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分析

2016-03-28 09:02杨会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儿童文学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分析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通过对儿童语言特点及风格的概述,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阐释儿童文学翻译的注意事项和翻译策略。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及文化对等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实例分析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儿童语言以及修辞传达的处理,揭示了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功能对等的理念基础、语言的处理、修辞的传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儿童文学

一、引言

世界儿童文学异彩纷呈,诞生了很多经典名篇,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绿野仙踪》等等。翻译儿童文学对于文化交流,儿童的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儿童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变体,无论是在音位、音节、音长还是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成人语言有着很大差别,儿童文学的翻译因而变得艰涩,很难做到与原文功能和语义上的对等,加之文化差异,使得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不容小觑。

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译入和译出过程中总会有差别,为最大限度减少这种差别,保证语言的完整性,尤金·奈达借助语言学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也称“功能对等”[1]。“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2]65功能对等是指语言在词汇、语法、篇章、文体等几个方面做到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对等。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2]67形式会给译者造成很大的困惑,进而阻碍其语义的显现,难以被译者把握。词汇和语法富于变化,其形式上的多变使作者在抒情达意方面极具表现力和张力,但同时也为译者准确把握原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所以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目前,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较少。由于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作品无论从主题、体裁、形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呈现一种与成人文学不同的价值标准[3]。儿童文学语言自有其特色,采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既能准确把握作品信息,减少漏译、误译等失误,又能为译者节省时间和精力。本文主要选择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语言进行分析,阐释儿童文学翻译的注意事项和翻译策略,以期有助于儿童文学翻译。

二、儿童语言的特点

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使用最贴切、最朴素、最接近原文内容的语言和文字来表情达意。根据奈达的观点,一篇真实、自然、不做作的译文在读者阅读后,会有一种自然舒适、没有噪点的感觉,即无论是感官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能达到一种融通。此外,译者还需对读者的阅读水平仔细考量。功能对等理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翻译作为一种交流,读者是其服务的中心,如何传神地将原文译成读者接受的文字,达成交流这一过程就变得很现实[4]。儿童文学具有文学的一般性特征。要译出合格的译文,须对儿童语言仔细研究,尤其是在语体、文化,以及儿童心理等方面深入挖掘。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在许多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或者说突破口,一是从生物的身体构造入手,以生物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5]。二是从生物彼此的联系入手,主要研究他们的社会属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异军突起,强调从认知层面上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行为。在此层面上,儿童语言有三大特点。

(一)简洁

儿童因受其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和人生经历所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如成年人表意精准,往往话语简短,且常伴有语法混用、指意不明等语言错误。例如在表达吃饭上,成年人表达方式多样,且风格变化多端,儿童则常以手势或简短词汇表达自己的愿望“吃”“饭饭”等等。这反映出儿童语言在认知水平方面的限制,也体现了儿童语言这个变体的特殊性。

(二)象声

儿童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虽然他们掌握词汇的速度较为缓慢,但是模仿、表演的能力很强,往往会将周边的各种声音作为模仿对象,借此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心理诉求。比如鸟叫声,虫鸣声,汽笛声等都可能被他们模仿。此外,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感官会自发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听得见”“易模仿”的音位往往最先吸引他们敏感的感官并被习得,随着自身语言习得本领的逐步提高,复杂的音位开始被他们习得并最终消化,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雅各布逊的假设:共有的人类语音先被儿童习得,母语中较为特殊难懂的后被习得。

(三)自然

儿童从成功发出第一个自然声开始算起,其语言才具备自然属性。当然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儿童初期语言。成人语言是儿童语言发展趋于成熟的最终标志,而儿童语言则是成人语言的萌芽阶段。成人语言的特征在儿童语言上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不易被人察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是儿童语言的最终目标或者最终归宿是成功模仿并变为成人语言,语言的交际功能完善是其晋级成功的首要标志;二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将成人语言作为其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输入对象,当然也包括周围的环境。作为成人语言初始阶段的儿童语言也和成人语言一样有着自然属性。语言的自然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被忽视、否定和任意歪曲。由此可以推断,儿童语言才最有资格充当自然性的代表。根据这个观点,儿童生来就有语法结构方面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这些语法关系和语法范畴为儿童天生所有,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三、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翻译有两大要素:准确与明确。准确是翻译的首要条件。译者必须遵循原文的意思,选词造句必须如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明确”是指译文易于理解,即译者必须采用翻译手段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思想清楚而有力地表达出来。准确性使译文的思想明确无误,而明确性使译文生动多彩,摇曳生姿。简言之,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一样,翻译时要做到两点:忠实和通顺,即语义对等[6]。

所谓“忠实”,是指译文必须如实传达原文的内容,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断章取义,必须做到传神达意[6]。译文所传达的内容除了原文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除此之外,“忠实”还指原文的重现。译者不得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原貌,比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为书面体。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取代原作的风格[7]。

