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研读《胡锦涛文选》的一些体会

2016-03-19 17:21林志友孙浩翔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

林志友,孙浩翔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研读《胡锦涛文选》的一些体会

林志友,孙浩翔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孕育提出阶段,他以强调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开始酝酿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使科学发展观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基本形成阶段,他明确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使这一思想得以基本形成;在丰富发展阶段,他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了新的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历史地位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这一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杰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立足新世纪之初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予以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依循科学的认识路线,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其间可以区分为孕育提出、基本形成和丰富发展三个阶段。胡锦涛在各地考察和相关会议上的讲话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日臻完善。《胡锦涛文选》系统搜集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完整呈现了胡锦涛进行理论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准确定位他对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文献。

一、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孕育提出阶段的杰出贡献

2003年4月到2003年9月,是科学发展观孕育提出阶段。在此期间,胡锦涛在两次考察和两次讲话中强调了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开始酝酿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使科学发展观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我国最早发现“非典”疫情的广东进行考察工作时,他要求广东“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1](P43)他还进一步强调:“广东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仅要努力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要努力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P44)从这一讲话中可以看出,胡锦涛已经开始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发展不单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进步,是社会面貌的整体完善和改观,在这里所强调的“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可视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最早萌芽。

在2003年7月1日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谈及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态度时,胡锦涛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2](P374)。他强调:“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2](P374)他说,江泽民同志曾告诫我们:“‘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P376)他又说:“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2](P376)他还列举了“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大课题,并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2](P376—377)可以看出,这篇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号角,可以说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宣言书。

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鲜明地指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P67)显然,这一内涵更为丰富的发展观应当视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的延伸,建构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雏形。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过程中,胡锦涛首次公开使用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在考察工作时告诫我们:“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中共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理论创新的方向聚焦于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探索的方向,新的理论将呼之欲出。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发展不是一种任意为之的活动,而是一种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有序实践。进入新世纪以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及时进行发展理念的更新。中共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敏锐地觉察到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从尝试提出“全面的发展观”到第一次公开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新的发展理念得以初步显现。

二、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基本形成阶段的杰出贡献

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到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形成阶段。在此期间,胡锦涛主要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使这一思想得以基本形成。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P13)并进一步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里,“以人为本”提法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得以形成。但《决定》还未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作为党的会议首次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P104)如果将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和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结合起来理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明确完整地提了出来。

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在谈到科学发展观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时,胡锦涛认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1](P166)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其基本要求息息相关,胡锦涛在阐明内涵的同时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1](P166—167)

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胡锦涛于2004年5月5日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给予了说明:“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1](P174—175)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体地历史地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我国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指南贯穿于发展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又做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提升:“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1](P365)基于此,胡锦涛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P364)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性的理论观点上升为一个战略性的理论原理。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的表述,与后来关于其指导意义最为科学、最为精准的表述只有“一步之遥”。至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判断:科学发展观已经基本形成,它的深刻内涵已经得以初步概括、产生背景得以初步总结、基本要求得以初步阐述、重大意义得以初步说明。

三、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阶段的杰出贡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了新的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历史地位作了深入的阐述,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5](P650)。这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列起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学发展观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2007年6月25日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又从整体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做出了更为全面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回顾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历次会议和胡锦涛的历次讲话,以这样高度精练的四句话来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尚属首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这样一种新概括,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三个统一”。如果将这次讲话与之后中共十七大报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对科学发展观的这种新概括奠定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

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上,就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而言,胡锦涛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P622)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而言,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P622)而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而言,胡锦涛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肯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P623)而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言,胡锦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P625—626)

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首要的是“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贯通于党的十七大报告全篇,”[7](P2)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部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四句话从不同角度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这次讲话还对怎样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科学的说明。在2008年9月19日召开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胡锦涛在先前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方针。他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伟大实践”[7](P94~99)。总结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胡锦涛认为: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过程,遵循了科学的认识路线,在指导具体实践过程中初显成效,应该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7](P608)。因此,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在基本保持中共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论述的基础上,对贯彻落实其基本要求方面又做出了更为精准的概括:“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7](P618—619)。至此,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纵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勇于推进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1]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胡锦涛.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N]. 人民日报,2003—09—03.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

[7]胡锦涛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董士忠]

2016-07-25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JCZD-003)的阶段性成果。

林志友(1970-),男,河南固始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孙浩翔(1990-),男,河南永城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2

A

1671-5330(2016)06-0010-04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