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文化滋养儿童成长

2016-03-25 07:20叶志芳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乡土品德校本

叶志芳

摘 要:基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需要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需要,从乡土童玩中汲取资源,开发拓展型课程,重建与激活了乡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 键 词:校本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乡土童玩;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4-02

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浙江省鼓励学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在此背景下,学校从承载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童玩中汲取资源,尝试开发乡土童玩拓展性课程,用乡土文化滋养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性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它强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因此,乡土童玩拓展性课程建设必须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同时,乡土童玩元素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元素,指向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需要”出发,架构了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

儿童的发展需要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根本。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家庭、学校、乡村、国家、世界,构成其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乡村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其生活领域中的主要因素,儿童在与这些元素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绘制蚕花娘娘、制作竹蜻蜓、烧野米饭等乡土童玩,承载着浓郁的传统乡土文化,蕴藏着促进儿童发展的生活元素。为此,我们设计了蚕花娘娘系列课程(见表1)。

蚕花娘娘代表着善良勤劳的平湖百姓,其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也是当地传统游戏中的元素。从蚕花娘娘的典故、游戏,延伸至新仓的地域发展、语言变迁,让儿童在游戏中走向广阔的乡土生活,获得德性的滋养。

二、基于课程补充的需要

拓展性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内容。拓展学科课程相关内容,是构建拓展性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多处涉及“我们的家乡”这一主题,将其纳入拓展性课程,激活乡土童玩的价值,能更好地激起儿童的归属感、自豪感,从而达成品德课程目标——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为此,我们梳理教材相关目标与内容,挖掘乡土童玩元素,形成了节日民俗对对碰系列主题(见表2)。

这一拓展性课程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螺旋上升的内容设置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目标的学习内容,用乡土童玩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乡土化、校本化实施。这既对现有课程教学进行了拓展与加深,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童玩拓展性课程,可谓一举两得。

三、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

乡土童玩拓展性课程根植乡土生活,自然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其传承也需与时俱进。例如,每逢正月十五,新仓人民为祈祷新一年的庄稼丰收,点上火把在田间奔跑嬉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着癞子”在现代社会已逐渐消失。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中,新仓人编演了民间舞蹈“着癞子”,并在亚洲文化节获得金奖。受此启发,我们开发了着癞子系列课程(见表3)。

在多样的游戏探索活动中,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儿童,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升华,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与创新着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A/OL].(2015-03-26)[2015-03-31]http://www.zjedu.gov.cn/news/142778441751261711.html.

(作者单位: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浙江嘉兴 31420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乡土品德校本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好学者贤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乡土分外妖娆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