好的翻译往往是既忠实又通顺的,译者应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采取各种方法满足译文的要求是译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所谓“通顺”是指通达顺畅,以目的语的习惯表达为重点。译文必须按照目的语的习惯用词造句,不能生搬硬套,望文生义,使之脱离实际。

(一)语义对等

语义对等即“在中文里找到对等的习惯用语,适当处理后,译文初步形成,然后比照原著”(董文静,2014)[8],“字字准译”为修改的标准,具体准到什么程度也要掌握好分寸,最大限度地向原文靠拢,即处处体现对语言自然性的考虑和重视。由于读者为儿童群体,考虑到这一点,在语言处理方面,例1用词力求简洁大方,句式通俗易懂,主人公的日常用语最大限度地再现儿童的身影,这种处理含蓄而妥帖。

例1:阿丽思一点也不觉得疼,身子一跃就从地上扑腾一声跳了起来。她回过头往上一瞧,一片漆黑;在她面前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那只白兔子蹦蹦跳跳地在前面走。阿丽思再也等不及,像一阵风一样地追着跑了过去……

阿丽思打开了那扇门,里面有一条羊肠小路直通过去,小得好像一个老鼠洞一般。她跪下来,侧着头往里头打量,哎呀,居然有这么可爱的小花园在里头!

在这段译文中,自然性体现在对“跳”“瞧”这一连串动作的生动诙谐的描述。阿丽思“一阵风一样”跟着跑过去了,其焦急的神情跃然纸上。这些描述性语言,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摹写、刻画,体现了语言的自然性。还有“开门”“跪下来”等都是对现实的描写,无处不体现着语言的自然性。同时根据儿童自然语言特点,“开开”“瞧瞧”这类叠词也体现了儿童语言使用的自然性。奈达指出,翻译首先在意思上,其次在风格上,用接受语再现最接近源语的信息。译者应该正确理解源语语意,避免翻译中的意义误解。

例2:(译文一)她的妹妹华珍小姐,一个不算瘦的高挑老姑娘,架一副眼镜……逼着我苦苦地念了一个钟头左右。然后寡妇要她歇一歇。

(译文二)她的妹妹瓦岑小姐,是个很瘦的老姑娘,戴着一副眼镜……她逼着我硬干了一个钟头左右,随后寡妇才叫她放松一点儿。

在例2中,“a tolerable slim old maid”是对华珍小姐外表的描述,结合文章的语境,单词“tolerable”的意思应该为“非常地”。因此译文一“不算瘦的高挑老姑娘”,没有达到意义对等;而译文二为“一个很瘦的老姑娘”,相对地忠实于原文意义。“She worked me middling hard for about an hour”这句话讲述的是华珍小姐逼迫哈克读书学习的情况,译文二“她逼着我硬干了一个钟头左右”,没能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硬干”这一词的使用致使原文语义缺失。而译文一用“念”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二)风格对等

风格对等主要是指目的语要和原文的文风相差无几,即读者在阅读两者的同时,感觉不出太多变化[9]。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考虑作者的褒贬扬抑,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语言的感情色彩等等,将“自然”“传神”定为翻译的最终目标。

例3:Tom went on white-washing—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steamboat. Ben stared a moment and then said:“HI-Yi! You’re up a stump, ain’t you!”

汤姆继续刷白篱笆——没搭理那只蒸汽船。本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然后说:“嘿,你这家伙!你陷入麻烦了吧,是不是?”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儿童的内心世界,风趣幽默,色彩斑斓,如同一首儿歌让人回味悠长而又忍俊不禁。在风格对等方面,由于成年人的笔触倾向成熟稳重,所以要尽量揣摩儿童的心理活动及生活习惯,在大量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读性更高。例3采用了朴实的语言,尽量使用儿童常用的简单问句,感情细腻丰富,比如“嘿,你这家伙!”就生动地刻画出本这个小男孩当时幸灾乐祸的神情和心理,立刻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使之想要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译文并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选取了最常见的词汇,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心理预期和语言特色,使得译文既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又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没有几个儿童能抵挡得住这种贴心的翻译风格,因为孩子们都是最出色的语言学者,他们能准确地分辨出语言上的细微差别,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并甘之如饴地把书读完。

(三)文化对等

奈达认为真正的翻译应当是文化间的翻译而不是两者语言层面上的翻译,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词语才具有意义[10]。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正确理解源语言文化,确保文化信息的正确传达。

例4:The widow she cried over me, and called me a poor lost lamb …When you go to the table you couldn’t go right to eating, but you had to wait for the widow to tuck down her head and grumble a little over the victuals, though there wasn’t really anything the matter with them.

