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华教会大学师生对抗日救亡的贡献

2016-03-28 07:15付文武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陵教会难民

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抗战时期在华教会大学师生对抗日救亡的贡献

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日本全面侵华后,全国各界民众秉承“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原则,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作为中国抗战力量之一的在华教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以救亡宣传、参军抗日、救助难民、坚持办学等形式,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反侵略战争中。在华教会大学师生的抗日活动得到政府要员和国民的一致赞许,也为取得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时期;教会大学;师生

近年来,教会大学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但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教会大学本土化问题、高校管理体制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等,而对抗战时期教会大学师生的抗日活动涉及较少。本文对在华教会大学师生的救亡活动进行探讨,从救亡宣传、参军抗日、救助难民、坚持办学等方面阐述了抗战期间在华教会大学师生所做的积极贡献。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50年代,教会大学在中国生存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会大学办学数量和规模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共21所,其中基督教会大学17所,天主教会大学4所。抗战爆发后,社会原有秩序被打乱,各地高校及其师生也被卷入到抗战洪流之中,沿海学校师生纷纷内迁,教会大学师生也在其列。抗战时期教会大学师生面对日本侵略和残酷的现实环境,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抗日反侵略战争去,为将侵华者赶出中国,还国家之太平,为民族之生存而努力。抗战期间教会大学师生的抗日活动得到了广大民众和国民政府的赞誉和认可。

一、救亡宣传,支持抗战

教会大学师生没有因在外国人所办的学校里学习而消磨掉自己的民族意识,对这场中华民族的战争置之不理,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抗战形势和专业知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去,为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奔走呼号,以期唤醒国民救亡意识,引导国民参与和支持抗战。

他们首先深入民众抗战意识不强的农村做宣传工作,号召全民族行动起来,为抗战努力。“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把所有学生都投入到附近农村做民众动员……参加社会服务和宣传活动。”[1]77他们的活动对其他学校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福建协和大学的师生也深入内地进行民众动员,宣传抗战建国的目的意义。福建协和大学“从1938年1月开始,大学负责八个县的民众教育,宣传普通卫生知识等”[1]77,这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素质,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客观上防止了一些疾病的蔓延,也有利于提高参军人员身体素质。该校师生在迁徙过程中不忘抗日宣传,先后以话剧和歌咏方式进行救亡宣传,引导民众支持抗战[2]。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们以街头演说、散发传单、歌咏等方式,向广大民众介绍当前抗战形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抗战大业中去[3]79。教会大学师生的宣传活动唤醒了民众的国家与民族危机意识,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这场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抗战活动中来。

抗战期间,各教会大学师生以勇于冒险,敢于牺牲的精神,义无反顾地参与到抗战中去。其中以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最为著名,在抗战爆发后,刘湛恩曾任上海文化救亡协会会长,积极参加各项救亡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外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引起日军憎恨,被日军暗杀。国民政府为鼓励更多民众像刘湛恩一样支持抗战,以国葬规格下葬。日本侵华期间,为了消磨中国人的抗日意志和奴化中国人民,日军严格管制其占领区内的高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封闭和控制燕京大学,先以燕京大学师生存在抗日言论和抗日行为为由,抓捕燕京大学师生20余人,后以“向学生灌注抗日思想……增加抗日力量”[3]79为由,对被抓捕的燕大师生进行审判。从教会大学师生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反对日军侵略,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国际声援。

