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五个方向

2016-03-19 14:32
关键词:新闻实践教学互联网+

程 忠 良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互联网+”时代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五个方向

程 忠 良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将传媒业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传媒生态的颠覆性变化,新的传媒业生态要求新闻教育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而言,目前迫切需要朝着五个方向进行探索,即在推进新闻教学实践创新基础上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全程化、内容多元化、平台多样化、保障体系化、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媒介技术;新闻;实践教学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3.038

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已将传媒业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随之而来是传媒业生态的颠覆性变化。就新闻教育而言,新的媒介生态必然要求新闻教育,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唯有改革新闻教育才能契合现实传媒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适应未来传媒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单从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目前需要朝着五个方向进行探索。

一、实践教学过程全程化

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全程化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从全程化时间上看,具有全覆盖性。也就是说,新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设定的某一阶段(例如大四上学期)的集中实践环节,也不应局限于课上,而应是贯穿课上、课下、假期,贯穿整个大学培养阶段。二是从全程化内容上看,具有全系统性。不应局限于单一媒体的单向性实践训练(如针对报业的新闻采写的训练),而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媒体、不同层次的实践训练。三是从全程化理念上看,具有跨越性。指的是跨越学校和社会两个阶段,因为指望大学生通过学校实践教学能解决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而新闻类实践教学要跨越专业实践的本身,不是为实践而实践,而是克服“授之以鱼”的短视,在提升学生实践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实践创新的终身化。

从现实中看,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全程化是在综合分析和正确把握当前新媒介生态和当前高校新闻类专业办学实际的基础上所做的抉择。

从当前媒介生态方面看,传媒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新闻类专业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量”。其一是媒介市场发展的要求。随着媒介融合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已不再需要原来为单一媒体服务的人才,而需要既要会电视拍编,又要会报纸采写等全媒体人才。反映到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报纸新闻采访写作评论、视频策划制作,而且要学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写作技能,这些需要新闻类实践教学要大大“加餐”。其二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介发展的技术环境已大大改变,媒介技术已渗透到媒介工作的方方面面,从采编前台到后台编辑特效等方面,技术操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能力,增加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量”就理所当然了。

从传媒教育办学实际看,大大增加课程中实践教学的“量”在现实中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普遍“减负”的情况下,新闻类专业培养方案不可能随意增加实践课时总量。与此同时,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课时、总学分比例的解决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就传媒教育而言,理论与实践本身就好似一块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在总课时“量”不能改变或不能作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加强一方的“量”必然会削减另外一方面的量,而实质上偏重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如重视实践也许对新闻类专业来说是应当的,但仅重视实践教学,轻视理论教学,忽视宽泛的人文知识的积淀,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结果可能是培养一个“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匠”,从而最终损害学生的发展前景;与之相对,如果不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后,就可能会感到“理论太空”,面对实际工作无从下手,进而可能否定理论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梁启超所说:“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1]

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应是从量的“加”与“减”上下功夫,而应遵循课上不足课下补的理念,将课上、课下和假期串联起来,将学生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教学全程化”。也就是说,一要延伸时间,将实践教学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假日,通过时间的延伸,以克服单靠培养方案中课堂中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创造多种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品质。二要延伸空间,将实践教学过程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上去,以克服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强调学校的实践教学“授之以渔”,让实践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实现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串联,引导学生通过终身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

二、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统筹规划好学生在校学习的八个学期,构筑基于学生不同时期,立足于全媒体、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二是立足于传媒业未来发展趋势,立足于全媒体、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角度,让实践教学内容涵盖策划、采、写、编、摄、录、评、播等多个方面。从操作上看,需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学与练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好处就在于它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水平,促进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

从内容层面上讲,寻求新闻类专业实践教学多元化,首先不应局限于单一媒体、单一技能的培养,而应与媒体发展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立足于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践教学内容要涉及基于全媒体语境下的策划、采、写、编、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次要立足系统安排,做好顶层设计,构筑统筹大学整个培养时期的、协同创新的“五层次”内容体系。第一层次是抓好案例教学。着力推进案例教学,构建师生共享、互动、全媒体的诸如新闻采编案例库、新闻传播史案例库、新媒体案例库、影像案例库等等。第二层次是重视课程实验。重视课程实验的实效、前沿和创新;扩大实验课课程比例、提高采风活动、走基层的次数;重视实验室的开放,尽可能实施全天候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能随时进行实验。第三层次是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实习,包括全媒体平台、各种专业协会活动平台、各种竞赛平台等等。第四层次搞好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实习,通过全面化、全程化、双导师、合作培养的模式,全程控制实践教学的进程和质量。第五层次是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依托产业孵化基地、依托教师相关项目,依托国家相关政策,依托社会化开发机构等,促进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创业。

从操作层面看,打造实践教学多元化内容体系需要科学规划,努力促进实现实践教学实施上的三个结合:一是促进“学与练”融合。依据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践形式,与此同时,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的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的情景之中。二是促进“课上课下”串联。鼓励学生成立或参与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渠道培养实践能力。三是促进校内校外联结。实行校内“小社会”与校内“大社会”结合,鼓励学生社会实践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加强校内校外互动,如广泛邀请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和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活动[2]。