(译文一)寡妇望着我,眼泪吧嗒吧嗒掉着,管我叫做迷途羔羊……眼见着桌子上的饭菜,却又不能立马就吃,非得等到寡妇低下头,叽里咕噜抱怨几句才能开动,虽然这饭菜并无大碍。

(译文二)寡妇对我大哭了一场,管我叫做可怜的迷途羔羊……眼见到了桌子跟前,却又不能马上动筷子,因为你得等她把脸一拉,冲着饭菜抱怨几句,尽管饭菜并没有什么问题。

“迷途的羔羊”是圣经里的比喻。寡妇是个基督徒,她用“迷途的羔羊”来比喻哈克。译文一是直译。译文二除了直译外,还给出了注释,保证了文化信息的正确传达。译文一里“叽里咕噜几句”没有正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哈克是因为没受过教育,不明白寡妇的真正意思才理解错误。译文二采用意译,将原文隐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同时将哈克未受文明“熏陶”的天真无知的一面表现出来,保证了原文神韵的传达。在文化词的翻译中,常常会出现找不到对等词的情况,直译过来的东西虽然保证了原汁原味,但容易造成读者误解,甚至贻笑大方,为人诟病。这就需要仔细揣摩文化词背后的内涵,对其深层含义做大致的解读,也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意译。儿童文学大多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目的是保持原著的风格,不损伤原著的趣味,但在涉及文化词方面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意译的选择为译者所青睐。在这段译文中,“迷途的羔羊”还可进一步解读,但由于比喻本身很形象,故而采取了直译加注释的形式。此外对比“叽里咕噜”和“抱怨”两种译文,可以看出意译在翻译一些隐晦的动作词方面也颇有用武之地,真实客观是文学翻译的首要目标[11]。

例5:But on Sunday morning,—early—my family was at Saint Andrew Presbyterian Church listening to Pastor McCllellan, who was old enough to have known Moses.

到了星期天早上—一大早—我们家就得去圣安德鲁长老会教堂聆听麦克莱伦牧师讲道。这位牧师很老,老得都足以认识摩西本人了。

由于文化的差异,读者理解异国文化可能会很困难。例5里提到的摩西在基督教中有着重要地位,著有《摩西十诫》,引领教徒到达迦南美地,并创作了旧约的前五卷,因此在基督教中威望甚高。对于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前面所提到的这些文化很多成年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对于处于认知阶段初期的儿童来讲,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这无异降低了西方儿童名著的文学趣味,限制了可读性。针对这些问题,儿童文学常采取备注的讲解方式来消除读者的疑惑,同时配以鲜明生动的图画来弥补这一缺陷,而不是采取一带而过或者曲解原著意思的方法来吸引读者。这既为儿童打开了认识异国风情的大门,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得文学无国界对于他们也同样适用。如《星期三的战争》讲述了一场以少年之心对峙成人之心的战争,慈悲和智慧战胜邪恶和黑暗是文中极力表达的主题。文化概念的解读能很好地帮助儿童理解一些晦涩的概念,丰富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表达,提高文化素养,乃至于对其人格的塑造与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对等。

四、结语

儿童文学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鉴赏能力,并勇于想象、创新,在译作与原作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功能对等”[13]。译者不能因为目标读者的年幼而降低对译本文学性的要求。应从儿童的视角去诠释原文,用儿童的审美眼光去欣赏原文,用儿童的语言将这种理解与审美勾勒出来,原文的意境、文风、价值观等均要予以保留,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的风貌。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译文结束了文言文一统江山的翻译局面,既符合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要求,又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具有首创精神的白话文译作,减轻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难度,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并且,文中近乎“反哺”的处理是一种语言翻译的创新,提高了语言的口语化。赵元任的译文生动地再现了儿童语言的自然性,使之符合儿童语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儿童语言自然性之典范。

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作,我国儿童文学翻译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翻译佳作深受儿童喜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沃土,丰富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当然也要看到儿童文学的翻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奋斗在翻译一线的工作者们需要再接再厉,不断丰富自己的翻译手段与技能,为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1]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宏顺.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5):64-72.

[4]Pater, Walter. The Aesthetic Momen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姚安新.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文本的翻译[D/OL].荆州:长江大学,2013[2015-10-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9-1013361983.htm.

[6]姬琳.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科普文Mummy翻译实践报告[D/OL].烟台:鲁东大学,2014[2015-10-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51-1014260414.htm.

[7]陈玉.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D/OL].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2015-10-10].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D348291.

[8]董文静.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D/OL].苏州:苏州大学,2014[2015-10-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1014303140.htm.

[9]黄煜舜.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D/OL].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2015-10-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26-1013293261.htm

[10]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2000.

[12]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33-36.

[13]史春颖.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绝望主妇》字幕翻译研究[D/OL].沈阳:辽宁大学,2012[2015-10-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0-1013104158.htm.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1-0059-04

作者简介:杨会勇(1970- ),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及文化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儿童文学翻译‘模糊性’研究”(2011sk201)

收稿日期:2015-10-27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