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词语教学的应然质态

2016-03-21 09:49郑春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春笋感性苏教版

郑春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可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致使很多学生关注词语的敏感性不够,感悟词语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语文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应强化词语教学,注重发挥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感性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词语情意,体验词语情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悟得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意图,把握词语的深层意蕴,直至能灵活运用。

一、联系语境

没有语境,就没有确切的词语之意。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就不能完全照词典的注释去讲解,不能忽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应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丰富和活化该词,结合该词所处的语境,品悟该词内在的情意和表达的意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有一句:“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学其中的“冒”字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冒’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可以换成“长”“钻”“探”等。接着顺势追问:“真的可以换吗?请联系‘冲破’‘掀翻’再想一想!”此时,让一部分学生用报纸做泥土、书包当石块,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在表演中感受“冲破”和“掀翻”,体会春笋生长的不易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为悟得“冒”的内在意蕴营造具象化的情境。然后趁势追问:“‘冒’真的可以换吗?”学生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了,不能换,因为春笋从泥土里‘冒’出来,是要力量的。”“从石块下‘冒’出来,是需要勇气的,而‘长’‘钻’‘探’没有勇敢的意思,只有‘冒’有。”……这些交流表明,学生通过联系“冒”的具体语境,感受到了“冒”的趣味,触摸到了“冒”的温度,体会到了“冒”的表达意图。

二、展开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想象的过程。有时,词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词语活化为动态的画面,由词生像,像现情涌,帮助学生悟得词语的表达情感和意图。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有这样一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句中的“无日”普普通通,学生因熟悉而容易疏忽。其实这里的“无日”富有张力,在学生将“无日”理解为“昨天、今天、明天”或“春天、夏天、秋天”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春夏秋三季大半年的时间,在这将近270个日子里,天气都一样吗?以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和煦、暴雨、清冷”的具体场景,想象夹竹桃在不同天气里绽放的姿态,想象无论是季节更替,还是阴晴冷热,夹竹桃始终傲然绽放的精神风貌,这样,丰富“无日”的表象,让“无日”鲜活起来,发现“迎风吐艳”竟然蕴藏着这么多彩的风姿。这样,紧扣“无日”展开想象,不仅体会到了此处“无日”的表达之妙,还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三、链接生活

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贴近生活、引进生活、融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时,词语教学也应注意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还原,凭生活实例类比,借生活经验浸润,打通词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对词语的生活感悟,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努力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时,在学生初读“一声春雷,唤醒了笋娃娃”之后,先激发他们思考:“唤醒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交流“唤醒”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每天早上,爷爷奶奶是怎么唤醒你的?”学生纷纷发言:“欢欢,快醒醒,该起床啦!”“该醒啦!上学要迟到了!”……接着进一步引导:“那么,春雷公公又是怎么唤醒春笋娃娃的?”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小春笋,你睡了一个冬天了,该醒醒啦!”“小春笋,快醒醒,你应该长大啦!”“小春笋,春天来啦!花都开了,赶快醒来吧!”……学生们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唤醒”的感性认知,在运用相应的生活经验表达“唤醒”中,逐渐融入文本,凭己之情,度“春雷公公”之意,产生“唤醒”的共鸣,生成“唤醒”的真切体悟,准确把握“唤醒”的表达意图。

四、迁移训练

理解词语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词语的学习不仅是对该词意思的了解,更应该是自我认识的深度介入,是从语言形式悟得表达意图、习得表达方法的过程。要进入这样的学词境界,就必须根据这一个词的表达特点,适时适度地展开迁移性训练,激励学生在意以言表中内化该词,灵活运用该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中有这样一句:“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其中的“这几只”与“那几只”,“刚刚”与“又”,十分寻常,字面意思学生都十分清楚,却生动地表达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在引导学生悟得这些词语表达意图和妙处之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看,这几只(或条)刚刚 ,那几只(或条)又 ”的句式随文练笔,或描摹“高邮湖船多”、或描写“湖滨滩鸭多”、或描述“池塘里鱼多”……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和这些词语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这些词语的表达技巧,通过写一写,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实,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诸如多媒体演示、换词理解、比较辨别等。只要能化抽象为具象,让词语教学趣味盎然和语味十足,能助推学生更好地内化词语,都可以加以运用。♪

猜你喜欢
春笋感性苏教版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像杭州人一样吃春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感性理性不拔河
青青的小春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