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胜” “慎”

2016-03-21 09:49周卫东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件情境信息技术

周卫东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小教系、晓庄学院客座指导教师,国培班卓越团队指导教师,江苏省教育厅推介的苏派名师代表之一。

参与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国各省市执教观摩课、作专题讲座300余场,努力追求和探寻数学的本质,形成“对话生成、清新自然、灵动深邃”的课堂教学风格,在全国赢得广大同行的青睐。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应答与建构》。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理念。“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何克搞教授提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要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聚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独特的学科特点为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内驱力。

基于对教育的前瞻性展望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和应用,笔者认为,要在“盛、胜、慎”三个字上做文章。

一、“盛”:理念要“丰盛”,拥有较高的制高点,以理论统揽实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依托众多理论支持,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等,这些理论指导并支撑着学习活动的开展与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释疑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是在社会、历史、学校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要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要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只有将自己所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具体活动中,才能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根据需要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融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形成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创设教学环境的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胜”:策略要优胜,占有科学的方法群,以精品赢得效益

1.“入乎其内”,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置身声像同步、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者精心设计了“炮兵演习”的动画,并在上课伊始进行播放:炮兵阵地上,炮兵们正进行军事演习,第一发炮弹打在了坦克的前面,第二发炮弹打在了坦克的后面,第三发炮弹正好击中坦克。然后提问:炮兵是怎样击中目标的?这里用到了哪些数学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角的度量”。这样设计,一改纯粹从知识角度切入的做法,让学生置身于鲜活可感、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课刚始,趣亦生”,充分感受到角的度量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化乎其中”,让学生轻松理解数学

好的教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使“教”与“学”的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严谨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往往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理解水平,这时,信息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更好地化隐为显,化暗为明,化难为易,使学生从理解的“混沌”中走出来。

比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尽管我们通过量、折、拼等手段,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这些过程还只是停留在直观、形象的层面,部分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薄弱的学生还可能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技术支持,设定一个三角形,通过其中的“度量”功能,让学生看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变成若干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如下图),让学生形象地看

到,无论三角形的外形如何变化,显示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从而确信前面的操作、探索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

3.“出乎其外”,让学生迷恋应用数学

数学教学要彰显数学特质,更要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心中要有文本,要时刻装着学生,努力寻求达成数学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衡。不仅要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彰显学科特质,更要充分发掘“生本”资源,找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思维经验,调动学生的活动经验,凸显数学知识所承载的价值。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教师使用课件出示:(1)气温需要用正、负数表示,高度也需要用正、负数表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大约高8844米,称为海拔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大约低155米,称为海拔负155米,记作-155米。(2)出示知识链接:测量山的高度,为什么以海平面作为标准呢?自由阅读后让学生交流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3)配合画面,让学生写出下列地区的海拔高度: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高于海平面3197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4)引导学生探究:洪泽湖为什么被称为“悬湖”?洪泽湖的湖底记作+10.5米是什么意思?里下河平原海拔约+9米又表示什么?哪一个高?

这样教学,让数学知识紧密贴近生活的原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链接七彩世界,让学生了解海平面的科学知识、了解大好河山的地理环境等,串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

三、“慎”:技术要审慎,褒有取舍的辩证法,以本质置换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改变,课堂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情感智趣广泛彰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白板不等于黑板。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课堂,很多老师认为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不能体现课改精神,不管哪种类型的课都要用课件,有的干脆把白板当黑板,课前把题目、答案等制成幻灯片显示。这样用白板完全替代黑板,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也影响板书内容的调整与修改。因此,要慎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现代不丢弃传统。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有的教师不再研究教材,全部生硬使用配套电子教材,为了使用而使用,使有些课堂不像课堂,达不到教学目的。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条,但也不能忽视其优势与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激发兴趣、发展智力、提升技能。

课件不替代教师。有些教师认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件就能够上好一堂课,播放课件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而且存在课件互相传播使用的情况,有的直接网络下载,并非教师精心制作,质量不高。这样,课件播放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深受“预设”束缚,缺乏自主生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处于弱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突显学生主体,增加实践与操作环节,提高活动强度,有效促进人机融合。♪

猜你喜欢
课件情境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