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2016-03-28 07:15刘建泉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新建院校

刘建泉,余 江,李 慕

(1.成都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1730;2.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65)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刘建泉1,余江2*,李慕2

(1.成都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1730;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剖析了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定位、课程设置、实践锻炼、经济效益、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找准发展定位、科学设置课程、政产学研联合、合理配置师资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地方经济;高等教育;对策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是适应国际现代工程、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其相对重点本科院校而言,办学水平和实力较低,竞争力明显不足。积极探索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适应、共生共荣的发展方式,破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具有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赢得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要性

在知识、科技、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技术、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基地[1-2]。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大多是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多数处于二、三级甚至四线城市;多数院校作为所在城市唯一的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3]。一些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不断探索和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探索越界发展,加强协调创新,促进科教结合,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既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驱动力。

(二)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新的机遇将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时代前沿。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各地掀起了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兴建大学科技园或大学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以及科技孵化园的高潮。许多高新企业通过产、学、政、研方式,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依托科研科技人才优势,开展协同研究[4]。这既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的难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又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优势学科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准确

目前,一些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仍然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即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经费资助渠道、区域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在人才、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方面是很难与重点大学相比。这也是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之大忌[5]。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科建设缺乏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学科、学校、行业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定位本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不少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同质化严重,能明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定位从而打造出自身特色的学校可谓少之又少。

(二)课程设置不全面

1.缺乏实践知识

对实践重视不够,缺少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基础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线。不能突破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内容与顺序的固有模式,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2.盲目新增学科

过于追求专业的丰富,没有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在未能充分认识新增学科的学科背景、基础条件以及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盲目增设学科,从而造成部分新增学科发展困难,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另外,由于没有给新增学科的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就业方向盲目,给毕业生求职择业造成了较大障碍。此外,盲目新增学科必然伴随着盲目增加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缩短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反而不利于创新型工程类高等人才的培养[6]。

(三)实践锻炼不充分

1.对教学功能过度依赖

目前,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多定位于“教学型”大学[4],大都看重学生数量,而不注重生源质量。对教师的考核与晋升多以教学工作为主,造成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完成教学工作量上,忽视了学科研究。近年来为了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功能虽然日益凸显了其核心地位,但学生的实践训练却未能得到同步发展。

2.学生实践经历不够

虽然部分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已经开展了与企业培养人才的合作,但部分高校对实践锻炼仍然重视不够。因为商业秘密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实践实习容易流于形式,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学生普遍缺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和趋势的把握,学校很难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实践锻炼部分仍然比较缺乏,学校人和社会人之间的转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断带”。

(四)经济效益不明显

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的盲目扩张和增设学科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从而减少了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削弱了科研队伍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团队合力[7]。科研课题立项少,且多以纵向课题为主,缺少自主创新课题和横向课题[4]。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产学联动的效益不高。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与企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中探索出了有特色的路径和方法,但仅合作培训模式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在研发合作和开发项目上的成效仍乏善可陈,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及数据指标,一些校企合作甚至沦为“面子工程”,并未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高校的研究成果脱离了企业对成果的转化、吸收和市场推广,产业化便无从谈起,产学研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发展与共赢[6]。

(五)人才队伍不完善

1.科研队伍实力相对薄弱

1)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2)由于历史及地区差异,缺乏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物成为制约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发展瓶颈的普遍性难题之一[4],这在新兴学科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学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高受到制约,难以实现联合攻关,承担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3)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都有待完善[4,7]。

2.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单一

教师普遍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但实践型和应用型教师缺乏,单凭校内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亟需具有丰富一线生产和市场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找准发展定位,打造特色专业

1.继承传统,错位竞争

1)主动继承优良传统,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知名院校尤其是同类型院校的发展经验,将优良的传统办学精髓继承和发扬光大。2)切忌抄袭办学模式,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科学定位自身发展优势,立足校情,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科学确立自身定位[8]。

2.差异发展,打造特色

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教学优势和科研优势,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人才。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和平台,培育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形成特色优势专业。科学构建优秀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发展培养机制,科学整合教师人力资源。打造优良教师梯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当地实际出发,体现课程设置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打造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素质硬、综合素质强的特色人才[8],走出自身的差异化和特色发展之路,从而稳步提高办学层次。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应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用改革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构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8]。工程类专业尤其要突出“应用型”的特点,重视课程中实践部分的设置。

(三)丰富实践课程,培养综合型实践人才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实践课程得到提升。可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让学生在一线岗位生产实践中见证知识。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继续学习,从而在实践课程中实现干中学、学中思、思中创。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政产学研联合,创造经济效益

打造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由政府宏观调控并牵头,借助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由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入股的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这样,一方面高校可以助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能够充分参与到一线的生产和研究实践中去,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合理配置师资,合力培养特色人才

打造一支素质和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破解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发展难题的关键。应采取“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8]。规划的制定既要高屋建瓴,又要避免好高骛远,脱离定位。明确自身的数量、质量、学历、职称和结构要求等,把握好教学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存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引进增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充分调用或搭建各种人际和社会关系平台[8]。

(六)充分引进校外智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1)积极与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内化其成功教学经验、先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探索自己的办学方略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8]。2)探索实行“校外导师制”,聘请一线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校外导师”,对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进行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3)依托形势政策教育课,邀请地方发展改革、经济信息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便将自身发展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地方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人才。

四、结语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地方发展“智囊团”的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要自觉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主动对接政府、企业,综合各方面力量,合理设置课程,实践理论并重,打造办学特色,输送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 张海钟.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2007(11): 88-90.

[2] 武尚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J].衡水学院学报,2011(2): 94-96.

[3] 纪明明,张亚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想法[J].通俗歌曲,2012(9):13-14.

[4] 张人崧,蔡桂权.论新建本科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2(4):41-43.

[5] 常欣.地方工程类院校学科建设现状浅论[J].科技资讯,2013 (15):200.

[6] 李世春,朱贤华,何仁琪,等.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2):199-201.

[7] 张人崧.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8] 李丽菊,和学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3(6):74-75.

Countermeasures of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Jianquan1,YUJiang2*,LIMu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

The new engineering college is a product of structural system regulation and reformation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per,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deeply analyzed focusing on thos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is not scientific, the curriculum is not systematic, the practice is not enough, etc. Meantime, som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preparativ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cientific setting course, joi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dustry, combination of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new engineering college; local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31

2015-12-28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2015RZ0182)

刘建泉(1972— ),男(汉族),广东梅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务管理。

G648.4

A

2095-5383(2016)01-0108-03

余江(1974—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教育,通信作者邮箱:yujanggz@163.com。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新建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