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建设研究

2016-03-28 04:32丛培亭刘向东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船舶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业集群创新创业

丛培亭,刘向东(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建设研究

丛培亭,刘向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摘要:“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是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第五批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高校对接作为战略研究方向,全面深入探索研究基地的建设背景、运行机制以及基地的建设内容与成果,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构建重点基地的理论框架,总结出可行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创新创业

刘向东(1963-),男,辽宁义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1 研究基地建设背景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遴选是辽宁省教育厅为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的意见》,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破解关键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

2012年6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申报的“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被确定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第五批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作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一部分,葫芦岛积极致力于产业园区建设,尽管每个园区的优势项目不同,但在规划和建设中始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导,以融入高端制造业基地为切入点,坚持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这迫切需要高校技术力量的支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期内,完成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并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企业职工、普惠制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使区域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因此,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高校对接作为战略研究方向,全面深入探索重点研究基地的运行机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构建重点基地的理论框架,总结出可行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基地建设意义

2.1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明确指出在完成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后,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因此,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已是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必须面对的课题,各立项建设单位都在积极寻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尝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平台。从立项建设的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情况来看,各建设单位都有着比较鲜明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自身专业体系与集群的互动,就应该设置与产业集群对接的专业群。整合建设研究基地各方面资源,建设研究基地,形成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与当地相应的产业集群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比较合理、可行的策略。

2.2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除了人才培养以外,高职院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就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一般是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而社会服务则需要发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的成果,把人力资本、技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对接起来。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是产学合作的新形式,是实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整合高职院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领域和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寻求社会广泛支持,汲取发展动力的有效手段。

2.3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大多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都针对当地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辽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体制优势,紧跟石化产业集群企业发展升级和装置技措改造,创新“双元、双线、双证”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双主体办学、双线互动、双证融通”的内涵;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已有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院“校企对接、分层递进、理实一体、虚实交替”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开展“双向四段”“三层六段厂校一体”“虚实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则以三个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为依托,以人才质量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校企深度融合为途径,实施了“企业生产任务、生产过程和真实产品与教学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培养方案制订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计划相对接,专业教学团队与双师结构要求相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相对接”的“三结合、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在“后骨干”建设时期,建设“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可以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践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产业集群提供相应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2.4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这个平台,高职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服务,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协同创新文化内容要素的组织与融合,促进区域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更新。

3 研究基地建设内容及成果

“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的建设,基本上是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的,基本的建设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3.1转变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学院为适应中国船舶工业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葫芦岛市十三个主题概念园区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省级示范专业,形成了国家、省和院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首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支持下,学院组建了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辽宁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天津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和环渤海区域地方主要船舶企业等47家知名行业企业加盟。然后,葫芦岛市政府牵头组建了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有相关主管部门、北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葫芦岛市船舶行业协会、葫芦岛市机械工程学会、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8家单位加盟。最后,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

上述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的成立,促进了学院与环渤海船舶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和产品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学院特色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效果明显,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引进、项目指导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3.2整合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过程中,依托基地的人才团队优势和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学院努力完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由于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特色鲜明,与区域内船舶产业集群对接效果良好,职业指向性强,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三年建设期内,学院承担了面向船舶行业和海洋工程的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共完成“轴系直线校中优化计算研究”“直升机水上降落气囊受力数值模拟研究”“HAVYARD838LSEPSV平台结构生产设计”等技术服务项目37项,专利31件,对外技术服务到款额1 557.5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 100万元;学院承担了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东宝集团、葫芦岛船舶产业园区(海洋装备园区)等合作单位的培训任务。三年来,学院累计完成面向企业的各类职业培训72 811人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23人次;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工种22个,累计鉴定6 997人次;为企业职工、普惠制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各类培训共19 913人次,承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总量1 750人次。

3.3对接产业,启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

葫芦岛市现拥有泳装生产企业573户,从业人员6万余人,泳装年产量1.8亿件(套),年销售额131亿元,其中年外贸出口总额达4亿美元。作为中国泳装名城、国际泳装生产基地,葫芦岛市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泳装产业集群;葫芦岛市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企业数据报告显示,葫芦岛地区近七成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九成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信息发布和网络推广。可见,辽宁及葫芦岛本地企业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人才的潜在需求非常惊人,专业发展潜力巨大;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养老产业发展却非常滞后,主要表现为集中养老资源和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严重匮乏。辽宁省的调查数据显示,养老护理人员市场供求比约为1:5,缺口率约为80%。市场和社会都迫切需要加快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

2014年,在辽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正式启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拟增加泳装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办学投资。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来满足上述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需要,以达到提升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4创新驱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适合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建设,建设能够在全市职业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服务葫芦岛市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启动了“蓝梦”创客空间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建设目标为: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根本,深入发掘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一个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开放式办公环境,使其成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师生创客聚集的“创意会所”,让船院创业者在享受工作室温馨环境的同时,交流、分享最新的创业成果和信息,关注最新的前沿技术。

开展创客空间建设可以将创新文化引入学院,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以“创客”方式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不断在设计中创造,实现跨领域的融合。通过建设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教育创客空间,形成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一流人才。

此外,“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的建设,还在基地的运行机制、生产型实训基地的理论框架、高素质科研团队建设、“辽宁省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集群省级示范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总之,建设“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有利于打破部门、地区、行业的限制,有利于教育、劳动、职业培训等各类资源集中整合,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研究基地的辐射作用方面,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春艳,谭苗苗.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服务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院学报,2013(1):33-38.

[2]马星国,刘红,佟晓丽,等.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若干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4):27-30.

[3]赵政党.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9-131.

[4]郭志达,华菊翠,李学伟.辽宁高校特色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20-24.

[5]李新生.基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28-31.

[6]尹文秋.产业集群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3(41):123-124.

[7]李忠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研究:以湖南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案例[J].湘潮(下半月),2015 (4):77-78+86.

[责任编辑:宋艳华]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 Industrial Cluster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cking Cooperation Research Base"

CONG Peiting, LIU Xiangdong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 Xingcheng 125105,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cluster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cking cooperation research base" is one of the fifth batch of key educational science planning research bases in Liaoning province. Taking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college docking cooperation as their strategic research direction, the researcher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study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key research base, put forwards the theory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key research base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sums up the feasible specific procedure and operation method,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ociet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28(2016)02-01-05

DOI:10.16850/j.cnki.21-1590/g4.2016.02.001

收稿日期:2015-10-25

基金项目:2013年度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A类课题(2013A0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JG14JXY09)

作者简介:丛培亭(1958-),男,山东文登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船舶电气自动化、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产业集群创新创业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