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研究

2016-03-28 22:30信润海赵敬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

信润海,赵敬轩,尚 佳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研究

信润海,赵敬轩,尚佳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本文结合现阶段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及优势,以创新创业训练为切入点,从制度建设、专业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整合等角度探究适合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新模式.

师范;艺术类;创新创业;训练模式

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以震惊世界的速度跨越式前进,但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做的更多的是“中国制造”,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比重也逐渐增加,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就需要我们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深度转型,这就需要大批量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完备程度还较为薄弱,虽然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性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探索还比较少.根据时代要求和高等师范院校自身特点,科学确定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高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创新创业训练为出发点,结合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特点与实际,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1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大部分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创新创业教育,师范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相比在创新创业教育发面开展的较为中规中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以创新学分认定机制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学生学业成绩认定中,设置创新学分,达到一定的创新学分方能准许毕业,目的在于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引导积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1.2以开放实验室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

在本科生中设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引导本科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学生专业视野,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

1.3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以就业指导课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依托,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创业基础知识课程,从创业政策及创业基础条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1.4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

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基础保障.

1.5以“创青春”及各类创业竞赛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创业类赛事,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平台,随着该赛事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绝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以围绕该赛事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现已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普遍的形式.

1.6以“互联网+”等专业竞赛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大部分高校也开始积极的搭建以“互联网+”、电子设计大赛、金犊奖等专业赛事为实践平台的创新教育模式.

1.7开展大学生自主科研立项,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本科生中开展自主科研立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市级大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等活动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8以共青团活动为载体,设立创新创业类社团

做为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共青团也积极的设立、完善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2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付出了诸多尝试,但在教育活动的诸多方面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同样的问题在师范院校也有所体现,个别方面与理工类、综合类院校相比表现的更为突出.

2.1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

师范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一些理工类、综合类院校而言在认识及重视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认.虽然有些师范类院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但大多数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虽然大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条件都积极的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大部教育活动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缺乏一定系统性实效性,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例如: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无法切实的达到其目的初衷,收效甚微;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课程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明显;在竞赛平台建设方面重成绩轻转化;高校创业孵化基地重建设轻孵化.

2.2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有效建构

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与综合类大学及师范院校其它专业相比,具有较为丰富社会资源、潜在的创新创业教师和实践平台资源,但因多方面因素致使这些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及利用.在师资队伍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构建,大部分创新创业活动单纯的依靠共青团、辅导员来实现,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教育训练效果不明显.

2.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缺乏的有机融合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大部分课程仍旧单一的以强化学生艺术理论、技法、艺术修养为重点,在创新思路、创业思维方面缺乏教育及引导.艺术类专业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着内在的优势,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质上既是创新的过程,但如何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整个专业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专业评估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程度及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仅部分高水平高校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实处,大部高校仍旧忙于应对就业及升学所带来的压力,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4创新创业训练缺乏方向性的指导,大部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绝大部分指导教师都能给予一定的指导,但这些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存在经验欠缺、对社会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能给予的指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总之,师范院校艺术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及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3 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对策

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作为师范院校中较为活跃的学科,如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切实的得到锻炼、丰富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3.1结合专业特点完善制度建设

艺术类专业实践性较强,艺术创作周期长、压力大,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注重个性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不一.绝大部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是义务奉献,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及精力,大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等,应该结合实际给予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一定的制度保障,例如:奖励制度、计算工作量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给予对中青年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考察等方面的机会.完善校企合作、社会对接、校际交流制度,建立毕业生创新创业跟踪回访机制,定期的进行总结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经验及不足.完善并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制度,目前的奖励制度对艺术学生专业获奖的认定存在不足,应当组织专家对专业赛事级别、获奖级别比照其它专业获奖级别进行认定并给予奖励.

3.2完善专业课程设计,在课程中引入实战机制

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完善专业课程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实际需求的项目或课题为教学训练项目,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或创业实战过程,丰富学生经验,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分专业开设实战项目选修课程,由专业教师搜集实战项目,以开放式课程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进行自由组队,以团队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项目需求,且要保证的完成的原创性.

3.3充分利用、整合资源,构建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指导队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调动教师及校友的积极性将有益的社会资源引进校园,并将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配置、融合,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作用.结合创新创业训练的实际需求构建以社会人员、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增强社会人员与专业教师交流,让创新创业训练过程更贴近实际需求.例如:以高校硬件资源为基础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让企业导师有机会参与到日常专业教学,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到专业需求的前沿;以社会资源为实践平台,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尤其是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的企业,学校提供相关制度保障,企业定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给予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走出去的机会,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参与到企业创新创业过程.

3.4引入社会资源强化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结合专业方向引入企业导师,建立行政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双重导师制度,开展社团活动,例如:开展以企业导师为指导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进行整合,以真正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实践,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现状,行政指导教师负责把握实践活动正确性、合法性.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双重导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以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社团活动的形式适当的将小额度风投引入校园,对在校生好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项目转化或创业实践,保障相应的团队成员能够全程的参与其中,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5完善创新创业训练的系统化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各个环节间的衔接,保证各环节的方向性一致,尽量避免脱节的现象出现.在训练活动设计上应该注重统筹,加强活动的有序性、梯度,避免活动的重复性,训练活动的无序会使学生感到茫然,重复会使学生感觉疲倦,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及热情产生退热的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创新创业训练的过程需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实际,当然这并非否定那些超前于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或创业实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丰富经验,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1〕高淑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2):65-66.

〔2〕郑瑞伦,唐靖云,陈洪余,翟晓川.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机会变化规律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195-200.

〔3〕张伟,盛大俊.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为例[J].艺术科技,2015(09):31-35.

〔4〕于晓威.浅析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10):110-111.

〔5〕孙大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庆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07):231-232.

〔6〕钟弦.关于艺术类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7〕王征.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74-76.

〔8〕涂淑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50-53.

G640

A

1673-260X(2016)10-0218-03

2016-06-02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510165000042)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