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思维

2016-03-28 17:38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吕渭源
成才 2016年10期
关键词:芬奇丽莎境界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吕渭源

论第三思维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吕渭源

创新首先是方法的创新,提出并确认第三思维,有助于人类的认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三思维是超越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模糊思维。逻辑、非逻辑思维都有明确的思维主体和对象、思维过程、思维结论,第三思维的核心——“模糊”,是模糊思维主体、过程和结论的一种“混顿思维”,是思维发展的超越式回归。

第一思维——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逻辑思维都有既定范式、规则(条件),所以,我们称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是传统的基本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概念清晰、推理严谨、结论确定,但这种思维基本上是在已知范围之内进行推理、判断,而且在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僵硬的假设——非此即彼。

第二思维——非逻辑思维,包括猜想、逆向、侧向、多向、动态、组合等。

第二思维打破了逻辑思维的框架、限制,是天马行空,所以称非逻辑思维,它的本质是改变角度——调整看问题的视角,调整知识内在结构——认识问题。改变角度即打破定势、是创新。实践证明,科学是在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第三思维——模糊思维。

第一、二思维有确定的概念,明确的思维主体、过程和结论,第三思维则不同,它的是模糊,它模糊思维的主体、过程和结论,是思维主体与客体、思维过程中知情意、思维结论的正与反融为一体,是非概念、非对象、非结论的一种“混顿思维”,最后升华为人认识的最高境界。如赵子昂画马就是一典型案例。

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子昂画马神似,他爱马如已,常常伏地为马,昼夜和马生活在一起,一起睡觉,一起吃草,一起奔跑……人和马合二为一:“我就是马,”“马就是我”!赵氏认知升华、领悟了马,画出了马的气质、风韵、神气。

量子思维和模糊思维类同。量子力学确认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拥有固定的位置和判断,量子思维的基本观点是“互动”、“不唯一”、“难测量”、“不固定”、“无定论”……

模糊思维、量子思维和“有限性学说”相吻合。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研究认为,认识、逻辑言语(概念)的表达是有限的,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寻找“最大”、“最优”,“人不可能如上帝般洞察一切”,只能是一般的“了解”、“知道”。

模糊是事物的本真。没有绝对的客观世界,“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康德)。宇宙是什么,有多大?“宇宙平行说”认为,宇宙之外还有宇宙,甚或有许多宇宙;星球有多少,专家预测类似地球的星球约60亿;其它星球有没有人,甚或有比人还聪明的人……我们知道的只是世界的一点点!世界是一种虚幻,波兰诗人米沃什说:“看不见的事物决定了你对世界的看法……没有人生活在所谓的客观世界里。”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数学思维是最清彻的思维,然则,认识的终点是模糊。“哥德尔证明”被誉为当代数学智慧的标志,并导致递归论的问世。哥德尔是奥地利数学家,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三大数学奇才之一。“证明”认为,“任何一个严格的数学系统中,一定有用本系统公理不能判定的命题。”“当人们企图解决问题时,并没有最后的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递归到另一个为什么上,这样递进下去,会形成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链,最终必定是一个不可解释的为什么。”如,什么是三角形,是由三条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什么是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一条线;什么是点,数学本身没有答案,落入模糊。

事物的模糊决定认识的模糊。认识的终极目标不是洞察一切,而是遵循否定之否定法则,由模糊到清楚再到(新的)模糊,“清醒不过是一场梦”(博尔赫斯),“真正的醒,或许永不可知”。故此,模糊思维认为,模糊是绝对的、永恒的,清楚是相对的、暂时的。人清亮一时、糊涂一世。

世上没有“神”,也没有“天堂”,只有“梦”,还有模糊!因为前者强调“统一”,而梦、模糊拒绝统一。统一拒绝创新,或许它就是中国教育培养不出人才的根本原因。创新是个性的显示、是“不一样”,梦、模糊是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差异、解放人。

对模糊思维有以下认识:

其一,模糊思维是遗传性原始思维。“原始思维”是人先天性的起步思维。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两千年,俨然,两千年前没有概念思维,是模糊思维,也称“动物性思维”。

研究认为,认识发源于模糊,它的发展规律是“合→分→合”。认识始于整体(合),即模糊,为了更好地认识,进而分化(分),且越分越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再分理、化、生……基本搞清楚了,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回到整体(合)。后者的“合”是分化基础上的合,是认识的飞跃。思维和认识同步,思维方法的发展也始于模糊,由没有概念(模糊)→有概念→没有概念,后者的“没有概念”是思维的返朴归真、本质性回归。

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概念思维,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遗忘了人与生俱来的、赋有根性创造力的模糊思维。

心理学常识告知我们,思维和表达是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也就是说,认识是(心里)“知道”、“明白”,但讲不清楚,如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心里明白却讲不清楚。也就是说,他们有认识、有情感,有模糊思维。

其二,模糊思维是身心整体性思维。

人是一个整体。模糊思维是知、情、意、行完美的结合。

列奥维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由于达·芬奇的故乡佛罗伦萨人人以求得达·芬奇画的像为荣,一位银行大亨也请达·芬奇为他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画像。