二、积极参军、报效祖国

教会大学师生不仅为抗战摇旗呐喊,以期唤醒人们的抗战意识,而且许多学生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去,为抗战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顾自身的安危,冲到了抗战的最前线,直接与敌人进行较量。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所学支持抗战,尤其是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军工科大学,如金陵大学等一批工科学生参军从事修路及兵工制造等工程[1]78;还有医科学生,如华西协合和齐鲁的医科学生作为军医直接参军等[1]78,无论是军工科还是医科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事军事工程建设和救治伤兵,为支援抗战奉献自我。医学类学生救治了大批伤员,使恢复健康的伤员再次奔赴战场杀敌,军工类学生为抗战制造出了大批合格的军事武器和修建大量坚固工事,增强了中国抗战军事力量。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从与日军的交手中认识到了军队必须要有足够的智力支持,因此号召学生参军,支援抗战。大后方在校的大中学生积极参军,报名参军的学生人数大大超出国民政府预期。除了国立学校的学生外,各教会大学的学生同样表现积极。1944—1945年冬,燕京大学有10%以上的学生报名参军[3]78,其中报名参军合格人数达79人[1]78。教会大学是外国人兴办的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好,所以有不少教会学生利用这一优势担任战事翻译,如福建协和大学的学生在中国远征军中担任翻译,还有一些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给美国盟军部队做地勤服务工作[1]79。

史料表明,各教会大学师生充分利用和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响应政府“知识青年从军”号召,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军事岗位,服务抗战,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一己之力。

三、发挥余力,救助难民

日军侵华过程中,各地教会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战地服务工作,如抢救伤员、抢运物资等,为处于黑暗中的中国民众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同样,西迁大军中的教会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流亡途中,不忘救国之本,积极参与救护受伤士兵[4]。日军侵占南京后,南京的教会高校,如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积极设立避难所,救助本地难民。据史料记载“金陵大学校园内的难民最多时达到3万人,金女大则庇护了1万多名妇女儿童,岭南大学救助了8 000名难民,之江大学设立的救济中心共收留了75 000名中国难民”[3]78。其他本地教会大学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相继开展各种救助救亡活动,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和湘雅医学院还通过其附属医院救助、医治伤员。其中,金陵大学的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和魏特琳(Vantrin)为南京国际安全区的设立起了重要作用。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那些贫苦妇女儿童及市民设立了避难场所,被南京20多万难民称为“活菩萨”。

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的留守外籍教职员不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了大量保护难民的工作,而且在十分恶劣的形势下,通过各种方式将他们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以书信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材料公诸于世,以争得国际正义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其中就有贝德士的《贝德士文献》、史迈士(Lewis S.C. Smythe)的《南京战祸真相》、魏特琳的日记和程瑞芳的日记,他们为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犯罪真相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屠杀之后,迫于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日军对南京管理由恐怖统治转向常规统治,但是大屠杀的惨烈画面给南京市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作为教会大学的外籍人士,他们出于人道主义,对难民进行传教,抚慰难民的心灵。通过开办圣经会、茶话会、暑期培训班、秋季手工家政等形式,向市民传授生存技能,以帮助惨遭战争蹂躏的中国民众。1938年2月21日,圣经班设“初中、高中共有两个班;六年级有两个班;五年级(70人)分成两个班;三、四年级(300人)分成四个班,总共十个班”[5]300。1938年5月底,日本和南京伪国民政府为了恢复社会秩序,要求所有难民集中点必须解散,但是此时枪杀强奸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到处充满着不安全的因素,因此金陵女子大学以教学的名义掩护继续收容难民。1938年,金陵女子大学暑期培训班“共招收了难民学生785名,从文盲到高中毕业的都有……由20位老师和14位实习老师负责教学工作”[5]413。他们还派人外出调查,选择那些真正贫穷,难以过冬的人来参加假期培训学习。这些培训机构其实都是有难民营性质,为处在冰冷绝望中的人们带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四、坚持办学,支持抗战

抗战时期,几乎所有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教会大学要想在战争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下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委身于侵略者,二是与侵略者对抗。从整个抗战期间教会大学的整体表现来看,绝大多数教会大学都选择了支持抗战,与侵略者斗争。这意味着教会大学在办学方面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办学,为抗战输送大批合格人才也成为大多数教会大学不二选择。

