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符法艺术”的国学地位

2016-03-28 07:15龚鹏程魏明生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桃符国学符号

龚鹏程,魏明生

(1.北京大学 龚鹏程国学院,北京 100871;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成都 610031)



论“中国符法艺术”的国学地位

龚鹏程1,魏明生2*

(1.北京大学龚鹏程国学院,北京100871;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成都610031)

“中国符法艺术”是以原始符号为基本元素,以点线组合表达一定心理冲动,追求返朴归真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与中国历史、经学、音乐、书法、医术、民俗、祭祀等关系密切。对符法艺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国学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国学研究的空白。

符法;国学;关系;地位

“中国符法艺术”新概念从2005年提出,经过整整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社会实践,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已产生了一定影响。

符法艺术是以符号为基本元素的一种原生态艺术形式。就其所具有的符号形体(representamen)、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而言,似应纳入“符号学”的范畴来讨论,以从新的角度阐释若干文艺现象。然而,符法艺术是本着“返朴归真”的理念,追求一种既先于文字又先于书法的原始艺术形态和神秘的法术效力,似乎与从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符号学大相径庭。所以,转而探讨符法艺术与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亟待国人下大气力完善创新。始自三皇五帝形成的文化传统,经过损毁和删削,特别是近现代几十上百年的趋新騖外,涂染东洋西洋色彩,已是千疮百孔,残缺不全。就当代“国学热”而言,以儒道释三教为其骨干,也是很不够的。三教之外,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开发。现阶段探讨符法艺术,对于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切察中国社会之底蕴,也不能说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本文探讨符法艺术与历史、经学、音乐、书法、医术、民俗、祭祀等方面的关系,确立其在国学中应有的地位。

一、符法与历史

中国历史在世界文明格局中最为辉煌,也是中华国学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儒家“四书五经”之中,史学著作占两部,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孔子编撰《尚书》,修订《春秋》,成为研究中华文明史的一个典范。

孔子在《尚书序》中说:“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由此可知,除了《尚书》《春秋》之外,更久远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四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都未能保存下来。此外,还有《河图》《洛书》《乐经》也失传了。尤其是古史辨派、近代清儒与民国疑古派完全凭悖谬想象与主观武断,把一大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华,全部打成伪作。因此,如果把国学仅仅局限于已经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典籍,就会使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留下许多缺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文化体系,在古代有“国学”之实,而无“国学”之名。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缘于日本早年“国学运动”,是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来的。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教育家章太炎称“国学”为“国故”[1],得到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的赞许。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的“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2]所谓“包括一切”,当然是指广义国学而言。胡适还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简称为‘国学’。”[3]章太炎、胡适两位国学大师的言论表明,中国历史作为国学的研究对象,除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5 000年历史之外,还有“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历史文化是通过汉字来表现的,没有汉字就没有国学。汉字是华夏先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创造结出的丰硕成果。文字产生之前,华夏文明经历了磊石纪事、结绳纪事和刻符纪事三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直到孔子所作《春秋》的底本——《鲁春秋》出现之前,基本上处于无文字记载的黑洞之中。”[4]结绳纪事是文字产生之前非常普遍的记事方法,记大事打大结,记小事打小结,事多结亦多,事少结亦少。“用绳子打结,是打不出形态万千的汉字来的”,但是,“有一种可能,古文字中的一些数字符号是由结绳符号演变来的”[5]。符号记事代替结绳记事,把华夏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记录了文字产生之前那段悠久的蛮荒史。对于这段符号记事的历史,孔子讲到了“八卦之说”,除了八卦,也许还有许多内容在早已失传了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甚或《河图》《洛书》中就有记载。就拿较近失传的《乐经》来说,也是“韦编成灰,字皆蝌蚪,不能识读”的符号。更有甚者,陕西姜寨仰韶、浙江良诸龙山、青海乐都柳湾马厂、河南堰师二里头龙山等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刻符,以及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青铜器刻符,还有河南禹州具茨山漫山遍野的岩石刻符……都应属于胡适所说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符法艺术”基本元素的符号,是刻符记事时代人人交流和人神交流的主要工具。符号纪事的历史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国学的研究范畴,研究符号纪事的学问,也应当成为国学的组成部分。确认符号记事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确认符法艺术在国学中的历史学地位,不仅可以填补国学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能够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增光添彩。

二、符法与经学

从西晋大臣荀勖著《中经新薄》开始,到唐代魏征等人编撰《隋书·经籍志》,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逐渐成型,奠定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格局。经学是“四部之学”的主体和总纲。经学主要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其中,《周易》上承伏羲、轩辕,下启老庄、孔孟,自古被奉为“群经之首”或“群经之始”,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对中华国学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超越群经的主体地位,堪称国学之源。然而,《周易》是一部结构完整而且举世无双的符号系统,以此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符法艺术”则是国学之源的艺术再现。

