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团结奋进——纪念安徽省茶业学会成立六十周年

2016-03-26 09:06段建真
茶业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茶业理事长理事会

段建真



学术研讨 团结奋进——纪念安徽省茶业学会成立六十周年

段建真

(安徽省茶业学会,安徽合肥 230036)

安徽省茶业学会自1956年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来安徽省茶业学会为安徽省以至全国茶叶生产、科研、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无私奉献。团结全省茶业科技工作者、茶叶生产、经营和热心茶业的人士,共同为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工作,多次受到省科协的表彰。

回顾六十年的学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一辈的茶业科技工作者,他们是在艰苦环境下,为茶业发展默默地工作;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中,做出了无私奉献。我们今天纪念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应当不能忘记他们为学会工作和对茶业事业奉献精神。

回顾安徽省茶业学会成立以来的历史,我认为可以用“学术研讨,团结奋进”来形容。学会成立以来坚持每年召开1~2次学术研讨会,对全省茶叶生产、流通、经营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反馈给有关部门供他们决策参考,是很有成效的做法;学会的工作是无私奉献,而且学会没有经济来源,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工作,完全靠团结广大会员,大家共同努力,一致为了实现安徽茶业振兴而勤奋工作,才能完善地坚持工作,为全省茶业服务。

1956年初,以陈椽先生为首的老一辈茶业工作者,便积极筹备成立安徽省茶业学会,当时陈椽先生四处奔走,联络了省内各个渉茶单位和地市的相关茶人,解释学会的作用和任务,组织、协商学会的各项工作和机构组成,至1956年秋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在合肥市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会,由陈椽先生任理事长、安音召 赵明印任副理事长、周海龄先生任秘书长,理事9人。报请安徽省科协批准于1956年10月正式成立。当时会员人数只有80人,以原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包括师生)为主体和各省直单位涉茶部门的茶叶工作者,以及各主要产茶地、县的茶叶工作者组成。学会成立标志着安徽省茶叶走向新的里程。茶业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安徽省茶业学会是全国茶业学会成立最早的学会,中国茶叶学会至1964年才成立,这与陈椽先生的不懈努力有很大关系。

学会成立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茶业科技工作者,更快交流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理事会决定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陈椽先生奔走在各个部门,终于获得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发行《茶业通报》月刊。为了解决办刊经费和纸张问题决定与安徽省科协合办。刊物所有编辑工作均由省茶业学会承担,由陈椽先生担任主编、周海龄先生担任副主编,1957年10月由原安徽省副省长张凯帆题词《茶业通报》正式出版了。由原安徽省科协副主席、安徽农学院副院长干仲儒撰写的发刊词。合肥市邮电局全国发行。

《茶业通报》出版30期后,终因纸张问题于1963年停刊。

至1963年第一届理事会做了调整,理事增加为19名,副理事长增加王士敏,增设副秘书长姜德馨。

第一届理事会在此期间工作主要是:

1 新技术推广

由于安徽是老茶区,种植和加工技术都是按照老的方法,而此时国家需要大量的茶叶外销,增加茶叶产量是迫切任务,推广新技术是增产的重要手段,如:新茶园建立(包括梯田建立)、修剪、施肥等;霍山县绿改红后的技术推广、一锅多灶技术、揉捻机技术等。

2 实用技术研究

主要是为解决当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如:各种加工机械的研制(大方拷扁机研制、水力揉捻机的研制、双锅杀青机的研制)、采茶机的研制等等。

隨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学会停止了工作。

1978年学会重新开始工作。至1979年9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会,此时已有会员人数159人,理事会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理事长陈椽;副理事长6名:王士敏、王昌桐、王镇恒、安音召、吴发和、徐楚生;秘书长王镇恒;理事37名,设常务理事18名。并且分设学术委员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茶业通报》编辑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由理事长担任《茶业通报》主编。学会正式确定挂靠单位为安徽农学院。

第二届理事会主要做的工作是:讨论如何提高茶叶品质,针对安徽重点茶区徽州地区茶叶品质,组织省茶叶公司和安徽农学院10余人对重点产茶大队进行调研,开会讨论,会后还专题向徽州地委做了汇报。安徽茶树主要虫害的讨论交流。滁县地区是安徽的新茶区,为了配合发展的需要,在滁县召开“纪念毛主席视察舒茶人民公社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对全国兴起的茶树密植问题进行了讨论。

1979年《茶业通报》复刊,改为双月刊。由陈椽任主编,王镇恒、姜德馨任副主编。

1984年7月在芜湖市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陈椽任名誉理事长、理事长王镇恒;吕金良、林关胜、孟庆鹏、张汉鹄、程鸣珂任副理事长;段建真任秘书长。会员人数为231人。理事会下设4个工作委员会:学术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刊物编辑工作委员会。

第三届理事会正值我国茶叶经营体制转型时期,由国家统购统销转变为放开市场,自由贸易的初始阶段,生产、经营都不适应新的经营体制。为此,学会从“提高茶叶品质,疏通流通渠道,把产、供、运、销各个环节作适当调整,有机结合,树立以质取胜,产销对路”的思想出发,引导茶区提高茶叶品质,改变采摘方式,多采名优茶。学会不仅召开学术研讨会,对产销对路和提高品质问题,还形成会议纪要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涉茶部门建言。同时,举办全省名优茶评比活动,推进开发名优茶,促进以提高品质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改变。在《茶业通报》上刊登名优茶开发的文章,介绍名优茶加工技术,使我省名优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全国前列。至1988年安徽省的名优茶开发数量已经有40余只,学会为了使名优茶开发正常发展还专门进行了研讨,并呼吁省有关部门加强引导,支持名优茶的正常发展。这些举措对当时生产和经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为了提高会员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编印了《茶叶信息资料》发给每位会员。

