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16-03-28 14:26张全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张 敏,张全喜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张敏1,张全喜2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摘要]“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实践育人”是国家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方针,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进行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是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探索。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求调整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实践多元化。

[关键词]全实践理念;教学改革;毕业设计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输送合格的一线教师。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整体学历水平的提高,三年制中专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质量的需求,一些中专、专科层次的师范学校相应地升格为专科层次或本科高等院校,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实践育人”。这两份指导师范院校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实践能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突出理论服务于应用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人才培养要突出实践性。这要求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必须保持与社会需求变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育课程建设也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1]在“全实践”理念下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实践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实现人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纯粹的“书本世界”中,必须要切实处理好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寻求理论、认识与实践的交汇点,在实践中发展人。

所谓“全实践”是指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全程延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全面整合,在理念上全息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2]“全实践”理念实质上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设计、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全实践”理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教育理念将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发展全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视作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彰显教育的实践特性。“全实践”教育理念注重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构,强调实践是学习主体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的起点和终点。“全实践”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既是课程体系建构和完善的前提,又是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整合的基础,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反思性实践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过程而非结果,一名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种行思合一的成长状态和过程。

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标准中都突出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其基本内容共3个维度、14个领域和62个基本要求组成,其中有7个领域27个基本要求针对专业能力发展,可见国家对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因此,让“全实践”理念渗透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与就业定位有错位

现代师范教育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要求师范院校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操守,更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现在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固步在学校,学生在校四年中的多数时间是在学习理论课程,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中接受实践锻炼,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错位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社会效果和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真实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看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受欢迎程度和工作能力的认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课考试成绩。而我国高等教育仍然采用课程考试、考察及毕业论文的设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数高者意味着学业优秀,得分低者则被判定为学业不佳。受这一评价标准的指引,很多大学生会动脑但不会动手,进入工作岗位后必须进行很长时间的在岗培训。

(三)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不匹配

课程是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也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的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如传统的“三学六法”(“三学”即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六法”即幼儿园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社会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素养提高的需求。

三、“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师范院校应进行不定时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本校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近年来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不擅长观察学生,对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较弱,教科研能力不高,班级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必影响国家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造成培养人才与就业单位需求脱节。师范院校可开设学生观察与记录、学校班级管理、学校教育环境创设等相关实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和能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3]如果教师习惯于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并对这种学习方式没有任何怀疑,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师范院校应注重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的教研意识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比如,在各类教法课中可采用以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示范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演练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在各类基础课中可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发动学生借鉴“翻转课堂”、网络资源、教育最前沿的杂志书刊等手段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拓展专业视野。可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通过“双导师制”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即在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安排一位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幼儿园选派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并形成相关的实习指导制度。高校教师和各类学校教师的结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和教师的相互学习都有助益。

为确保实习的有效性,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每一次实习都要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明确高校教师、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习任务、内容和评价指标。给学生下发实习任务手册,学生在两位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填写实习任务手册。实习结束后,两位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改变过去实习流于形式的局面。

(四)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毕业论文为唯一模式,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东拼西凑,毫无研究价值。学校降低毕业论文的评审标准,会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通过论文撰写培养学生教科研素养和能力的目标。

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多元化毕业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是学校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可考虑将教学活动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习经验设计教学活动、班级活动、课内外活动、主题活动等。对于专业素养较高的学生,可建议其撰写毕业论文,论文可以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还可将实践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比如学生的实习成果、发表的科研成果等。

(五)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师范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就是利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的各类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学校教育与教研机构相结合,高校的课堂传授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相结合。[4]毋庸置疑,产学研相结合体现了学校的“全实践”教育理念,让有经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走进高校课堂,向学生传授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经验,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如果专业教育理论课程开设缺乏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支撑,会让学生感觉课程抽象和枯燥。因此,在设置理论类课程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类课程在教学进度上要紧密结合,并且使实践类课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本文提出“全实践”理念下的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知识与经验的融合、结果与过程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完整知识结构和系统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进而完成为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合格的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安徽省教高〔2002〕019号文件)[Z].2003.

[2]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3]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4]姜莉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项目]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的创新研究”(hyz2014019)

[作者简介]张敏(1976-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181-03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基于项目引导下的本科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