《周易》八卦符号系统作为“中国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元素是最原始的连(—)断(--)符号,又称阳爻和阴爻。据考古发现,在大约距今万年以前的陶片上就有些刻画貌似卦画,证明连(—)、断(--)符号早在伏羲以前就已出现并且普遍使用了。伏羲氏的贡献在于:为适应治理天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其三三相重,组成八“经卦”,开创了崭新的八卦艺术形式。

《周易》曰:“包牺(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在伏羲氏八卦符之后,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八卦符图。神农亦称炎帝。《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 。也就是说,在神农时代,已经有了八八六十四复卦的雏形。如果说复卦是炎帝神农对伏羲八卦的继承和发展,而神农符则是神农原创。相传神农尝百草,采集仙药为民治病,到了今湖北西北部一个地方,发现悬崖陡壁上有仙草,光彩耀眼,香气扑鼻。但是,山崖险峻,无法攀援。神农便在地上画了一个线条图,随从人等砍伐大树,照图施工,搭起高高的木架,攀着木架登上悬崖,采集到了神药。木架年久不存,后人则把搭架采药的地方称为神农架;神农画的符图流传下来了,就是今天在神农架一带流行的“神农符”。神农符主要由互相交错的直线组成,与八卦符号系统相比,其主要特点是:1)四条直线交叉,以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架构状态,稳稳地立足于地平线上;2)架构形状的直线就象步兵行军打仗用的报话机的天线,是放射型的;3)明确地表现出太极八卦的多维空间,即四面八方及中央加上、下,共11维。近年在河南禹州具茨山也发现有类似符号刻画在岩石上。“神农符”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却与现代最新“超弦理论”接近,因此又称为“全息符”。

殷商末期,西侯姬昌即周文王根据伏羲、神农八卦符,创造了严谨的八卦符号系统,并赋予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对八卦符号的继承、发展与解读,冲刷出源远流长而又无比宽阔的符法艺术长河,内容极为丰富,应用相当广泛。

三、符法与音乐

以《周易》符号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符法艺术与音乐、舞蹈也有密切关系。各种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相互交织,神秘莫测。西方哲人马里尤斯(Marius)说:“世界可能是由最初的声音产生的,这种最初的声音来自原始时代”[6]。对声音的反应,人类比动物更为敏感,在没有语言的时代,人和动物一样,只有用声音来交流。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把飘浮不定的声音,用符号记录下来,男人的声音粗长,即用连(—)来表示,女人的声音细短,即用断(--)来表示。这两个符号的诞生,第一次把人的声音记录下来,是最原始的音符。据《周礼》所记,中国古代乐器,分为一金(钟等)、二石(磬等)、三土(埙等)、四革(鼓等)、五丝(琴瑟等)、六木(柷敔等)、七匏(笙等)、八竹(管萧等),共为八音,与伏羲八经卦相合。在湖北随州出土的产生于公元前400多年前的“曾候乙编钟”,通过实物,把八卦符图的音乐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组成编钟的每挂扁钟,尾部都有挂孔,挂在由金属铸成的钟架上。挂者卦也,钟即是卦,卦就是钟。扁钟又称双音钟,每一挂扁钟有两个音,一个音高,一个音低,正好体现了声音的阴阳二重性。编钟的架构,分为上中下三层,和经卦三爻完全一致,排列形式在左边1/3处转角,表示这种三层式是复合型的,其含义与两个经卦相重组成复卦相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套编钟去掉后来加上去的与原始结构无关的镈钟,恰恰是八八六十四挂(卦),和《周易》八卦符号系统完全吻合。

编钟出现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撞击扁钟而奏出美妙的乐章。而在编钟出现之前,尤其是在没有语言的时代,人们面对八卦符图,不会什么声音也没有,即是没有乐器演奏,也总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一旦有了语言,这种声响转化为咒语,发展为后来的歌曲。八卦与咒语的结合,形成符咒。巫师们在画符念咒之时,手在划,口在念,身体随之而动,下肢或行走或蹦跳,舞蹈和戏剧的雏形自然而成,由此而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动的艺术,即舞蹈艺术。

四、符法与书法

原始符号先于文字,符号约定成俗便是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汉字也是在原始符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汉字才有书法艺术。符号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原始艺术特性,点线组合的质朴美,集中体现了原始先民自然纯朴的审美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正是符法艺术也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体现,神奇而玄妙的点线功夫,即领先而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功夫。