蒙娜·丽莎国色天香,身姿婀娜,略含羞涩,没有粉饰,全身充满善良、纯真的女性气质,是一种楚楚动人的自然美。达·芬奇爱上了她,而且是他人生40年来第一次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达·芬奇的爱激活了丽莎的心,她默默的爱上了达·芬奇。两人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达·芬奇在画室画了四年,也与蒙娜·丽莎热恋四年。蒙娜·丽莎的爱不敢、也不能向外表达,巨大的痛苦压抑着她,以致她不到三十岁就溘然长逝。达·芬奇怀念她,终生未娶,他期盼能和和蒙娜·丽莎天国永生!

近五个世纪过去了,许多学者对达·芬奇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或称《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探究,现代人用计算机情绪识别软件来破解她的奥秘,结果没有答案。浪漫没有逻辑,《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他们情通、意达的写真,画像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美,是模糊思维浇灌的花朵。

其三,模糊思维是“另类”的清楚。不能把模糊思维简单地理解为“不清楚”、“糊涂”等,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超越逻辑清楚的“另类”清楚。

文学的夸张、形容、幽默,好的文章、诗辞、神话的寓意隐藏在文字背后,可意会难以言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的“阿Q”形象什么样……是“另类”清楚。

艺术是情感、是模糊美,或称距离美。如油画、舞台布景等,贴近了,太真实,太清楚,反而不美;保持一定的距离——模模糊糊——才有视觉感,才美。

心理学讲“效应”,效应不是逻辑思维。心理医疗中,借助制造假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甚或“说谎”,模糊病友的视线,通过心理沟通建立信任、调整心态达到好的效果。心理医疗有两派,认知派和情绪派,后者发现有些理讲不通,有些因情绪抑制某些思维方式,理通情不能,主张情通则理通。显然,心理医疗是借助模糊思维实现的。

其四,模糊思维是生命价值的选择。人本、生命是根本,素质教育、核心是生命素质的美化,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

生命是个模糊:生命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有没有灵魂,生命(寿命)是什么决定的……都是谜!假如有一天“生命科学”将此捅破了,可以确认某人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死,人可以按倒时针样式生活,这样,人活着还有意思吗?让我选择:模糊比清楚好,不知道比知道好。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素质的核心是睿智。研究认为,睿智跟痛苦相关,是双面剑,它的价值取决于选择。

生活也是个模糊,它的意义也是选择。生活不是科学,不必要遵循科学法则、像钟表一样准确地运行。有一个睡眠很好的人,突发奇想,看着手表研究自己从清醒到入睡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自此,他再也睡不着了!

有一个寓言:一只蜈蚣,用它的100只脚跳出了和谐美妙的舞蹈。对此,乌龟很嫉妒,出一毒计:蜈蚣先生,我对你精湛的舞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想知道你是如何跳的?是不是先举起你22号左脚,再举起23号右脚?还是……蜈蚣认真地思考这个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不思考不要紧,一思考不会跳了。

寓言启迪我们,生活的美是找到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志趣、习惯顺其自然,生活不能太逻辑、太较真,有些事情模糊好。

其五,模糊思维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模糊思维是原始思维,也是人的常态思维。随着社会、人的进化,模糊思维回归式超越、达致,成为人认识的最高境界。

“境界”来自佛教,境界通常被理解为状态,在这里可以界定为,是超越逻辑认识、非常人思维的最高智慧。

仍以赵子昂画马为例。赵氏画马的思维大致可分三个维度:第一维度马是马,非牛、非鹿;第二维度马不是马,马是人,人是马;第三维度——看到真马一一马的习性、气质、神态——最高境界。这个真马是对白马、黑马……的超越,是赵氏心中的马,他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化境,此刻,正与反、清楚与模糊合二为一:正就是反、清楚就是模糊——是马的马不是马——“白马非马”(公孙龙);反就是正、模糊就是清楚——不是马的马(赵氏心中的马)是马——真马。

模糊思维是大家、大师思维。孔子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境界,“有矩”与“无矩”合二为一:“有矩”即“无矩”,“无矩”即“有矩”。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庄子的“无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荀子的“非齐”——“唯齐非齐”,傅山的“无理”——“无理即有理”,苏格拉底的“无知”——“我知道我无知”,佛教的“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他们一脉相承,进入了模糊的意境。“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真义不是糊涂,而是“难得”,得者大师也!

无矩有矩、无为有为、无用有用,无知而知、无理即理、无念而念、非齐则齐,游离于天地之间,尽享生命之美妙,名利淡矣,超然。

模糊思维是人区别其它事物的独有思考。电脑可以思维、“创造”,它的特点是精确,速度超过人类亿万倍,但它没有模糊思维,也不可能产生境界,永远不会代替人、超越人。

第三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必然,第三思维的确认,三种思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人类的认识有望跃进一个崭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芬奇丽莎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达·芬奇 下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