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28 08:27周海英陈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筹资教育

周海英,陈婷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江苏常州213164 ;2.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海英1,陈婷2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江苏常州213164 ;2.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

高校教育基金会可以缓解高校经费不足,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我国慈善文化相对缺失,人均收入较低,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行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社会层面和高校内部层面着手寻找解决之道。国家要不断健全立法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普及慈善文化教育,并帮助高校大力加强文化价值观教育。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大力加强基金会的品牌建设,并通过相关专业人才做实做细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筹集

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起源于英国,兴盛发展于美国。荣毅仁、霍英东等于1986年在香港注册暨南大学教育基金会,1994年和1995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立教育基金会①,其后,我国开始通过建立教育基金会正式吸纳社会各种捐赠资金,从而缓解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2004年《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我国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获得了国家政策与法律支持。自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机构数量上,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只有24家,到2013年,达到405家,且“985”高校全部成立教育基金会②;在资金存量上,2012年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规模达158亿元③。

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规模较小且渠道、形式单一

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整体筹资规模相对较小,且筹资渠道和筹资形式都较为单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极少数知名高校的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募集到的资金总量达亿元。直到2004年《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其他高校的教育基金会才纷纷成立,所募集的资金在其高校经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如根据教育部某基金会网站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110所中央及省部级高校全年的捐赠总额只有15.6亿④。我国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来源非常单一,虽然名义上有政府资助、校友捐助与社会捐助,但多为校友捐助。高校所获得的政府资助通常只在基金会设立时一次性拨入,社会捐助则多出现在发生突发性灾难后,且高校所能获得的捐赠比例非常低,所以有些高校的教育基金会多是在校庆时进行筹建工作,并在此期间获得一笔数额较大的校友捐助。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所获得的捐助渠道较广,大多来源于社会捐赠。

(二)筹资捐赠项目与基金筹集范围有限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网站的内容来看,筹资捐赠项目大都集中在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而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所占的份额最大,其资金花费的明细度不够清晰,公开程度不够,捐赠者无法通过这些细节获得信任感。与国外高校着眼海外,在全球范围发动社会捐助的行为相比,我国高校的基金筹资范围相对较窄,大部分局限于本地或国内,只有少数知名高校的教育基金会能获得海外校友的捐助。

(三)缺乏专业的筹资规划人员

作为独立法人的社团组织机构,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应该拥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但根据目前各高校在高校教育基金会秘书处所登记的情况及其教育基金会网站所显示的机构设置来看,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登记、捐赠、管理、投资等工作都是由校内行政人员兼职完成,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而国外高校教育基金会基本都实现了基金会工作的职业化与市场化,由专门机构负责登记、募集、管理、投资等,甚至筹款募集工作被视为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之一。

(四)国内基金增值渠道有限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效率极低,投资利用的渠道极有限,导致基金无法实现有效增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基金会的管理、运作与投资,他们的资金总收入除了成立之初所获得的捐赠以外,还包括较大一部分的资金运作收益,如证券投资收益、购置土地收益、信托资金收益等。如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基金收益回报率达19.5%,总投资盈利达22.7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教育基金在过去10年内获得的年投资回报率为17.4%⑤。而我国高校的教育基金会,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筹资渠道的外源性上,而忽视了其内生性,投资方式极为单一,甚至有些教育基金会还没有进行投资,只是把筹集到的资金放在银行里保值,收取低额的利息。

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慈善文化相对缺失

虽然在儒家理念与佛教文化中,乐善好施等慈善文化理念一直被大力倡导,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社会对慈善事业与社会捐助的认识水平还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及公众还没有回馈社会的自觉意识,他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更为关注为子孙积累更多物质财富,而不是关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在册的企业约有90%从未参与过社会捐赠⑥,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有效发展。

(二)社会人均收入较低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人均收入较低,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水平还尚处于温饱阶段,没有达到追求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阶段。

(三)国家捐赠政策支持不够

国外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提供法律支持,大力鼓励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我国政府虽然也意识到了教育基金会对于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但相关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整体配套还跟不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向社会筹措资金时会设立专门的配比资金制度。而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基本只体现在财政拨款方面,缺乏扶持基金会的募集政策与行为。如我国教育捐赠的税收抵免政策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很多细节都缺乏可操作性。

(四)高校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公立院校一直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开展工作,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大多不够重视。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注册时多标明是一个独立组织,但实际工作大多由学校某个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或仅仅由一些兼职人员完成,缺乏专业的筹资策划人才。高校教育基金会大多没有先进的基金管理理念,甚至没有详细的筹资计划、筹资机制、投资渠道等。很多学校采取“守株待兔”的坐等模式,不注重主动出击、主动宣传、主动募捐,只在校庆时从各届校友处募集一笔资金后便草草了事。有些高校在获得社会捐助后不去积极思考如何使资金不断增值,仅满足于收取银行固定利息。