符法艺术最初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神交流的工具。直到从符号中分离出文字单独行使社会交流职能之后,符号的社会功能被削弱了,人神交流功能得到强化,继而演变成为人神共享的一种艺术形式。“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六)指的就是以符法艺术作媒介,人与神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与天地精神往来。人神交流的关键在于合,人神相合,道与人合,天人合一,符法为媒。《道法会元》卷四也说:“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气,合彼之气,神气无形而形于符,作此而彼应,此感而彼灵,果非于符乎!”符法艺术在人与神的交往中,形成了以“神韵”为特征的艺术品格。

符法艺术的神韵,是画符的艺术效果。所谓符法,首先是指画符的方法。古人作符有许多讲究,必先沐身净手,请神唸咒,静心定气,“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心不欲动,不生杂念,一意归中,气与笔俱转,意尽成符。”(《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六九)这种精气神凝于笔端,一气呵成、一笔扫就的符法艺术,必是神来之笔。

符法艺术与书法艺术以神韵相通。符法艺术的神韵表现为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以其“大巧若拙”的艺术精神和神韵品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7]。王羲之、怀素等人学道学符,成为书法宗师。后代主张学书画先学画符者不乏其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亦是画符高手,他强调神韵,不拘形似,所作诗词中多有“符”的描写。南宋文学家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写道:“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娇儿所画“郁垒神荼”即古时挂在门口的桃符。金人元好问有诗云:“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论诗三十首》)也是讲儿童学书法,先学画符。当代《书法系列丛书》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学习书法可以借鉴“中华文化的经典《易经》和‘太极图’”。并说:“传统的练字方法就是从这里来的”[8]。

五、符法与医术

符法是画符与用符的方法技巧,作为一种法术,与中国医术的关系更为紧密。

医术从广义方面讲,包括道教的修炼方法,以及《黄帝内经》所说的“治未病”,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养生健体。从狭义方面讲,就是医治病患的方法和技术。但是,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不外乎对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作用。

远古先民(巫觋为其佼佼者)从人体到精神直接融入大自然,在仔细地观察天地万物的同时,也仔细地观察了自身,以切身的感触与体悟,总结出摄生养气袪病消灾之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对那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只好用刻符之法记载下来,后为道家、医家所继承。

符法在心理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以符为媒,通灵达圣,与仙为伍。《道法心传》云:“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错认朱与墨。元精不散元阳定,万怪千妖一扫除。”通过画符“封身”、敬符、烧符、埋符等方式,实现“天符地节,前开后闭,延年无限,与天同华”(《太上三正一盟威箓》卷三),进入超尘脱俗的最高境界。2)除凶度厄,趋吉避祸。据《抱朴子内篇·登涉》载,将《老君符》书于桃板之上,著于门及道侧要处,即可“入水不畏风浪,入军不被甲兵”,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见世平安。

符法在生理方面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1)针对人体各部器官画作神符,达到健身除疾的目的。如《八景真符》,即人体面部器官的符图,可全用,也可针对某一器官的不同情况进行保养或治疗。2)对画符所用的笔墨纸砚等原材料进行药物处理,通过化水、吞符、贴符等方式,可以起到化骨疗伤、除疾止痛、安胎、堕胎等作用。

医术涉及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法养生治病,不仅丰富了医术的内容,也是国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符法与民俗

符法艺术从巫觋集团专有,演变为民间习俗,以桃符最具代表性。“岁首立桃符于门”,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习俗。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桃符主要有两种形式:1)以桃木为原料的具有符号意义的实物,如桃梗、桃枝、桃人、桃茆、桃茢、桃杖、桃弓、桃剑、桃板等等;2)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八卦符、星象符、神像符等)画在桃木板或其他代用材质上,立于门户,驱鬼辟邪。

相传桃符始自黄帝时代。东汉王充《论衡》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守卫桃树的神荼(申舒)和郁壘(玉律),在金鸡啼鸣时,用芒苇编成的绳子捆住恶鬼,丢去喂老虎,使众鬼不再作恶。神荼、玉壘护桃有功,黄帝命子民“立桃梗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壘以御凶鬼。”桃梗即桃枝,具有一定符号意义,也就是最早的“桃符”。 桃符在周代已很盛行,并且由民间习俗进入朝廷,作为祭祀工具和赏赐百官的一种礼仪。“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礼记·檀弓下》);腊日前一日逐疫毕,朝廷赐公、卿、诸侯“苇戟桃杖”(《后汉书·礼仪志》)。汉、唐、宋历代朝廷曾专门颁布桃符形制规格,“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Suānní),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民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是中华大地上流传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民俗艺术,近几十年反而失传了。

