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茶叶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2016-03-26 09:06马军辉严芳娄艳华何卫中
茶业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茶农社员茶叶

马军辉 ,严芳,娄艳华,何卫中*



丽水市茶叶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马军辉1,严芳2,娄艳华2,何卫中2*

(1.浙江省丽水市农业局,浙江丽水 323000;2.浙江省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 323000)

茶叶是丽水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茶叶专业合作社存在着数量多,底子薄,重建轻管 ,资金少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应当支持和引导合作社的发展,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技术竞争力,加快人才管理的培养,提高茶农的经营效益,为丽水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茶叶;浙江丽水;专业合作社

为了解丽水茶叶主产区的生产现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与PRA技术,根据经营水平的差异对景宁、松阳和遂昌三县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展开调查,每县随机调查5个茶叶合作社。在进行合作社调查前,通过二手资料和直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了解社区经济活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拟订本次调查提纲,总结出丽水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告。

1 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结果分析

1.1 茶叶合作社的调查结果

1.1.1 数量多,底子薄,缺发展后劲

单从数量上看,茶叶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产茶村都有一个以上茶叶专业合作社,三个县合计超过200家,但茶叶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发展不平衡,且规模小、覆盖面低;服务方面以低成本的技术和信息为主,从而减少了引进高新技术和信息的层面;资金来源方面以农民自筹和龙头茶叶企业领办或农民领袖领办的为主。

1.1.2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社宗旨不明确,重建轻管

大部分的合作社是由农村干部或种植加工大户领办,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社员对合作社概念模糊,合作经营、分红等机制不健全,有相当多的农民对自己的合作社社员身份不清楚,原来的乡村经纪人成了他们的合作社领办人而已。

1.1.3运行机制不规范,制约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社员有效的管理效率较低。大多数合作社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社员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少数合作社虽然制订了相应的内部章程和制度,但形同虚设,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力度,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有效释放[1]。

1.1.4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缺乏,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都是农村里的“能人”、“巧人”或茶树种植专业大户,其学历不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低,文化知识、专业和管理水平、创新和适应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国内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的认知不够;再者,专业技术强、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从调查结果看出,科技知识的欠缺和专业水平低下两方面的原因,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1.1.5资金瓶颈制约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大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资金积累不足且起步晚,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低[1];且茶叶生产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用工量集中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力度低,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短缺,导致有些信贷资金和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由于银行抵押门槛高,合作社或农民个人用于抵押的实物较少,所以难以及时获得贷款。

1.2 茶业合作社社员的调查结果

1.2.1茶农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调查户中大部分的种植面积在0.7hm2以下,部分农户通过租赁和流转土地,其种植规模有所扩大。年茶叶收入在10~20万元的占比高,由于茶叶采摘成本高,用工量大,支付完雇工工资后,大部分茶农户收入在5万元以下。茶农以一家一户独立生产为主要形式,就地销售鲜叶原料是茶农的首选,以当地市场交易或者经纪人上门收购为主。专业茶农占比越来越高,调查中60%的受调查户茶叶收入占该户全年收入80%以上。

1.2.2茶农自身文化结构参差不齐,传统农民仍占多数

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45周岁以上年龄是当前茶叶种植农户的主力军。缺少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强、有较高综合能力的新型知识型茶农。

1.2.3良种是当下最让茶农接受的新技术成果

县域无性系良种率达到70%以上,在生产的老茶园也是国家级良种鸠坑种,良种推广应用的效益明显。

1.2.4农民接受技术培训的渠道多样化

农业部门、科技、乡镇、妇联、民宗局、民政局等涉农部门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的茶叶技术培训,次数多,覆盖面广。但培训内容的雷同性,缺乏直观,缺乏实时指导,让农民感到培训流于形式。建议将培训改为小规模的、现场指导式的实时指导为宜。建议有关部门能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建议新型农药能及时推广到基层农资部门。

1.2.5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化肥农药的使用随意性比较大

偏重施化肥,少施甚至不施有机肥[2]。有机肥成本高,肥效缓慢,施肥成本高,农民了解有机肥的好处,但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很少使用有机肥。化肥特别是尿素和复合肥,农民采取撒施的办法,见效快,节省人工,相对成本较低,农民偏爱使用。茶园土壤出现的板结、酸化与过度施肥有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统一防治,新型农药购买不到,存在安全风险。

2 对策及建议

2.1发展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2.1.1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引导,营造发展规范合作社的氛围

政府对农村合作社的引导和帮助不仅体现在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金融优惠上,更要体现在对合作社法律地位的确认和保护,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的设置及对合作社所需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等多方面[3]。茶叶是丽水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建好茶叶专业合作社对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的杠杆作用。要坚持以茶农为基础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以多种主体和形式的创办;根据品牌发展形势和产业布局,鼓励跨区域发展;扶持先进的、典型的农村合作社,能够有效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1.2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技术竞争力

农业市场经济已经进人品牌竞争的鼎盛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是品牌战略[4]。现有的县域茶叶品牌(惠明、银猴、龙谷丽人等)已经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建议品牌建设中充分利用县域品牌的公共效应,注册合作社的子品牌以加强个性化发展。如果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市场,就必须积极引导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不断打造开发“名、优、特、新”的新茶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展销会、媒体、互联网等宣传手段,提高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加快新技术在合作社的推广应用,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

2.1.3内部筹资与多渠道融资结合,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加强管理,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提高社员内部集资比例。通过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将社员的资金集资起来。筹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茶园、设备,也可以用劳务出资,还可以将专利、品种等折算成资金等。其次引导外部融资。政府方面,可以把现有资金部分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信贷方面,可以采取向合作社倾斜政策,实行降低贷款利率、信贷优惠和简化手续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缺口。

2.1.4加快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新型茶农没有成为茶叶生产主力军之前,传统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要通过现有的农业、教育、民政、民宗、移民、妇联、团委等培训资源,创新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茶农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尽快培养一批文化素质水平较高,有开拓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强化合作社的培训,争取创建一个效率高、整体强、制度化的专业合作社。促使合作社社员能够熟悉掌握合作社的运作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政策,培养社员解决生产经营方面和领头能力,确保农民能够走向致富之路,保证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茶农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

2.2.1加强政策引导,培养新型茶农

引导有知识的年轻人到茶叶生产一线工作,加快、引领茶农知识和理念更新。

2.2.2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或合作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合作经营等模式,扩大单一农户的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2.2.3创新技术培训形式,加快技术普及

在技术培训方面,根据茶农需求,减少教室授课,增加现场指导和一对一指导;并开展技物结合的培训模式,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方面,带着农药去上课更为可行。突出农民技术需求重点,加强在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与灾后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的普及。

2.2.4关于茶叶产业供给侧改革

茶叶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随着幼龄茶园逐渐投产,产销矛盾将日益突出。传统茶叶生产将接受严峻考验,探索茶叶使用方式的,开拓茶叶新出路已经迫在眉睫。建议在深加工用茶、提取物研究、膳食型茶叶开发、茶籽油开发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缓解供大于求的矛盾。

[1]武婷, 武之新, 王继贵.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 2011, (03): 58-60.

[2] 李占. 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3.

[3] 孔强. 对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5, (26): 1.

[4] 薛敏.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5, (06): 218.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A

1006-5768(2016)04-0163-03

2016-07-01

马军辉(1981-),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 通讯作者,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与茶产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茶农社员茶叶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茶叶通讯》简介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早春茶”开采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