三、对策与建议

资金筹集是资产的一种传递过程,需要捐赠与受赠双方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高校教育基金会需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对方愿意捐赠。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不断健全、完善并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努力,既要从社会层面优化外部环境,又要从内部层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一)社会层面:优化外部环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税收优惠政策

不断健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各项税收优惠,这些都依赖于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当前,我国管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主要依据《基金会管理登记条例》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要求相比,可操作性不强,需要不断修正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优惠政策包括为鼓励教育捐赠的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和为激励基金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目前我国虽然一直仿效西方国家实施税前扣除优惠政策,但企业和个人申请捐赠免税的程序相当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因此捐赠免税的程序需要简化。高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投资渠道所获得的各类增值部分,最终还会运用于基金会及教育领域,应该予以免税。由于最低使用资金限额规定“对非公募基金最低使用资金不低于上年度基金总额8%”⑦,如果某高校教育基金会每年的收益低于8%,就会出现基金缩水。因此,针对基金会增值部分的税收减免政策必须尽快出台,以鼓励基金会不断扩大规模。

2.全面普及社会慈善文化教育

意识决定行为,意识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回馈社会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内在理念,如《圣经》中说:“富人进天国是难的,富人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难。”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捐赠。巴菲特、盖茨等将慈善事业作为其人生的一项事业。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公民的文化教育,一方面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慈善的文化与理念,推崇“行善”“利他”“泛爱众,而亲仁”等理念,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积极、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人们将个人自我实现和造福社会有效结合起来。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不断拓宽思路,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⑧,比如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宣传介绍某些慈善活动、慈善企业及人物,或者通过冠名组织等形式,营造慈善文化氛围,从而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工作拓宽渠道。

3.加强高校文化价值观教育

高校不仅担负着传播知识及技术的任务,也承担着文化交流的责任。高校教育基金会拥有结合建设校园文化开展活动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向全体师生、家长及校友进行慈善理念教育。可以结合平时的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家校活动、校友手册、捐赠主题活动等,培养师生及校友关爱学校、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捐赠意识和理念,也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二)高校层面:提升管理水平

1.加强基金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给拥有者带来诸多利益和价值。高校教育基金会要不断拓宽思路,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公信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公众的认可。高校教育基金会如果没有一定的特色与品牌,对社会公众而言,也就和社会其他慈善机构没什么差别,也无法获得大量的社会捐助。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设计出若干优质项目并全力将其打造为特色品牌,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一旦得到公众的认可,拓宽渠道、提升筹资数额便会水到渠成。

2.内培外引,用好筹资等专业人才

高校教育基金会工作涉及策划、筹资、登记、投资等,头绪繁多,环环相扣。当前,由于规定“基金会管理成本不得高于当年用于公益事业资金的10%”,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很少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来策划管理基金会事宜,多是通过借调学校内部行政人员临时组成一支小规模的、非专业化的基金会工作队伍。缺乏专业的筹资队伍,基金会的筹资能力就很难发挥,难筹集到相应的捐助资金,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支出也就很少,所能支配的基金会运作资金就会很低。有专业的筹资团队是基金会良好运作的前提与保障。内培外引专业人才是最好的方式,高校教育基金会应选聘、培训并用好各类筹划、筹资、投资等相关专业人才,为高校教育基金会工作的开展打好人才基础。

3.统一筹划,做实各项具体筹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要做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集工作,必须重视各项筹资细节,进行工作的创新。如: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在设立长远筹资目标的同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设置灵活多样的募捐项目类别;设立详细的季度、月度甚至每周计划,并通过实际工作不断检验、调整项目类别和计划目标;做好各类筹资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潜在捐赠人信息进行定向跟踪和归类分析,一方面为基金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一方面也可加强沟通,扩大捐赠数量;建立捐赠荣誉并予以表彰,出版捐赠系列丛书,设置捐赠项目冠名,主动宣传捐赠企业或个人的善举,力求实现捐赠与被捐赠者双方的长期协作和互利共赢。

注释:

①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36页。

②屈萌:《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与管理研究——以某高校教育基金会为例》,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2页。

③孟东军、范文亮、孙旭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12期,第23页。

④⑥聂兰兰:《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策略初探》,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45页,第57页。

⑤吴惠、刘志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现状及国际比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67页。

⑦钱敏:《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渠道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5页。

⑧周海英:《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8页。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25

2016-04-26

周海英(1977— ),女,副教授。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515)

B

1673-0887(2016)05-0117-04

G644

猜你喜欢
筹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筹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