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新发展 加快拓展发展新空间

2016-03-19 12:05任洪成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辽宁大连116001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要素空间人才

任洪成(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辽宁大连116001)



把握创新发展加快拓展发展新空间

任洪成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并在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章节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养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论述,这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创新发展;发展新空间

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发展和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内涵和实质,关键是要抓住核心关系和实现路径,解决创新发展驱动要素的问题,明确拓展发展新空间的方向方法,努力提高统领工作全局的指导性、系统性、创造性。

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拓展发展新空间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为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动力支撑。

(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内涵和意义。发展空间的拓展既要注重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发展要素的整合,又要注重“互联网+”、信息数据等新兴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去融合推进空间发展。要充分认识拓展发展新空间对于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发挥区域发展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构建全面开发开放格局为重要举措,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重要支撑,加快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以促进区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为重要途径,推动区域空间开发模式转型,实现区域空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二)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传统发展方式的规模和速度,主要依赖于土地包括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本要素的组合和利用开发,其深层次矛盾主要集中在需求无限性和能力有限性匹配性持续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将不再占据主动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创新不仅能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且能够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实现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三)依靠创新发展高端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时涌现,对重塑产业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其中结构优化是核心载体,是速度变化和动力转换的集中体现。解决好结构优化这个核心问题,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四)依靠创新打造区域发展高地,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主战场,哪个地区能够让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哪个地区就能实现快速赶超。从历史纵向发展来看,世界经济中心的几度转移,都是以科技和人才中心集聚为标志。从我国城市发展的横向比较来看,凡是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并对周边城市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个城市的发展已经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等硬性约束,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弱等软环境建设。只有通过创新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拓展发展空间。

二、创新驱动发展实质是人才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推动“人力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以“人才红利”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人才是推动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据世界银行对世界各国资本存量的统计,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约为64∶20∶16,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推动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竞争力。

(二)人才是打造新兴产业的关键和实践者。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人才资源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人才支撑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相促进。创新要落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关键是要大力培养造就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需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型产业的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我国产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要求,要紧紧抓住提升人才结构优先性这个核心,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整体功能,以人才结构优先建立引领产业结构优势升级,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三)人才是建设创新高地的核心和引领者。创新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是构建人才聚集区,以人才集聚引领创新高地建设。美国加州的硅谷在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研究院成立后,开始向世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中心和人才聚集地演变,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集聚地。事实证明,人才是主导创新的最活跃因素,高端人才集聚将会对优化整合创新资源产生“裂变效应”,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构建新的合作框架,产生新的技术组合,催生引领科技变革的高端产业,形成人才资源与创新要素的高效融合。人才集聚会从思想意识和体制机制两方面同向发力,以人才创新打破各类创新主体壁垒,切割制约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的思想和制度顽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推动创新高地建设加快形成。

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加快拓展发展新空间的现实路径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人才自由流动,创新要素自由配置,市场体制灵活合理的特定区域,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推动发展新空间的战略举措。

(一)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意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2011年,中央组织部等15家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率先在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国外对人才集聚的研究,主要是根据集聚机理将其从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政府对人才集聚及产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与人才的进入和集群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比如,日本筑波科学城,1958年至今,聚集了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以及40%的研究人员,40%左右的国家研究机构预算也集中投资在这里。再比如,北京中关村于1988年成立,拥有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206所,海归创业人才1.5万人,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事实证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对高新技术会形成巨大的人才集聚辐射力,推动生产中的知识分工衍生纵向人才集聚模式,形成企业间交易活动产生横向要素高效流动,通过人才集聚和要素配置,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趋善发展,促进政策法规与产业发展衔接配套,形成人才项目无缝对接,项目产业良性互动,政策环境优化完善的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

(二)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基础和目标。结合大连市情况来看,我市现有人才总量191万人,高等院校29所,数十所国家级省市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集聚度在东北地区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建设基础上来看,高新区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在我市乃至辽宁省具有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高校集聚的优势,特别是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上升为国家级引才平台以来,引才、聚才、用才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目标确立上来看,从2016到2020年,紧紧围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第三次创业”战略任务,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突破性政策,开展高效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使各类人才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业激情充分涌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经过5年努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00名,培育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区校一体化合作优势进一步发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国际高技术合作项目成果大量涌现,率先建设人才智力集聚度高、体制机制创新性强、与科技发展融合度好的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才战略高地。

(三)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重点任务。一是实施扶持政策,打造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保证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探索科技成果处置激励政策。研究制定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建立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重点为不具备融资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推动载体建设工程,打造人才创新创业体系。扶持科技企业与重点院所合作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重点)试验室。以骨干企业为主体,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航空航天软件园、海大科技园等新建产业园配套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体系。三是营造国际一流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将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工作纳入市总体发展规划,市级财政资金重点向高新区倾斜。率先推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制度,对省级以上部门的收费由市、区财政给予企业补贴。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工商年检实行取消中介机构评估改革试点。简化办理外籍人才从国内其他城市转入高新区就业手续。加快“激情产业带、绿色高新区”文化载体和智慧化城区建设,营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责任编辑:李成林]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2-0058-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

作者简介:任洪成,男,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收稿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欢
要素空间人才
人才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