桃符是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间习俗纳入国学范畴,正好弥补了国学研究之不足。原先讲国学,讲历史,只注重士大夫、帝王这类阶层。弘扬国学,要设法让它跟我们现代生活的脉络连接起来,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桃符是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习俗,作为“春联”的前身,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又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可以开发系列产品,进入市场,发展文化产业,为复兴道德传统和发展经济服务。

七、符法与祭祀

国学运动始于日本民治维新时期,至1932年,河野省三作《国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点:国学即指神道。日本国学与中国国学渊源至深,神道在中国国学中比日本更胜一筹。“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古人对于天地鬼神先圣先贤宗亲故祖都怀着一种敬畏之心,祭祀鬼神自古被看作“邦之大事”,并且形成了“灭国不灭祀”的传统。

鬼神祭祀从人类蒙眛时代就开始了。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质器皿上的符号,具有祭祀内涵,“所代表的祭品在祭祀中,被置放于某陶质容器之中”,“一种祭法祭祀一位神祇”[9]。《说卦传》所云“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就是祭祀八位自然神的八种标识和方法。古代祭祀大都由巫师主持,以符作媒介,与天地鬼神对话交流。画符和用符的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为古代巫师所掌握,所画之符称为巫符。道教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祭祀传统,在原始巫符基础上,形成了内容最为庞杂、形制变化多端、意境高深莫测的 “符籙”系统。

1990年,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卿希泰教授在《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将道教符箓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奇葩”[10],第一次为道教符籙戴上了“艺术”桂冠。笔者在卿教授的启示和指导之下潜心研究与开发:1)以《易经》《道德经》为基本经典,撰写了十余篇研究文章,应邀出席了十多次全国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被安排作大会发言,对“中国符法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了多方面探索,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发掘并开发出一个有益于修身养性、复兴道德传统的艺术品种,得到国内外众多史学家、道学家、医学家、书画家、音乐家、民俗家的认同; 2)收集了考古发现的刻划符号、古代文献中的印刷符号和民间流传的手写符号共1 000多种,经过疏理,归纳为原始巫符、道教符籙和民俗桃符三大门类,创制了新符谱,从中选出108道常用符,绘制出了《神符》《道符》《桃符》三大系列长卷(通高0.49 m,总长36 m);3)以民俗桃符为主,开发出了以长寿符、和合符、生肖符、辟邪符、平安符、镇宅符为内容的纸质装裱件、木质挂件、摆件及胸章、书签等多种纪念品,通过举办展览、现场表演、设点销售、参加民俗活动等方式进入市场,受到广大群众和收藏家的喜爱,经中国驻美国第一任大使柴泽民、原常驻联合国大使林青及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推荐,作为对外交流特色礼品,已成为众多国家外交使节、专家学者的收藏珍品。2014年,参加第45届地球日盛典。向联合国代表捐赠保护地球水资源三道神符,经120多家媒体采访,全球直播,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八、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符法艺术与中国历史、经学、书法、音乐、医术、民俗、祭祀领域的密切联系,已足以说明符法艺术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在国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符法艺术与天文、历法、数理、物理、化学、地理等领域也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符法艺术(简称“中国符”),作为远古三大文明之一,将与“中国石”“中国结”联袂并蒂,重放异彩。

[1] 章太炎.国故论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胡适.再谈整理国故[EB/OL].(2015-05-31)[2015-06-1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31/23/2369606_474759161.shtml.

[3]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M]//胡适文存集.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

[4] 黄奇逸.历史中的荒原[M]//古文化的哲学结构.成都:巴蜀书社,2008:135.

[5] 乐经:旬邑古庙发现竹简[N].西京民报,1936-12-12(4).

[6] 朱丽叶特·阿尔文.音乐治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7] 魏峡.老庄最高艺术精神与中国符法艺术[C]//道教养生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5.

[8] 陆有珠.王羲之兰亭序行书基础技法与与训练大字谱[M].南宁:广西出版社,2005.

[9] 黄奇逸.历史的荒原[M].成都:巴蜀书社,2008:358.

[10] 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0:262.

The Statu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rt of Chinese Character

GONGPengcheng1,WEIMingsheng2*

(1. Pengcheng Gong Countries,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Chengdu 610031,China)

“ Chinese character art”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symbol of the basic elements, to express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impulse by the dotted line combination, the pursuit of art of the original art form,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classics, music, calligraphy, medicine, folk customs, and sacrifi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tor method art add Chinese learning new content, fill in the blank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learning.

operator method; traditional sinology; relation; status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07

2015-07-13

龚鹏程(1956— ),男(汉族),台湾台北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等。

K207.8

A

2095-5383(2016)01-0027-05

魏明生(1942— ),男(汉族),湖北秭归人,副编审,研究方向:党史、文史、道学,通信作者邮箱:wxiams@163.com。

猜你喜欢
桃符国学符号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变符号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