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6-03-23 13:07徐晓青张敏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评析思维导图课堂教学

徐晓青+张敏华

[摘 要]童话故事大都语言浅显、内容不深,学生容易读懂。因此,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合理想象和讲述方式上。课堂上,教师巧用思维导图,让所有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童话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15

【内容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五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竟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并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并不陌生的,故事的内容也一读就懂。但是,故事中神奇而又合理的想象,重复而又递进的讲述方式是学生难以发现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关注故事语言,发现童话中神奇而又合理的表达方式。

2.通过情节梳理,借助思维导图,揭示童话故事递进式重复结构的特点。

【课堂链接】

一、关注语言,体会想象的神奇

师:其实,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物品是特别重要的,贯穿在整个故事中,那就是——

生:水罐。

师:看老师写这个词。“罐”是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左边一个“缶字旁”,右边是个“雚”。请大家在课题的下方端端正正地写一个“水罐”。

(学生练写“水罐”)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水罐非常神奇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生3:我找到的句子是:“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生4:我找到的句子是:“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生5: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教师依次出示句子)

师:读读第一句,这个句子神奇在哪儿呢?

生:原来空空的水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很神奇。

师:这个变化出其不意呢,所以故事中就用了一个——

生:“竟”字。

师:(随机板贴:装满清水)那谁能读出它的神奇?

(学生朗读)

师:真神奇啊!那其他的几个句子,你能不能也找找关键词,想想它的变化,然后用朗读来展现它的神奇呢?自己先练练吧!

师: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第二个句子)

师:听出来了,水还是满满的,居然没有洒,真神奇!(随机板贴:水不洒)

(学生朗读第三个句子)

师:竟变成了银罐,的确很神奇!(随机板贴:变银罐)

(学生朗读第四个句子)

师:一瞬间又变成了金罐,神!(随机板贴:变金罐)

(学生朗读第五个句子)

师:这一处最神奇了!(随机板贴:涌出水流,跳出钻石)

师:是呀!水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起先水罐——(点板书)

生:装满清水。

师:接着水罐里的水竟然——

生:不洒。

师:然后水罐——

生:变银罐。

师:紧接着水罐——

生:变金罐。

师:最后水罐里竟然——

生:涌出水流,跳出钻石。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五次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水罐一次比一次变得神奇了。

师:是的,越变越好,越变越神奇。(教师随机调整板书)

师: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五个神奇之处吧!老师读第一句,第一组读第二句,第二组读第三句,第三组读第四句,一起读第五句。读出这越变越神奇的过程。

(师生合作读句子)

二、聚焦原因,体会想象的合理

师:同学们,为什么水罐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变化的过程吧!

(学生自由读文:“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说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因为小姑娘给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而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就发生变化了。

师:是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就把它写在这段话的旁边,一起读读。

生:给生病的妈妈找水。

(教师随机板贴词卡:给妈妈找水)

师:那其他几次变化又是因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像老师一样用波浪线画一画,然后在旁边写一写。开始吧!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吧。第二次你画出的内容是什么?你写的又是什么?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我写的是:“她先想到给妈妈喝水。”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随机板贴:先给妈妈喝水)

师:第三次请你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我写的是:“她给小狗喝水。”

师:很好。(随机板贴:给小狗喝水)

师:第四次谁来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我写的是:“妈妈把水给小姑娘喝。”

师: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随机板贴:给小姑娘喝水)

师:第五次请你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我写的是:“把水给过路人喝。”

师:这次又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随机板贴:给过路人喝水)

师:同学们,水罐会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啊!有了它们,故事就变得既神奇又合情合理了!那现在就让我们合作着读读这部分的故事吧!

(师生合作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三、回顾主要内容,揭示反复结构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故事。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给我们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生: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找水。在她醒来时,水罐里竟然装满了清水。小姑娘想到先给妈妈喝水,倒在地上的水罐居然水不洒。小姑娘给小狗喝水,水罐变成了银的。妈妈让小姑娘喝水,这时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小姑娘给过路人喝水,这时水罐里涌出了水流,跳出了钻石。

师:真能干,把故事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家能说吗?看着图,自己试着说说吧!

(学生自由说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看着图你发现这个故事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次都是先发生了一件事儿,然后水罐就产生了变化。

师:是的,像这样,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就像爬楼梯似的,让故事读起来越来越精彩。

(教师随机补充板书)

师:其实,这样的讲述方式在童话故事中是经常用到的。选读课文中的《七色花》也是如此。请大家快速地把书本翻到150页,默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吧!

(学生默读课文《七色花》)

师:是不是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讲故事的?课后请大家也试着填一填这个故事的结构图,好吗?

(出示联系导图)

【点评】

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读懂内容到品味语言,再到关注童话的结构特点,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并配合导图的不断完善,让所有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童话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学有所获。

1.借朗读,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

本课的语言既不优美,也不生动,但它却具备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执教者关注到文本的这一特性,因此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特点:先请学生画出描写水罐神奇的句子,旨在梳理脉络;再请学生说说神奇在哪儿,旨在提取关键的词语;然后请学生读出水罐的神奇,旨在加深对语言的体会;最后,配合导图,师生的合作朗读,初步体会水罐越变越神奇的演变过程。

2.借导图,揭示构段特点,发现童话的反复

童话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常会在故事中出现情节的递进式反复,本课就是如此。教学中,导图的使用对揭示这一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先后展现了四次演变:

第一次,平行的呈现只为说明水罐的变化过程。

第二次,梯状的分布说明了水罐变化的特点。

第三次,一一对应变化的原因,初步揭示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第四次,结合阶梯状的箭头,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的构段特点。

思维导图在童话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帮助梳理情节,又巧妙揭示构段特点。同时,在补充阅读《七色花》一课中,还起到迁移运用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填写熟悉的导图,自己读懂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评析思维导图课堂教学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