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榕薯819的选育

2016-03-28 15:34王正荣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州350018
中国种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薯块甘薯金山

鄢 铮 王正荣(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州350018)



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榕薯819的选育

鄢 铮 王正荣
(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州350018)

榕薯819是以金山57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具有薯干和淀粉产量高、稳产、优质、抗病等特点。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每hm2薯干平均产量为11178.6kg,比对照增产3.57%;淀粉产量为7355.4kg,比对照增产10.90%。该品种于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4005。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材料 母本金山57系福建农林大学以C180为母本、南徽7号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株型半直立,成叶心形,茎蔓,顶叶均为淡绿色,叶背脉紫色,蔓粗中等,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黄色;干物率27%~29%,出粉率15%~16.5%;该品种性状表现为特早熟、高产、优质、抗病、耐旱及耐寒力较强和适应性较广等,尤其抗蔓割病、薯瘟病Ⅰ群和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父本不确定。

1.2 选育方法与经过 2008年以金山57作为母本进行放任授粉获得种子。2009年采用实生苗系谱选择法,从后代中选育出淀粉含量高的甘薯新品系,2010年参加本所品比及多点试种,平均薯干产量比对照金山57增产3.21%入选,定名为榕薯819。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型半直立,顶端叶片紫色,成叶绿带紫、心形,叶片大小中等,叶脉紫色,叶柄绿带紫,中长蔓,蔓粗中等;薯块短纺缍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薯块光滑无条沟,单株结薯2~5个,大中薯率高,结薯性集中,薯块萌芽性好。

2.2 品质表现 该品种薯形美观,商品性好,品质优。2011年干物率29.84%,比对照金山57高4.73%,出粉率19.60%,比对照高4.11%;食味评分84.0分,比对照高4.0分;2012年干物率30.06%,比对照高5.19%,出粉率19.79%,比对照高4.51%;食味评分83.0分,比对照高3.0分。2年平均干物率29.95%,比对照高4.96%,出粉率19.70%,比对照高4.32%;食味评分83.5分,比对照高3.5分。2011年和2012年贮藏性鉴定均表现较耐贮藏。鲜薯薯块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粗纤维含量1.03%、粗蛋白含量0.74%、还原糖含量0.56g/100g、总糖含量2.66g/100g。

2.3 抗病性 经福建省区试抗病性鉴定结果为:2011年为抗蔓割病,中感薯瘟病;2012年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2年综合评价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

3 产量表现

福建省区试汇总结果:2011年每hm2鲜薯平均产量38847.15kg,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4.35%,达极显著水平,居第7位,2点增产,6点减产;薯干平均产量11593.95kg,比对照增产2.29%,未达显著水平,居第5位,5点增产,3点减产;淀粉平均产量7615.2kg,比对照增产9.16%,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3点增产,5点减产。2012年续试,每hm2鲜薯平均产量35652.45kg,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3.8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7位,7点减产;薯干平均产量10763.25kg,比对照增产4.99%,达显著水平,居第4位,5点增产,2点减产;淀粉平均产量7095.6kg,比对照增产12.8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6点增产,1点减产。2年每hm2平均鲜薯产量37249.8kg,比对照减产14.09%;薯干产量11178.6kg,比对照增产3.57%;淀粉产量7355.4kg,比对照增产10.90%。2013年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莆田、惠安、宁化、石狮4个点每hm2平均薯干产量10514.7kg,比对照增产5.11%;淀粉产量6916.2kg,比对照增产12.33%。

根据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榕薯819的薯干、淀粉方差和变异系数与对照差异不大,回归系数接近1。福建省区试综合评价为薯干、淀粉的适应性表现为较好,表明该品种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对受环境影响较小,在不同环境栽培条件下,稳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强。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培育壮苗 选择薯皮完好、无病斑、没有受过冷害和湿害、单个薯重0.25~0.5kg的短纺锤形晚薯薯块留种。薯块育苗时,掌握土壤10cm地温在16℃以上时栽植,排种前薯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min左右,捞出晾干后播种。用地膜覆盖苗床,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勤施水肥,及时剪苗扩繁,保证大田栽植时有足够的健壮苗。

4.2 合理密植 大田栽植时,一般要求畦带沟宽1m左右,畦高0.3m以上,适当密植,作早薯栽培时每hm2栽种45400~49500株,作晚薯栽培49500~52500株。插植薯苗方式以斜插为佳,入土2节为宜。

4.3 田间管理 结合整畦,施足基肥,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施少量速效肥,并注意氮磷钾比例适当,基肥约占全部施肥量的60%~70%。结合中耕除草,适时重施夹边肥,夹边肥以速效肥为主,占全部施肥量的30%~40%。生长过程中应有1~2次到位的中耕松土,保证土壤疏松以利薯块形成。在多雨高湿条件下,藤蔓较易长不定根,应适时增加提蔓次数。遇到干旱季节要注重灌水湿田。

4.4 防治虫害 种植田进行水旱轮作。甘薯生长初期,田间若有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害,可用碎菜叶加麦麸拌药剂,拌匀后成小堆状,于傍晚撒在幼苗周围进行毒杀。甘薯生长中后期注意防治斜纹夜蛾、麦蛾、甘薯天蛾幼虫和烦夜蛾等,在幼虫发生初期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00倍液等,收获前10d停止用药。

收稿日期:(2016-01-26)

基金项目:福建省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N-63)

猜你喜欢
薯块甘薯金山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抢险当金山
翠挂金山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21124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