,即对自己所遭受的双重压迫的愤懑与不满。

与莺莺相比,春香的形象更为生动、丰满。莺莺在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之后圆满谢幕,而春香却在守望自己的爱情的同时,以自己顽强的斗志与封建官僚卞学道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此时的春香已不单单是一个坚守自己爱情的贞洁烈妇的形象,她的身上凝聚了当时的下层人民群众对于反抗昏庸腐败的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愿望,是一个“为百姓大声疾呼的勇敢的群众代言人”。[2]331春香的这段经历是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民众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同时也彰显出了《春香传》的又一社会性主题:对暴虐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1.2 结构设置

《西厢记》与《春香传》作为两部流传至今而不衰的文学作品,在结构的设置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贯穿《西厢记》始终的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夫人同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另一条则是莺莺、张生与红娘之间的冲突线。这两条线,互相制约,交错展开,但并不是平行贯通,而是有主次之分。在戏剧中,从张生与莺莺互生情愫及相爱,到老夫人极力破坏未果不得不承认,后崔张二人被迫分离,一番等待之后终于圆满结局……这一系列情节的发展,都是由第一条冲突线所决定的,因而第一条冲突线是整部戏剧最基本、最主要的冲突线。在《春香传》中,同样贯穿着两条线索,但这两条线索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前后相继,互不干扰。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春香与梦龙相遇、相知并私定终身,后因梦龙父亲的升迁及梦龙母亲对于二人爱情的反对,二人被迫分离;后半部分则写了春香因不肯做强权者卞学道的侍妾而被迫下狱,后梦龙做了暗行御史归来,解救了春香,二人团圆。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部完整的小说,并无主次详略之分。

在《西厢记》中,崔老夫人作为封建等级观念及礼教观念的护卫者,必然会与自觉追求爱情的莺莺与张生发生冲突,其中“赖婚”这一情节将整个戏剧推向高潮,并决定了戏剧冲突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也正是这一情节的展开,才促使莺莺反抗意识的觉醒,并采取实际行动对封建礼教及等级观念发起挑战,从而深化了人物性格,凸显了作品主题。在《春香传》中,梦龙要随父亲远赴汉阳,母亲又拒绝接受春香,两人面临分离的境地,这是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春香不舍梦龙,在哀叹自己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对不公平的等级制度提出了控诉与不满。之后暴虐的卞学道欲将春香充为官妓,遭到了春香的言辞拒绝,卞学道恼羞成怒,将春香严刑拷打之后投入了监狱之中,而春香对于卞学道的淫威给予了坚决的反抗,这是小说的第二次高潮,春香坚贞不屈的性格得以进一步深化,同时她的悲惨经历及反抗行为又为作品增添了新的主题,即对以卞学道为代表的封建官僚阶级的暴虐统治的谴责与批判。

2 《西厢记》与《春香传》主题之比较

2.1 主题之异同

两部作品都是东方文学中描写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的典范,都采用了中国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谱写了两首传唱至今的爱情颂歌:两对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等级观念及礼教束缚之下彼此倾心爱慕,这样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受了重重的困难和阻碍,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选择抗争,并最终收获了胜利的果实。两部作品都赞颂了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追求,正面描写人的欲望,肯定人的自然原欲,同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反抗门第观念、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的伟大尝试。[3]28-29《春香传》这部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的作品,在主题上较《西厢记》相比表现出了更深一层的内涵,即“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黑暗统治,抨击了他们的暴虐无道及对无辜人民的残酷蹂躏。”[2]329

2.2 主题异同之原因

2.2.1 社会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厢记》与《春香传》都是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产物。《西厢记》由元朝王实甫所作,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比较尖锐的一个时代。在经济上,蒙古统治者侵占汉人的土地以发展传统的游牧业,极大地剥夺了汉族人民谋生的手段与途径,从根本上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极力制造尖锐的民族对立,对汉族人民进行压迫与摧残。在文化上,蒙古统治者重武轻文,对于知识分子也严加迫害。当时的统治者将社会成员分为十个等级,知识分子地位极为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生活在元朝的汉族知识分子,在亲历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之后,王实甫巧妙借用一对青年男女勇敢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故事,来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及社会等级制度进行批判,从而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据考查,《春香传》的故事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在民间流传,“大约到十八世纪中叶,以说唱台本的形式上演,最后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正式形成为小说。”[4]42-46因而《春香传》的创作背景大体可以定位在朝鲜封建社会崩溃的征兆已袒露明显的李朝末年。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朝鲜社会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腐朽的封建政权摇摇欲坠,政治腐败不堪,社会矛盾加剧,国家政治处于风雨飘摇之势。然而这一时期,新的社会因素也日渐突出: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风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潮,“男女平等思想意识”和“女性教育思想”也应运而生,这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朝鲜人民的开化起了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西厢记》与《春香传》在历史背景当中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即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人民不堪重负,这就造成了两部作品在主题上的部分相同性:都具有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鲜明主题。然而《春香传》的产生时间比《西厢记》晚了近600年,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更为复杂,因而作品在表现上述主题之外,还表现了朝鲜朝人民对于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暴虐的不满与愤恨。

2.2.2 创作主体

王实甫作为元代一位备受压迫的汉族知识分子,深受封建礼教与民族歧视的压迫,虽然对统治者的不公待遇颇为不满,却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而在《西厢记》中,王实甫让一对身份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相爱,虽历尽波折,终能喜结连理。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一击。然而在故事中最终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张生前往京城参加科举,在得到上层社会的承认之后,才得以与莺莺喜结连理,这是王实甫为了实现爱情理想不得不妥协的一种表现,也是无力触及更深层的社会本质的局限,在那个文人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王实甫无力改变,因而《西厢记》的整体框架只能囿于封建家庭的痴男怨女的婚姻问题。

而《春香传》作为一部说唱脚本体小说,开始是以口头传说为基础的人民集体创作。因而故事中的春香是代表了广大下层人民的意志,他们深受封建制度与礼教及暴虐官僚的双重压迫,因而最终形成小说之时,由于社会大背景的急剧动荡,人民的自主意识及阶级意识的觉醒,使得作品深刻地反映出朝鲜封建社会末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表现出下层民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与反抗,较《西厢记》相比,《春香传》更具深广的社会性。

3 结语

《西厢记》与《春香传》是两部有着丰富的故事内容、深刻的主题思想、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展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又表达了深广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状况与现实生活,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是中朝两国文学的瑰宝。

[1] 薛舟,徐丽红.春香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 韦旭升.朝鲜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 高银河.《西厢记》与《春香传》传演中韩的爱情经典[J].戏剧之家,2003(1).

[4] 郑判龙.朝鲜优秀的古典名著《春香传》[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责任编辑:杨阳)

As two eastern models of describing classic love story,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in art and theme betwee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Chunhyang. They have shown something in common as literary output in character portraying, the plot setting and theme expression, and also shown the differences as the reflec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chunhyang; expression in art; theme; comparison

2015—10—31

王紫桐(1991—),女,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I206.2;I06

A

1672—9536(2016)01—0047—03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张生西厢记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