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民监督团”

2016-03-23 08:17鲁彦平
决策 2016年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温州市民

鲁彦平

市民监督团一般为10人一组,由记者带队,实地调查取证、曝光分析、评点质疑、追问职能部门责任人,甚至现场“逼迫”负责人面对观众做出承诺。

在温州活跃着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驾驶滑翔伞,有的开着小汽车,有的骑着自行车;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自愿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抨击城乡不文明现象,问责政府不作为行为;他们的意见建议被媒体传播和转达,得到政府部门重视,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温州市民监督团。

这种将市民监督与媒体监督有机融合的做法,被誉为舆论监督的“温州创造”,成为很多地方竞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最近更是摘得“2015中国政府创新优秀实践”大奖。那么,温州市民监督团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经验?对做好舆论监督又有怎样的启示?

“市民监督团”的由来

早在2010年秋,温州市提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城联创”活动。为更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理念,在舆论监督中引入民意表达机制,精心组建“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发动民间力量监督绿化工作、参与城市建设。“监督团”被分编成日报分团、晚报分团、都市报分团、商报分团、温州网分团等若干个分团。组建之初,监督团就确定了读者与记者互动、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报道方式。

后来,“绿化千人监督团”改名为“破难攻坚市民监督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也成立了“广电市民监督团”,关注范围由城市建设扩大到城市破难攻坚、温州转型发展。2012年,在温州市委组织部推动下,将两大市民监督团整合,更名为“温州市民监督团”。这标志着,由最初的针对单个具体事件的临时性组织,转型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温州市民监督团,目前拥有6300多名自愿参与的团员和46个按地区或行业组建的分团。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单位员工、社区干部、律师、私营企业主、大学生、热心网友等。在监督内容上,有市领导根据近期工作重点和温州市的中心工作点题的规定动作,也有监督员根据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的自选动作。市民监督团成员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服装标识、统一工作机制。其常用的具体工作模式,一般为10人一组,由记者带队,实地调查取证、现场曝光分析、现场评点质疑、现场追问职能部门责任人、现场提出治理建议,甚至现场“逼迫”相关负责人面对观众承诺问题处理时间。

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监督团开展连续性追踪督查,相关栏目也开展连续性报道,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对于一些不宜公开报道的敏感问题,由监督团专人整理后,以书面报告或內参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促使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改进工作。

不是简单的批评者

经过6年的实践和发展,市民监督团打破了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成功动员了民众的监督力量,搭建了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新平台、新模式。

在角色定位上,市民监督团紧紧围绕政府当前工作督办的重点、难点和市民来电反映的关注点,寻找两者结合点,配合中心工作开展监督。在直击民生话题、助推中心工作和监督行政效能过程中,监督团立足促成问题解决这一出发点,活动报道尽量从多个角度分析症结所在,找出乱象之因,提出治理之策,切实推动相关民生问题的解决,并助推政府中心工作。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市民监督团不是一个简单的批评者,而是具有社会文明的督导员、政府绩效的考评员、工作推进的宣传员、政策法规的解读员、政情民意的联络员等多种身份,而这也正是市民监督团获得各方认同和发展空间的重要保证。

在监督过程中,重视报、台、网、信的互动,多措并举,实现不同形式媒体的优势互补。如温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有话直说》栏目的板块设计:主持人首先开宗明义,交待因何事由、监督团来到何处进行监督,接着完全把节目切入现场,由现场监督员出镜报道,介绍监督团将要监督的内容,在全景式展现监督团的监督过程之后,节目再回归演播室,由主持人和嘉宾就监督员监督情况进行探讨点评,以拓展空间、更换角度,对监督事项进行补充和评论。为扩大信息和增加现场互动,节目还植入手机短信、微博等元素,就监督事件进行多维评论,进一步增强了节目观赏性和传播性。

在机制规范上,市委宣传部对活动宗旨、层级结构、成员招募、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等做出具体指导,并拨给专项经费。在人才建设机制方面,温州日报等媒体与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合作,吸引高端人才,组建专家智囊团,为监督团开展各项活动出力献计;引入志愿者品牌,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补充监督团队伍,并且建立核心团员制,重点吸纳有较强责任心的志愿者和各行业专家能手。

打通“三个舆论场”

通过对媒体监督和市民监督的融合,温州市民监督团成功地将主流媒体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很好地对接起来,建立起合作、包容和共赢的关系,将民间的舆论力量转化为推进政府施政的重要推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市民监督团的启示在于:让民众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和让媒体成为民众监督的工具,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而实现都需要以市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为基础。

现代治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强调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温州是市场经济的发祥地,群众的参政议政诉求较为强烈,市民监督团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催生的一个新事物,它表达的是温州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公民意识。

温州市民监督团,从一开始就是媒体主动寻找民间监督力量共同参与舆论监督的探索。从最初的“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的组建,到后来的“破难攻坚市民监督团”的转型,再到市民监督团每一次具体的监督活动,媒体都在扮演着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新闻舆论监督的威力最终并不是来自新闻而是来自新闻背后所代表的民意力量。然而,在如何制度性地引入公众力量,实现公众作为舆论监督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公众站到舆论监督的主体位置上,却是一个难题,其中大众媒体的引导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温州始终以包容和合作的心态,欢迎市民监督团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重视监督团的监督活动和监督声音,省市领导多次接见市民监督团成员。地方政府要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效果,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倾听市民呼声、回应媒体关切和接受舆论监督。而另一方面,与党政机关积极沟通和合作,更多地关注政府的中心工作,舆论监督才能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也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监督作用。缺少政府支持的舆论监督改革,注定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温州市民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