三、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

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理念上看,要立足实践创新角度,克服单纯为实践而实践的做法,明确专业实践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创新创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要着力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一体化;从内容上看,要克服实践教学平台单一性,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打造开放化、社会化、多样化、互动化、融通校内外的全媒体、全天候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由于新闻类专业扩招的影响,造成了实际上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并不多,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扩招减速,随着各大高校内涵建设的推进,新闻类专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构建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根本矛盾仍未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其一,需要更新观念。克服重传统媒体轻新媒体的思想,摒弃原来只重传统媒体的做法,要重视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以及新媒体APP的研发实验;在实践导向上,需要系统地看待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安排看作是创新创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上着力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一体化。

其二,需要推动平台创建。首先,要打造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开放办学,努力构建融通校内外的全媒体实验实习平台、多种专业活动平台、多种协会平台、多种竞赛平台、多种研发创业平台等多样化、社会化协同实践平台;其次,在平台使用上,改变原有的僵化的管理方式,使平台使用全天候化。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

第一,在校内,要倾力打造报纸、网站、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媒体,形成整合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平台。在实验教学方面,瞄准媒体技术发展方向及未来市场需求,高标准建设传媒实验室,构建了适应新媒介新时代发展的实验室平台。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方面,要适当提升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重。

第二,在校外,要广泛利用社会化资源,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合作等方式构建了融通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融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开放性社会化实践平台。融通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知国情、接地气。

第三,串联校内外,构建各专业活动平台、协会平台和多种竞赛平台。创造条件推动大学生采风活动、走基层活动,推动主持人协会、摄影协会、传媒协会、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传媒文化节等协会平台的搭建,通过定期、不定期等形式主办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第四,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一体化。构建与社会合作共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开发平台和创业平台。如中国传媒大学曾与中国联通合作构建网络电视研发平台,中国科大新媒体研究院积极参与社会合作,开发一些移动APP等。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化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化主要指的是构建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发展出实效的各种服务系统。包括制度系统、平台系统、师资系统、资源系统等。

在实践教学制度系统方面,适时修订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专业之间的界限,打通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打造各种社会化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结合。适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定人定期强化管理,促进责权利的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实施培养全过程“双导”制度。由学院相关老师担任其中一面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内容、方法等,传媒业界专家也担任一面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和管理。这样,分工明确,每一位同学和实践锻炼期间分别有两名导师负责,有助于全面提升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的效果。

在实践教学平台系统方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构建了融通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开放性全媒体创新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多个专业社团活动平台;依托教育部、省市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举办的活动,构建了多个竞赛平台。这些融通校内外实践媒体平台、专业活动平台和竞赛平台等多样化实践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教学师资系统方面,着力推动在全员出动、传帮带基础上实现“双修”、“双挂”。“双修”即鼓励教师不断进行传媒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在要求教师打牢传媒实践教学技能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水平。“双挂”即依托学院与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的共建协议,积极促进教师与相关媒体人员的互派交流。

在实践教学资源系统方面,着力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构建校友会、人才培养后援会的互动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这些校友会资源,利用合作和实习基地等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后援会”,积极倡导建立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使用机构双向合作机制,使社会资源能够全方位参与、评估实践教学。如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很早就建立了双向互动机制。二是建立共享、适时更新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案例库资源。案例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构建共享、新的、全媒体案例库,让学生和老师跨越学科壁垒,广泛使用,对师生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五、实践教学管理现代化

实践教学效果怎么样,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推行实践教学管理现代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实践教学管理现代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必须改变原来粗放的、落后的、基于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新媒体生态的管理模式。二是必须改变原来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过程管理模式,建立集实践教学质量的预防性控制、实践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调控三位一体、全程教学质量综合调控模式。三是必须改变原来实践教学管理重过程、轻效果的模式,建立既重过程又重实效的管理模式,建立能适应新媒体生态、能配合管理方法改变的科学评价手段。

强调实践教学管理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立足于促进实践质量提升的新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能将预防性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调控结合起来,是一种更科学的动态的管理模式。

如何做到实践教学现代化,有三点是需要去思考的:

一是开放态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认为,新时期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而这种培养却不是学校“关起门”可以完成的事情。“新闻学科不可能是一个纯理论的学科。实践走到什么程度,教育应该跟到什么程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新闻教育肯定是滞后的”。 二是科学管理。可尝试引入“4A”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即Appraise(评价)、Approve(审核)、Arbitrate(仲裁)、Adjust(调控)的“4A”评价模式,构成实践教学立体的质量监控系统,形成以“评价—改进—再评价”为主要内容,具有促进实践教学管理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环”模式,最终可实现集实践教学质量的预防性控制、实践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调控三位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综合调控系统体系。三是科学评价。必须要改变专业评价体系,推行实践教学相适应评价模式。管理方式变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也要变。首先要改变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僵化的评价方式,探索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多样化、新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方式方面,对学生总的评价可尝试采用考试、考查、活动、观察、作品、实践实绩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中,将实践能力纳入到评价的范畴,对于“新闻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诸如此类的课程,允许学生用作品代替考试;对于毕业论文,鼓励学生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代替。教师还可以根据各种活动以及长期的观察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评价主体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学生的做法,探索多主体评价模式。如可探索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引入效果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等模式,寻求规范化(对各种考核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当量)、操作化、多样化多主体(教师、学生和第三方)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2.

[2]程忠良,王业明.媒介融合时代重塑新闻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校:徐希军

收稿日期:2015-09-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4jyxm237)。

作者简介:程忠良,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3-0158-04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3 16:4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623.1644.038.html

猜你喜欢
新闻实践教学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