学会开始接待国外茶叶参观团体如中日第六次茶与文化考察交流团等。

1988年8月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此时会员人数已有495人。这次理事会理事候选人,采取自下而上民主推荐,大会选举产生35名理事,陈椽任名誉理事长、王镇恒任理事长,林鹤松、孟庆鹏、程鸣珂、滕学伟任副理事长,段建真任秘书长。下设学术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普及教育与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刊物编辑工作委员会等4个工作委员会。

第四届理事会主要工作,坚持每年一次学术研讨会,就当时的茶叶生产中问题进行研讨。这一时期是我省茶叶生产经营最困惑的时期,学术研讨会多次就安徽茶叶如何走出困境、安徽茶叶发展之路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如何振兴安徽茶叶向省委、省政府呼吁加强对茶业的支持和领导。鉴于安徽茶业的困境,学会1995年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发出了题为《振兴安徽茶业,促进茶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被省科协专为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刊物《科技兴皖建议》刊登,原安徽省副省长汪涉云看后认为:“学会工作搞的不错,为振兴安徽茶业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其间还与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在黄山市召开全国茶叶品质化学与检验学术讨论会,对建立健全我国茶叶质量管理监测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除此以外,还多次进行了对外交流,如德国专家潘特博士“茶叶经济与贸易”的学术报告会、接待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先生座谈、日本静岗农协茶叶考察团、日本静岗日中农林水产交流协会“中国黄山周边茶业、林业考察交流团”等。

1992年完成了省民政厅对社团的登记工作。至此学会工作接受省民政厅社团管理处和省科协的双重领导。

1990年对从事茶业工作30年以上的会员235名进行了表彰,发给荣誉证书。

在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重新通过了新的《安徽省茶业学会章程》。至1993年又制订了《安徽省茶业学会团体会员章程》并且发展了第一批6个会员单位。

1996年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邀请省内知名书画家,在学会举办品茶献艺活动。

1997年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陈椽、王镇恒任名誉理事长,段建真任理事长、李念华、杨 庆、费明煦任副理事长、方世辉任秘书长,理事35人,常务理事15人。下设学术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普与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刊物编辑工作委员会等四个工作委员会。

第五届理事会主要工作是: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议题包括如何提高安徽茶叶质量、提高我省茶叶经济效益、茶园机械化作业的可行性和问题、农村茶园高产优质的途径、绿色食品茶叶的发展趋势、生态茶园的意义和建立模式、发展选摘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方向和问题等。并且就发展绿色食品茶叶,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以会议纪要形式汇报,希望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学会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常务理事还分工负责联系几个大型茶场,经常为他们答疑解难。

由于茶业学会没有经济来源,每年学术研讨会都是节约开支,理事无私奉献,所以受到会员的普遍赞誉,认为理事会开会“科学、廉政、高尚、认真”,理事会在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很多工作是十分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赞扬。省科协为了表彰省茶业学会做出的成绩,还特地在全省各学会秘书长会议上,介绍茶业学会的经验和做法。

期间学会还接待了云南、贵州、山东等省的茶叶学会参观团。

学会会员人数发展较快,已有560人,团体会员已有14个会员单位,1名外籍会员。

为了发展机械化采茶,学会组织了大型茶场观摩十字铺茶场机采现场会,为推广机采做了前期工作。

2002年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王镇恒 段建真任名誉理事长,宛晓春任理事长,李念华、杨 庆、方世辉、周 坚任副理事长,夏 涛任秘书长。常务理事16人,理事38人。下设学术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普与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刊物编辑工作委员会、文化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等五个工作委员会。会员人数共计707人。

第六届理事会以学术研讨为主线加强了对外交流。学术研讨主要是:茶叶安全清洁生产、茶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品牌建设与产业经营模式、创新茶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国际交流方面主要是:会员参加一些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根据会员的情况分别去台湾、越南、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考察。

2006年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由王镇恒、段建真任名誉理事长,宛晓春任理事长,方世辉、李念华、夏 涛、杨 庆、周 坚任副理事长,江昌俊任秘书长。

第七届理事会经过充分调研后向安徽省政府提出“全省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建议,以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同时加强学术研讨,于2007年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讨论了茶叶产业发展形势,另外,对茶产业发展与标准化生产、坚持科技、文化创新 提升茶产业水平、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提高茶产业集约水平、建设标准化茶园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注意加强对基层的生产指导,如对桐城、六安、庐江、太湖等地茶叶发展的意见。

在此期间学会荣获中国科协学术部评选的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最具影响的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科技团体、科普活动”评选中荣获“十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团体”荣誉等。2008年还举办了“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2010年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共42名理事,王镇恒、段建真、宛晓春任名誉理事长,夏 涛任理事长,方世辉、顾公新、江昌俊、杨 庆、周 坚任副理事长,江昌俊兼任秘书长。

新一届理事会注重学术研讨,注重对茶区的实践指导。同时也注重向省领导反映安徽省茶叶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如2012年安徽省省长李斌对宛晓春、夏 涛联名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批示:“宛晓春、夏 涛两位同志对我省茶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和相关建议很有价值,可以适当形式印发。请安农大发挥茶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支持我省茶产业发展,重整雄风,造福于民。”以后由副省长梁卫国主持召开了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多位会员为联席会议成员,为我省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茶业理事长理事会
本刊理事会理事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职业》理事会理事
重庆市针灸学会召开2019年常务理事会暨理事会
周武胜理事长走访中国发明协会
贵州茶业大事记
中国照明学会召开理事长办公会议
茶业新星——“冷泡茶”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