1937年7月—1938年底,随着战事范围不断扩大,教会大学的办学环境也持续恶化,纷纷面临着内迁办学还是原地坚守的抉择。除了地处西南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之外,一部分教会大学选择内迁至抗战大后方办学,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金陵大学等;一部分教会大学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选择原地坚守,如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迁徙异地坚持办学,一方面保护了教育有生资源,一方面也是对抗战智力的最好支持。

抗战期间,教会大学为支持抗战需要,采取躲避战火,搬迁办学的方针,招生人数“战前比例最高时不到15%……太平洋战争后,比例上升到20%”[3]80,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军事金融经济农艺等专业人才,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智力支持。这一切都与教会大学师生的民族自醒密不可分,正如福建协和大学年度报告中曾提到的:“大学是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服务而建立的,它不能对中国国家的利益采取默然视之的中立立场。”[3]79

抗战期间教会大学为支持抗战,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积极调整学科设置,为国家培养战时急需的国防科技人才。这一时期的农学、医学、工程学、法学等实用科学获得较大发展。抗战时期,粮食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各教会大学积极增加扩大农学教育,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例如,金陵大学农学院新设置了农艺学部、园艺学部、农业教育系、农业专修科等六个院系[6],福建协和大学农业教育方面整改为农业经济系、园艺学系和农艺学系,并以此成立协和大学农学院[3]。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各教会大学开设了一些直接与战争相关的课程。在抗战期间西迁的金陵大学等教会大学还增设了短期的技术和车辆驾驶与维修课程,直接为抗战服务,其他教会大学也就后方急需开展教学,如果树及农作物栽培、卫生防疫、储藏与运输、战时急救、无线电及电影技术等生产方式改良的专业,以及战时后方急需的轻工、化学产品的生产等等。这些新课程的开设直接为抗战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减少了在战争中的损失,而且促进了抗战后方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了前方的抗战。

在国家危难之时,教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援抗战。从战前战后的学生人数对比可以看出,战前教会大学学生数6 424人,战后学生人数增至11 020人[3]80。

五、结语

教会大学师生们在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危亡的反侵略战争中,以各种方式有力支援了抗战,他们与亿万中国人民一道为取得抗战胜利并肩作战。抗战期间各教会大学师生的抗日活动相继获得国家与民众认可。1938年4月6日,宋美龄盛赞教会大学和传教士对战时中国的贡献:“你们通过工作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把许许多多中国妇女和孩子从濒临死亡中拯救出来。”[1]79抗战后期,教育部长陈立夫曾表示:“教会大学表现出了与中国其他大学师生同样强烈的爱国主义,表现出了与其他大学师生同样坚定的为国家反抗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决心。”[3]81

[1] 刘家峰.论抗战时期基督教大学与国民政府之关系[J].史林,2004(3):77-79.

[2] 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27.

[3] 刘天路.抗日战争与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进程[J].山东社会科学,2004(2):78-81.

[4] 金一虹.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20.

[5] 魏特琳.魏特琳日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66.

The Contribut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Chinese Church Universities to the Anti Japanese Salvation During Anti Japanese War

FUWenw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Mianyang 621000,China)

The nation is in dangerous situation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Facing the condition, the Chinese people supported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various forms of money and streng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which responded the state’s appeal, overcame all difficulties and bore their historical mission. They resisted Japan’s aggression and defended their country with intelligence and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taken, such as the propaganda of anti Japan and national salvation, joining army,helping the refugees, running schools and so on. The campaign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were praised by officials and citizens,which made contributions to Anti-Japanese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missionary university;teacher and student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10

2015-12-30

四川省绵阳市社科联项目“抗战时期学生内迁四川的借读政策与成效探析”(MYS2014ZC13)

付文武(1979—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抗战史、教育史,通信作者邮箱:fuwenwu20080512@163.com。

K265.9

A

2095-5383(2016)01-0038-03

猜你喜欢
金陵教会难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